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进程、国外经验和借鉴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管理论文,启示论文,发展进程论文,国外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资源、环境的竞争博弈已经日益成为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是生产制造的大国,资源消耗量巨大,对环境的影响深远,在全球倡导环保的背景下,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越来越意识到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不可分性,绿色革命也正在被大众所认识。本文在回顾了国外绿色供应链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衍生阶段的发展进程基础上,结合国外绿色供应链在制度、企业实践和社会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我国推进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借鉴启示,为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进发展提供路径选择和方式创新。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进程 供应链管理是为降低企业成本,减少产品库存积压、提高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缩短供货时间,而将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有效地联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降低整体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商业风险,优化过程管理[1],它是现代工业化发展的结果,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工具。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时间将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进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推广阶段三个阶段。 1.1 萌芽阶段 20世纪70年代,绿色供应链管理发端于美国,以物流管理研究中增加环境因素为主要研究基础。巴里·康门勒[2]教授认为“技术说”和“利润说”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1970年4月22日,首次地球日的举行以其庞大的规模席卷美国,此活动是由环境保护相关协会的社会组织为支撑,国家民众、大学生等为主要参与者,通过进行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行动,推动了环境保护运动空前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美国重视环境问题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供应链概念提出和发展的时期,借助环境保护运动和资源整合发展的趋势,为绿色供应链的产生提供基础。 1.2 形成阶段 绿色供应链呈现出大规模、主流性研究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1994年Webb提出的绿色采购概念为先导[3],在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由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基于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处理制造业供应链发展问题的目的,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随着美国环保主义的深化、英国“ESRC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国际ISO14000系列标准的推出和制造类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基础方面的尝试,世界专家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更加活跃。1997年,Min等人在绿色供应商的选择研究中提出减少采购中废物产生的重要性[4]。1998年,美国出版了《环境绿色供应链管理》一书,主要是对分析工具和案例的介绍。1999年,Beamon[5] & Hock[6]将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中,并提出实际运作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的问题。另外,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绩效提升方面[7]、节省资金和资源、企业品牌树立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能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消费和对环境的影响。 1.3 衍生阶段 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的深度、广度方面的研究受到更多的关注。Zsidisin[8]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环境友好型进行规划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以及使用和再利用,以及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决策、行动及形成的合作关系。国际上,2002年国际期刊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上出版了专刊Gree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为绿色供应链的研究提供平台。基于全寿命周期,Giannis等从电池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并就废旧电池的逆向物流进行分析[9]。Sonesson等在牛奶各环节中利用生命周期法,分析了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食品生产过程与运输的分析系统[10]。2006年,欧盟正式公布了“废弃电气电子设备”指令(WEEE)及“电气电子设备中危害物质禁用”指令(RoHS)。更多的国家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约束市场行为,倡导绿色行动,使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不仅仅限制于制造类企业方面的实践,更多的推广到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和建筑行业等。 在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从2000年开始实践和理论探索,与国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源于与国外企业面临环境、成本压力增加的缘由不同,我国绿色供应链起源于绿色制造理论的引入[11],属于起步较晚,且应用推广范围偏小。自中国加入WTO以后,2001年中国政府正式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强制产品满足绿色要求,来迎合当前企业经营环境的挑战。朱庆华[12]和王能民[13]先后编写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不同角度的经典案例,指导国内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广。当前,上海、天津等积极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宜家家居、上海通用汽车、华为、远大、天津住宅集团等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开展不同行业领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2 国外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和经验 2.1 构建制度基础和保障 国际上所倡导的“绿色”源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过程中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的产生,美国是绿色供应链的发起者和倡导者,随后认可绿色供应链的有欧盟、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组织,其主要以科学研究为切入点,建立可行的、完善的指导环境保护、行业行为的科学法律体系。国外主要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见表1。发达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法令,涉及很多行业中,明确规定企业在社会活动中对环境的责任,并推出以政府为代表的严格监控机制来监管企业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确保消费者权益和产品安全。根据企业的污染水平,限制企业的污染排放量,并积极寻求政策方面的激励手段。就新加坡而言,其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靠旅游行业,但受城市土地活动资源有限的影响,发展制造业等对土地、资源需求大且高污染的行业的发展受限,因此,保护环境,创造出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对市民和国家发展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 2.2 推崇企业合作关系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欧盟这些发达国家,企业意识到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不仅影响企业声誉、市场竞争力等“外在的”因素,还阻碍企业创造财富和构造企业核心能力这些“内在的”因素[14],因此,能提升企业产品更好的生产和销售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受到国际企业界的青睐。一方面,受国家环保组织的增强和法律的限制以及面对市场生存的压力,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关系的选择,来共同减少供应链上下游中的成本,解决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生产问题。另一方面,受绿色供应链是减少整个过程的污染和资源利用的思想影响。就此,领先企业在选择合作供应商时都极为慎重。Xerox公司、Motorola公司、IBM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除要求企业符合ISO14001的标准外,还使用环境绩效评估事项、公司环境化程度等来为供应商评定等级,制定符合本公司需求的供应商选择准则。从而在绿色供应链的绿色采购环节就督促供应商企业进行内部改进,符合时代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便为合作创造更多的条件。 2.3 以提高创新管理为手段 绿色供应链是在供应链的基础上增加环境因素,对应用传统供应链的企业来讲,引入该模式对企业意味着增加排放物的处理成本,因此,为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社会和环境的压力下,必须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的创新。首先,对绿色供应链应用到企业中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从表面上看,企业是单纯增加了一项成本费用,但从长远企业的发展角度来讲,是企业减少购入使用资源的成本,增加产品销量、树立企业社会信用等级的有效途径。其次,积极引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就需要对企业自身的技术进行创新。绿色供应链产品不仅要求产品能够环保和实行可循环的利用,还包括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性能的改善和创新。再次,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流程管理是应用节能环保的理念促进成本的下降和质量的提升。Motorola公司首创的六西格玛方法,在不断的对六西格玛方法进行创新和增添新的工具的基础上,实现更具时代性、科技性和实践性的方法,进一步增加企业产品的质量,受该方法的推动作用,Motorola公司在全球电子、电信行业低迷的时期荣获美国国家质量奖。最后,针对绿色供应链的逆向物流废物处理环节,提高拆解、可回收部件的使用,提升更多的资源再生利用的环保价值。德国的企业对垃圾回收处理已经形成产业链,对企业来讲回收处理垃圾可以减少成本费用的支出。 2.4 强烈的公众环保意识 国外发达国家曾经历过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如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等,对市民的生存造成威胁,影响市民的身心健康。在这种背景下,公众积极组织起来,联合反对危害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倡导清洁的空气、洁净水源等,为此,公众形成了对环境较高的警惕性,同时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积极开展大众的环境教育引导。一方面,公众自发环保意识的觉醒。企业在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积极推进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带给环境的就是灾难,公众面对越来越多的公害事件,并且受害公众和范围不断的扩大,甚至已危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公众选择站出来抵抗,自发形成环保组织和协会,成为环保行动中主流的活跃分子,对推动绿色供应链的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意识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直接影响环保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是倡导绿色供应链实施不可或缺的部分。德国首先是依靠法律法规、制度等强硬手段来实现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公众已经形成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手段实现环境保护,倡导企业实行绿色采购达到推广绿色供应链的目的。新加坡在推进绿色供应链发展方面,各类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会开展丰富的活动,如反乱丢垃圾运动等活动,宣传和教育公众,加强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2.5 有效的市场激励措施 政府在完善制度保障和公众意识提高的同时,为提高企业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式的积极性,缓解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快清洁技术的推广市场,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也是刺激经济的有利手段。国外在市场激励措施方面主要有金融支持、减免税收和推广新能源使用。美国政府在充分考虑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出台税收和补贴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给予企业投资和金融方面的鼓励方针,引导企业向绿色供应链角度靠拢,推动企业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循环利用,从侧面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率,把控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垃圾的产生和处理。如政府加大节能技术的研发,以优惠方式推广到企业的使用中,降低供应链条上的能源总消耗量;提供绿色科技补贴,对居民使用低能耗、新能源的产品给予补助等[15]。在新加坡,主要使用的措施有环境局向企业收取用于污水、固体废物排放量收集和处理的高昂费用,激励企业积极改进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中1/3~1/2的费用用于环境局的运营成本;对无铅汽油的使用者给予优惠税率,加快推动新能源的使用率;对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使用投资抵免和加速折旧的政策,推动企业从技术上创新,形成更广泛清洁的市场等。另外,发达国家也积极创建企业信用评级,用于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约束或优势生存技能。 3 国外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3.1 制定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 国外有关环境保护方面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经验,在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相对完善,涉及行业广泛,对企业的约束性较强,在监督惩罚、激励政策同样积极执行和落实,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制度基础和保障,并逐步提高了监管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相对落后,虽然我国已经制定有关《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以及设立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园试点、绿色GDP试点等,制定明确的产品市场准入,对产品的包装使用严格管理,规定了必须回收的废弃物和包装产品等制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进程,但是对形成全寿命周期企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还有待加强。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配合起来,参照国外环境制定和执行方面的经验,循序渐进有计划的推动企业从设计到回收再利用整个过程的生态管控,出台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环保标准和评价制度,促进我国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绿色供应链理念的推动提供支撑。 3.2 建构企业协调合作机制 国外企业率先采用绿色供应链的方式进行产品的生产,在链条上下游明确寻找能减少本企业成本的途径,以此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但是在我国,受成本增加的风险和企业社会责任薄弱的影响,企业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整个链条上企业的地理位置分散,所处的周边环境和面对的本企业的问题不同,对于新方式的引进都处于观望态度,试图在已有成功引进且获利的案例基础上,才使用该方式解决本企业的现实问题。然而,绿色供应链就是改变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思想,将环保理念贯穿于供应链的整个运作过程中,使各环节节点上的每家企业能够积极配合,对企业的技术能力、信息化水平和协调合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企业需要打破短期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整个产业链环节上的上下游企业构建合作机制,加快企业间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解决链条上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企业间相互监督行为,提升整个链条上运作的利润最大化,获取更强的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来应对更加多变的外界环境。 3.3 构建绿色业务流程 国外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的实践中,以企业提高创新管理能力为主要导线,提高产品创新、改善流程、提高新能源新技术的使用率,以此改进企业产品生产的业务流程中绿色化程度,生产出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而在国内,企业在新技术的推广、流程再造和新能源使用方面欠缺,对绿色供应链全过程的绿色动态监控更是不达标,无法确保生产出绿色产品。因此,需要围绕核心企业,结合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绿色化的业务流程,从最初的生态设计入手,采用供应商提供的绿色材料,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绿色营销过程强化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概念,绿色运输减少废物的产生,构建整个供应链上所有参与主体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的系统,提高链条上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声誉。另外,需要大力研发新的绿色技术和新能源,以优惠的方式在企业中广泛推广使用,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技术的绿色度,塑造企业绿色文化,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不断优化制造业务流程和内部组织结构。 3.4 提高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 国外在推进企业生产改革和环境保护措施中起最大作用的是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国家通过法律以外的宣传教育达到提升企业和公众环保意识的目的,并且作为价值导向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在我国,推进绿色供应链难度较大首先表现为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的薄弱,对现实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不足,停留在考虑废物处理增加成本的思想基础上。因此,要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应从普及环保意识抓起,从自身的行为抓起,使企业自觉履行义务,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达到监督周围环境状况的程度。一方面,采用专家培训、企业绿色技术支持、建立学习绿色供应链知识的学习平台,从长远战略角度思考问题,树立企业的社会的责任感,使其清醒的认识绿色供应链及其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在企业各部门实践的全过程中融入绿色理念,实现每个环节的环保功能和资源节约功能,最终使得绿色收益大于绿色成本,并转化为企业盈利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组织开展环保活动,促进公众的积极参与,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共同管控身边的环境问题和企业的问题,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在公众中推动“绿色消费”,倒逼企业进行内部生产的改革,实现企业绿色供应链发展。 3.5 健全资源回收循环体系 国外在先进的环保措施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就是完善的资源回收循环系统,以人们环保意识为导向,资源回收循环系统为后盾,为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当前,国内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的浪费。由于长期受资源富裕观念意识影响的制约,对我国人均资源量在国际上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认识不深,而企业粗放生产经营方式大量消耗资源,以较少的价值交换到更高价值的资源使用,造成国家资源更大的浪费。此外,我国垃圾回收、雨水回收使用等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造成水灾、旱涝、缺少饮用水、白色污染等危害,并附带有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构一套指导整个国家资源使用和回收的体系,从全局性和系统性角度出发,提高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实施环保的行动。另外,促进社会资本投资于环保行业,尤其是通过PPP模式加快环保行业发展,推进环保技术和垃圾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期更快建立和健全资源回收循环体系。标签:绿色供应链论文; 供应链管理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