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拉克战争剖析美国全球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伊拉克战争论文,战略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月20日美国无视联合国宗旨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也不顾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悍然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行动。这是美国凭借它的超强地位和高科技军事优势,实施“先发制人”战略,以武力开道,以美式“民主”和价值观“整合”整个中东以至全世界的重要步骤。
独霸全球——冷战后美国政府共同的战略目标
1989年10月东欧剧变,1991年底苏联解体,全球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成为傲视全球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老布什总统便利用在海湾战争取得胜利的大好良机,提出要抓住这个机会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秩序”(ANewWorldOrder)。他说,为此,美国要担负起主要领导责任,因为在当今世界所有国家中,只有美国拥有支撑建立这个新秩序的道德标准和手段。
当今世界现行政治和经济秩序,是在二次大战后通过雅尔塔会议和布雷顿森林会议逐步形成的。在现行秩序中,美国已经独占鳌头,而且,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这个秩序刻有强权政治的烙印,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问题,可是美国仍感到十分不满足,主要因为在现行秩序中美国难以为所欲为,一家说了算。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产物,是建立在美国和苏联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的,它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联合国是在美国积极倡导下建立的,美国的本意是要通过“联合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其权力影响,进而把联合国作为它推行霸权主义和战争政策的工具。可是,联合国的建立也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力量对比关系,特别表现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确立“五大国一致”的原则,即美、苏、英、法、中五大国享有否决权。美国的行为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而不得不受到制约。随着二战后一大批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她的合法权力,第三世界国家已在联合国中占有2/3以上的席位,它们在维护和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以及自身权益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一些领导人和许多学者反复声称二十世纪是美国世纪,实际并非如此。而且,联合国宪章是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宪章强调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各国不分大小主权平等、促进全世界社会经济进步等原则,也不完全合乎一心只考虑本国利益的美国当权者们的口味。现在美国很难完全控制和操纵联合国使之为一己私利服务,因而长期采取可用则用,否则就凭借超级大国地位我行我素。
苏联解体前后,美国领导人看到世界真正发生了变化,认为可以建立完全由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了。显然,美国领导人谈的世界新秩序,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争取实现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完全背道而驰。不过,老布什当时讲的“新秩序”还不具体,并且他仍重视国际合作。
老布什在海湾战争后被称为美半个世纪以来“最受欢迎的总统”,却因美国经济不景气在1992年竞选中败于无名的小州州长克林顿。当时民主党政纲宣传要进行“恢复美国经济强大实力的革命”,“收回如今让给日本和德国的优势。”克林顿表示要恢复美国在全球的经济领导地位,在冷战后“领导世界进入一个和平自由的新时代”。因此,他在第一任期间,把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战略的优先位置,以此作为独霸世界的基础和后盾。在克林顿任职期间,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并有新的发展,美国经济经历了二战后持续最长的增长期。198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24.7%,1998年占世界的28.73%,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现在又上升到31%以上。美经济竞争力连续八年保持世界第一,世界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克林顿在1997年2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重申,美国应当为“21世纪成为美国世纪作准备”。他明确地宣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将领导一个全部由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这些讲话清楚地讲明了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战略图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克林顿在连任期间已经把保持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和强有力联盟置于第一位,而且通过发动科索沃战争作为实现“美国梦”的试验。克林顿认为:在2015年以前还不可能出现一个可以在全球对美挑战的国家,因此是美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策略手段来讲,克林顿实行以人道、民主软力量开路、以军事为后盾的新干涉主义。
小布什对外战略具有更为强烈的进攻性和冒险性
小布什政府是美国新保守势力的代表,具有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2001年竞选时,他们指责克林顿关于2015年以前总体国际安全形势对美有利的判断过于乐观,极不利于美国迎接未来的挑战。他们认为“现在是一个没有大熊而有许多毒蛇的世界”,“新世纪是一个危险的世纪”。小布什还着重批评克林顿对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发挥得不好,浪费了八年时间。他提出美国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战略来对付21世纪更为广泛和更不确定的威胁。他们把军事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张要充分利用目前美国在经济、科技占优势的有利情况,建立起美对任何一个潜在对手的绝对军事和安全优势;实行新的威慑、遏制战略,限制俄罗斯和中国的发展,加强对盟国的控制;对外干涉性更强,但打击对象要有选择。小布什执政初期,大力推行单边主义,为了美国一己利益,独断专行,态度强硬。他热衷建立导弹防御体系,片面废除反导条约,退出《京都议定书》,大量增加国防开支,在亚太地区扩大军事投入,加强在全球的军力部署。这些行动无一不表示美国要突破现行国际秩序的束缚,一意孤行,打造由美国领导、为美国利益服务、并由美国一统天下的国际“新秩序”。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着重强调军事、科技等“硬国力”的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软国力”的效应。软国力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美利坚是一个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民族,美国的外交往往把传统的立国以来就具有的使命感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强烈扩张愿望结合在一起,把意识形态作为美国外交理念和重要目标,同时又是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2000年制定的共和党竞选纲领明确提出:美国对自由的承诺是美国国家力量真正的源泉,并表示要促进美国的价值观。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司司长哈斯曾系统地提出了“融合主义”(或称“整合主义”),作为美在“后冷战后时代”的美国外交战略。他明确表示要把包括俄、中、印、阿拉伯世界等国家和组织融入符合美利益和价值观的新秩序,要别国接受美国领导,追随美国,否则就走开。
舆论认为,小布什政府中主流派人物同大垄断集团、特别是石油财团和军火工业集团关系密切,同宗教右派和以色列游说集团的关系也较深,属共和党右翼保守派和鹰派(亦称新保守派),具有强烈的进攻性和冒险性。美国《哈泼斯杂志》曾刊登作家亨德里克森的文章,题为“企图建立一个帝国而执行的路线”。该文指出:美国对于使用武力的喜爱和信仰,对于非民主国家的合理性否认,以及疯狂追求绝对安全这三个特点,都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美国要执行它在两个世纪前曾经谴责过的“帝国路线”。这位作家指出:美国走的是一条更长、更加危险,因而最终将更加悲惨的路线。
“9·11”事件后美国安全的战略调整
2001年9月11日美国心脏地区遭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恐怖袭击,而且这种袭击仍可能随时发生,对美国人民在心理上的打击很大。美国的安全观念遭受严重冲击,原订的全球战略部署随之被打乱。美国不得不对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调整。不过,美国并未因此而放弃全球战略目标。
美对其当前安全威胁来自何处的认识有了变化。防范恐怖主义威胁已成为美国政府的工作重点,相应采取了一些新的安全措施和策略手段,对外关系也有所调整。小布什2002年6月1日在西点军校的讲话集中地阐述了这一观点。他着重指出:美国安全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美主要安全威胁已不再来自传统大国,对美最严重的最现实的威胁是恐怖主义及包庇、支持恐怖主义的邪恶国家,因此他把本土防御和建立导弹防御体系作为维护美安全优先考虑的重点。首先要加强本土防卫,去年7月美国发表了首份《国家本土安全战略》,同时专门设立了国土安全部,集中对付针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在国际上,美国当前要着重对付的是所谓邪恶国家,为此他表示要建立良好的大国关系,要联合盟友和俄罗斯、中国,以便其能“在患难时帮助处理危机”。
“9·11”事件虽然给美国予沉重打击,但美国实力没有遭受重大损伤。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得手,更加助长了美强化全球战略攻势的气焰。美国领导人调整对外战略的一个重大考量是凭借美国目前的超强实力地位,以反恐为旗帜,使之转化为推行独霸全球战略的巨大机遇,特别是要趁此控制从中东到中亚这一位置重要而且资源丰富的欧亚大陆结合部。攻打和拿下伊拉克是美国实施这一战略的当务之急和重要组成部分。英国《镜报》最近刊文指出“乌萨马·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出现,仅仅是因为美国踏入了沙特阿拉伯的土地;而现在美国将坦克开入了伊拉克的首都,所有出于民族、世俗、宗教等因素的反美思潮正在涌动”。
美国早就把被它指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说成是“无赖国家”。去年初小布什在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明确地提出朝鲜、伊朗、伊拉克是支持恐怖活动和输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邪恶轴心”,声言美国将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来保证国家的安全。在著名的“六·一”讲话中,他进一步提出了主动进攻、先发制人的理论,同时还强调世界各主要国家应有一致的价值观,以此作为共同反恐的基础,明显地表现出美国领导人的“新思维”具有更为强烈的扩张性和冒险性。美国在军事打击阿富汗后,早就酝酿要向伊拉克动武,在“9·11”事件一周年前后,美国舆论集中报道了美国已经制定美军从陆海空三方面攻打伊拉克的作战计划。
军事打击伊拉克与“改造”中东战略
“9·11”事件同美国长期在中东执行一条支以压阿的错误政策密切相关。直接参与进行恐怖袭击的19人都是阿拉伯人,其中15名为沙特人。恐怖袭击使大批无辜平民伤亡,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但是这事件本身确实反映着在阿拉伯以至伊斯兰世界存在着强烈的反美情绪。可是事件发生后美国领导人和一些学者不对错误的政策进行反思,反而从霸权心态和傲慢、自大的思维逻辑出发,认为中东地区是“恐怖主义源头”,美国面临的威胁诞生并存在于阿拉伯国家现行的社会和政治体制之中。要消除反美情绪就必须推进中东的民主化改革,实现美国强权下的和平。据报道:兰德公司曾制定一份关于美国中东战略的报告,报告建议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将西方民主化、自由化的模式,强加于包括沙特、埃及、伊拉克等国在内的阿拉伯国家,以控制并减少对美国在中东利益的威胁。美国在这一重组行动中还包括坚决镇压巴勒斯坦激进派,建立一个“民主”的巴勒斯坦国,以便彻底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军事打击伊拉克是美国这一重组行动的“战术目标”。
今年2月小布什总统在美国企业研究所年度晚餐会上就美未来中东政策发表讲话,明确地阐述了上述论点。他强调,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一个民主政权是美国重新安排中东地区格局的要求,“伊拉克的新政权将为这个地区其他国家的自由树立一个鲜明和令人鼓舞的榜样”。他还谈到美国正努力制定中东和平蓝图,伊拉克现政权的垮台会创造这样的机会。英国《经济学家》周刊3月1日刊文指出:布什这篇讲话宣布了其对中东的改造计划,建立一个民主的伊拉克只不过是布什宏伟计划的一个开端而已。该文说:布什还赞同所谓“通向耶路撒冷的道路须途经巴格达的观点”,即:去掉伊拉克这种外来的支持,巴勒斯坦人可以选择新的领导人,从而可以实现美国制定的中东和平蓝图。西班牙《起义报》刊文说,美国改造中东计划的战略目标是沙特阿拉伯,在确保对伊拉克的控制之后,“美国将致力于推动沙特阿拉伯内部的政治改革”。美国学者丹纳认为美国攻伊行动的真正目的,是在实现一个更大的“扩大民主阵营大战略”。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放言说,在扳倒伊拉克的萨达姆以后,要将伊拉克转化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个民主国”。小布什总统3月17日在向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的电视讲话中,又明确表示:美将帮助建立一个繁荣而自由的新伊拉克,他们能为整个中东树立一个极其重要的和平和自由国家的榜样。
由此可见,美国蓄意攻打伊拉克,并要动用一切手段推翻萨达姆政权,是有着许多深层次的长远考虑。伊拉克地处中东北层的枢纽和波斯湾的北端,拥有重要战略地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十位;萨达姆政权积极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主张泛阿拉伯主义;它具有地区霸权野心,由于1990年入侵科威特,名声不好,拿伊拉克试刀,易在美国国内被接受,美军又有着海湾战争动武的经验。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伊拉克可在美国亲自指导下建立美式民主政府,从而为中东各国树立一个样板,这样美国就可牢固地控制中东,并为独霸世界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可是,这不过是美国扩张势力一厢情愿的“美国梦”。
美国虽已取得对伊战争的胜利,在相当程度上加强了其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但另一方面,伊战后美国面临的是更为复杂、问题更多的中东局势,使美国背上沉重的包袱。
第一,美国难以在伊拉克建立起稳定的亲美政权。伊拉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人民有着强烈的民族复兴愿望和反对殖民统治的传统,不甘于接受任何外国的占领和控制;在伊国内一直没有形成有着广泛群众影响的反对派,美国中意的一些政治人物长期流亡在国外,缺乏群众基础;伊拉克的教派问题很复杂,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长期受压,许多人反对萨达姆政权,可是受伊朗影响深,不少人要求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它同逊尼派的冲突也会增加,不会按美式民主行事;库尔德族是另一难处理的问题,库族占伊拉克人口的22%,约五百万人,有着强烈的独立倾向,而且伊库族武装力量长期分为对立的两派,不易调和。
美国在“倒萨”后已面对大量难以解决的困难,伊拉克人民反美情绪在增强,美国实行刺刀底下的怀柔政策,其强加的“民主”难以奏效。
第二,美国难以解决十分棘手的巴勒斯坦问题。美国打伊得手后,正着重贯彻“途径巴格达通往耶路撒冷”的方针,一方面支持沙龙镇压巴激进派,另一方面分化巴解内部,限制甚至排斥阿拉法特,以图建立起美国同意的巴“民主政府”,最终按美国主张来实现巴以和解。巴勒斯坦问题之所以长期不能解决,关键在于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被剥夺,以及耶路撒冷地位不能很好处置。沙龙的武装镇压只会激起更多的反抗;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涉及广大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处置不当会引发更加强烈的反美情绪,并会滋生更多的恐怖活动。由于美解决巴以问题的“路线图”和新方针仍然建立在偏袒以色列的基础上,注定难以奏效。
第三,美国难以“整合”伊朗、叙利亚等所谓“邪恶国家”。根据美国务院4月30日发表的《2002年底全球恐怖主义报告》,伊朗被指为“最活跃的”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叙利亚被指收留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均在美国要打击的黑名单之列。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期,就制造种种借口向这两国施压,但无对其动武的正当理由。叙利亚问题同巴勒斯坦问题和黎巴嫩问题密切相关,在戈兰高地继续被以军占领的情况下,美对叙动武,只会激化美阿和以阿矛盾。伊朗国家大,地形复杂,宗教情绪浓厚,如军事打击伊朗,只会陷入泥潭。
第四,美国要“改造”包括沙特等国在内的整个中东目标更难实现。中东地区情况非常复杂,历史悠久,积淀的问题多,矛盾盘根错节,有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美国的民主模式在这里没有任何社会和民众基础。早在1990年7月邓小平同志就曾明确指出: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世界上那么多伊斯兰国家就根本不可能实行美国的所谓民主制度。他还说:这是世界局势的大背景之一。
最后,伊战和美先发制人战略会给美经济造成负担。海湾战争时,美国是“自己打仗,盟国掏钱”,这次完全不同,得靠美国自己掏腰包,从而造成美国沉重的财政负担。美国侵占伊拉克,只是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一部分,美海外扩张行动不会就此止步。从长远看,美手伸得越长,它背上的包袱就越重,最终将消耗和削弱自己的力量。美国前商业部副部长、哈佛大学教授加滕今年3月17日在美国《商业周刊》上发表题为“布什的大炮——黄油两难局面”的文章,认为美国不断在国外展开军事干涉的结果已显示了重蹈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昔日大帝国覆辙的所有迹象。这对热衷于推行扩张政策的美国当权者不失为逆耳的忠言和明智的警示。
多极与单极的斗争在深入发展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破坏了二战后建立起的国际秩序,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在分化和重新组合,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有着新的明显的发展,核心问题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际秩序。
近一年来,在处理伊拉克危机问题上,美国和英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特别是同法、德、俄等大国公开对立,传统的西方联盟关系被打破。
中东是欧洲的侧翼和延伸,美国要攻打和“改造”伊拉克的根本目的之一是要独霸中东和由美国控制这一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与广阔的贸易和军火市场,法、德、俄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和巨大利益将被大大削弱,并将更加严重地受制于美国。冷战结束后,在安全战略观念方面欧美已出现矛盾,西欧希望保持稳定和发展独立的防御体系;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同美国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德国也希望取得大国地位;由于欧元问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欧美经济、贸易摩擦在加深。今年1月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曾报道说:欧洲反美情绪增长成为2002年欧洲最重大事件。现在围绕伊拉克危机,欧洲主要是法、德、比同美国的冲突大为加剧。据有关民意调查,至少2/3的欧洲人认为不应当发动对伊战争,伊拉克并不构成迫在眉睫的危险。各国持反战立场的人法国为80%,德国为83%,而且,在法国还生活着四、五百万穆斯林,法、德领导人自然要坚持反对对伊动武。
俄罗斯自普京执政以来,虽然力图同美保持良好关系,但同时坚持维护俄罗斯的根本利益,并努力争取恢复俄的大国地位。就在小布什提出“邪恶轴心论”时,普京提出“稳定弧”的概念,希望建立起从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以俄南部为中腰的“世界上的稳定弧”;伊拉克和中东是前苏联同美国冷战对抗时代争夺的重点之一,俄迄今在伊仍有着巨大的石油和经济利益。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在处理伊拉克问题时坚持以霸权为基础的单边主义立场,使主张多极化的欧俄不能忍受。美国学者高尔斯顿认为,布什提出先发制人的战略,表明美国将不再是战后国际体系中平等国家中的第一大国,和美国无需其他国家的同意,自行制定新的国际法准则。据此对伊拉克实施的打击不仅缺乏国际法依据,更可能带来为别国效仿利用的风险。在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上,美国早就决定要使用武力,但面对国际和国内的压力,美国一度想仿照1991年海湾战争的模式,披上联合国决议的外衣,争取国际上的广泛支持,但是这次它失败了。不仅法、俄表示要投反对票,中国也坚持一贯主张要和平解决的立场;非常任理事国中叙利亚反对,巴基斯坦、墨西哥、智利、喀麦隆、安哥拉和几内亚等6国希望推迟表决时间。虽然施加政治压力和利诱,美国仍不能取得安理会必须的9票赞成的支持,便急不可待直接动手了。
小布什总统在开战讲话中声称,有35个以上国家给予了重要支持。实际作战主力是美国,真正陪同出兵的只有伊拉克原来的委任统治国——英国,故又号称美英联军,其他一些支持仅是象征性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张所谓支持国的名单中,美国南北近邻——墨西哥和加拿大都不在其列,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当然一个阿拉伯国家也没有;而在被美认为“听话的盟友”土耳其,其议会却否决了让美军通过土领土和领空开辟攻伊北方战线的议案。由此可见,美国处境相当孤立。美国是以单边主义来挑战国际机制,力图冲破现存国际秩序的束缚,打算凭借武力打出一个完全由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谋求21世纪成为“美国世纪”。尽管美国有着强大的军事和经济科技优势,但它仍难以为所欲为。
伊拉克战争现已基本平息,美国的霸气会上升,会更肆无忌惮地推行单边主义。但伊战后重建工作,将由美国主导和一手遮天,还是应由联合国发挥核心作用?对这些新的一系列问题,中、欧、俄同美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由于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极不平衡和相互依存关系很深,欧美之间会有让步和妥协,欧洲也会出现分化;俄美也不会形成对抗,并且还存在着相互利用的一面,但相互制约的一面会增强,多极与单极的斗争还会继续发展。这场斗争是长期的,充满曲折和起伏。从历史的眼光看,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独霸的图谋不可能得逞,世界在曲折中走向多极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
标签:伊拉克战争论文; 乔治·沃克·布什论文; 军事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美国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