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历史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载体_秦始皇论文

角色扮演:历史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载体_秦始皇论文

角色扮演:历史课学习方式转变的载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色扮演论文,载体论文,方式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课的成败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基于自己独特视角的体验与感悟,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感知和触摸鲜活的历史,从而赋予历史以生机与活力。角色扮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应运而生了,但若教师指导乏力或不力的话,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噱头,除了能激起学生浅薄的哄笑之外,更深层次的教育目标很难实现。如何让角色扮演真正成为激活历史课的“灵丹妙药”呢?不久前,作为教研员的我,听过一节《秦王扫六合》课,受到很多启发,对角色扮演在历史课堂的应用有了新的理解。

这节课是青岛四十中纪晓媚老师执教的。青岛作为参加最早、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历史教师已经经历了五年多新课程理念的洗礼了。我有一个直觉,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历史教师的教学状态和五年前刚刚开始启动课程改革时大不一样了,从犹疑抱怨到信心百倍,从感性到理性,从从众依赖到个性探索,一个又一个历史课堂在发生着并不引人注目的变化。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尽管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回避的矛盾、问题与困扰,但我们“在路上”,收获的将是一点一滴的成果,瞄准的是教育的美好理想。纪老师的这节课,就是我在下校调研时,不经意间发现的一个课例。

这是一节常规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常规教法,很多教师驾轻就熟,并不新鲜。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她将李白的《古风》诗纳入了自己的教学视野,诗史交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个部位上,她一反常规,没有自己先讲,而是布置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自己提炼有效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策划,用自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表述所学内容。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了,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交流热烈。最后,有的组运用文字概括的方式,有的组运用图示的形式,分别进行了表达。最精彩的,莫过于一个小组的同学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历史模拟剧。我飞快地用手中的笔赶紧记录下这可遇而不可求的课堂教学片段。

战国时期,一个秦国人在市场上卖自己打的粮食。“卖麦子,卖麦子,快来看呀,又好又便宜的麦子!”一浪高过一浪的叫卖声,终于招徕了顾客。一个齐国人、一个越国人结伴而行,逛市场。看这个摊位上的麦子确实不错,便站了下来,随手抓起一把麦子,摊主马上热情地招揽生意,“二位想买麦子?买吧,整个市场再也没有比我的麦子更好的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生意做成了。不料,那个齐国人掏出身上的钱,摊主将钱拿在手中仔细端详了一番,说“此货币在鄙国无用呀”,同行而来的那个越国人见状,急忙翻开自己随身携带的布兜,掏出钱来,欲为同伴交钱,谁知,摊主又说:“此币亦无用”。

几个月之后,这个秦国人仗着自己卖麦子挣的那笔不菲的钱财,到其他诸侯国去旅游。当他千辛万苦地骑着毛驴跋山涉水来到燕国时,遇上寒流,冻得他瑟瑟发抖。赶忙在一处城镇寻了一家裁缝铺,老板热情地迎了上来,“先生,需要做衣服吗?”这个秦国人说:“我想做一件厚一点的裤子,四尺即可。”老板揽下了这桩生意。几天之后,裤子做好了,秦国人却目瞪口呆:“怎么这么短,还有法儿穿吗?我明明要四尺的,你给我做的充其量只有一尺!”争吵由此发生,双方最后不欢而散。

看完学生们的表演,我由衷地感佩他们在课程改革中的成长与成熟。初中学生感性思维比理性思维发达,他们的表现欲望十分强烈。教师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他们就会给教师一个惊喜。我看这个课堂剧,总的感觉是,教师营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一个表达、表演、表述的空间,学生基于自身视角的编演,虽然不乏稚嫩的痕迹,但这恰恰是角色扮演成功的标志。晦涩深奥的历史,在表演中内化成学生的素质。

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舞台的同时,没有袖手旁观,置身度外,而是以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演出结束,纪老师及时进行了介入:“请大家想一下,这个秦国人为什么老是做不成买卖呢?他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一学生:“钱币上的困难”,纪老师:“对,货币不统一,导致了流通的障碍。还有吗?”另一学生:“尺寸标准不一样,做出来的裤子没法穿。”纪老师:“这是度量衡混乱惹的祸。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请看课件,有没有同学知道,当时统一的货币为什么要做成圆形方孔的形制呢?”一学生:“这样做,可以用绳子从中间串起来,便于携带”。一学生:“当时的钱是铜钱,做的时候,先把铜化成铜水,在模具中做,刚做出来的时候,边缘部位毛毛糙糙,不光滑,容易砬手,边缘锉光滑才好流通”。一学生:“锉边缘的时候很麻烦,中间留一个方孔,插上一根方型的长棍,便于加工锉光滑”。一学生:“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圆形方孔钱就有这个意思”。纪老师总结道:“2002年,欧洲各国统一使用欧元,可以说,现代社会,统一货币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话语不多,将一个较难理解的历史现象,通过时空转换的办法稀释了难度,古为今用,中外对比,赋予了历史内容以崭新的时代色彩,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历史模拟剧的编演,给课堂制造了一个高潮,教学渐入佳境。纪老师:“正当秦始皇踌躇满志地维护统治的时候,北方那个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再一次威胁秦王朝。匈奴逐水草而居,不断侵扰秦王朝的北方边地,成为肘腋之患。对此,秦始皇岂能容忍?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看书,找出他的应对措施。”很快,学生找到答案了:“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纪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是不是秦始皇首创的呢?”学生:“不是,战国就有”。纪老师:“对,战国时期,秦、赵、燕为抵御匈奴的侵袭就曾经断断续续修建过互不连接的长城。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当时没有高科技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落后的人工修筑,长城修得多么不容易。关于长城有很多传说,大家知道有哪一些吗?”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孟姜女哭长城”。纪老师:“好,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毕竟这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一个男学生很流畅地讲了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新课程特别强调,通过情境创设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之获得明确的意义。很多学生即使不上历史课也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一种“缄默知识”需要教师来激发和诱导,只有这样,“缄默知识”才能外显化、现实化。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多元渠道了解的历史信息,足以支撑我们历史课某些部位的讲授,因此,历史教师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了,从而为课堂节省下更多的宝贵时间,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纪老师:“这毕竟是个传说,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秦王朝的残暴”,学生:“征发服徭役的人太多了”,学生:“搞的老百姓家破人亡”。她说:“暴政搞的民不聊生,天怨人怒,最终应验了唐太宗那句话‘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话锋一转,接着又说:“千百年来,经过无数朝代的更迭,长城已经完成了它的军事使命,在现代化战争频频发生的今天,要保卫疆域、防御外敌,长城的军事用途已远远比不上当年了。长城是不是不重要了呢?为什么我们还要好好地保护长城呢?”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挑战性的问题,最容易引起学生理性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学生思维开始发散了,“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等等,不一而足。纪老师:“就像国歌中所唱的‘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勇气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长城精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师都能这样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思路活跃、开放,把一个物质形态的长城最终引申到精神形态的长城上,长此以往,何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与日俱增呢?

纪老师:“对付了北方的匈奴之后,秦始皇是不是就此罢手了呢?不是。南方还有一个越族,没有被纳入秦王朝的统治范围。越族位于珠江流域,但山高水远,与长江之间还隔着湘水、漓水等水系。秦始皇不愧为千古一帝,他没有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他精心策划,大手笔,修筑了灵渠,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知名的人工运河之一。灵渠修成以后,秦王朝很快就征服了岭南地区。至今,灵渠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与都江堰、大运河一道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讲完了北击匈奴、开发南疆之后,纪老师抛出了这堂课最为精彩的教学环节:“经过南征北战,秦朝的疆域空前广大。请看课件。在秦王朝辽阔的疆域中,生活着众多的民族,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假如你是一位古人,你愿意生活在战国时期,还是喜欢生活在统一的秦王朝?为什么?喜欢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请举手,愿意生活在秦王朝的请举手。哪位愿意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同学起来,说一下你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脑海波澜起伏,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纷纷发言,坐在教室最后方的我,则急速地在听课本上记录着学生的观点、言论,力求将最真实、最完整的生生对话记录在案。课程改革之中,强调对话,可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师生对话,且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反向的很少。至于生生对话,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佳境,自然会击中我的兴奋点了。

学生:“战国时,自由自在,思想不被束缚,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纪老师引导:“不同意他的观点、愿意生活在秦朝的同学,请起来反驳他”。于是,有学生站起来说:“战国时期,战火纷飞,老百姓生活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中,我希望安定、统一。所以,不希望生活在战国时期”。另一学生说:“我不同意。秦王朝统治黑暗、恐怖,秦始皇‘心如虎蝎’,杀人如麻,是个刽子手,谁愿意接受他的统治呢?”学生:“我反对。每个人都有缺点,秦始皇也不例外。人无完人。连伟大领袖毛主席晚年都犯过错误,更何况几千年前的秦始皇了。”学生:“若没有秦王朝巩固统一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恐怕不一定会有我们今天这么广大的疆域”。学生:“我反对。秦始皇对同胞太残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能随便发表意见,乱杀无辜,实行的是暴政。”学生:“我反对,秦始皇杀的是少数人,战国时的战乱死的人数并不亚于屠杀掉的人数。”学生:“秦始皇杀的不是少数人,不算坑儒,还有各种徭役、兵役,害死了多少人,恐怕罄竹难书。”学生:“对,我赞成。秦始皇为了求长生不老之术,让人四处寻找仙药,找不到,就会招致杀身之祸。”

这场辩论,是在课堂教学具体情境之中生成的。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倾听和反驳别人的观点,初步学会了运用论据支持自己论点的历史思维方法,这不正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吗?

课堂时间终究有限,教师必须见好就收,让辩论适可而止,但绝不是硬性地阉割学生的辩论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对问题的探究延伸到课后,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纪老师说道:“好,好。因时间关系,咱们先议论到这里。生活在战国还是秦朝,各有利弊。从长远看,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朝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发展,尤其它实行的很多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自秦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有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今天的中国,虽然还有台湾没有回归祖国,台独分子、藏独分子、疆独分子蠢蠢欲动,但纯粹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在一个不远的将来,祖国统一的大业一定会完成。秦王朝最后虽然灭亡了,但它的缔造者秦始皇却是一个耐人寻味、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昏庸暴君。我们该如何评价秦始皇呢?看起来,同学们对秦始皇这个人物很感兴趣,不妨课后回去查阅资料,尽情抒发自己的想法。布置今天的作业,写一篇短文《我看秦始皇》。”

一节有声有色、浸透着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课,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休止符。我想,一堂好的历史课必定得由先声夺人的导课、悬念迭起的高潮、余音未了的尾声构成,三者缺一不可。纪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三个环节的兼善并美,莫过于她对教材的创造性加工,莫过于她为学生创造性理解教材所提供的适宜的平台,莫过于整堂课所散发出来的清新的改革之风。清新明快,淡雅平实,挥洒自如,亦庄亦谐,构思巧妙,可以说就是这堂课的基本风格。学生通过一个个角色扮演、情境参与的教学环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角色扮演、情境参与作为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上,正在日臻成熟。

标签:;  ;  ;  ;  ;  

角色扮演:历史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载体_秦始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