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零售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加入WTO的承诺,我国于 2004年12月11日起取消了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这意味着中国零售业已全面对外资开放。据统计,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40多家在中国“抢滩登陆”。在进入中国内地的跨国零售企业中,有大型综合超市(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泰国的易初莲花、法国的欧尚)、仓储式会员店(如德国的麦德龙、美国的普尔斯马特)、百货店(如马来西亚的百盛、台湾的太平洋百货)、便利店(如日本的罗森、7-Eleven),家居建材专业店(如英国的百安居、瑞典的宜家)等多种业态。伴随着零售业的全面对外开放,跨国零售集团的大举进入对我国本土零售业带来了一股强大冲击波。在此背景下,研究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比较分析中外零售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成为我国零售业迎接国际挑战,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所谓经济全球化,一般认为,就是指经济要素(商品、资本、信息、技术、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及其相应的资源配置优化过程。在现阶段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下,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为一种以发达经济为主导、跨国公司为载体、市场机制为基础、要素自由流动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的销售服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作为销售服务基础的零售服务业,在近20年里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从世界范围来看,零售服务业的发展呈现以下主要趋势和特点:
(一)零售业发展明显加快,零售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先导地位日益突出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经济运行中传统的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引导消费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生产者主导转变为消费者主导,零售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明显提升。在全球性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国际零售资本依托强大的营销网络、技术优势和资本实力,逐渐控制了全球大部分消费品生产领域,如世界最大的零售业跨国公司沃尔玛,其投资和控股的工业企业就达10万多家。如果说21世纪的经济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物流为依托的流通主导型经济,零售业则是流通业的先导。
(二)零售业态呈现多样化,业态重心发生转移
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对零售服务的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必然导致零售业态的多样化与之相适应。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零售业态有四种[1]:一是以配送为基础的大型连锁超市,主要是通过配送中心辐射多个超市形成区域化经营网络;二是以大型超市为中心,在城乡结合地区或高速公路边形成连接众多专卖店的规模化购物中心;三是以大型百货商店为主,包括餐饮、娱乐、住宿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场;四是以中小型超市、便民店、折扣店、专卖店等形成的零售经营网络。就某一单个企业而言,多数零售企业采用了多业态的经营方式。据统计,全球零售业百强企业大多在两种至三种业态,有的企业甚至在五种业态中同时开展业务。在零售业态逐步趋于多样化、立体化的同时,零售业态的重心或者说业态的主导模式已经发生了转移。近20年来,世界零售业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百货业态为中心向以连锁超市业态为中心的转变,连锁超市已成为当代零售业业态发展的主流。进入21世纪,可以发现,世界及我国销售额排名靠前的零售企业,其经营方式无一不以连锁超市业态为主。
(三)零售企业的连锁化、集团化、集中化趋势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零售业的连锁化进程明显加快。世界零售业的几大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就是以连锁超市为其主要业态;在一些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连锁店也逐步成为零售业发展的主要业态;自1995年以来,中国连锁超市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 70%以上,连锁超市是中国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之一。同时,随着连锁超市业态的发展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零售企业原来分散的、单体的、区域的经营逐步朝着集中的、集团的、跨区域的规模经营转变。而且,随着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订制的过渡,零售业过去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组织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而零售企业的连锁化、集团化、跨区域发展,意味着零售业主导厂商的巨型化,这种巨型化可带来可观的规模效益,表现在:大型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型连锁超市,可集中批量进行采购,从供应商得到价格的优惠—低成本购入;可通过各分店商业设施的统一化、标准化以降低成本;大型零售企业依靠雄厚的财力,可进行小企业无力展开的市场调研、广告宣传、产品研发活动等等。
(四)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科技化和高智能化
高科技是现代零售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国外一些大型零售商借助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建立起以商用卫星系统、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强大的商业自动化处理系统,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运作方式;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包括顾客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销售资料整理、进货与补货的调整等都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如沃尔玛在美国总部拥有仅次于美国联邦政府的最大民用卫星通讯系统,其总部与全球各分店和供应商的联系就是通过庞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更为具体地,除了对信息化技术的高度依赖,现代零售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还广泛应用机械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例如:现代物流技术(如现代化的配送中心,现代化的分拣技术、传输技术、堆码技术、包装技术等)、自动传感技术,食品的保鲜、冷冻、杀菌、干燥技术等。
(五)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零售业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不少国家对外资进入本国零售业都放松了管制,为零售业国际化消除了障碍;另一方面,全球化的采购中心日益成为国际零售业巨头降低成本、获取更大利润空间的主要手段。全球零售业200强企业中大部分都在两个以上国家设有营业场所。目前,零售业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2]:店铺选址国际化(即零售企业在国外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开立分店从而实现国际化)、商品供应国际化(即零售企业从国外采购商品然后到国内销售)、资本国际化(即零售企业通过在海外市场募集资金,然后向国内关联企业融资,或者在海外进行其他投资活动,从而实现国际化)、信用卡国际化(即通过发行在国外使用的信用卡而实现国际化)、非零售事业的国际化(指零售企业通过在海外经营非零售事业而实现国际化)等。
二、开放条件下中外零售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比较
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的逐步放开,特别是2004年12月11日全面开放后,国外零售巨头纷纷加快了在中国的扩张步伐,我国零售市场已经成为全球零售业关注的焦点。国外零售巨头的涌入,给我国零售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国内零售业的竞争演变成一场国际化竞争。从商务部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中国前30家商业连锁企业排名情况看[3],2006年上半年中国前30家商业连锁企业中,外商投资连锁企业共有6家,包括家乐福(中国)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好又多商业发展集团公司、华润万家有限公司、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合计销售额为 484.9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0.2%,占30家连锁企业销售总额的17.6%;店铺数为2404家,比2005年同期增长13.6%,占前30家连锁企业店铺总数的15.4%。可见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跨国零售集团的竞争优势
比较分析国际著名零售集团的发展轨迹,虽然不同的企业有其自身的商业发展模式和成长历程,但他们所体现出的企业竞争优势却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优势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优势
国外零售商资本实力雄厚,规模庞大,拥有强大的资本和商业运作能力。例如世界第一大连锁零售商—沃尔玛,截止2002年1月底在全球已拥有4441家分店,员工138万人,1997年公司销售额就达到118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36%;1999年,我国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拥有店铺606个,年销售额73亿元人民币,而世界第二大连锁零售集团—家乐福当年销售额 789.7亿美元,拥有店铺8800多家。目前,无论沃尔玛还是家乐福、麦德隆,其各自拥有的大型连锁超市均达到数千家以上,销售额一般都在数百亿至千亿美元以上,而且连锁超市的单店面积通常在1万平方米以上。
2.技术和供应链优势
例如,依托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先进的通讯技术,国外零售企业能对每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随时进行统计分析,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和促销方案;通过构建与供货商、零售商之间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提高其内部的资源共享和市场反应能力;先进的物流技术,使得商品的周转速度加快,商品库存达到最优化。在供应链方面,大型跨国零售集团的供应链系统已基本完成了与大型供应商之间的战略联盟以及与中小供应商之间的一体化运营整合。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大型跨国零售集团已形成了与供应商一起分享市场、分享信息网络和销售网络、共同创造价值的企业发展模式。
3.成本优势
国外零售集团资金实力雄厚,在世界各地有数千家甚至上万家连锁商店,利用其强大的规模优势,可以直接同供应商议价;凭借其资金优势,通过买断方式进货,而且结算及时,可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大的价格折扣,进货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格10%-40%,在价格竞争中处于优势;同时,国外零售企业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物流技术,使得他们在降低信息成本和库存货物成本等方面拥有优势。外资零售业的平均价格比一般百货店要低5%左右,如麦德龙的平均价格低于上海市场整体水平约10%;万客隆的平均价格比北京其他商店低5%-10%。
4.品牌和服务优势
外资零售企业在坚持低价的同时注重商品质量,所经营的商品绝大部分是国内知名品牌,由于质量好,信誉高,在消费者群体中已逐渐形成了优质低价的品牌形象。例如,沃尔玛以“天天平价”为经营理念,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热情的服务;家乐福的宣传口号为“天天都便宜,就是家乐福”。同时,国外零售企业良好的服务,如员工良好的礼仪与言行,完善而周到的售后服务,良好的购物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致力于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等,也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
(二)我国零售业的竞争弱势
伴随着国际大型零售集团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和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内零售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尽管最近十几年来,我国通过商业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流通方式和营销技术,大大推进了中国商业现代化进程,我国零售企业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的同台竞争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世界零售业发展的主流相比,我国的零售业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与跨国零售企业相比,我国零售企业的竞争弱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零售企业的规模仍然较小
近年来我国商品销售总体增长较快,但单个企业流通规模较小,总体上仍呈零散状态。例如, 2001年中国零售业百强实现的销售额总和为2201.7亿元人民币,还不到世界零售业排名第一的沃尔玛公司当年营业额2191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8118亿元)的1/8;沃尔玛公司2003年拥有店铺4688家,实现销售额2587亿美元,利润额 90.5亿美元,而同年我国最大的零售集团上海百联集团实现销售额 485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沃尔玛的1/41;我国2003年全部零售业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总和只相当于沃尔玛的1/10;2004年,上海百联销售总额为676.27亿元,而同期沃尔玛年销售总额为2852亿美元,家乐福为814亿欧元,麦德龙为564亿欧元,分别是上海百联的35倍、13倍和9倍,我国零售企业规模之小可见一斑。
2.经营方式单一,新兴零售业态发展滞后
国外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采用促销制、定牌制、订单制和代理制,而我国的零售企业大多采用招商、联营、代销其至出租柜台等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往往导致企业的管理与经营相脱离,不仅企业无法提供有特色的优质服务,更无法形成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国外零售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经营业态除百货店之外,还通过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卖店、邮寄店等新型业态取得竞争优势,而这些年国内零售业的发展仍以百货店为主,新兴的连锁业态如超市、仓储商场、便民店等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跨区域乃至跨国的连锁性零售业态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3.管理和技术落后
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物流配送能力差。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3年的调查,我国2003年连锁零售企业中,有100多家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但是普遍存在信息化和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难以发挥连锁经营低成本的优势。二是信息化投资不足,信息化水平低。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占零售总额的比例还不到0.2%,而国际大型零售企业该比例一般在2%以上。三是电子商务发展落后。我国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目前尚处于信息发布与交流的初级阶段,而且仅有6.8%的零售企业实现了电子商务,而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大都已开展了网上业务,并将电子商务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
4.经营理念落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偏好的个性化、多元化、异质化趋向明显,消费者已从过去单纯重视使用价值演变为既重视使用价值也重视消费价值,即追求消费者福利剩余最大化,而国内零售业还未能主动迎合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还没有将优质服务与企业的生存联系起来,与外资零售业真正“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零售企业普遍提高“利润率”,而不是把实现“顾客满意度”作为经营活动的主要目标,经营管理工作的重心仍停留在对顾客的吸引和招揽层次,而没有进一步推进到提高服务水准和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层次上来。在国内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一锤子买卖”、“先利后义”甚至“见利忘义”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三、我国零售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快国内零售业重组,实现规模经济
与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相比,我国零售企业在规模上处于劣势,因此,必须走出一条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国内零售业的规模整合,重点组建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打造我国零售业的“航空母舰”。为此一方面应推进国内零售业的横向一体化,以连锁经营的形式重新改造商业组织形式,将分散弱小的商店组织起来实现规模经营,同时提高零售业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国内零售企业可以凭借其自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网络优势,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重组部分消费品生产企业,从而形成以商业为主导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加快集团化发展。
(二)打破区域瓶颈,推动零售业向纵深发展
目前,进入我国的跨国零售集团仅在沿海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开业,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市场还少有外资零售企业的身影。本土零售企业应抓住机遇,转变经营模式,把发展连锁经营同发展社区零售服务、开拓农村市场、扩大欠发达地区服务范围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向城市内的社区、中心城市的周边城镇、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渗透,抢占农村和西部地区零售业市场,为下一阶段更大地域范围的零售业竞争打下基础。
(三)完善零售业态和业态功能
加快发展现代大型综合超市,有选择地发展仓储式商场,有步骤地发展网上销售;加快建立适应城市社区特点的便利店、折扣店,以及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连锁超市、仓储商店、专卖店、便民店等新兴业态;积极推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超市的发展,提高生鲜食品经营比重。在实践中还应注意将发展新型业态与提升、改造传统业态相结合,如可以利用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方式,推进传统百货店的功能改造和业态创新。
(四)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升物流配送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商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供应链的竞争。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越来越取决于其供应链能否有机地整合合作伙伴的资源,形成共赢的合作机制。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从而提高其物流配送水平和顾客的满意度,是我国零售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此,一方面尽快建立规范化的配送中心,提高物流的配送率。配送中心是沟通总部和门店的桥梁,通过集中配送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扩大销售利润。因此,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可新建配送中心,或在原有的仓储运输设施上加以改进,拓宽业务范围,从单一的储运向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配送中心转变,以适应连锁企业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对于我国资金尚不充裕的国内零售企业而言,这种形式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突出核心业务。我国零售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专注于核心业务,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而非核心业务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形式进行市场化或者社会化。
(五)精心打造商业品牌
建立自有商业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是商业集团生存、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面对跨国零售集团的强大竞争,国内零售企业必须大力推行品牌战略,着力建设商业自有品牌,包括商品品牌、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要在引进、学习国际零售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营销理念的同时,充分发挥本地特色优势,树立企业良好形象,逐步建立区域知名品牌,进而向国家品牌和国际品牌迈进。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虽然我国零售企业在资金、规模和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大型零售商尚存在着较大差距,但经过商业领域多年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零售企业在经营规模、经营设施、营销方式、服务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初步形成了多业态互补的新型发展格局。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竞争力较强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不少企业在与实力强大的国外零售集团的同台竞争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增强了与国际强手对抗的能力;同时,加入WTO为我国零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如果政府能制定相应的政策对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加以鼓励与扶持,我国零售企业参与跨国经营还是大有可为的。
标签: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商业竞争论文; 连锁经营模式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沃尔玛论文; 经济论文; 家乐福论文; 零售业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