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与本土非物质文化融合的教育实践论文

地方高校与本土非物质文化融合的教育实践论文

地方高校与本土非物质文化融合的教育实践

左艳辉1 韩 璐2

(1.白城师范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2.吉林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 在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担当传承、保护与开发文化事业的新时代,地方高校如何有效发挥自身引领文化,繁荣文化的优势,将教育、教学与科研同本土文化资源有机融合,赢得文脉畅通,使教育充满生机成为办学宗旨的重要方面。对此,必须付诸实践,精心设计,努力探索。

关键词: 地方高校;本土文化;教育实践

在“学习强国”进行“每日答题”时,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引发一种“老师与文化”的思考。原题:“得知城里老师来支教,一心振兴教育的泥洋村支部书记激动地带着孩子们到村口迎接,他们用野花扎成花束、用报纸写了迎接标语。当支教老师背着行囊出现在蜿蜒的村路上时,孩子们齐声欢呼道:‘老师,我们向你学文化’。”向老师学文化,老师都有文化吗?事实上,所有的老师都有专业知识,大部分老师没文化。大学的人文教育通识课程起到补养作用,但还远远不够,文化营养的注入是摆在师范院校特别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课题。怎样使学生获得文化素养?白城师范学院作为本土唯一所高校,在文化的敏感度和文化引领性方面深受关注。近年来,在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掘、传承工作中涌现一批先锋,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实践中精进探索,取得一些成果,在此略述,与同仁交流商榷。

一、《学报》开设专栏,刊载动态,展示成果

高校学报是展示研究实践的百花园,是丰收硕果的博览会,是为洞悉科研动态打开的窗口,投进一缕阳光,就能看见一道风景。通榆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悄悄地与美术学院教授邹毅勐结缘。将通榆年画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乔装打扮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恰逢2013年白城师范学院提出“三个五”工程,建设幸福新校区目标,迈进实施文化工程就是建设优秀大学文化的战略进程。白城师范学院草原湿地文化研究中心美术研究室的年轻教师们潜心挖掘,系统研究传统的通榆年画,在多题材、巧立意方面用心良苦,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学人精神。在《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推出“通榆年画评析”系列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愉悦感,刮目相看的厚重感。面对楹联文化在校园的成长壮大,开设“楹联文化研究”专栏,向楹联大家约稿,发表论文十余篇,产生深广的影响力。

此外,对基督宗教的教牧人员进行了以人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帝爱国运动。教牧人员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启发与提高他们爱国觉悟和思想认识。在这一时期,教牧人员的政治地位也有所提高,部分宗教界人士成为了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等。如,河南省许昌中华基督教会牧师王某当上了人民代表,经常参加有关会议并发言。在日常生活中,王牧师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与日俱增,遇事即向中国共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请示,经常向教徒宣传党的政策法规,教育教徒爱国守法,响应政府号召。同时又动员教徒群众购买了三千多万元的经济建设公债,还经常向政府反映本会和外会的情况。

二、校园“楹联长廊”,构成一景

白城师范学院文学院2008年成立楹联文化研究中心,组建职称学历高配,实力雄厚团队,悉心投入,潜心研究。十年来,由原文学院院长宋彩霞亲自带队,旨在系统研究楹联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升当代大学生国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编写教材一部——《楹联文化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打造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可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移动阅读需求,可作为高等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通识课程教材;楹联文化作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校园课程创新实践中,紧跟时代潮流打造慕课,推广楹联。2017年3月1日,由宋彩霞院长主讲的在线开放课程《楹联文化》登上全球最大的学分课程共享平台——智慧树,拥有1000万大学生受益。课堂情境营造宁静优雅,古典唯美。师生沉浸在享用知识的氛围中;楹联文化与学校教育教学、课外活动开展完美融合,与校园文化建设有力对接,筑建“百副名家楹联长廊”。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先生亲笔题名“中国楹联文化长廊”,集文学艺术、书法艺术、碑刻艺术和建筑艺术为一体,给师生美好的艺术熏陶,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于一身,给师生提供鲜明的穿越感。更是传统文化艺术融入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还是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学校打造的“一书一课一长廊”工程,创下了三个全国高校第一。2017年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教育基地”称号,和东北三省乡土气息地域文化特色教育相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平台深度包装,尽显楹联文化内涵的最大张力,有效释放楹联作为传统文化精湛内容的独特魅力。

三、《院报》独辟蹊径,普及推广

《白城师院报》是面向校园的话语平台,深受广大师生关注。非物质文化追随者左艳辉老师与校报取得联系,洽谈链接,自2019年总260期始开辟“非遗传承,我们在行动”专栏,普及推广白城地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每期一项。按市场化程度、可开发空间、是否重点保护分类排序进行介绍说明与阐释。行文或侧重项目的历史积淀,内蕴悠长;或挖掘产品的造型工艺,巧夺天工;或塑造人物的优秀品质,匠心精神。无论从哪个层面,何种角度,都牢牢把握文脉贯通,思想照耀的原则。这样既可以拓宽师生文化视野,转移文化注意力和着眼点。又的非物质文化有机会和师生牵手结伴,让教学科研实实在在融入民生接地气,丰盈民间文化传承主体寂寞的心灵,活泛孤独并自强不息的文化者生命。

四、“双创”平台搭建,物尽其用

历史文化学院的“春风文创工作室”、文学院的“汉韵楹联创意工作室”、美术学院的“手工制作工作室”都充分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资源,结合专业知识和培养目标,在就地取材,学以致用方面表现出令人欣喜的状态,进入创意新颖,成果迭出的流程,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的有力根基。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深入当地各市县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颉取素材,探究合作,2018年赢得洮南市赵家叉烤肉脯传承人的支持配合,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审核通过,工作正在积极热情的运行当中。

五、田野调查深入开展,人尽其才

俗话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真正的高手在民间,纯美的文化在乡土。坐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室、奋战实验室的科研是一条大家耳熟能详,不偏不倚的途径;走进田野、深入民间、牵手自然、接上地气的走访调研成为新时代创新开展工作的风尚。毛泽东早年就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别人的体验另当别论,笔者是深有感触,受益匪浅。镇赉县杨百双根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还有农家乐饭庄生态美食和垂钓园对外开放,现在又增设杨百双剪纸传习所,口传身授技艺。一个人撑折磨多事,很孤独,很无助。期盼投资合作者担负起垂钓园,经营农家乐,开设茶艺馆,获得资金装扮根雕展厅,壮大剪纸技艺传习所。面对种种,笔者现在的力所能及的就是协助他将独具魅力的剪纸申请成白城市第七批非遗,写进非遗名录;和焦提勇柳编公司、大安市宋氏草编合作社合作,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既给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平台,又能促进文化产业思想和营销方式的发展,收到互利共赢的功效。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说明地方院校的教育实践在与本土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对接融合上是有切入点、有契机的。关键在于有想法、肯探究、愿意付出,踏踏实实躬亲力行,走出去,深入民间做调研;请进来,进入课堂讲文化。让非物质文化在地方高校教育教学中真正开花结果,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高校也切实为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繁荣文化生活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类人,崇尚“德才兼备德为先”。他们为人正派,为官清廉,爱憎分明,原则性强,无论对人、对己,首先看的是品德,而对祸国殃民的腐败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不正”和“缺德”,自然是批评批判为先。面对罪错事例,他们会汲取别人的教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厌恶和抵制腐败等假丑恶现象。他们往往“不用扬鞭自奋蹄”,是表率、是楷模,令人敬仰。

参考文献:

[1]邹毅勐.通榆年画发展概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宋彩霞.高校擎旗承国粹 联坛纵笔育新苗——白城师范学院楹联文化研究经验谈[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1).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2019)24-0170-02

作者简介: 左艳辉,女,汉族,吉林白城人。研究方向:吉林西部区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课题项目: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西部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保护的研究。立项编号:2015374。

其他作者简介:

韩璐,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编辑。研究方向:数据采集。

标签:;  ;  ;  ;  ;  

地方高校与本土非物质文化融合的教育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