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燃料酒精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

中国燃料酒精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

孙承华[1]2002年在《中国燃料酒精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燃料酒精产业是我国正在兴起的一项新兴产业,本文对我国燃料酒精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政策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是一项崭新的研究。 首先,本文分析论证了燃料酒精产业的性质,提出了燃料酒精产业是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和幼稚产业;分析了燃料酒精产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和对环保的改良作用,明确了燃料酒精产业的产业地位,分析了中国加入WTO对燃料酒精产业发展的影响,论证了燃料酒精产业的发展前景,得出了对该产业发展规划具有借鉴和启示的结论。 其次,本文重点对燃料酒精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燃料酒精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提出燃料酒精产业是资金密集型和垄断竞争性的产业,分析了燃料酒精产业链的前向连接和后向连接的形式与特点,对不同连接形式进行了比较,对燃料酒精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燃料酒精产业发展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组织模式,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燃料酒精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形式选择评价模型。根据产业布局理论与原则,分析燃料酒精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原料供应区域分布及产品的销售市场分布特点,应用产销不平衡运输的数学模型,借助计算软件Matlab中的Linprog优化方法,给出燃料酒精产业布局模式定量分析模型,并设计了原料分布图、销售网络图及产业布局图。通过对燃料酒精生产工艺技术及其特点的分析与比较,提出了燃料酒精生产技术工艺的创新途径及产业的“科技链”发展模式。分析了燃料酒精产业投资结构的特点,提出我国燃料酒精产业以石油企业为龙头、酒精企业参与、政府扶持、新建与改扩建相结合的投资组合模式。分析燃料酒精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企业的经济规模,并结合吉林燃料酒精项目,对燃料酒精产业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燃料酒精产业发展在效益上可行性的结论。 最后,本文对国外燃料酒精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发展燃料酒精产业的组织政策、布局政策、技术发展政策、财税政策及相关立法,对我国制定燃料酒精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丽丽[2]2012年在《广西木薯酒精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广西木薯酒精产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广西木薯酒精产业发展现状。木薯作为木薯酒精产业的基础原料,目前在广西存在种植面积较小且占农作物比重很低,木薯品种退化,新品种推广缓慢,管理粗放,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产量较低,木薯产业规模化较低。但是广西气候条件适宜,土壤适合木薯生长,种植木薯历史悠久,全区各地都有栽培,农民也有种植木薯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展广西木薯酒精产业的有利条件,包括自然资源优势、广西木薯作为原料生产酒精较其他作物的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政府支持。(2)广西木薯酒精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a、各级政府重视不够,木薯产业没有真正列入广西经济发展的快车道。b、木薯种植面积小,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低。c、木薯原料不足,生产效益不稳。d、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对木薯酒精经济性认识不足。e、木薯酒精生产加工工艺落后,环境污染问题有待解决。为了应对广西木薯酒精产业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主要对策。(1)保证木薯原料的充足供应;(2)研制新工艺提高木薯酒精的生产技术;(3)合理调控木薯酒精产业发展规模:(4)优化木薯酒精产业链;(5)政府应加大扶持政策,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为木薯酒精产业的发展制订合理的发展战略,改良木薯种植、保鲜贮藏与木薯酒精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

安珍珍[3]2010年在《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基础,石化资源的匮乏,促使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调整和突破,这给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世界各国正致力于生物质能产业实践活动,学术界对于生物质能产业链的研究也便应运而生。本文以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为研究对象,与一般生物质能产业链相比,该产业链中包含了多个生物质能产品生产系统,集成性高。因此在对其进行研究之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生物质能几个热门产业,即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燃料乙醇以及生物甲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本文从自然环境、物资环境、社会环境、制度和政策等四个方面阐述了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的形成条件;并以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工业理论为基础,对A集团产业链的结构及特性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又从产业链纵向延伸和环向耦合的角度,针对集团生物质能生态产业链网络的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投入产出法是一种对经济系统结构进行概化的常用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生物质能产业链进行物质流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叁个侧面对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即产业链中各系统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产业链中主导企业的识别及产业链整体运行质量。在该定量分析过程中,把物质流分析方法与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发展研究物质流投入产出表,这在产业层面上对生物质能产业链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江龙[4]2004年在《自絮凝颗粒酵母酒精连续发酵并联产酵母工艺过程的研究》文中指出在一小型悬浮床生物反应器中运用中国数学会方开泰教授开发的均匀设计法及相应的软件系统UD3.0,对自絮凝颗粒酵母高密度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各因素与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综合调优,获得了最佳培养条件: 1)培养温度30℃,反应器通气量0.714vvm; 2)培养基组成:糖液浓度220g/L,玉米浆添加量0.4%,(NH_4)_2HPO_4添加量3.0g/L。 在稀释速率控制为0.02h~(-1)时,在上述条件下进行絮凝酵母的验证性连续培养实验,培养液中的酵母细胞密度达到了18g(d.w)/L以上。 在此基础上,在一套多级串联小型悬浮床生物反应器系统中,以双酶法制备的玉米粉糖化液为底物,进行了自絮凝颗粒酵母酒精连续发酵并联产酵母的实验研究。种子罐定时为各发酵罐补充活性好的酵母,同时从各发酵罐定量采出酵母。在平均发酵时间为20h条件下,发酵终点酒精浓度达到12%(v/v)以上,残还原糖和残总糖分别在5g/L和10g/L以下,每天联产酵母18.4g(干重),约占酒精产量的5%,发酵过程酵母增殖率为72.3%。 取得的这些实验结果,为正在建设的一套万吨级规模自絮凝颗粒酵母酒精发酵并联产酵母装置的运行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谷中原[5]2007年在《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利用农村社区资源,从事各种涉农产业的经济部门。从经济史角度看,农业是人类创造出来并不断完善的为自己提供农产品的生产模式;从经营形态来看,农业具有多种经营模式和经营手段;从生产本质看,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表现为农业同时具有人文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农业多功能的显现是一个从潜功能向显功能转变的漫长过程。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农业经营形态逐渐地从单功能转向有限功能、从有限功能转向多功能。多功能农业的兴起不仅是因为人类对农业功能认识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因为社会系统中的农业要素的结构资源发生了变革。可以说,社会系统的经济要素、文化要素、意志要素的协同变革直接导致了多功能农业的兴起。多功能农业具有传统农业不同的特质,从其自然性来说,多功能农业具有对自然的依赖性、生产的地域性、社会圈与自然圈的融合性;从人文性来说,多功能农业具有人类强干预性、维护地域文化、人文关怀、借用文化活动形式发展农业的特点;从生产特点来说,多功能农业具有开放性经营、需要高素质经营主体、效率空间增大、标准化生产、经营效益复合性等特点。多功能农业体系目前主要由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能源农业、都市农业等经营模式和产业构成。多功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冲突与同一并存现象直接决定着我们必须制定一个满足“四效合一”、“四能皆备”、“叁农发展”的综合性要求的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为多功能农业良性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由经营性指标、功能性指标、效益性指标、发展性指标构成,是考核多功能农业项目的特性、产生、运行过程以及社会价值的评价标准。为了推动传统农业向多功能农业转变和推动多功能农业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根据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和多功能农业经营者与管理者的发展意图,建立起一种经营者与管理者良性互动机制。相对传统农业而言,多功能农业具有全面的、可持续的、内发性的推动“叁农发展”的效能。就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多功能农业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转变农业经营形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途径,推动着农业经济发展。就推动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来说,多功能农业从促使农民现代化、充分利用农村非物质文化资源、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发展等维度,推动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相比而言,多功能农业与工具改造运动、土地关系调整、乡镇企业、农民区际流动等在我国陆续出现的动力因素不同,具有内涵发展、综合发展、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农村发展的可靠动力。既然多功能农业具有传统农业不可比拟的发展效能,世界上的每个国家不能错过推动农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应该用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对策积极回应多功能农业的兴起。

龙振永[6]2007年在《吉林省玉米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吉林省在重新审视玉米属性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根据玉米供求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制定了玉米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玉米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对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选题于“玉米加工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评价研究”,在对吉林省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基本条件分析和可持续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对玉米加工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对玉米加工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和战略布局进行评价和论述,提出战略调整和预防、减缓战略实施环境影响的措施、对策及建议。本论文首次根据空间分析理论,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吉林省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对玉米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进行定量评价,提出了玉米加工产业发展战略规模和布局调整的建议。借助卫片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对玉米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特征、土地垦殖率和玉米种植潜力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对策。首次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玉米加工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动态仿真模拟,对不同方案的综合、整体、宏观环境影响进行预测,通过对玉米加工产业战略实施进行多方案比选,提出了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替代方案。

李宁宁[7]2011年在《粮食安全约束下中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受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紧缺及价格上涨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以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得到迅速发展。在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燃料乙醇的发展遇到了“与人争粮”、“与粮争田”等方面的质疑,粮食安全与发展生物质能源如何协调受到政府和学界广泛的关注。在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自给压力巨大,同时,耕地资源又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探索一条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缓解能源压力的可持续、科学的能源产业发展模式,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此,研究我国发展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对国家粮食安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统筹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应以何种方式进行发展?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从粮食安全约束角度出发就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文章首先从保障粮食安全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确定研究思路。对国内外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经验借鉴。接下来,利用战略管理学中的态势分析方法(SWOT),研究了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定量的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以此确定产业发展中应首要考虑的具体因素。然后,研究了我国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实物蕴藏量,通过估算初步确定了我国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储量,并依据测算结果对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进行了划分,针对划分的区域布局提出了产业发展重点。在此基础上,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针对我国主要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区域布局分区,构建了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具体模式,并通过建立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评价得出了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优先发展模式。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说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在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方面表现显着,可以带动产业地周边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循环经济的性质与基础,本文通过对典型企业进行综合成本效益验证,进一步证明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论文最后,在综合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即要站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对可利用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储量进行调查评价,制定国家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畜粪等资源,积极开发利用低质地、荒地、盐碱地、非耕农地种植生物质能源植物,为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供原料。同时,要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规避不确定因素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因地制宜的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特点,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

高文永[8]2010年在《中国农业生物质能源评价与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农业生物质能及其相关产业,有效替代化石能源,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结合2000~2007年全国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物质资源可利用量、能源替代的现状与潜力进行定量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分布格局、经济带动效应;全面揭示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链条、发展模式、组织管理与产业政策的运行机理。为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及产业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支撑。具体取得如下结论:(1)我国农业生物质可利用量总计为209.07亿t,折算煤当量分别为57821.3万t,其中秸秆、粪便和林木生物质量分别为1.90,8.99,2.99亿t,折算煤当量分别为7199.0,31315.9,17078.5万t。另外,所产稻壳生物质能折算煤当量1525.8万t,利用甘蔗与薯类转化乙醇折算煤当量2062.1万t;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西藏与云南等省区;能源密度较高的省市有河南、山东、吉林和上海等4个大区域,其次为四川、湖南、河北、辽宁、北京、天津等地。预计2010年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可达到25069.55万t, 2015年可达到29 471.05万t。(2)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布局基本合理,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较快,农业生物质能实现了综合利用;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能力总体上离规划目标差距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原料瓶颈限制严重,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布局与发展规模可行规划缺失,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低,产业综合效益亟待提高,产业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利益相关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系统性差等。(3)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在经济、环境与社会方面表现显着综合效益,带动周边发展,部分可以开发为CDM项目,具有循环经济的性质与基础;发展农业生物质能对传统能源相关产业不利影响可以避免,总体表现有利影响。基础较好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在产能、规模及发展上表现突出,但部分产业需要在循环经济模式与原料转换方面进行优化调整,与国外相比,产业规模需要扩大,产品提供方式需要改变。及时制定相关的标准与规范,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是防止国外部分企业过度使用国内紧缺资源重要手段。(4)以沼气发酵为主体的能源利用模式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举措。生物质发电模式能达到良好循环经济要求,结合生态环境治理发展能源林产业,有效防止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生物柴油的发展势头强劲,推广初期以植物油为原料需要政策补贴,同时需要建立原料基地。结合生物基材料功能特性,采用适宜发展模式,达到循环经济标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及其模式选择应考虑原料供应、规模尺度、产业布局、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链条、综合效应等问题,做到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相协调。(5)明确农业生物质资源的可利用量,是产业规划与合理布局的基础。相关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制定,益于协调发展经济合作组织,理顺流通体系,降低生产成本。公众对生物质能及其产业接受的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统筹规划,从政策、资金、技术、原料管理、宣传教育等多方面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金融财税政策及其它扶持政策的制定能够明显刺激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

张国晨[9]201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安全与危机问题将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为了解决能源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加快开发建设新的可再生的能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生物质能源是很具有发展空间的一种新型能源类型,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秸秆资源。论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战略管理、产业链模式、能耗与排放测算和收集模式四个方面展开生物质能源发展模式的研究:1)以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为例,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条件;利用EFE矩阵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外部影响因素,采用IFE矩阵分析了该产业的内部条件,制定了该产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矩阵。最后从发展策略分析、重点策略和保障措施叁方面制定内蒙古自治区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战略。2)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产业链的构建原则,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一般模式,调查出内蒙古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构建产业链,从经济与技术联系、主导企业识别、运行效果叁个角度对该产业链网进行评价,并进行案例分析。3)调查了内蒙古自治区秸秆生物质资源的分布状况;将生物质能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原料生产、原料收储运、生物质能源制取和产品运输与使用,对微藻制生物柴油、秸秆制燃料乙醇、秸秆制甲醇叁种产品的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排放物进行测算,通过对各个阶段的能耗与排放分析,识别主要耗能阶段及造成能耗的原因,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测算依据。4)分析了秸秆生物质资源的收集运输成本,主要包括装载费、燃油及与润滑油消耗费、维护费、员工工资、常规管理费用、折旧费六部分组成,描述了该六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并以某企业为例,分析其秸秆运输成本。制定了生物质资源收集网络模式,采用重心法进行收集点的选址,并进行案例分析。

龙长华[10]2014年在《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广西糖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食糖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在原料种植、甘蔗加工、食糖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受土地及其他资源的制约,导致食糖生产成本偏高,加上大量低价进口糖的冲击,广西糖业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政府部门应当怎样对广西糖业的发展进行重新定位,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保障糖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结合广西糖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对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路径。围绕发展的新思路和路径,笔者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加快蔗糖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等对策建议和一系列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燃料酒精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D]. 孙承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2]. 广西木薯酒精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张丽丽. 广西大学. 2012

[3]. 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分析与评价[D]. 安珍珍. 天津大学. 2010

[4]. 自絮凝颗粒酵母酒精连续发酵并联产酵母工艺过程的研究[D]. 王江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5]. 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D]. 谷中原.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6]. 吉林省玉米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 龙振永. 吉林大学. 2007

[7]. 粮食安全约束下中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D]. 李宁宁. 东北林业大学. 2011

[8].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源评价与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高文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9]. 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模式研究[D]. 张国晨. 天津大学. 2012

[10]. 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龙长华. 广西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燃料酒精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