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泉岭管理局军川农场小学 郑红焱
随着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深入,人本主义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已成为当前改革的目标。这需要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因此教师应该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练就必要的专业技能。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目标迈进。
一是“学生为本”
“学生为本”虽是大家已经知晓的新理念,但是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并非易事。因为这是教育思维的大转变。千百年来,历来是教师为尊,教材为上,考试为重。记得我在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各抒己见,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用各种法师来表示乘法。而老师只是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拨与评价。在课堂练习中,一个学习落后的孩子回答对了一道难度较大的题,当我正准备发给这个孩子一颗星的时候,其他的孩子都不服气,嚷嚷着是别人告诉他的这时我的心里也有一些隐隐的感觉,可是看到这个孩子的脸憋得通红,于是我打算给这个孩子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我慢慢的走到这个孩子的身边,亲切地说:“孩子,老师相信你,再答一道给同学们看看。”结果,这个孩子在我鼓励的目光中果然正确地回答对了下一道问题。
二是“启迪智慧”
儿童有潜在的智慧,应早期开发。这样的道理,当老师的都能明白,究竟如何开发,尚在不断地探索之中。记得听过一节翟老师的《钟表的认识》一课,学习了“整时”这个知识之后,当老师鼓励学生动手在学具钟表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整时”的时候,翟老师巡视到一个小男孩处,发现他拨出了12时半,问他想拨出几时,小男孩回答说:“7时。”这时翟老师并没有急着帮他改正,二是举起钟表问,谁认识这个时间?这是很多小朋友举起小手抢回答,其中有个小女孩说出,这是12时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翟老师利用课堂上生成的知识,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认识几时半。我深有体会:所谓教学生成,就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三是“综合实践”
儿童的发展使整体的,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综合的。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各个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构成有机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例如我听过一节白珊老师的《看图找关系》这一课,白老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公交车在起车、运行、停车时的熟读变化,设计了“十一旅游路线统计图”等环节,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非常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受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这样的课,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关注社会,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感。学生的创造力、交往能力、图标设计等多种能力得到协调发展,这样的设计有深度,有新意。最后设计的“看图编故事”环节更是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四是“突出自主性”
新课程强调课堂生活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历程,这个历程是不可重复的。在数学课堂中,学生解决问题,应该经历一个磕磕碰碰、冥思苦想、忽明忽暗、豁然开朗的过程。在真实的课堂中享受学习过程是孩子们的权利。李志海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中,首先老师安排学生完成一组口算题:15X3X4 35X2X5 15X25X4 125X7X8,学生都能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合理去口算,这是老师平时训练有素的体现。紧接着老师出示了(4+10)X25一题让学生口算,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此时在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灵了,老师有意制造了矛盾,设置了障碍,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往往不是一帆风顺,一步到位的,这时的学生很自然另辟蹊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正迎合了科学发现这一过程的需要,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最后,我想引用以为专家的话来勉励我们,那就是: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智慧千军万马的气概。
论文作者:郑红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这是论文; 乘法论文; 孩子论文; 教师论文; 要有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