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软件产业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印论文,软件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美国,华裔人和印度裔人在软件产业最为成功。作为两个人口超级大国,中国与印度在经济体制上差异甚大,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印度。但是在软件领域正好相反,如今的印度软件产业不但规模大,而且水平高,为世人所看好。比尔·盖茨就曾提醒人们:最大的软件开发地既不会在美国,也不会在欧洲,“印度很可能是下一个软件超级大国”。比较中国、印度两国在软件产业的方方面面,印度超越中国,有发展环境、政策的原因,也有人文背景的因素。
两国软件产业的现状
1998年印度软件业的总产值已达到30亿美元,而10年前却只有1000万美元。印度的软件出口额从1985年的2400万美元增加到了1997—1998年度的15亿美元。1998—1999财政年度第一季度,印度软件出口比上年度同期增长55%,总额达352亿卢比(约合8.2亿美元)。报告预计,从1999年4月1日开始的本财政年度,印度软件出口额可达39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50%。据1995—1996年度的统计,在印度软件对外出口中,对美出口占总值的57%;其次依序为欧洲占22%;东南亚占6 %和日本占4%。在世界银行对7个软件出口国的比较研究中,从提供软件服务的规模和质量来看,印度列为第一。
中国现有2000多家软件企业,与1993年相比,数量增长了近一倍。同时还有4000家企业兼营软件或从事相关服务。软件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沈阳、武汉、长沙、西安、成都等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约为15万人左右,其中软件技术人员约10万人。另外还有30万人在各行各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科研与教育工作。1999年软件销售额估计在15亿美元左右,其中外国软件的销售约占80%,由于没有相关统计数字,估计出口软件产值不会超过1亿美元。 两国软件产业的差距巨大。
文化背景的比较
印度独立以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成为该国的通用语言,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大学生,都能熟练地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英语会话。这一特点使印度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上具有很多的便利条件,印度开发的电脑软件可直接出口英语国家,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
中国科技人员普遍英语水平低,在知识吸取、技术开发与交流上存在障碍,尤其在做国际市场与国际软件产品系统分析上不能适应要求。这可能是两国软件产业最大的差异。
两国技术人员普遍数理基础扎实,尤其中国的软件技术人员,由于电脑专业始终热门,中国软件业聚集了国内较为优秀的理工人才,这也是华人和印度人在国际软件产业上成功之道。
市场环境的对比
从国内市场看,中国软件市场长期以来远远大于印度,一是中国经济总量大于印度,二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倡导技术革新,普遍引进电脑技术装备工业,政府行为十分明显,尽管引进的电脑设备有效使用率不能今人满意,但电脑市场的扩大却是实实在在的。1996~1998年中国电脑市场销售额高达200亿美元,多年来一直高速增长。 反观印度,现在印度全国总共有120万台个人计算机, 在世界上属于人均拥有量最低的国家之列。其电话网络也最少,每千人只有8条电话线,而中国每千人有17条。可以说,中国的国内市场远远好于印度的国内市场,从一开始,中国软件产业就居于有利地位。
另一大因素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由于软件产业的特殊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软件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软件的盗版情况在全球也是最严重的,虽然企业及个人从中得到一定的好处,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今天,不但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中国加入WTO谈判的焦点, 而且中国的软件产业也饱尝“苦果”。
这两大因素综合起来决定了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到今天的现状,一方面由于中国软件市场容量很大,在电脑普及的初期,绝大多数的软件企业至力于国内软件市场的开发,根本无暇顾及国际市场的开拓。同时,国内引进电脑主要侧重硬件设备,软件在相当程度上被划入电脑服务业,软件企业也侧重电脑服务性质,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国内目前较大的企业如联想、长城均是通过硬件发家的,尽管当初它们的闪光点也是软件,如联想的汉字系统、长城的软件开发基地。而像华光、紫光集团虽然软件做得好,但如果没有专用硬件配套,很难想像能壮大到今天。可以说,软件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最终选择了硬件产品为经济增长点。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持成为中国软件业发展的瓶颈,搞自主版权的软件不如做引进软件的代理,搞代理不如搞盗版几乎人所共知。正版软件为了对付盗版软件的入侵几乎绞尽脑汁,如金山词霸的28元市场战略。尽管广大用户一片叫好,但以此价格金山公司必须售出约30万套才能保本,而这类软件市场上有以东方快车为代表的二三家同类产品竞争,以中国的PC电脑台数约1000万台计,包括正版、盗版在内的市场容量不过200~300万套,其中正版软件的容量约在100万套左右, 三四个产品平均分得的容量不过30万套左右,也就基本保本。软件产业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一个企业平均每开发5个产品, 大约只有一个产品能形成市场能力,失败产品的开发成本必须分摊到成功产品上来。
印度的软件业由于本国市场的局限,一开始就定位在国际市场上,而它的人文背景确保它在市场推广与技术开发上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全球软件业的高速增长保证了印度软件业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发展。就软件人员而言,雇佣本国(印度)技术人员要比雇佣发达国家人员在价格上便宜10倍至20倍。它的优秀技术人才和低价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市场无人能挡。可以说在正确的市场和技术发展策略下,印度软件业走到今天不足为奇。
政府扶持的对比
两国政府实际上都大力扶持本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扶持的政策保持了长期的稳定性,如中国早在1978年开始强调电脑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并根据电脑更新换代的特点允许企业提高电脑设备的折旧率,在进口政策长期由政府控制的前提下,对电脑设备的进口大开绿灯。在软件开发方面,也及时制定了软件工程开发规范,并且实施了软件企业增值税由工业企业普遍适用的17%降为7%,力度不可不谓大。 如果政府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盗版软件的打击方面能进一步加大力度,则中国的软件产业将有更加亮丽的明天。
印度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多年来一直被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早在1986年,印度政府就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并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促进软件业出口的部门。1998年7月, 印度的财政部长宣布将在以软件业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中大量投资。财政部还改变了一些税收政策,例如:免除了软件业的出口所得税;对外贸易的预扣赋税也被取消。
从两国电脑政策的对比发现,中国政府对电脑产业的扶持主要从装备工业的角度出发,对软件产业本身的扶持,结果是中国工业行业的电脑应用水平较印度高出很多,中国的工业较印度更为现代化,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远远好于印度。而印度政府则侧重于立足本国优势,在软件产业实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软件产业一枝独秀。
两国软件企业的比较
从规模看,印度软件企业规模较大,印度共有700多家软件公司,软件编程人员约140万人,著名的软件公司是Tata咨询服务公司和Wipro,有300多家公司涉及软件出口业务, 大部分为客户提供现场编程服务。Tata咨询服务公司(TCS)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商, 其收入占印度软件出口额的20%。该公司有4000名训练有素的软件工程师。从人员规模看,印度软件企业从百人以上到数千人不等。绝大多数企业为私营性质。
中国软件产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群体,50人以下的企业占55%左右,50~200人的企业占42%左右。集体、民营、 私营性质的企业占60%以上。
从发展策略看,印度经过以下4个阶段:1.向海外出口廉价劳动力;2.利用廉价劳动力在国内从事专业服务;3.向海外出口开发软件产品;4.利用本国在应用软件方面的专门技能承包海外大的开发项目。
而中国软件企业发展模式不同:1.从电脑装机、代理服务,包括软件代理、软件服务开始原始资本积累;2.从事特定软件产品的开发;3.系统软件、硬件集成。
从资本运作看,中国的软件企业大多数始于原始积累,只是近期方式有较大变化,由于中国股市的快速发展,由大公司投资办软件和通过风险投资注入软件企业成为主导潮流。而印度则因国内电脑市场陕小,基本不存在原始积累的可能性,故一般由大公司注资做起。
从产品特性看,印度的软件业从一开始就与国际接轨,大规模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软件工程标准与规范,其产品一般不面向专用市场。而中国软件业在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管理上有中国特色甚至较为原始,远远落后于印度,产品一般面向专业市场,如专注于财务软件的公司,面向企业管理的ERP软件公司或办公自动化产品的公司。
从市场策略看,中国企业一般必须建立自己的专门销售渠道,由于中国软件企业本身规模偏小,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印度企业在发展的早期阶段通常利用国际上原有的市场渠道,专注于软件产品的开发,只有在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原有渠道不能满足需求或成本高于自建时才会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
展望
从现状看,印度的软件业对中国软件业具有优势,但今后中国的软件业存在迎头赶上的可能。
印度的软件业不构成对中国软件业的竞争,由于印度专注于国际市场,而中国软件业主要在国内市场上发展,二者分布在不同竞争区域,中国软件业仍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软件业将对印度软件业发起冲击。中国拥有与印度同样的竞争国际软件市场的关键因素,人数众多而价格低廉的软件劳动力。中国在软件发展必备的通信环境上普遍好于印度,虽然在语言环境上不如印度,但这不是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