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材重大改革的尝试--对“理解资本主义:竞争、控制与变革”的思考_政治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教材重大改革的尝试--对“理解资本主义:竞争、控制与变革”的思考_政治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重大改革的一种尝试——由《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经济学论文,资本主义论文,教科书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0)09-0061-05

由塞缪尔·鲍尔斯等著的《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孟捷等主译,以下简称《理解资本主义》)是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性尝试,对于我们在历经苏东剧变、冷战结束、新自由主义崛起及其失败以及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如何改进和重振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教学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和启发。本文首先简要讨论我国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的背景,继而评论该书的创新之处,最后则扼要指出该书的不足之处并对中国政治经济学教材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一、“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与政治经济学的复兴

按照教育部在20世纪90年代有关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财经类专业乃至管理类学科的基础性课程,也是经济学的入门性课程。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教条主义在我国的兴起,这两门课程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按照这种教条主义的看法,世界上只有一个真正的经济学,这就是以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的管理类学科已不再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有的学校甚至经济学门类的本科教学也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博士生和硕士生入学考试也用数学或西方经济学劈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的办法替代了政治经济学。这种思潮在2005年6月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十年回顾”研讨会上达到高潮,政治经济学的存亡似乎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但是,令中国经济学界意想不到的是,在西方经济学界却发生了相反的变化。2000年6月,一群法国经济学学生发起了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改革请愿活动。请愿书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缺陷:数学本身已成为一种追求的目标;新古典传统的支配地位是压倒性的和不公正的;教条的教学方式,不允许批判性的和反思性的思考,其结果是一种自我封闭的学科。法国学生使用精神病学上的自闭症(autism)术语对目前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及其教学进行了描述:自我封闭,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社会交互作用,专注于数学幻想,过度迷恋其假定和模型,这种智力缺陷已使它没有能力解决真实世界中许多重要的问题。法国学生呼吁结束这种状态,他们提出,经济学要面向经验的和具体的经济现实,采用科学的而不是科学主义的态度,坚持经济学方法的多元论。为了从离群索居的经济学思考和对社会不负责任的状态中拯救经济学,他们呼吁经济学教授们发动改革。这种改革运动在英国、西班牙和美国等国家的经济学师生中得到了广泛的响应①。

然而,西方国家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似乎并没有对中国经济学教育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化产生什么影响,真正的变化却起因于中国经济步入新世纪之后所面临的挑战。收入两极分化、机会不平等和利益集团对经济生活的支配日趋明显;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和房改的不成功;以及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对国家利益的不利影响等等,这些诸多问题在2003年前后引发了人们对政治经济学兴趣的明显回归,似乎就在“中国经济学教育十年回顾”研讨会于2005年6月召开之后,经济学形势就发生了迅疾的逆转,政治经济学开始了其复兴历程。由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无法对理解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提供可供思索的线索,因此,虽然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存在许多缺陷,但政治经济学学科本身有关利益分析、历史和结构分析、鲜明的价值判断和宽广的视角等思维模式使越来越多的人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可是,由于受到教条主义的影响,目前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仍存在着以往使青年学生对该学科兴味索然的诸多弊端:内容滞后,很少有案例分析,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实际,无法对新事物、新现象和新矛盾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价值判断大多来自理论教条,而不是从经验的、比较的和历史的角度对之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缺乏指导作用,很难对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基本上是事后对政策加以解释和辩护;缺乏多元理论视角,不愿吸收新知识、新视角和新思想;作为入门性的经济学教科书,抽象程度过高,未能发展出使学生更易产生兴趣的诸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调节学派和社会积累学派等中等程度抽象和中程分析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经济学很难逃脱被边缘化的命运,更不用说对中国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主流化作出强有力的应战了。

上述问题不免使寻求对西方经济学“替代性教材”的人们感到非常失望,这才是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政治经济学不能在批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严重缺陷的同时,对自己所面临的危机视而不见,缺乏重大变革和创新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学复兴即将到来的今天,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国内政治经济学界一直在谋求对其教科书和教学进行重大改革,也出版了一些尝试性的新教材,但由于这种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政治经济学教材和教学的改革仍处于开始阶段,《理解资本主义》的出版,不能不说是这种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为我们提供了来自海外的新视角、新观点和新经验。

二、《理解资本主义》的创新何在?

作为一种入门性的经济学教材,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它几乎变成了数学练习,对实际的经验性内容很少关注;它对“理性”经济人的虚构和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依赖均衡概念以及坚持价格是构成市场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等,说明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17世纪牛顿时代的世界观”,[1](P53)对理解复杂多变的当代经济和社会现实问题造成了巨大困难。虽然西方异端经济学家、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近期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都对这种新古典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但“不幸的是,对本科生的经济学教学已经远远落后于领先的经济学家们所广泛理解了的东西。正统的‘新古典’模型还在被讲授,似乎是该领域唯一的理论。基于这个原因,本书可能还将被视作一个‘替代性的教材’,因为它关注了那些在标准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被大量忽略的问题,以及与正统教科书有冲突甚至从未被后者提及的概念和思想。”[1](P20)那么,《理解资本主义》的创新或所谓的替代性何在呢?笔者兹列举如下。

首先,问题导向和非常强的现实感。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充斥着数学模型和数学计算截然不同,特别是在据说博弈论改写了微观经济学的情况下,作者除了吸收供求分析和“囚徒困境”等思想和简单的图表外,全书没有使用一个数学模型,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分析为核心,构造了一种替代性的政治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体系;但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不同,它没有一开篇就向初学者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从现实问题入手,再把读者引入到理论分析。例如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开头两章首先分析了困扰着美国和全世界的各种严重的不平等,到第三章才开始讨论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此外,随处可见的大量案例分析、统计数据和图表以及“历史事例”与理论分析相得益彰,而其理论分析也带有中等程度抽象和中程分析的特点,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精神,读来使人不禁兴趣盎然,哪还有政治经济学“枯燥无味”的感觉?该书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感,讨论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诸如收入分配、贫困、失业、社会不平等、生态环境危机、发达与欠发达国家之间贫富差距扩大等许多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却是被排除在外的,这是后者之所以遭到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强烈反对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它扩大了经济学的范围,避免了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对经济现象狭隘处理的严重弊端。在1900年前后,经济学界采用“经济学”替代“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科学的称谓不是扩大而是大大缩小了经济学的范围。目前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只集中在价格竞争和市场交换的维度,而构造了竞争和市场交换的非市场制度特别是权力关系以及经济历时而变迁的历史之维却被排除在外了;受过时的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影响,它也把价值判断排除在外了。作为一种入门性的经济学教材,作者提出以竞争、统制与变革为框架的“三维经济学”替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一维经济学”。作者的这种创新坚持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传统:在经济思想史中,所谓现代西方异端经济学各流派及其先驱对于“经济学”替代“政治经济学”一直就不认同,所谓古典经济学解体后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指西方异端经济学各流派,而不包括作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之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2]“三维经济学”强调了政治经济学作为历史科学和跨学科研究的科学性质,凸现了经济科学“回归”社会科学怀抱的发展趋势。

再次,该书吸收了演化经济学的动态演化和多样性的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一种已经成为教条的“公平与效率相互冲突”的静态观点,这种观点甚至影响了我国经济决策中的某些人,但是该书提供的跨国比较却推翻了这种观点,并运用演化经济学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对经验事实提出了相反的解释:一般而言,并非公平妨碍了效率,经济不平等才是妨碍效率的原因。演化经济学的影响还体现在该书利用熊彼特的动态垄断竞争理论分析技术变革,并依此发展对利润和利润率的分析上,以及试图把规模报酬递增纳入到分析体系中的努力上。对于该书来说,多样性被看作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基础,正如作者们在该书中文版序言中指出的,历史、制度和社会传统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运行,从而带来了许多种资本主义,而非单一的资本主义模式。譬如,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经济运行之间大反差上,可以发现这一点。或许,我们应该把本书称作“理解多种资本主义”。[1](P16)

最后,该书体现了多元主义的科学精神。所谓经济学多元主义,用尤斯凯利·梅基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世界与多个理论”:虽然客观世界是唯一的,但它却是由无数个事物、复杂的演化过程以及不确定的未来所构成的,因此,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世界就会呈现出千姿百态,观察者对它的解释也就呈现出多样性、可错性和不完备性。缺乏多元主义是目前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重大缺陷之一,正如哈佛大学经济学学生在请愿书中严厉批评的,“哈佛大学只提供了一种经济学模型,对于分析经济及其社会后果来说,它没有提供批判性的视野或替代性的模型。由于没有对经济思想提供一种真正的市场,哈佛大学没有准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批判性的思想者和具有参与精神的公民。……哈佛大学剥夺了学生们的智力能动性,阻碍了他们做出自己的决断”。[3](P234-235)《理解资本主义》契合了“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这种诉求。例如,它不仅对契约理论、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最新研究进行了介绍,而且在第230页引入了后凯恩斯经济学有关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价格形成理论,在第十四章分析不平等问题时吸收了女性主义经济学有关性别和种族问题的研究成果。因此,该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析传统的同时,又吸收西方经济学不同流派研究成果的多元主义视角值得我们借鉴。

三、该书不足以及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学教材创新的建议

由于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学界有可能迎来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时代”,中国经济学界应该对这种汹涌而来的需求有心理准备,并及早做出回应。在这方面,《理解资本主义》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可以起到激发多样化创新的作用。因此,虽然该书作者已经指出,有定论的东西为数不多,没有什么是完备的,但笔者在这里还是要从一己之见出发,指出该书所存在的一些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例如,该书对金融资本或经济的金融化问题论述不够;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帝国主义理论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帝国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也没有进行讨论;从演化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该书的“三维经济学”框架仍有待于深化创新(资源创造)作为核心纲领的作用。笔者也同意该书译者前言的看法,在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和概念揉到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中也存在着某些不成功之处。下面笔者就对中国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把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异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纳入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之中。《理解资本主义》似乎偏向于对新古典经济学有更多好感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说,而对西方异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却吸收不多,这不能不说是该书一个比较大的缺憾,因为后者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属政治经济学传统,有更多的东西可以被充实到新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笔者多年前就有一种想法,如果把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异端经济学或演化经济学的丰富研究成果大范围地吸收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之中,例如老制度学派在制度、“新熊彼特”学派在技术、奥地利学派在“主观知识”和认知经济学、女性主义在性别和种族、后凯恩斯主义在货币金融和宏观经济学等方面的诸多具体理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就有可能走出自己的一条新路子。

其次,编撰体系中增添中观经济学部分。作为一种入门性的经济学教材,目前的微观—宏观框架不能较好地处理甚至无法处理结构变迁这样重大的经济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家罗斯托曾经指出,由于技术扩散只被特定部门所吸收,而总量方法是由许多并不与经济中吸收的程度相联系的变量所决定的,因此,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不足以解释经济增长过程。对此,罗斯托提出了部门分析法的解决方案。但在演化经济学的“新熊彼特学派”的代表人物多普菲、波茨和福斯特看来,决定性的结构变迁和质变是在经济系统的中观层次上得以发生并能被观察到,[4]而罗斯托的部门分析显然隶属于这种微观和宏观框架都无法处理的中观领域。据此,他们提出了使用“微观—中观—宏观”替代微观—宏观作为经济学分析框架的设想。笔者曾提出演化经济学教材的编写要采用多普菲等人的设想,我国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创新同样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最后,加强对欠发达经济政治经济学和我国全体国民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注重积累中国实际问题的教学案例。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可能对欠发达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给予过多的关注,但由于我国仍处于欠发达经济阶段,这个问题不得不倍加关注,这是我国所处历史阶段对我国经济学提出的特殊要求,在这方面,“替代性教规经济学”值得借鉴。[5]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出美国资本主义不仅不能成为一些人所向往的改革目标模式,而且,《理解资本主义》所揭露的美国严重的收入两极分化以及我国存在的类似问题重新给我们提出了探索我国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问题。在经济思想史上,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美国学派基于科技进步、保护性关税和国内市场的政纲,曾对把美国发展成为一种没有工人阶级贫困化的“新文明”充满希望,但由于对市场和初次分配领域自由放任的默认态度和其理论缺陷,最终使其理想受到很大挫折。[6]我们理应超越他们,为探索我国全体国民共同富裕做出新的理论贡献。为此,我国政治经济学教材和教学的改革应该注重积累中国实际问题的大量教学案例,激励学生们为实现中国经济崛起和共同富裕的双重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收稿日期]2010-04-10

注释:

①请参见爱德华·富布鲁克主编:《经济学的危机——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最初600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贾根良、徐尚等著:《“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标签:;  ;  ;  ;  ;  ;  ;  ;  ;  

政治经济学教材重大改革的尝试--对“理解资本主义:竞争、控制与变革”的思考_政治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