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
摘要:城市河道不但是总要的景观资源,亦是城市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积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城市河道水环境就是其中之一。生态失衡、河道自然形态破坏、水质黑臭现象严重等等逐渐显现,这些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社会经济都有极大的危害。故我们亟须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治理。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城市河道水环境存在的问题、生态治理应遵循的原则,重点研究了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技术。
关键词:城市河道;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
引言:城市河道是河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下,河道的很多功能也逐渐被人类活动所影响而逐渐削弱,甚至退化。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很多城市也对城市河道的治理给予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并尝试通过工程或水利的相关手段对河道进行治理,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是投入越高,所产生的治理效果就越好。其原因在于,防汛一直以来都是河道治理的核心,而环境生态部分与之相比所占的费用相对较少,与此同时,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技术,也是治理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
一、河道生态管理的概念
生态河道治理是一个重要的工作,通过人工对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的修复,在建立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的同时肩负着预防洪水,提高排涝程度等职责。城市河道生态管理与一般的生态河道管理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保证河道生态状况正常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与当前城市的风格相匹配。使其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提升城市美观性的同时,河流的开发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带来经济上的提升,凡事有利有弊在得到经济发展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主要负面影响分为三点。
1.1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由于环境被污染导致部分生物的生活环境改变,有些物种或许适应不了水质的改变,最后从当地生态圈中消失,长时间之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会被破坏,使很多生物的栖息地消失,让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减少。
1.2洪涝灾害的发生几率变大,并且在发生洪涝灾害之后,由于河床中沙化程度加大,不透水的面积也在增加,河流自身的泄洪效果被削弱,因此在发生洪灾的时候,洪涝灾害的强度等级也会随着环境的破坏逐步增加。
1.3由于河床的硬化,会影响地下用水向上面城市的补给,影响两岸绿化带的建设,并且破坏陆地上的自然生态。
二、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价值与原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设水利工程的国家,素来就十分重视河道治理。滨河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受工业生产、社会生活等污染的影响,一度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对其进行生态治理势在必行。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工程,解决了这一问题,提升了河道水质,保障了居民身体健康,起到了美化水乡风貌的效益。水是生存之本,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水环境生态治理同样在促进经济发展与时代进步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必须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生态景观等原则。
三、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存在问题
目前,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3.1相关部门不够重视生态治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已经在现实中有所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相对而言,生态治理占整个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比例不高,很多时候更注重景观效果,没有将生态体系构建放在首位,导致生态治理的总体认知水平有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3.2治理目标不明确。一个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过程中,生态建设目标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理的效果,但目前我国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时,很多都没有从实际出发,量化具体的处理指标,明确最终的处理目标,最终导致治理效果欠佳。
3.3河流水源出现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水资源出现短缺现象,大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消耗使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城市河道的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补充,水质日益恶化。目前,常用的是城市河道水源补给方法是将再生水排入河道,但总体而言,再生水不能満足我国的水体功能需求。
四、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技术措施
生态治理技术是指利用一系列技术使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得以恢复。遵循上述的因地制宜原则及生态景观原则,目前常用的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技术有以下几种:
4.1微孔曝气增氧技术
众所周知,大部分微生物,尤其是好氧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氧气。利用该特性,我们研发了微孔曝气增氧技术,该技术是将微孔曝气装置加入到城市河道水环境中,通过该装置的运行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有利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及河底污泥的氧化,修复被破坏的水环境。另外,由于城市河道中含有一定量的氨氮等,增加溶解氧,还可以使这些有机物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亦有利于城市水环境的修复。故该技术可以有效保障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有效进行。
该技术的使用的气泡是微纳米气泡,一般是利用在高速旋转下液体与气体形成气液混合液,然后经高压喷口喷出,形成微纳米气泡。这种气泡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带电、自身增压溶解、产生大量自由基且传质效率高等特性。
4.2“食藻虫”技术
人类的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着城市河道水环境,由于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氮磷污染物,这些物质被排入河道中,导致藻类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生态系统发生破坏。为解决藻类这个难题,我们可以驯化食藻虫,短期内,食藻虫可以阻止藻类的大量繁殖,降低水体浊度,使微生物等水生植物及水生动物等恢复生长,整个生态系统得以重新构建。中期内,由其促使的沉睡植物生长,有利于整个系统的多样性维持,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强河道的景观性。长期角度而言,增加食藻虫使整个生态系统更稳定,在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中达到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目的。目前,常用的食藻虫都是从大自然中驯化而成的,达到一定的安全技术标准,不会造成物种入侵等生态问题。
4.3“水下森林”技术
沉水植物是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具有很强的环境价值,且具有很强的净水功能。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研发了“水下森林”技术,该技术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有效方式之一。
由于沉水植物对水中的氮、磷具有很好地去除作用,从而提高水体的自净功能;且沉水植物能为提供营养及栖息场所。故沉水植物有利于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另外,沉睡植物也可作为水质好坏的评价标志,当水质好时,沉水植物生长正常,呈现草型清水态;当水质恶化时,沉水植物大量死亡,呈现藻型浊水态。故可修复沉水植物达到修复水体环境的结果。而沉水植物的生长和一系列影响因子有关,如:温度、悬浮物、营养盐、光照强度及底质等。因为温度会影响沉水植物的季节生长;悬浮物会影响透光性;营养液与水体的富营养化息息相关;沉水植物的新陈代谢是靠光合作用进行的;底质会为沉水植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故选择沉水植物时应考虑这些影响因子。
结束语
河道治理需要以生态理念为基础,以城市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为依托,做好整治规划,进行综合性的治理,通过雨污分流,尽可能减少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直接进入河道,并构建起一体化的河道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河道水质,达到恢复河道水环境的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丽杰.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染的水体.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1).
[2]张轶伦,王延荣.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法探讨———以郑州市河道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为例.河南科学,2014(7):1320-1324.
[3]杜红伟,王付洲,苏学锐.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探讨.人民长江,2010(16):27-28.
论文作者:彭妍,蔚世力,梁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河道论文; 城市论文; 生态论文; 水环境论文; 水体论文; 植物论文; 技术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