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环境责任动力来自哪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企论文,来自哪里论文,动力论文,环境论文,责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每一个市场主体尤其是企业,都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都应对社会承担起一定的环境责任。
由于所有制不同,以及相应的责权利的关系,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其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问题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最关键的恐怕还在民营企业自身。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主体都应该为其行为负责,而这种责任意识却不是能在短期内自觉地培养起来,它需要一系列约束和激励机制来配合。
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初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自身,考虑环境因素的比较少,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蛋糕的增长问题上,更多地关注GDP数字的攀升,而直到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始危及到增长甚至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起环境问题来。
不可否认,GDP的增长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但是,能否找一种最优选择,把这种代价降到最低?应该能找到这样的选择。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它的环境责任,从大的方面来说,需要两个方面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一为硬约束,二为软约束。
硬约束就是指企业外部的法治环境,包括涉及环境的法律法规等等,在这些法规中,要对企业日常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做出一定的补偿,一般意义上来讲,这种约束更多是具有惩戒性质的。
所谓软约束就是指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它们更多具有激励性质。就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言,这种激励机制往往是最容易奏效的。比如通过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来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民营企业由于机制灵活,不受条块分割的制约,是非常容易走上资源综合利用的环保效益型发展道路的。与国有企业不同,民营企业从初始创业就可以在设备更新、产品换代、技术革新等经营决策程序上达到简便高效等特点。而这些特征使其不被局限于特定的行业、特定的产品上,而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环保效益型发展。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引导,多作具体分析,介绍好的经验,则会推动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科学化、经常化。
我国的民营经济是在公有制经济板块的细分当中成长起来的。创业初期面临的困难很多,所以往往把环境问题放在后面,而现在大批新兴民营科技企业则已经意识到并主动重视起这个问题。
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目前在许多民营企业家中,由于本身文化素质的限制,他们在树立理性的社会财富观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社会发展的过程看,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而目前的中国,虽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与科技实力,但环境问题却日趋严重,已危及国家环境安全。民营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更应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在经济与环境发生矛盾时,孰轻孰重应该不再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