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多是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学生的情感参与和体验,因此造就了一些学生生活中的冷漠,缺乏爱心,不尊重生命。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从小学入手,从品社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入手,关注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要。以“生活”为主线,以“情感”为线索,以“实践”为抓手,从生活中充分发掘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受,达到强化感情教育之目的,促使学生将做人道理转化为做人准则信条,进而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一、在生活中捕捉“兴趣点”,激发学生情感参与
新课标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因此要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寻找贴近生活的事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情感参与,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只有当他们充分参与其中,才有深刻的真实感受,才具有道德的价值。
例如在《今天,你安全吗?》一课的导入中,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入手,教师分别出示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所做的安全保障工作:教师护送学生出校,放学时交警在校门口值班,学校进行安全演练等照片,交流每一幅图上的人物在做什么?然后课件播放:XX小学12月20日的安全预警通报案例:
【案例】12月20日第三节课课间,一年级三班班主任在阶梯教室协助大队委彩排一年级第二批新生入队仪式,教室里一男生追跑去上厕所,不小心拌在另一个同学的腿上,跌倒后导致额头受伤。
教师小结:有时,危险就像一位不速之客,会在我们不留心的时候降临。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乘上“安全列车”平安驶往目的地。(板书课题:今天,你安全吗)
本课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入手,所选取的场景和案例是本校的,是学生所熟悉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安全问题”就在身边,引发了学生对自身安全的关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在生活中寻找“动情点”,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情感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在德育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了情感体验,才容易从道德情感上升为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应尽力创设适合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而对于学生来说,最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情景,莫过于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要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学生的动情点,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的学习回归现实生活。
三、在生活中挖掘“实践点”,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课标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程性质之一是实践性,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型的发展”。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自我体验、自我领悟,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将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生活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来,设计出更好、更适宜的活动,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在生活中体验、实践,真正做到让品德课“活”起来,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情感得到熏陶,良好品德得到发展,以提升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一课,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基本没有参加农业劳动的机会,所以没有劳动体验,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辛苦,教师设计了“我来干农活”的环节,分派学生按照不同的组来干农活,有的小组剥花生、有的小组剥玉米粒,有的小组搬运粮食,有的小组随着音乐模拟插秧。体验结束后,学生交流劳动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说花生不好剥,手都磨红了,有的说搬运很辛苦,还有的说插秧腰都直不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你们体会一会儿就觉得辛苦,农民从种下粮食到收获,更辛苦,在此基础上展示农民种玉米的耕种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种从生活中挖掘实践点,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的做法,更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
四、在生活中拓展“延伸点”,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品社与社会课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这些课程目标的落实仅靠在课堂上去完成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延伸扩展到课外,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只有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上,才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生活中拓展,向课后延伸教育,使课外行为实践训练成为课内体验的补充和延伸,把课内学到的道德观点、行为规范延伸到课外去印证、运用,促使学生情感升华,进一步思想内化,达到“课有余而意无穷”之实效。
论文作者:冯妮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7
标签: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品德论文; 道德论文; 自己的论文; 社会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