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面向市场的晚间新闻_市场经济论文

浅谈面向市场的晚间新闻_市场经济论文

面对市场说晚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晚报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报纸作为精神产品,虽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但也具有商品的属性,必须面对市场,经受读者的选择,其中,尤以晚报显得更为突出。晚报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既保持不败之势,又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变一个优势为两个优势

传统的说法,“晚报是日报的补充”。所谓补充,就是“补党报之不足”,“不承担主体任务的宣传,而是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寓思想教育于社会新闻和文化服务的报道之中”。换句话说,党报的主体内容,晚报是不登的。从以往的办报实践来看,党报强调的是思想性、指导性,在内容上,主要围绕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广大群众的实践和经验;而晚报重视的则是知识性、趣味性,内容上,强调以“软”新闻为主,即以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和副刊为主要支柱。

如果说,这种说法在当时有其存在合理性的话,那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新时期,在报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这种说法就不尽符合实际了。近年来,党报已经改变了版面上“硬”新闻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了过去被视为晚报“专利”和支柱的社会新闻、文化新闻和体育新闻等;同时在新闻时效性方面,短新闻方面,晚报的经验和优势也正在被党报所推崇。在这种形势下,晚报要保持自己的优势,也必须向党报学习,把党报权威性、指导性的优势变成自己的优势。这不仅仅是竞争的需要,也是读者的需要,宣传的需要。因为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市场经济下,群众并不满足于眼前的狭小天地。他们阅读报纸决不仅仅是猎取奇闻轶事,即使是最普通的读者,哪怕他们是从关心个人利益出发,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项伟大的变革,它必然触及到每个人的思想。作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晚报,就必须从市场经济的特点出发,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工作。根据市场经济的物质性,引导人们讲实际、重实效;根据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引导人们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根据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引导人们克服封闭保守思想,学习借鉴别人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市场经济的统一性,引导人们有序地参与市场活动。反之,如果一味地固守陈旧的观点,认为晚报只宜风花雪月、娱乐消遣,只能登球赛、影视、花鸟鱼虫和社会新闻,而放弃其“宣传教育”的功能,不仅会束缚晚报的手脚,限制晚报功能的发挥,而且也会失去晚报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另外,从目前群众反映比较好、发行量比较大的《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和《扬子晚报》等晚报的实践来看,都是把自己置于姓“党”的位置,从编辑思想到版面内容的具体安排上,既注重保持了晚报独有的优势,又“嫁接”了机关报的长处和优势。只要是重要的,只要是读者欢迎和需要的,不管党报有没有,晚报都有。基本体现了党报和晚报的两个优势。

也许有人要说,照此说来,党报学晚报,晚报学党报,党报和晚报不是一个样了吗?我想,既一样,又不一样。要说一样的话,从办报方向上来讲,从报道的主旋律来讲,本应该就一样。因为无论是党报还是晚报,都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报纸,都应坚持社会主义的党性原则,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也都担负着引导舆论和宣传教育的功能。如果把晚报仅仅作为党报的补充,由此而削弱这个主要功能,或不注意舆论的正确导向,那实际上就取消了党办晚报的政治优势,也背离了广大读者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跳出“晚报是日报的补充”的思维模式,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担负起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责任。当然,晚报和党报毕竟不是同一类型的报纸,虽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但党报作为机关报,担负着指导工作的任务,晚报则主要是通过新闻舆论影响读者;而且,从具体稿件所选择的角度到版面的具体安排等方式方法上,也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即使是同一类报纸,它们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坚持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统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办报人中出现了对市场的屈就和依赖的苗头,认为报纸也是商品,读者就是“上帝”,“上帝”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办报,当然要强调为读者服务,如果不从读者出发,刊登的稿件,读者不感兴趣,也就谈不上什么效益。毋庸讳言,现在确实存在着不少不讲效益的宣传报道,只管自己长篇大论地登出去,不管有多少人看;自我欣赏是好稿,读者看报却只看个标题;有些报道主题是好的,但内容陈旧或呆板说教,枯燥无味,令读者生厌,甚至触发逆反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讲,读者也可以说是“上帝”,办报人是该听听“上帝”的意见的。

但是,如果把报纸等同于其他商品,也按市场运行的价值规律办事,采取“读者至上”的原则,完全迎合读者的需要,那就错了。报纸是精神产品,它虽然有物化的部分,有生产和流通的环节,也必然联系着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但它决不能靠市场来调节,按所谓市场规律来指导办报工作,把办报变成一般的商品活动。晚报作为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报纸,必须坚持以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为第一标准。大家知道,读者各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对报纸的需求也就不同。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影响,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致使社会思潮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读者会对同一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报纸必须给读者以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列宁早就指出:“生产报纸应当是千百万人都能看懂的通俗报纸,但绝不能庸俗化。不要降低水平迁就落后的读者,而要不断地--十分谨慎、逐渐地--提高读者水平”。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强调适应读者的需要,那么,什么低级下流、黄色淫秽、封建迷信、凶杀恐怖,甚至反动荒谬的内容,都可能出现在报纸上。那样,迎合了一部分读者的需求,但却损害了大多数读者的利益和需求,而且从根本上背离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

正确对待读者的需求,必须坚持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统一。“新闻”和“宣传”,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譬如有些新闻,特别是凶杀、强奸等一些社会新闻,虽能引起一些读者的兴趣,但却不宜过多的宣传。有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报道出去定能抓住读者,但从效果出发,并非什么都可以宣传,而必须有选择地报道,或者从正面报道,加以正确的引导。千万不可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同样的道理,有的报道题材虽有宣传价值,但从事实来讲却并不具备新闻价值。如有的会议报道,内容无非是条条块块的精神传达和一二三四的工作要求;有的综合性报道,都是陈年八代材料的堆砌;有的经济性新闻,只是按照上级精神对实际工作的裁剪和图解,缺少的恰恰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和让人开拓思路、有所启迪和借鉴的某种信息。坚持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统一,就是要强调新闻宣传的效果,强调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如果只强调新闻价值而否定宣传价值,就会出现导向性错误;反之,如果只强调宣传价值而否定新闻价值,就会出现公式化、概念化。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所要着力摒弃的。

把报纸的发行纳入市场机制的轨道

和计划经济下办报相比,市场经济下办报,发行也成了报社工作的重头戏。发行量上不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受影响。因此,近年来的“发行大战”愈演愈烈。其焦点之一,就是争吃“公费订阅”这一块。由于目前尚处于“转轨”阶段,在报纸的订阅中,客观存在着公费订阅和私人订阅两种状况。特别是在报纸不断扩版提价、公费订报费用有限的情况下,许多报社都非常希望能扩大公费订报的比重。其实,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来讲,公费订报的部分只会越来越小。扩大报纸订阅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私人订报。那种靠公费订报“吃皇粮”过日子的传统观念必须改变。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晚报更不能指望靠“公费订阅”这碗饭过日子。晚报作为进入千家万户的群众性报纸,它发行的真正优势在广大读者之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订阅的大头无疑是自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晚报不去争“公费订阅”,并不意味着晚报不能用公费订阅,或者说公费不能订晚报。晚报作为党所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报纸,在党的舆论宣传中,它和党报一起,担负着左右手的责任。如若人为地过份强调不许用公费订晚报,或把用公费订晚报作为“违纪”现象进行检查,那是极其不妥的。

许多报社的实践已经证明,报纸的质量是发行工作的前提。抓发行如果不从抓报纸质量入手,只是就发行抓发行,即使一时的发行量可能上去,但终究不会长久。只有在坚持抓好报纸自身质量的前提下抓发行,发行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抓质量,不仅要注重新闻的新鲜度,扩大报纸的信息量,而且要通过新思路、新措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来。另外,从报纸发行工作本身来讲,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据一些读者反映,目前报纸发行工作中,不仅短少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迟报现象也相当严重,有时应该当日送到的报纸,非得第二天不可,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和边远的地方,有时报纸要迟上六七天才能收到。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任何形式的独家经营现象。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报社实行了自办发行,撇开邮局,自建队伍,又出现了新的独家经营现象。独家经营的最大弊端是缺乏竞争。没有竞争,没有激励机制,就没有活力。服务质量怎能提高呢?

晚报发行完全可以实行多渠道,谁愿意发行谁发行,谁愿意卖报谁卖报。这方面,《扬子晚报》已经创造了比较成功的经验。《扬子晚报》创刊8年多,日发行量突破80万份,就是靠不断引入竞争机制,以自办发行为主,不断开辟新的发行渠道,邮局和自建的发行站之间,发行站和发行站之间及卖报的小贩之间,展开平等竞争。最终结果,读者、报社和发行单位都得益。《扬子晚报》发行的成功经验还在于不断扩大零售网点,把晚报的发行置于大范围的市场零售之下。零售,既是市场机制的产物,也是运用市场机制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报纸通过零售,不仅可以使报纸的发行工作有效地置于读者监督之下,有利于提高发行服务质量,培养读者自费订报的习惯。

以报纸的社会效益,求报社的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下办报,报纸已由昔日的单纯的宣传工具变为一门特殊的产业。报社不能不讲求经济效益,这一点,每个报社都已有很深切的体会。但是,办报毕竟不能只求经济效益,首先要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实事求是,联系群众,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如果偏离了这个宗旨,一味地追求金钱和利润,那么,即使赚的钱再多,也弥补不了报纸社会效益上的损失。有些报社刚进入市场,工作重心便开始转移,有的出卖版面搞有偿新闻,有的动员记者去拉广告,有的热衷于办报之外的经营活动或有利可图的社会活动。大家的心思不是在办报上,这样怎能办好报纸呢!

事实上,是否集中精力办报,报纸办得如何,不仅关系到社会效益的好坏,而且直接影响报社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报纸的质量,正常情况下是与发行量成正比的;而报社的经济收入(目前主要是广告的收入),又是与发行量成正比的。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广告客户多,经济收入就多。反之,如果放松报纸的质量,就发行抓发行,就广告抓广告,不仅发行、广告上不去,而且还会陷入难以摆脱的怪圈。为什么有些报社人心涣散,为什么有些报纸上的“有偿新闻””、变相广告屡禁不绝,为什么有些报社“富了‘和尚’穷了‘庙’”,说到底,就是因为偏离了市场经济下的办报方向,没有能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报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报纸的经济效益,主要依存于报纸的社会效益,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只有寓经济效益于社会效益之中,晚报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沃土中健康成长。倘若“集体拜金”,一门心思想着赚钱,只是把办报作为门面,或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业,那无疑将损害报纸的社会效益。而且,由于办报思想的不集中,宣传工作中很容易出现偏差,甚至有可能发生大错误,在社会上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这是要特别引起警惕的。

因此,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定要集中精力办报,在不断提高报纸质量上下功夫。要在报社内形成一种一心办报的氛围,舆论上鼓励一心办报,政策上有利于一心办报,要让那些一心办报的人得到实实在在的承认。否则,如果干的不如看的,或者,在报社辛辛苦苦干的不如在外面忙“赚”的,那样谁还愿意专心致志去办报呢?报纸办不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从何而来呢?

标签:;  ;  

浅谈面向市场的晚间新闻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