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读者来信节选

全国青年读者来信节选

一、全国小读者来信选摘(论文文献综述)

胡小京[1](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余琼[2](2015)在《199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从对1990年代《新华文摘》选摘的文学作品与评论文章的梳理入手,从《新华文摘》这一切入口,探析1990年代新时期文学的主体发展脉络,并试图分析《新华文摘》对1990年代文学走向的把握。《新华文摘》作为最具权威性的综合类选刊,自诞生之日便以“博大精深新”为其刊物特点,其选文不仅内容广博,涉及各学科领域,如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历史、教育、文化等;而且更注重选文的时效性和权威性。《新华文摘》发展到1990年代,遇到了中国期刊界整体下滑的尴尬遭遇,却在其自身期刊地位的基础上及时作出调整,然而在总体上的变化并不大,无论是期刊定位、栏目分类、还是在选文趣味、来源期刊质量等方面都相对保持稳中求进的状态。文章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进行外部研究,即通过对原始资料,也即1990年代《新华文摘》的整体关照,分析1990年代《新华文摘》的生存处境以及刊物调整,探寻其在本时期内应对市场危机的调整策略。经笔者观察以及查阅相关资料,认为《新华文摘》在此时期内的刊物风格稳中微调、期刊质量有所提升、栏目风格迎合读者趣味、历任编辑“传帮带”推动期刊不断发展,并且其选文风格在读者群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也基本稳定。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大量原始资料的支撑对该期刊进行内部研究。笔者将1990年代《新华文摘》所选摘的文学作品与评论的趋向分为三个平行的方面,第一方面,即第二章,探讨《新华文摘》所选摘的主旋律性质作品与评论。《新华文摘》作为官方主流期刊,它将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获奖征文大联展”作品作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媒介,并且以及时性与纪实性并存的报告文学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和记录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探讨则有助于加强意识形态对文艺思想的指导作用;第二方面,即第三章,探讨《新华文摘》所选取的带有消费元素的作品及评论。1990年代的时代特点之一便是商业文化的兴起,《新华文摘》作为时效性较强的选刊,将本时期带有时代特点的作品与评论也纳入其中,但是从其选择的角度和数量,可以看出《新华文摘》对商业化写作持抵制与批判态度;第三方面,即第四章,探讨《新华文摘》所选“纯文学”作品及评论。1990年代是“50后”作家的黄金期,也是文学事件频发的年代,如坚守文学理想的文学家们对“人文精神”的呼求,以及“新写实”、“新状态”、“新体验”、“新生代”等一系列急促的文学命名所昭示出的批评家推动文学向前发展的努力等,都代表着199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征。从这里可以看出,1990年代的《新华文摘》对“主旋律文学”和“纯文学”的推崇以及对“商业化写作”的抵制呈现了它作为官方主流期刊对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虽然它既有推崇又有抵制,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以客观真实全面的态度记录着本时期文学的发生及发展过程。结语部分作为一个粗略的总结,因为单从1990年代来考察当时的文学发展趋势是有先在的局限的。然而从后三章的分析也可以总结出199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文章的选文特征,即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不久之后的中共十四大将市场经济合法化为标志,我国全面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作为官方主流选刊的《新华文摘》也以1992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新华文摘》,即1989年后半年、1990年和1991年的《新华文摘》的选文多呈现出一种对1980年代末期社会运动的“批判”、“清理”的特点。而1993年之后的《新华文摘》选文便将主流文学、消费元素写作和纯文学熔于一炉,较为真实地记录着1990年代文学发展的状貌。

杨宗[3](2012)在《心与心的相通 情与情的交融——全国小读者最近来信选摘纪实》文中研究说明屈指算来,我们从2002年12月接手主办《小读者》至今,整整十年了。十年里,我翻读过无数小读者的来信来稿,也亲笔回复或亲自回电全国小读者的来信来电话超过好几千了吧。每当我翻阅来自全国小读者、小记者、小作家、小画家的来信来稿时,总有一种"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的令人心潮蓬勃、情绪激荡的感觉。

周奇[4](2006)在《主编《青年文摘》四年》文中研究说明

郑忠明[5](2006)在《都市报时评现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对构成都市报时评现状的三大核心要素(评论作者群、评论议题、评论观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探讨现今都市报时评内在的问题。《东方早报》(上海)、《潇湘晨报》(长沙)、《南方都市报》(广州)、《新京报》(北京)是国内四大最具影响力最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报,本论文研究选取了这四家报纸时评版2005年4月1日至5月31日刊载的所有评论作为分析对象。从都市报时评三大核心要素的角度,对这些评论进行分类统计,从而引出三大问题:谁能担当读者的意见领袖?要“虚拟世界”还是要“真实世界”?要争论还是要“一言堂”?同时分别利用传播学的三大理论(二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加以阐释,分析这其中的问题,由此管窥出整个都市报时评在这三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整个都市报在未来改革和发展的可行性办法。

王彩霞[6](2002)在《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读者来信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读者来信,是读者写给新闻单位的一种书信式的稿件,一般都含有新闻性和针对性,是新闻报道的形式之一,也是报纸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各自代表着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但两国的读者来信从内容到形式,差异都很大。读者来信,起着重要的反馈调节作用和舆论监督作用。在当今形势下,这种反馈和监督的作用日显重要与迫切。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概况。首先介绍了国家法律法规关于此的相关规定和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历史发展情况,接着用抽样的方法研究了2000年和2001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内容与形式,从而由具体事例看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所起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部分用相同的方法研究了2000年和2001年纽约时报读者来信专栏,介绍了它的大体概况、这两年的内容与形式,从而也分析了它所起的意义与作用。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通过前两章的介绍,我们能看出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一些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本文中,更重要的是它的差异性。接着,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其中包括宏观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如中美两国的国家性质、主流文化、传播制度、媒介规范理论不同,微观环境方面的原因是它们的编辑方针、读者群和民众的民主意识、能力情况不同,当然,也造成了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读者来信版所起作用的不同。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分析归纳和结束部分。在探讨了两家大报读者来信版的差异后,从实践意义看,我们应该批判地看待纽约时报读者来信专栏的优缺点,更加重视读者来信的反馈调节作用和舆论监督作用,发挥人民日报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并对此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周娆[7](2021)在《从启蒙、吸引到培养——新时期《山花》读者意识的嬗变》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文化语境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新时期以来《山花》的读者意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78-1984年间,《山花》将读者看作待启蒙的"沉默大众",视读者意见为改良参考; 1985年前后,由于读者群体出现分化,《山花》通过开设卷首语、调整栏目设置、作品选发,努力吸引和稳固自己的读者群,追求雅俗共赏;进入20世纪90年代,《山花》受市场因素影响一度生存艰难,1994年至今,《山花》重新定位读者,通过一系列措施积极培养专业读者。《山花》读者意识嬗变反映了文学期刊的办刊经历了从打破意识形态桎梏到陷入市场化漩涡的过程,凸显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市场化转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陈亚兰[8](2021)在《数字化与微阅读背景下选刊的当下探索 ——以《微型小说选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刘欣[9](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大众文化类期刊的发展历经辉煌与坎坷,现在正步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清楚大众文化类期刊的发展优势与面临的困境,梳理大众文化类期刊在全媒体阵营中的发展现状,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对策。本文以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与数字化发展对策为研究主题,首先对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进行了阐述,随后对本文所指的大众文化类期刊的概念做出界定,分析其特征,从发展历程与媒体融合时代的来临两个方面论述了大众文化类期刊发展的时代背景,接着,对50家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调查结果,探究得出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矛盾,总结出其数字化发展面临的困境,此外,探究得到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三个优势。最后,重点从坚持优质数字化内容生产和变革内容传播方式,健全新媒体传播渠道两个方面对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提出具有客观性的具体对策,从而为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大众文化类期刊总是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充当着读者的生活顾问,能够为读者排忧解难,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大众文化类期刊应为自身注入互联网基因,以内容优势为基础,整合媒体资源,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与活力。

周莹[10](2019)在《健康传播视角下《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传播学领域,着名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传媒的三种功能,分别为监视环境、协调关系和传播知识。将这三种功能放在健康传播领域中,大众传媒则扮演着三种角色:社会健康环境的监视者,政府健康政策制定的推动者,医学健康知识的普及者。健康传播具有多维性和多层次性,因而其也就有不同的研究领域。本文根据学者张自力的总结,从大众健康传播媒介与效果研究这一方向对《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报道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总结我国专业健康类的卫生行业报在传递健康信息、监视社会健康环境、推动政府制定健康政策方面做的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并应如何改进。本文在健康传播视角下,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健康报》2000年至2018年抑郁症议题的新闻报道进行研究,首先对《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特征和抑郁症患者形象的呈现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新闻报道在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措施建议四个方面的功能效果,得出影响其抑郁症议题报道的媒体因素、政治因素,总结《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最后,对卫生行业报在健康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和其中的不足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在健康传播视角下,《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报道在不同阶段报道数量有所不同,总体上呈现出从起源、高峰到平缓的趋势,且这种变化趋势与当时的卫生工作政策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健康报》对抑郁症议题未保持常态关注。在消息来源的使用上,多以医生、专家为主,随着时间阶段的发展,患者本人和医生专家的消息来源都逐渐增多,体现出《健康报》十分重视其健康信息的权威性,但总体上忽略了患者本人的声音,造成抑郁症患者失语。在通讯类型的新闻报道中,不可辨别的消息来源使用最多,体现出《健康报》在追求专业、权威的基础上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在报道类型方面,《健康报》多使用通讯形式进行报道。在新闻框架的选择上,《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新闻报道多使用片段式框架,且所有新闻主题的报道框架均常使用片段式框架。这意味着《健康报》报道抑郁症议题时常把事件发生原因归于个人或组织。在报道主题方面,《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报道最常出现抑郁症相关知识这一主题,抑郁症现状和个人案例较少,说明《健康报》报道主题的选择与其专业的卫生行业报这一属性有关。在情感倾向上,《健康报》与其他报纸研究类似,都以中性基调为主,基本保持了中立、客观。《健康报》在抑郁症患者形象的呈现上,男女比例均衡但与实际情况不符,多是青年、中年形象,职业身份方面学生出现最多,患者患病程度多为中度和重度,且多伴有非极端负面行为。经过分析,《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框架总体上意义解释模糊浅显,归因推论比较详细,道德评估较为客观,但措施建议尚未到位。影响《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因素主要有其卫生行业报的专业性和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综上所述,《健康报》未能持续关注抑郁症议题,在消息来源的使用上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对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存在刻板印象,同时,抑郁症患者在报道中出现失语。为使《健康报》能更好地承担起卫生行业报的社会职责,《健康报》可以增加对抑郁症议题的关注度,规范使用消息来源,对抑郁症坚持科学报道,同时给抑郁症患者更多的话语权。根据研究可发现,我国的卫生行业报在健康传播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虽然在健康知识的普及方面做得较好,但在推动政府健康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健康环境的监视方面仍有待加强。

二、全国小读者来信选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小读者来信选摘(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三) 《女铎》杂志研究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四、概念的界定
        (一) 《女铎》
        (二) 女性角色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一) 研究理论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铎》杂志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一) 依托宗教平台
        (二) 借助上海地势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一) 主编
        (二) 撰写人员
        (三) 读者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一) 编辑要旨
        (二) 栏目内容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一) 布道征文
        (二) 编读互动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一) 夫妻关系
        (二) 亲子关系
        (三) 婆媳关系
        (四) 主仆关系
        (五) 新式社交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199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市场经济时代《新华文摘》的选刊策略
    第一节 市场经济时代《新华文摘》的处境
    第二节 市场经济时代《新华文摘》的选刊运营
    第三节 市场经济时代《新华文摘》的选文策略
第二章 彰显主旋律的选刊取向
    第一节 对“获奖征文大联展”的青睐
    第二节 对报告文学关注的几点变化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坚守
第三章 《新华文摘》对商业化写作的警惕与接纳
    第一节 《新华文摘》对商业化的警惕
    第二节 《新华文摘》对商业化的接纳
第四章 市场经济时代《新华文摘》对文学思潮的关注与引领
    第一节 选摘“纯文学”作品与评论的几个特征
    第二节 对“文学的命名”的关注
    第三节 对“人文精神讨论”的关注
结语:1990 年代《新华文摘》的总体样态与局限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90 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目录
附录二:1990 年代《新华文摘》期刊来源数据表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过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心与心的相通 情与情的交融——全国小读者最近来信选摘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报喜, 报喜, 报喜向老编们报告好成绩
赞扬, 赞扬, 赞扬《小读者》“干净且有趣”
支持, 建议, 加油亲一个, 下次还想见

(5)都市报时评现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时评和新闻评论
    1.1 时评的渊源
    1.2 时评和新闻评论的界定
        1.2.1 第一次“时评热”
        1.2.2 第二次“时评热”
2. 我国都市报时评的发展现状
    2.1 都市报时评发展的推动力
    2.2 国内都市报时评现状
3. 都市报时评三大核心问题研究
    3.1 都市报时评作者群分析
        3.1.1 两级流动传播和意见领袖
        3.1.2 都市报时评作者群分析
        3.1.3 谁可能成为读者的“意见领袖”
    3.2 都市报时评议题分析
        3.2.1 议程设置理论的缘起及核心
        3.2.2 都市报时评议题分析
        3.2.3 议题的倾向性—媒体在“虚拟世界”重构了真实世界
        3.2.4 要“虚拟世界”还是要真实世界
    3.3 都市报时评观点分析
        3.3.1 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
        3.3.2 都市报时评观点交锋状况分析
        3.3.3 为何时评缺少观点的交锋
        3.3.4 要争论还是要“一言堂”
4. 都市报时评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6)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读者来信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概况
    第一节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近两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形式与内容
    第三节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 纽约时报读者来信专栏概况
    第一节 纽约时报与读者来信专栏
    第二节 近两年纽约时报读者来信专栏的形式与内容
    第三节 纽约时报读者来信专栏的意义与作用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读者来信特色比较研究
    第一节 共同性
    第二节 差异性
    第三节 差异原因探寻
第四章 重视读者来信发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优势
    第一节 辩证看待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读者来信版的优缺点
    第二节 发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从启蒙、吸引到培养——新时期《山花》读者意识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启蒙读者:新时期初的“沉默大众”
二、吸引读者:1984年改革与雅俗共赏
三、培养读者:1994年改版与文学精英
    (一)包装美帧化
    (二)策划创意化
    (三)以作品至上
结语

(9)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2 大众文化类期刊的界定及发展背景概述
    2.1 大众文化类期刊的定义
    2.2 大众文化类期刊的特征
    2.3 大众文化类期刊发展的时代背景
        2.3.1 大众文化类期刊的发展历程
        2.3.2 媒体融合时代来临
3 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现状
    3.1 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方向
    3.2 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调查
        3.2.1 大众文化类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
        3.2.2 大众文化类期刊微博账号运营现状
        3.2.3 大众文化类期刊自有客户端及官网运营现状
    3.3 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困境
        3.3.1 深刻的文学内容与社会浅阅读风气之间的矛盾
        3.3.2 单一内容呈现形式与媒体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3.3.3 互动性弱与新媒体社群运营“强关系”之间的矛盾
    3.4 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优势
        3.4.1 作者优势:优质内容生产者
        3.4.2 编辑优势:专业编辑把关
        3.4.3 品牌优势:品牌深入人心
4 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对策研究
    4.1 坚持优质内容生产
        4.1.1 优质内容IP化运营
        4.1.2 因势利导,传统内容新形式呈现
        4.1.3 整合资源,付费产品内容升级
        4.1.4 去繁为简,打造纯净文化空间
    4.2 变革内容传播方式,健全新媒体传播渠道
        4.2.1 打通渠道,掌握新媒体运营规律
        4.2.2 社群经营,与读者用户建立“强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众文化类期刊“两微一端”和官方网站覆盖情况调查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健康传播视角下《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抑郁症议题的报道研究
        二、国外关于抑郁症议题的报道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二、理论依据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抽样及类目建构
        一、抽样
        二、类目建构
    第二节 信度分析
        一、信度
        二、信度检测
第二章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传播特征分析
        一、报道数量呈波动变化
        二、消息来源以医生专家为主
        三、报道类型以通讯为主
        四、报道框架以片段式为主
        五、主题内容以知识介绍为主
        六、情感倾向以中立为主
    第二节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抑郁症患者形象呈现
        一、患者年龄以青年中年为主
        二、男女出现频率均匀
        三、患者职业以学生居多
        四、患病程度多为中度和重度
        五、患者多处于治疗之中
        六、患者行为大多为非极端负面行为
第三章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框架的效果分析
    第一节 模糊浅显的意义解释
        一、部分意义解释不到位
        二、影响受众对抑郁症相关问题的认知与界定
    第二节 详细呈现的归因推论
        一、归因推论详细清晰
        二、突出卫生行业报的专业优势
    第三节 客观中立的道德评估
        一、道德评估态度多为客观中立
        二、有助于抑郁症患者获得社会支持
    第四节 措施提出尚未到位
        一、措施建议的提出不全面
        二、影响媒体自身职能的发挥
第四章 健康传播视角下抑郁症议题报道的思考
    第一节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媒体因素:卫生行业报的专业性
        二、政策因素: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问题
        一、未能持续关注抑郁症议题
        二、消息来源使用不规范
        三、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的刻板印象
        四、抑郁症患者的失语
    第三节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建议
        一、保持对抑郁症的关注度
        二、准确使用消息来源
        三、对抑郁症坚持科学报道
        四、给患者更多话语权
    第四节 卫生行业报在健康传播中的角色实现
        一、社会健康环境的监视者
        二、政府健康政策制定的推动者
        三、医学健康知识的普及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全国小读者来信选摘(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2]199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研究[D]. 余琼.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3]心与心的相通 情与情的交融——全国小读者最近来信选摘纪实[J]. 杨宗. 小读者, 2012(12)
  • [4]主编《青年文摘》四年[J]. 周奇. 出版史料, 2006(04)
  • [5]都市报时评现状问题研究[D]. 郑忠明. 暨南大学, 2006(06)
  • [6]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读者来信版比较研究[D]. 王彩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7]从启蒙、吸引到培养——新时期《山花》读者意识的嬗变[J]. 周娆. 宜宾学院学报, 2021
  • [8]数字化与微阅读背景下选刊的当下探索 ——以《微型小说选刊》为例[D]. 陈亚兰. 南昌大学, 2021
  • [9]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类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欣.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10]健康传播视角下《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报道研究[D]. 周莹.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全国青年读者来信节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