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1]2002年在《“除”字句的排除类型及语义识别》文中指出本文讨论的“除”字句,即通常所说的“除”字短语充当状语的句子,这种句子一般可分为“除”字短语A和非“除”字短语B两段。它作为一种特殊句式,历来为语言研究者所关注。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对“除”字句排除项的性质、基本类型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描述,对其语义类型识别作了新的探索,对句子的语言外框做了尝试性的研究。这些研究为计算机理解“除”字句提供了新的形式化规则,向着对句子进行准确的语形、语义识别的目标迈进了新的一步。 本文内容主要有叁: 1.排除类型及其相应语形。句子排除内容的确立,需要通过对排除项类型的识别来实现。根据排除项的句法语义性质,本文将“除”字句的排除类型分为主项排除、谓项排除和主谓排除叁大基本类,并研究了在叁大类型下每种小类的语形、语义表现及其对应关系。研究发现,主项排除和宾项排除的“除”字句都是归同性加合句,这种发现为无标加合句的识别提供了新的途径。之外,文章还探讨了主项排除、宾语排除、时地状语排除的“除”字短语转化为定语的情况,主宾排除相互转换的类型和条件等。 2.“除”字句语义类型的识别及判定。本文在“除”字句的语义类型识别方面,归纳出逻辑关系判定和标志词判定两种方式,建立了标志词识别的几种类型:①只有“也”、“还”等表递进、补充意义的副词或连词出现的“除”字句,属于归同性加合句;②只有“都”、“全部”、“均”等表总括意义的副词出现或同现的“除”字句,属于显异性排除句;③有表周遍意义(“所有的、任何”等)的词语出现的,是显异性排除句;④有排除意味的(“其余的、其他的、剩下的”等)代词出现的,是显异性排除句;⑤当“除”字句中出现“谁”、“哪儿”等疑问代词时,是显异性排除句;⑥在省略式中,当有表否定意义的副词作为单独标志出现时,“除”字句是显异性排除句。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索了标志词连用的转化规律: 不同类型的词连用时,下表序列中“>”左边的词总是可以对右边的进行八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语义类型转化。 ③表周遍意义的代词恼疑问代词(排除关系)>“也”(加合关系)>⑤否定词(排除关系)>“还”(加合关系)>②表总括意义的“都\“全”等副词或连词/④表排除意义的代词(排除关系)。 3.“除”字句的句法语义环境。“除”字句的外框研究,未见有人涉及。本文初步探索发现,“除”字句常见的主要外框有因果式、总分式解注式、条件一目的式、目的一条件式等,“除”字句在这些外框中可充当其中的原因分句、解注分句、条件分句等。此外,“除”字句还可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这些研究,除了勾勒“除”字句出现的外部语境外,还为计算机把“除”字句从语流中切分出来提供了句式外部的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本文的出发点是通过细致的语形描写,为句于语义识别提供更多形式化标志,从而帮助计算机对“除”字句进行准确理解。本文基于排除类型的研究,偏重于形式,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探讨,让更多的人来关注“除”字句语形方面的复杂性和语形语义上的对应性。
李彩玉[2]2009年在《非完全式“除”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规律小议》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对汉语"除"字句(取排除和加合两种用法)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提出语义—句法模式,然后讨论"除"字句的基本语义理解途径,通过分析前人总结出的几个规律中的"问题",发现这些规律虽然具有普遍适应性,但为了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规律,则需要更清楚的阐释,如,注意标志语的一词多义,肯否逻辑关系的推广应用。
王世群[3]2013年在《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框式介词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语言类型特征,由于学界重视前置词,忽略后置词的传统,框式介词受到的关注较少。本文在语言类型学的视野下,在大规模语料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认知语法、功能类型学、语法化和词汇化等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的句法、语义功能和框式介词前后项的隐现规律,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汉语后置词以及框式介词的来源,并依据汉语的特征类型以及功能类型学的共性原则,对框式介词的句法语义属性以及成因做了分析和解释。第一章是对框式介词的界定。依据粘着后附以及介词性特征,从严界定后置词,进而将框式介词与虚词框架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汉语后置词以及框式介词系统。第二章考察框式介词的句法和语义功能。对框式介词的句法分布、句法范域、语义标记功能、语义抽象度和冗余度,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框式介词的句法范域可以用语义冗余度来解释,部分冗余的框式介词,前后置词谁冗余,谁就处于外层;完全冗余的框式介词则分不清具体的句法范域来,所以可以视作双核心的结构。第叁章考察框式介词前后项的隐现规律和制约因素。框式介词在不同句法位置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倾向性,在某个具体位置,某个框式介词可能表现出强制性的需要,这可能受到句法、语义、语用、语体或韵律等因素的制约。第四章从历时的角度调查了框式介词的来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框式介词产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大致到明清所有框式介词的类型基本完备。多数框式介词是通过后置词的语法化和词汇化而来的,但排除类和部分比况类框式介词的来源比较特殊,它们是句法糅合和类推的结果。后置词语法化或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背景化和联系项原则的驱动,演变中还涉及语法功能的衰退和调整,语义、语用和韵律因素也在起作用。第五章从类型学的角度解释框式介词句法语义特点以及成因。现代汉语是具有近动型前置词以及认知型语序特征的SVO语言,从两汉开始,汉语不断向认知型语序表达策略调整,框式介词主要是联系项原则、认知型语序表达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句法和语义方面的特点可以用经济原则、标记度等级、重度-标记对应律和距离-标记对应律等语言共性原则来解释。
祁艳红[4]2013年在《现代汉语有标条件复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其它领域的研究相比,复句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复句类别的研究、关联词语的研究、特定格式的研究、条件复句的比较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的来看复句的研究稍显单薄,新的理论引入的比较少,描写的也不够充分。鉴于这种现状,本文拟对现代汉语有标条件复句从篇章、句法语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全文主体内容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扼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依据、研究对象、运用的理论、研究方法以及语料的来源等问题。第二章:文献综述。汉语复句的研究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成果斐然。我们主要从条件复句分类和归类问题的研究、条件复句关联词语的研究、条件复句相关格式的研究、条件复句的比较研究和应用研究几个方面对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指出了其中的优点及不足,同时探讨了条件复句的未来发展方向。第叁章:汉语有标条件复句的语义----句法系统。句法特征方面,我们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阐释,一是汉语有标条件复句的句法结构。从结构上看,汉语有标条件复句的必有成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标志词,主要用来引导复句;另一部分是被引导成分。二是汉语有标条件复句与语气。这里我们采用胡明扬(1988)的观点,认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四种语气组成了现代汉语的语气意义系统。这四种语气在汉语有标条件复句中都有相应的体现。语义系统方面,我们主要讨论了有标条件复句的逻辑语义基础、有标条件复句的类型和典型条件标记的条件强度叁个问题。有标条件复句的逻辑语义基础是分句间的条件——结果关系及相关推理结构;关于有标条件复句的类型,从汉语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黄伯荣、廖序东(1991)对条件复句的分类比较科学,即将其分为充分条件句、必要条件句和无条件句叁类。典型条件标记“只要”“只有”“无论(不管)”的条件强度方面,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典型条件标记“只要”“只有”“无论(不管)”之间条件强度的等级序列式,我们将其记为:只有(除非)>只要>无论(不管)(“>”表示“强于”);典型条件标记的隐现对条件强度的影响;与条件标记搭配使用的副词的隐现对条件强度的影响;并从教学角度对典型条件标记中条件强度的教学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第四章:汉语有标条件复句的历时考察及相关分析。主要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条件句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我们把有标条件复句的发展主要分为五个时期:上古、中古、近代、过渡时期和现代。通过对这五个时期的比较,总结有标条件复句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及其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第五章:汉语有标条件复句的篇章功能。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复句的篇章研究概述,主要涉及到结合篇章研究复句的必要性并说明复句篇章研究的现状。关于篇章中有标条件复句的分布,我们统计了有标条件复句在不同语体中(政论语体、事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分布不均衡的原因进行了扼要说明。篇章中有标条件复句和其他句子的逻辑联系,主要有并列、承接、转折、条件、因果等几种。篇章中有标条件复句的连贯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篇章发展,作为始发句时可以成为篇章话题或背景话题,从而推动篇章发展;作为后续句时可以延续话题或转换话题,从而推动篇章发展。这里主要以修辞结构理论为依托,具体分析其推动篇章发展的过程;二是承接上文,结束全篇,这主要指作为终止句的有标条件复句出现在篇章结尾的情况。第六章:篇章中有标条件复句的表述功能。篇章中有标条件复句的表述功能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客观表述功能,主要和说明、描写、叙述相关;二是主观表述功能,主要和议论相关。是说话人就某个对象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观点、立场、态度等,通常都是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在句法上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的运用。通过对自然语料的分析我们提出了有标条件复句主观性的量级序列。另外,有些有标条件复句的表述功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做出确切的判断。第七章:结语。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归纳,指出缺点和不足以及因时间问题没有来得及展开讨论的一些问题。
朱军, 盛新华[5]2006年在《“除了”式的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除了”式隐含排除、加合、选择和等义四种语义关系。语用频率和标记理论证明了排除关系是其基本的语义关系,其他的语义关系是通过添加标记词派生出来的。它们拥有共同的“强调对象的多或少”的句式义;不同句子“强调意味的程度”不同。
刘卫[6]2015年在《“除了X,Y”相关构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除了X,Y”在汉语中是常见的结构之一。本文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将其分为“除了X都Y”、“除了X还Y”、“除了X就是Y”和“除了X还是X”四类构式。本文运用叁个平面理论、认知语法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等理论对这四个构式进行全面分析并比较异同。本文包括绪论、主体、共性与个性总结叁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章从对“除了X都Y”的构式鉴定切入。根据Goldberg的对构式的鉴定,该构式属于较为宽泛意义上的构式。接着对构式构件进行详尽的描写分析,语义上,“除了X都Y”可以概括为排除式,“除了X都Y”语义多发生隐现。“都”是焦点敏感算子,在构式里的强调功能仍然存在,该构式强调的是“Y”部分。第二章主要分析了“除了X还Y”的句法构成、语义分析、语用功能等。构式可以概括为“加合式”,“除了X还Y”语义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整体的语用功能具有反预期性。第叁章从“除了X就是Y”语义上的叁种类别切入分析,语义上可以概括为选择式,但内部又可细分为描写式、凸显式和强调式叁种。这叁种“除了X就是Y”内部的发展并不均衡,构式化程度也不同。接着探讨了强调式选择“除了X就是Y”的构式义和性质以及语用功能。第四章首先对“除了X还是X”进行了构式鉴定。构式的构成与前面叁种构式相比是非常规的,它将表示排除的介词“除了”与表示类同的副词“还是”搭配,“除了”和“还是”后面的成分是相同的,构式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唯一式”,强调“X”项的唯性。正因为这种非常规的搭配,构式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其表达功能也很丰富。最后一章将“除了X,Y”相关构式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四类构式都表示强调,但差异也较明显。“除了X,Y”相关构式整体上是强调构式,其各子构式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承继关系。将含有共同成分的相关构式进行比较研究,对语言研究也具有普遍价值。
曾德广[7]2016年在《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除了”句式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汉语中, “除了”句式是一种使用较为频繁、用途较为广泛的句式,同时,“除了”句式也是汉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句式。由于“除了”句式有着比较复杂的语义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除了”句式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前, “除了”句式的研究多聚焦在该句式的本体研究上,而专门针对“除了”句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则关注不够。本文吸收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对汉语“除了”句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层面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同时,本文还将汉语“除了”句式和英语进行了比较,重点探讨了汉语“除了”各下位句式与英语对应句式的区别与联系。本文借助偏误分析、中介语和对比分析等理论,结合认知语言学和语法修辞学等相关的知识,选取出了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除了”句式时出现的偏误语料,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出了偏误类型,还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还为汉语“除了”句式的习得,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从而给予第二语言教学和汉英互译些许实践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时所采取的方法、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依据、研究意义、汉语“除了”句式的相关综述及本文的语料选取和语料来源。第二章围绕汉语“除了”句式,归纳概括了汉语“除了”句式的语义、介词句法、语用等方面的特征,提炼出了汉语“除了”句式的基本的语义、语用和句法方面的特征。第叁章对比分析了汉语“除了”句式各下位句式与英语对应句式的异同,以及从多方面分析了导致二者不同的原因,为偏误产生的原因提供了借鉴。第四章细致全面地考察了汉语“除了”句式的偏误用例,总结出了偏误用例的偏误类型,包括成分缺失和成分错序两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包含一些小类,同时,还对每一个偏误小类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最后还指出了导致偏误用例产生的多重因素。第五章结合汉英对比的相关结论和产生偏误的原因,从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教授者、语言习得的规律等多视角出发,提出了规避偏误的教学建议和策略,为更好地服务对外汉语事业提供了借鉴。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梳理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针对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做了比较深刻的总结与反思,以及本文后期的展望。
金宇同[8]2016年在《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框式介词“在X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X上”是汉语使用频率很高的框式介词之一,本文以框式介词“在X上”为研究对象,以语法化理论、叁个平面理论、框式介词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历时与共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统计与数据分析相结合、对比与偏误分析相结合为研究方法,对框式介词“在X上”的语法化过程、叁个平面用法及留学生习得此框式过程中常出现的偏误类型、偏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以期对汉语框式介词现象的研究和对外汉语“在X上”的教学提供借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框式介词“在X上”的语法化过程考察。本章以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古汉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运用历时描写和共时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介词“在”和方位词“上”的语法化过程,最后引出了框式的产生。第二章是X的词性限制条件和“在X上”的句法、语义分析。本章以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的文学语料为语料来源,探讨了X由体词性词语、谓词性词语和成语充当时,进入“在……上”的限制条件;分析了“在X上”的句法功能和句法位置;列举了“在X上”的空间义、范围义等五种语义类型。第叁章是框式介词“在X上”的语用篇章功能和“在”的隐现情况分析。通过对第二章所用语料的分析发现:“在X上”具有话题标记、分类列举语用功能;具有衔接、管界、标类篇章功能;“在”的隐现受句法、语义等因素的影响。第四章是留学生习得框式介词“在X上”的偏误类型分析。本章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为分析对象,通过筛选和分类确定了留学生习得“在X上”的偏误类型,并对偏误类型进行了深入的层次划分。第五章是留学生习得框式介词“在X上”的偏误原因和教学对策分析。偏误原因分主、客观两方面,主观原因如母语负迁移、学习策略等,客观原因如目的语泛化、框式介词本身的复杂性等。并针对偏误类型和产生原因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如加强语言对比分析、进一步细化语法点的解释等。
徐朝红[9]2005年在《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文中指出(1) 本论文以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的介词为研究对象,对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进行分类描写和比较分析。 (2) 求氏译经中介词一共出现了43个,这些介词不是在一个时间平面上的。根据产生的时代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我们分为两大类即两个层面:一是上古产生的介词,一是中古新产生的介词。对上古产生的介词在文章中仅列举其例句,以示其用法;对新产生的介词尽量描写其来源和发展。 论文以语法意义为纲,对介词进行分类描写和分析。我们综合前修时贤的观点,把介词分为五大类,每一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5大类是:表时间的介词,表处所的介词,表对象、范围的介词,表原因、目的的介词,表工具、方式、凭据、排除等介词。 在共时研究方面,论文在主要对求氏译经介词的用法和语法意义进行描写的同时,也对同义的介词进行比较分析。在历时研究方面,主要是探讨同类介词彼此消长的情况以及介词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形式的变化。 (3) 论文在对求那跋陀罗译经介词进行描写、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看法: ① 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主要是沿用了上古时期介词的用法和语法意义,但在继承中也有发展,产生了一批新介词,同时上古产生的介词在求氏译经里也产生了新的用法和语法意义。 ② “平行虚化”是中古汉语介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古汉语中新产生的介词有很多是通过“平行虚化”来的。 ③ 汉语常用词语的更替,是古今汉语的一大特点,这种更替同样发生在介词领域里。中古佛经文献比中土文献在常用词更替方面要快一个节拍。
姜婧茹[10]2018年在《“除了X还是/就是X”构式研究及教学策略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除了 X还是X”和“除了 X就是X”为研究对象,以大量语料为基础,从构成、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这两个构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构式进行对比,探讨异同,得出它们可以互换的条件。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留学生使用这两个构式的情况,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个构式的构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包括常项和变项两个部分,另外本章还分析了两个构式的句法功能。第叁章对构式的整体意义进行了概述,受构式压制的影响,构式中的前后两个变项虽然表层形式相同,但附加语义仍然存在差异。本章也分析了构式中变项的深层语义,并根据X的类型对其语义特征进行了探讨归纳,得出能够进入该构式的X的语义准入条件。第四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两个构式的语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期望值这一认知角度对其语用特征进行了解释,得出它们可以互换的语用条件。第五章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构式时容易产生的偏误,并探讨了他们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偏误提出了一些对外汉语教学建议。第六章为结语部分,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除”字句的排除类型及语义识别[D]. 郭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2]. 非完全式“除”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规律小议[J]. 李彩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3]. 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D]. 王世群.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4]. 现代汉语有标条件复句研究[D]. 祁艳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5]. “除了”式的语义研究[J]. 朱军, 盛新华. 语言研究. 2006
[6]. “除了X,Y”相关构式研究[D]. 刘卫.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7]. 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除了”句式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 曾德广. 湖南大学. 2016
[8].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框式介词“在X上”研究[D]. 金宇同.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9]. 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D]. 徐朝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05
[10]. “除了X还是/就是X”构式研究及教学策略分析[D]. 姜婧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