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与城市设计——略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形象的塑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形象论文,国际性论文,城市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形象”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条之一:市场竞争使企业以质量、品牌和信誉塑造自己的企业形象;反腐倡廉使领导干部关注自己的公众形象;香港回归一洗百年国耻,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国际形象;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正在塑造一座座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文明城市形象。何谓“城市形象”?从何着手塑造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形象?试从剖析现代城市形象的内涵入手,略论城市形象设计和塑造的关键步骤和基本要求。
一、城市形象:城市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
“形象”即表象,是客观事物或人物的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任何清晰的形象,不论是美好还是丑陋的形象,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概括性和象征性,因而可以说形象即真相,是事物或人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
城市作为人口和产业密集的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空间形式,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荟萃的大舞台,是一个具有其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与景观特色、经济与社会发展路向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复合系统,是具有特定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所以,一座城市的形象既是它的两个文明建设水平和质量的外在表现,又是它以特定自然环境为依托,富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总体布局和建筑风格、民族特色和社会风情的城市风貌的展示。重视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决不是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弄虚作假、文过饰非,而应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入手,扎扎实实提高两个文明的内在素质。党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要求全国城市以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中心,创建具有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和优质服务的社会主义文明城市。以创“三优”为基本内容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就是我国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形象的重要环节。
因此,可以把广义的城市形象的内涵界定为城市两个文明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一座城市富有时代性、城域性和民族性的文明素质和特色风貌的一面镜子,也是它给予社会公众或来访者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广义城市形象涵盖两个方面:首先是指城市依托自然环境的空间布局,各种建筑物的形式、质量和风格,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程度和运作状态,园林绿化建设水平,卫生状态和生态质量,各种标志性建筑和景观景点……;
其次是城市的“软件系统”形象,是指城市的市民素质和公共秩序,干部素质和政府工作效率与作风,企业素质与经营作风,社会文化素质与道德风尚,各行各业的服务素质与窗口形象……。
可以把广义城市形象的基本构成概括为三项基本因素:一是以地形地貌为特征的自然因素,二是靠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园林绿化和环境治理等手段塑造城市形象的人工因素,三是有赖于经济、政治、文化、法制和道德风尚共同塑造城市文明形象的社会因素。这三种因素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共同构造城市形象。
这样分解广义城市形象,就可以把城市的“硬件建设”形象看成狭义的城市形象,专指由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环卫和生态保护等等城建部门的工作状态和质量所塑造的有形的物化的城市形象,表现为具有审美性、功利性、整体性和历史延续性的城市风貌,是一座城市的自然环境风貌和人工建设风貌的复合展示,也是它的历史发展状态和现实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从塑造城市形象的社会分工看来,狭义的城市形象正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设管理和环境治理部门应该共同关注、共同塑造和共同负责的城市直观形象。狭义的城市形象是人们从审美角度获得的城市第一印象,决定狭义城市形象质量的核心问题,就是它给予人们的第一印象是美?是不太美?还是丑陋?
二、城市美:城市形象塑造的第一追求
城市美,是城市的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和社会美的综合体现,也是城市的布局和建筑造型所创造的造型美、色彩美和环境美的直接体现;也有学者认为,城市美是城市的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同城市建设的艺术美(包括建筑美、园林美、雕塑美……等)的汇合。这些表述都是强调应以城市美为城市形象设计和塑造的第一追求。
众所周知,现代城市的功能和特征可归纳为五点:一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心,二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主要基地,三是高智力人才和现代科技荟萃的大舞台,四是交通运输和信息传播的枢纽,五是提升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主要阵地。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是要为使城市具备这些功能和特征构筑物质载体,因而可以相应地把城市建设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一是以合理的创意和规划设计为前提的建设工程;二是高度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活动,三是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为一体的建筑美和环境美创造工程,四是把历史的民族的建筑传统同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建筑风范统一起来的建筑艺术展示,五是功利主义目的同唯美主义追求、功能同形式的统一。
任何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精神、情感和追求;任何城市形象都是历史文脉和现实状态的复合,蕴藏着过去和现在的城市建设者们的匠心或粗心,体现着他们参差不齐的文化素养、技能功底、艺术品位、心胸抱负和聪明才智。一座形象美好的城市如同一件艺术精品杰作,主题鲜明,层次分明,节奏和谐,韵味十足;一座形象丑陋的城市则好比一幅拙劣的败笔之作,粗俗不堪,令有腻味烦燥,甚至不忍目睹。青年时代的恩格斯曾经赞颂当时的世界之都巴黎说:“只有法国才有巴黎,欧洲文明在这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环境是那么引人入胜,它的建筑是那么精美优良,它的布局是那么别具风味,世界上哪儿还能找到这样美丽的地方?”
上海在96年经过公众评议和市民投票选出了“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浦江双桥、外滩新貌、明珠电视塔、新人民广场……等等近几年拔地而起的建筑群体、中心广场和新景观线构成的上海新貌。这十大新景观向世界昭告上海的城市改造和建设确实做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勾画出了正在迈向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的上海新形象。目睹过这十大新景观的风采、对新旧上海市容对比心中有数的人们无不为之折服,为之欢欣鼓舞。回顾我市进入“七五”以后的十多年来,也在大兴土木建成了十几桩具有时代意义的大型建筑,办成了十几件为市民谋福利的“实事”,建设规模之大有目共睹,也评出了不少“十佳建筑”,但都是获得设计或建设质量奖的单体建筑,缺少集合型城市景观评比。反映我市建设成就和城市风貌的新景观有哪些?如何塑造我市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形象?这是市民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城市设计:塑造城市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美是对于组成物体的各种要素之间和谐协调的体现;城市美的形成应是城市的风貌同功能的协调,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同现实建筑格局的协调,它的各项物质设施同其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协调,它的建设布局现状同未来发展空间的协调。因此,现代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再也不能把城市发展同城市美对立起来,只讲城市功能不讲城市形象,只注重单体建筑的体量和楼层不过问建筑群体的布局,只追求建设速度不重视建筑质量,只热衷复制古董不珍惜自然景观,甚至把美化城市景观、塑造城市形象简单化为搞点建筑装饰、做做表面文章。
就城市的物化形态而言,城市建设的主体工程是功能不同、门类繁多、式样各异的建筑物建设,建筑不仅用砖瓦木石创造了改造自然的人工环境,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和智慧,而且已经发展成为“创造人类空间环境的一门艺术”。现代建筑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现代建筑物的生命不只在于自身的形象美不美,更在于它同周围环境是否和谐协调融为一体。所以,现代城市建设是人类-建筑-环境的融合,现代城市美是人工美(建筑美)同自然美(环境美)和社会美(文明美)的结合;经济文化发达社会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追求,早已不再是功能主义的高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密集得令人窒息的水泥森林,而是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山水园林城市。日本现代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指出:“建筑在演变,已经从静态演变到动态,从强调功能演变到重视组织安排,从只重视单体建筑创作演变到重视城市设计的新时期”。
什么是城市设计?这是二战以后才兴起的一门城市建设新科学,它是发达国家建筑界从柯比西埃开创的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的千篇一律之中觉醒的产物,是对城市现代化建筑的种种负面效应进行反思的科学成果,是重新追求城市的建筑美要同自然美和心灵美协调发展的表现。城市设计的应运而生是因为城市规划同建筑设计的脱节;前者过于偏重整体系统和布局规范,后者又过于追求个性化创意的自由,城市设计已成为沟通城市总体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各自的不足的重要桥梁,使得现代城市建设蓝图的制定过程形成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单体的一环扣一环的科学严谨的设计链: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项目(或小区设计)→单体设计。在我国不少城市,正是由于城市设计的缺位才导致城市总体规划落空,总体规划作出的空间布局和建筑规范被各自为政的单体建设所打乱;土地批租失控,高层建筑见缝插针,通道绿地和广场大量挤占,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杂乱无章,莫不与此有关。
城市设计的任务,在于以总体规划为依据,从整体布局和环境着眼,对每一个局部(街区、地段和项目)的各项建筑物的功能和体量、高度和密度、形式和格调、容积率和轮廊线以及不同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和比例一一作出明确的规定,并且对每一建设地段提出不可缺少的通道、绿地、停车场、噪声控制、标识与装饰等等建设要求。城市设计到位,才能沟通总体规划同单体设计的有机联系,通过从总体到局部、从局部到单体的设计链来保证城市规划的落实和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脱颖而出。所以,城市设计是贯彻实施城市规划的具体部署,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因而是按照城市规划塑造城市形象所不可缺少的关键步骤。
四、城市形象的诸多遗憾从何而来
以城市美为基准的城市形象突出地表现为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城市设计要以大自然为背景,将城市的建筑和人工景观同大自然和谐一致地缀合起来,把城市的建筑美、心灵美和社会美等人工美镶嵌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托,也是“一切美的源泉,一切艺术的范本”,艺术美、形式美、建筑美、城市美……等等一切人工美无不植根于自然美!“人们是如此地依附于大自然,以致于如果没有它,生命、灵魂和思想的存在都是无法想象的。”
自古以来中外文人墨客无一例外地公认山与水是自然美的本质,是大自然“最富有灵性的原素”。有山则灵,有水则秀,因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观山水,寄山水、画山水,咏山水!多少英雄豪杰以山明志,借水抒怀!香港之美,也首先美在山环水抱的现代化大都市形象:以绿色山峦起伏的太平山为天际线,以湛蓝的维多利亚湾为俯视,以错落有致、布局有序的高层建筑群为主题,蔚蓝的天和湛蓝的海捧托出一幅壮严和谐、巧夺天工的现代山水画——在阵阵喷发的火树银花交相辉映之中,正是活生生、光烁烁的一盘东方明珠!此情此景使人怎能不热爱香港、不热爱祖国的锦秀河山?
依托大自然美化城市形象,让山更青、水更绿、城更美,早已成为古今中外名城大邑永恒的追求。聪明的规划设计师认识到:“规划的主要问题不是在哪里建筑,而是在哪里不要搞建筑”!依托大自然抒发自然美,首先要保护大自然、顺应大自然。江南民居的“粉墙青瓦,色彩素雅”,青岛建筑的“黄墙红瓦,碧海蓝天”,都是我国城镇设计的经典;近年的桂林建设进一步运用我国园林建筑“以掩、退、藏为上”的诀窍,创造了“宜低不宜高,宜小不宜大,宜散不宜聚,宜隐不宜显,宜淡不宜浓”的风景区建筑方针;威海市更总结出用建筑美凸现滨海城市美的四十八字箴言:“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矮层楼房,楼有间隙;楼楼有别,一幢一式;有进有出,高低错落;淡色墙面,白色门窗;因地制宜,随坡就势”。这一类建筑诀窍和建设方针的实施,使得桂林、青岛、威海、厦门、大连……的城市形象成为我国现代城市美的典范。
我市地处千湖之省、江河之汇,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从城市区位与发展战略高度总结认识到自己的天然优势在于“得水独厚,得中独优”,近年又把跨世纪的城市建设目标定位在“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和“富有滨水城市特色的山水生态城市”。按照这样的定性和定位考量近年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也该在充分肯定建设成就之余,数一数增添了几分依山伴水、美在山水的新景观,留下了几多既刹风景又破坏生态的败笔?人们在赞叹黄鹤楼之观得水而壮、大桥之观得山而妍之余,不得不表示诸多遗憾:东湖之秀又被大片的餐船进一步玷污,龟山之巅被强行毁林安置假古董;唯一的中心广场拆成了一遍瓦砾,在闹市见缝插针大同小异的高层建筑加大了城市的拥挤和喧嚣;新建的车站广场和客运港大厅周围,变成了杂乱无章、藏污纳垢的集贸市场……。
这些遗憾也在昭告人们:城市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是一项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门类专业技术分工合作的巨大系统工程;更需要有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艺术品位、具有远见卓识和宽广胸怀的总指挥,才能合成一部主题鲜明、旋转优美、气势磅礴的城市美交响诗;在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美的巨大工程之中,城市规划是龙头,城市设计是主攻手,建筑设计施工是单兵,建设管理是保障,领导决策是关键,社会文明建设是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