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_吴芳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_吴芳

吴芳

(甘肃省武威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中西医科 甘肃武威 733009)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致病原因以及临床护理对策。方法:抽取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5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SAS、SDS评分降低幅度明显大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病情出现反复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结论:采用护理干预对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232-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多种生理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比例大约为30%,其主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比较认同的是由于胃肠道动力障碍,同时伴有精神状态及应激因素发生变化,是一种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往往伴有一定的心理障碍[1],对疾病本身以及心理问题认识不足。此病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笔者多年来在临床一线护理干预经验出发,在心理护理、教育宣讲、生活指导、饮食指导以及生理保健等方面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护理进行论述,以更好的指导医护人员做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护理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FD确诊患者90例,诊断均符合Ⅱ FD诊断标准[3]。其中男44例,女46例;年龄21~58岁,平均40.5岁。所有患者经临床、实验室、B超及胃镜等相关检查均排除器质性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抑郁、焦虑、上腹痛或不适、饱胀、恶心呕吐、嗳气、纳差等。HAMD量表评分>7分,HAMA>7分。

1.2 评定工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情绪状态,以我国常规的上限为界,SAS标准分>50分,表明有焦虑症状;SDS标准分>53,表明有抑郁症状[4]。入院时测评结果与我国常模作对照分析,然后将入院及出院结果作自身对照比较。

1.3 护理干预

所有患者配合应用奥美拉唑、吗丁啉等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护理干预,对精神心理异常的FD患者制订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并在以下方面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情绪、宣泄情感、接受现实、转移注意、启动社会支持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1病因宣教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多有认知障碍,护士应主动接近患者,对其分别进行单独交谈。通过交谈和观察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的原因及程度,了解病人的自动思维、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和复杂的负性思维模式,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消化器官的活动受植物神经系统的支配,精神与消化道之间关系密切。当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等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时,则会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精神状态的变化能影响胃黏膜的血流灌注和腺体分泌,激动和对抗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黏膜缺氧缺血,胃腺体分泌减少,肌肉松弛,运动减弱,胃排空障碍,即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反之,消沉失落时副交感神经兴奋,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出现腹痛、胃烧灼感等表现。因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稳定患者情绪。

1.3.2心理支持和疏导 心理支持和疏导是建立在护士与患者相互沟通的基础之上的。由于FD患者经历较多的负性心理刺激,处于慢性心理应激状态,对社会环境中的支持因素利用度不高,人际沟通较为敏感,缺乏自信。因此,医护人员可通过语言等方式主动、耐心、热情、真诚的关注与沟通,有目的的将病人的心理问题和压力通过医护人员的分析和引导,逐步解决和消除被动、多疑、紧张、孤僻、自卑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合理利用积极的社会支持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FD患者SAS和SDS评分较国内常模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表明FD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心理。

2.2 护理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的比较中发现,护理干预后FD患者SAS和SDS较护理干预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表明护理干预后FD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明显改善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英文:FD)是临床消化系统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嗳气、烧心、反酸、恶心及呕吐等,导致患者发病的具体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2]。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证明,针对性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相比较,可以使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得到更加显著的改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会进一步增加,这一点充分表明,护理干预是使该类患者疗效提高的一种可行方法。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等护理干预措施,并对患者的饮食护理进行强化,限制脂肪和动物蛋白质的摄入量,对胃排空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上根据患者发病原因,临床特点,采取身心结合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鸣,付贵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108-9.

[2]孙菁,袁耀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标准的浅识[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1):764-5.

[3]李梅香,万予新,马振武.心理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65.

[4]高彦,陈绳武,蓝宇.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6):1311-12.

论文作者:吴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  ;  ;  ;  ;  ;  ;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_吴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