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授田英才学园 25660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很多人都上过,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在设计之前我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到底要和孩子们经历一节怎样的数学课堂,思考了很多,也不断修改了很多,也有了以下的几点思考:
一、追求“思维为本”的课堂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不仅是学生全面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更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核心内容,对学生形成较高水平的空间观念十分关键。一年级的孩子几乎都认识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到了五年级再学,该教点什么,又该发展孩子的哪些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力求达成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知识目标。二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思考目标。相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更上位、更有利于学生后续发展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隐形的思考目标不容忽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投射到数学学科教学中,便集中地表现为“思维为本”,这堂课力求做到“知识为本”的课堂转化成“思维为本”的课堂。
例:搭棒成“体”,建构“顶点”、“棱”的概念,探究棱的特征。动手操作。接下来,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搭出一个长方体框架,寻找长方体到底具有什么特征?
“小小建筑师”探究单
1.搭建好的长方体框架一共用了( )根小棒,( )个接头。
2.仔细观察搭建好的长方体,这些小棒有什么特点?
3.拆棱活动,逐步抽象,理解长、宽、高。
如果去掉1条棱,你们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样子吗?为什么?(理由:虽然去掉了这根,但它的长度通过相对的棱也能确定。)想一想,最少保留几条棱就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在小组内拆一拆。这么看来,只要长、宽、高三个维度确定了,就可以知道长方体的形状了。
设计意图:将“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的操作置前,可以弥补学生对“棱”特征感知的不足,为接下来学生自主探究并归纳长方体的特征服务。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分析搭成与没搭成原因,聚焦问题,分析讨论得出一般长方体棱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搭建长方体框架的活动,使学生通过长方体框架清晰认识棱的特点。搭棒成“体”,为发展空间观念“筑起框架”;拆棱活动明确了至少保留几条棱就能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知道长、宽、高联想长方体的大小;由棱联想面,由棱的长度猜物体,目的都是想把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想象力真正做到实处。
例:由棱得“体”,探究面的特征。1.感知什么是“面”。借助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看一看、想一想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呢?点拨: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2.由棱想面,探究“面”的特征。根据长、宽、高,你能从下面的图形中找到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吗?点拨:相对的面完全一样。你能看到几个面?(预设:1个,2个或3个)点拨:从一个方向观察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所以我们在画的时候一般只画出3个面。3.变式观察,突破正方体。下面,我把这个长方体变一变,你觉得它还是长方体吗?为什么?和一般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设计意图:长方体长、宽、高确定了,这个长方体各个面的大小也便确定了,观察“棱”特征时观察的是框架实物,而推理“面”特征是有棱想面,头脑中构建立体直观图,以此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变式观察时,通过“是长方体吗”、“为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并能利用长方体的特征判断有一组相对面是正方体的是否属于长方体,了解长方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情况,借“特殊”明晰长方体的本质。
三、“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这个环节怎样发挥它的最大效益
“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这个环节到底放到什么地方,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最初放到明确各部分名称和怎么数之后,可是发现对孩子们来说操作显得太简单,开放度不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学生研究的视角往往会指向面和顶点这两个强刺激上,如何引导学生将研究的视角指向“棱”这个弱刺激上,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由原来的整体感知转移到结构的把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所以把研究“棱”的特点前置,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对“棱”特征感知的不足。
四、有舍才有得
这一点源于磨课感悟。这节课的设计经历了几次修改,最初是由切土豆引入,先切一刀让学生理解面;按照老师的要求再切一刀,突破棱;第三刀理解顶点,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当时在设计的时候还沾沾自喜,觉得很不错的导入方式,可是评课环节,大家觉得这个设计是不错,但是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到底有多少帮助,切是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的,怎样切也有要求,费时费力就是为了突破面、棱、顶点的吗?几经思考最终把这个环节割舍掉了,由“小小建筑师”直接导入,在感悟长方体棱的特征时,顺势点拨什么是顶点和棱,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了新知。练习课的设计也是在反复推敲中改进,由原来对知识的测试换成了考察能力的练习。
论文作者:贾强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8
标签:长方体论文; 正方体论文; 学生论文; 特征论文; 框架论文; 为本论文; 观念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