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仰的认识论思考_认识论论文

关于信仰的认识论思考_认识论论文

对信念的认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论论文,信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形成一定的信念。信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在认识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我国哲学界较少深入研究。相反,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诸如直觉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等派别却大谈信念,把信念作为其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来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能忽视对信念问题研究的。

一、信念的形成

信念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对认识的结果进行体验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主体所进行的认识、实践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一定的动机、需求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7页。)主体认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获得知识, 认识把握客观规律以便更好地认识客体、改造客体。主体认识活动的发生,是动机、需求等情感因素所造成的。马克思写道: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主体认识活动的出发点正是为了这个“观念地存在着”的目的而进行的;主体认识活动的全部过程也正是围绕着这个目的而展开的。因此,没有一定的动机和需求的认识活动是不可能发生、不可能存在的。在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又无不是些充满着感情、意志的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注:《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55页。 )因而,感情成为了主体的动机、需要得以开始实现的契机。但是,这种感情的程度如何呢?平淡的、漫不经心的感情仍然不能促使主体的动机、需求得到实现,这个感情应该是炽热的、强烈的。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因而,才可能实现其目的。

主体认识活动的进行和深入,能够使主体获得一定的对客体的知识,获得对不依赖于主体存在的客观规律的知识。我们知道,主体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客体才能得到有关客体的认识,认识是主客体作用的结果。但是,这种通过感官作用客体所获得的认识还是或然的、零散的,必须对之以概括和总结,否则这些认识就可能消逝、认识活动就不可能继续下去。在主体的长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逐渐地便把这些认识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判断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形成了经验知识。经验知识的形成,为主体更深入一步把握客体、认识客观规律奠定了基础。但是,“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经验知识本身既不能告诉我们它提供的原理具有多大程度的普遍必然性,也不能清楚它所看到的事物和现象间的联系的原因怎样,更不能达到对客体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经验知识必须上升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列宁说得好:“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上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升到一般。”(注:《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1页。 )因为理论知识能够把握和弄清客体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能够认识到客观规律。马克思曾说:“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现实的内部联系的分析,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既然把可以看见的,仅仅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是一种科学工作,那末,不言而喻,在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和流通当事人的头脑中,必然只是表面运动在意识中的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9、350页。)

但是,由于认识的复杂性以及主体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就决定了主体对客体认识的结果(知识)是各式各样的。有的结果符合客观规律性、符合客体的本性,有的结果则是对客观规律、对客体本性的歪曲。又由于主体的世界观以及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之不同,因而对这些认识的结果(知识)的体验、感受就有所不同,进而其态度、评价也就不同(其实,人们并不需要也不可能事事都直接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从活动中获得经验知识然后再上升为理论知识。人们可以继承前人已经获得的知识,可以直接地对前人的认识的结果进行体验和评价)。那么,究竟哪些结果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呢?主体必须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价,然后方能作出选择。于是价值观念便应运而生。价值观念就是对客体满足主体的目的、需求的评价和态度。价值观念的出现,成为了人们对各种认识的结果表明自己的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进行自己的选择的根据。通过对认识的结果(知识)的思索、评价和选择,并在此基础上,主体便会确定某种或某些认识的结果(知识)作为其坚信的东西,而对某种或某些知识的坚信便会造成对其坚定的信念。因此,我认为,信念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对认识的结果(知识)进行体验和评价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二、信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某一知识的坚信又会给从事认识、实践活动的主体带来坚定的意志和信心,并促进和推动认识、实践活动向更深更高的层次进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主体不仅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如劳动工具),凭借前人已经获得了的知识(即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而且也必须凭借主观力量(如信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列宁说得好:“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表明,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人们是不能缺乏坚定的意志和信念的。通常我们把认识过程看作是实践—认识—实践之不断循环的过程。人们实践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认识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去实践。我认为,信念处在“实践—认识”、“认识—实践”的中间环节中,实践—认识—实践之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正是通过信念这一契机来实现的。

主体的实践活动不是盲目的,在实践活动开始发生时,实践者的心中对所从事的活动所要获得的目的是清楚的。但是能否获得这个目的呢?实践者不能是优柔寡断、不能是缺乏信心和热情,而应该有明确的坚定的信念。否则,这样的实践活动就会成为漫无目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因而也就不可能获得什么实质的效果了。反之,如果实践者对其从事的活动有着坚定的信念,以炽热的感情、顽强的意志去行动,那么他就可能成功,就能够对其实践的目的获得一定的知识。可见,信念把实践—认识的过程联系起来了。没有信念,实践难以发生,知识难以获得,而认识过程也就难以继续进行。

从实践—认识的过程中,主体获得了对客体的一定的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的结果(知识)。但是,获得认识和知识并不是实践的目的,而是深入实践活动的手段。或者说,认识主体需要把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指导和从事新的、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根据既有的知识,认识主体制定出一套进一步认识的方法、规划出一系列行动的方案。然而,这一套方法、方案能否达到目的呢?这时,认识主体必须首先坚信自己制定的方法、方案的合理性、正确性,并把它们观念化为认识的客体信念,以饱满的热情、不屈的毅力、必胜的信心去行动,去实现认识的目的。这样,观念化了的客体信念便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统一了起来。也就是说,信念把认识—实践这一过程联系了起来。于是,认识主体便可以直接去实现观念化了的客体信念了。显然,缺少了信念这个环节,认识便不可能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实际上也就不可能完成认识—实践这一认识过程,当然就谈不上达到认识的目的了。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就是因为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念。否则,中国革命是搞不成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因此,我认为,信念是实践—认识、认识—实践之间的桥梁,实践—认识—实践之循环无穷的认识过程之所以能够实现和进行,信念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信念的实质

信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此突出,而我们对它的研究却如此的少,其中有个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就是有些人把信念同信仰等同起来,进而又自然而然地与宗教信仰联系起来。似乎信念的实质是与科学相对立的、是与宗教一脉相承的。其实,信念不等于信仰、更不同于宗教。

从逻辑上来讲,信仰的外延比信念要大得多。信念是一种信仰,而不能说信仰就是信念。信仰有两重涵义:一是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认识结果(知识)的体验和评价而形成的,是以客观规律知识为其根据的,是对某一知识、理论、某一目标的坚信,以诚挚的心怀来接受它、相信它,并以坚定的决心、火热的感情去为之奋斗;二是一种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信仰的第一重涵义就是我们所讲的信念。只有在这个意上才能说信仰就是信念。前面我们论述了信念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对认识的结果(知识)进行体验和评价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显然,信念与科学并非对立,而恰恰是一致的。它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反映,是对认识客体的确认,是以科学知识为其根据的。因而是与宗教相对抗、相冲突的,它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第二重涵义上的信仰才可能导致盲目崇拜、导致宗教。因为,信仰并不要求人们理解,并不用事实材料和逻辑论证来使人们信服它,而只要求人们不假思索地迷信它、推崇它。这与作为认识论概念的信念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区分和把握信仰的两重性涵义,坚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信仰,反对以宗教为基础的信仰。

既然信念的根据是科学知识,那么它自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权力意志论、生命哲学、新托马斯主义等派别都奢谈信念,把信念看作是纯碎的非理性的东西,企图以此来贬抑、否定理性;把信念看作是纯主观的东西,否认其客观性。这是错误的。但是,前苏联哲学界的康斯坦丁诺夫、科普宁等人和我国的有些同志也把信念看作是纯非理性的观点,也是不妥的。我认为,信念的实质就在于它既具有非理性的成分、也具有理性的因素,它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它既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又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它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诚然,信念是与意志、决心等非理性的东西密切联系的,因而它具有非理性的成分。但是,它也具有理性的因素,因为就理性所包含的要素来说,理性具有概念、判断、推理等要素。信念不是个空洞的词语,它是具有客观内容的,信念本身就是一个对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凝聚和抽象的结果,其本身就是个经过抽象化了的概念。况且,它还是以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推理的形式表述出来的。举例来说,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它是以“共产主义是必然要实现的,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一个以判断和推理的形式为根据的。可见,那种把信念看成是纯碎非理性的东西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应该说,信念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诚然,信念需要热情、欲望等主观手段来实现,它是一定的知识理论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但是,它同时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对客观外界及其规律性的反映,具有客观性的一面:而就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认识主体可以把信念观念化为认识客体,直接把它作为客体来认识(前面已经讲过了)。而观念化了的客体信念所包含的客观性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了。因此,现代西方哲学那种把信念仅仅看作是主观性的观点也是完全站不着脚的。应该说,信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从以上分析表明,对信念进行研究,不仅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而且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标签:;  

关于信仰的认识论思考_认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