山东省安丘市新安街道关王小学
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它包括人们对语言的语气、语义、情感等的感受理解能力。语感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大量的语言实践,又反过来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语文学习同样要有良好的语感。一个有良好语感的学生,他的感受理解能力一定是很强的;反之,一个没有培养起语感的学生,他对语言的理解感受能力比较差,他的语文学习也必定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受功利思想影响,只注重学生眼前考试成绩,而不顾学生语文长远素质的提高,具体教学行为表现就是注重知识的训练和书面考试成绩而忽视朗读能力的培养。须知,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接触,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千锤百炼挑选出的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重视诵读感悟、熏陶感染。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审美
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丰富多彩。有写景的,有写事的,有写人的,有说理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当代的;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有戏剧……每一类问题、每一类内容都有其不同的美的艺术风格,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细细领略,而朗读就是领略其中美的重要手段。如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例如《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散文《生命生命》、《桥》、《触摸春天》、《匆匆》等,更是需要感情朗读方能领略到其中的美。
三、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父亲焦急的心情和对儿子深深的爱,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段反复体会,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父亲那深沉的伟大的爱!学习《桥》一课,抓住课文精练的段落,展开想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如“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留下的空白去想象。
四、加强课外诵读,丰厚阅读积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的眼光决不能只盯着课本里那有限的文章,而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阅读,去广泛阅读经典,背诵经典诗文,去充分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和诱人魅力。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新教育,扎实推进“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建设,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晨诵、午读、暮省”等活动,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语文、享受语文,学生不但积累了知识,培养了语感,更重要的是净化了心灵,提升了品位。“胸有诗书气自华”。
总之,加强朗读教学,必将提高小学语文学习的情趣,让语文更有“语文味”。须知,朗读素养也是一个人很重要的素质。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朗读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整体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尤为重要。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审美情趣,并能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必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作者单位:山东省五莲县于里镇中心小学)
论文作者:刘云峰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8月总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7
标签:学生论文; 语感论文; 语言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能力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8月总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