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旅游开发的前景、特点及存在的问题_旅游开发论文

西藏地区旅游开发的前景、特点及存在的问题_旅游开发论文

藏区旅游开发的前景、特点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开发论文,前景论文,藏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旅游业在全球的地位正在得到迅速提升。在中国社会,旅游业不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获得发展,而且旅游业的重要性及所展现的诱人前景也正日益广泛地为人们所认同。但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东、西部发展相对失衡,二者的差距明显扩大。事实上这种发展失衡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甚至也存在于西部地区的内部:即西部的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差距。造成两者发展失衡的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自然条件的差异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由于西部本身包含了份额极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因此要缩小东、西部差距,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显然在于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当前,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此战略中自然包括了加快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事实上就旅游业而言,同样存在东、西部乃至西部内部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着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开发程度却与之远不成比例。从这一意义上说,要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不可避免和极具诱惑的选择。藏区作为我国西部的主要民族地区和世界独具一格的高原地域,蕴藏着极为丰富而独特旅游资源,故如何合理开发藏区旅游资源以促进和带动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并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欲就藏区旅游业发展的前景、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一、旅游:藏区最大的潜在产业

旅游业对于藏区的意义,我们大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藏区的人文与自然均具有人类意义与世界价值。在我国境内,藏区的范围大体与青藏高原的自然范围相重合。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面积最大的高原,又有“世界屋脊”之称。这一称谓清楚地表明,青藏高原是全球别具一格的高原地域,是“地球之巅”。就这一点而言,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具有人类意义与世界价值当勿庸置疑。与此相对应,藏族作为世界上一个特殊的高原族群,其为适应“世界屋脊”这一几臻于人类生存极限的高原环境所创造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厚重的民族文化,对于人类之文化,同样具人类意义与世界价值。这两点也正是藏区得以历久不衰地激发与吸引全国及世界各地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并使之趋之若鹜的根本所在。也正因为如此,藏区被自然科学家视为进行科学考察的宝库,地球科学家说打开地球动力学的金钥匙在青藏高原,而环境科学家则说打开全球变化的金钥匙在青藏高原。而以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藏学在世界范围内也成为一个热门学科。既便在一般人心目中,藏区也是一块充满了神秘感并颇能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圣地”。当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及高原环境对这一进程的相对阻隔作用,藏区及藏族文化的人类意义与独特价值正日趋凸显。对永具好奇心与探寻精神的人类天性来说以及当今世界旅游仍以从工业化国家或都会地区趋向非工业化国家或乡村部落为主流方式之特点,藏区实有难以抵挡的诱惑与魅力。因此从发展看,藏区旅游业无疑将在中国未来的旅游业中占有特殊位置,藏区旅游将可能成为21世纪最具前景的世界旅游明珠之一。对藏区旅游业的优势所展现的广阔前景,我们且以云南迪庆藏区的旅游业发展为例。迪庆州旅游起步时的1993年,其海内外游客人数仅为1.458万人次,社会综合收入400万元。但到1998年,其海内外游客人数即猛增至65.2万人次,社会综合收入达1.9亿元。而仅1999年1-8月间,乘昆明举办世博会之机,迪庆州接待海内外游客就达136.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亿元。短短6年其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翻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目前旅游业已成为迪庆州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并大大促进了全州各相关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迪庆州旅游业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虽由多方面原因所促成,但它作为藏区及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突出个性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基础性的原因。

二、藏区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藏区奇丽的高原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本身即构成了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而这种基本的旅游资源在整个藏区是几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所以,对旅游者而言,藏区本身就已具有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的魅力和价值。其次,藏区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并不是单一和一致的,而是具有多样性和层次丰富的特点。以自然风光而论,星罗棋布和充满了神秘气氛的高原湖泊,蓝天白云下广袤无垠的草原,粗犷雄奇与延绵起伏的山脉,宽阔宁静、炊烟缭绕的河谷农区,众多的高山峻岭与原始丛林和穿行其间作为大河之源的一条条清澈湍急的河流,都构成了藏区独特、丰富而又层次多样的自然景观。以人文景观而言,藏区的文化虽以宗教为特点,但因教派众多,各地的寺院建筑、造象、绘画和风格均有相当的差异。它既有被视为世界文化瑰宝的布达拉宫那样的神奇建筑,也有类似于塔尔寺那样规模恢宏的寺院城。与此相应,各地的生活习俗、起居方式、文化风尚和民间节日亦参差多态,呈现了风格迥异和多样化的人文风情。此外,藏区是迄今全球大气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空气清新且日照时间极长,阳光充足,雨量较少,由于大部分地区均日温差较大而年温差不大,故也是夏天极佳的避暑胜地。这些条件,均使得藏区享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为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展示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就藏区自身的自然与人文条件而言,旅游业可能是一个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是最能使人与自然合谐发展的产业,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由于特殊的高原环境及与之相适应的藏族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可能采取与内地相同的模式或途径来获得实现。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除极个别具有地方优势的传统产业外,藏区的一般工业均难以具备同内地工业进行竞争的能力。所以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内地工业产品的巨大冲击,藏区的工业企业出现了普遍亏损的局面。以1998年西藏的情况为例,其企业的亏损面即达70.7%,而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0%,很多企业长期效益低下,已资不抵债。这表明,单一的欲以工业化途径来实现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已遭遇相当的困难和障碍。工业化道路可能并不适宜于藏区社会。事实上,笔者认为当前制约藏区社会发展的主要有两个基础性因素:一是高原环境所造成的藏区与外部地区乃甚藏区内部的交通不易;二是由交通不易及阻隔作用所导致的人们观念的相对封闭。而要打破这两个制约因素,旅游业不仅是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最合理的选择。因为开发旅游业对于旅游地区所能产生的最快捷的影响与改变,一是以交通条件为主导的基础设施的改善;二是由开放和外来旅游者影响所导致的对当地人观念的变化。此外,工业化必然带来对的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而藏区的高原生态环境具有相对脆弱的特点,一旦被破坏便难以恢复。近年来长江、黄河水源的急剧恶化均直接与藏区生态环境的被破坏有关。由于藏区本身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发展旅游业对于藏区来说不仅是一种扬长避短的选择,可不以破坏其生态和资源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旅游业的发展还将有效地改善和打破目前制约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突出的瓶颈因素:即对外交通不易和观念的滞后。从这一意义而言,旅游业对于藏区社会不仅是促使人与自然合谐发展的产业,同时可能也是最合理、最有效和最能扬长避短的一个选择途径。

二、作为旅游资源的藏区人文与自然特点

要发展藏区旅游业,首先需要对藏区旅游资源特点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与认识。

笔者以为,就整个藏区的旅游资源来说,有两点是共通的:即体现于自然层面的高原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藏传佛教文化特点。把握这两点乃是把握藏族文化之精髓所在。但这两者又是息息相关并存在着结构性的内在联系,自然负载了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营造出藏区不同于世界任何地区的一种特有氛围。所以,自然与人文的紧密交合与混一,乃是我们认识和把握藏区旅游资源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要想成功地开发藏区旅游资源,必须掌握一个原则,即人文与自然不可偏废,而要力图将两者加以有机的结合。也就是说,当我们展示藏区奇丽的自然时,最成功的做法是在这种自然之上赋予一种人文的理念和意义;而当我们展示藏区的人文时,则一定要同时强调它的高原自然背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前往藏区这样一个特殊地区观光的旅游者来说,他的需求乃是双重的:他不仅需要观赏藏区特有的高原自然风光,同时也需要了解这种高原自然环境所孕育出来的独特文化与民风民情。而藏区的旅游与内地旅游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恰恰在于:内地的不少旅游景点其人文与自然往往是分离的,即要么为人文景观,要么为自然景观,二者混一和同时兼有的情况相对较少;而藏区的情形则刚好相反:藏区的人文与自然本身均构成了旅游资源并同时具有吸引旅游者之价值,且二者又往往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在藏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尤其需要强调和注意。以近年云南迪庆的旅游开发为例,迪庆州的旅游虽起步较晚,但因在其旅游资源的定位和开发过程中成功地引入了“香格里拉”这一反映佛教理想境界但又颇具虚幻和神秘色彩的人文理念,加之“香格里拉”一词因西尔顿的小说而广为西方人所知并颇能激发旅游者对藏区及其神秘境界的好奇心、憧憬和想象力,故使迪庆藏区的旅游业短短数年中即大为火爆,颇显后来居上之势。迪庆旅游业的成功虽还同时取决于其它诸多因素,但其在对自身旅游资源的形象设计与宣传上非常巧妙地找到了藏区自然与人文的一个契合点并将两者混为一体,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相比之下,四川九寨沟的开发则颇有值得检讨之处。九寨沟以童话般美妙绝伦的自然景色取胜。这是它的优势,但恰恰因为这一优势,在九寨沟最初的开发过程中它的人文内涵却遭到了忽略,使本可为九寨沟旅游开发锦上添花并大有文章可做的沟内九个藏寨的文化被迅速破坏,使沟内原有的人文景观几丧失殆尽,九个藏寨的村民也成为令九寨沟管理局十分头痛的竞争对手。直到近年,九寨沟才亡羊补牢,开始注重对当地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展示,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但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藏区与藏族文化并非整体划一,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地区与文化特点。按藏族自己的传统划分,藏区被分为卫藏、安多和康区三大板块,三者无论自然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类型、历史传统、方言及生活习俗乃至人的体质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在这三大板块内部同样存在着复杂的多样性的地区与文化特点。但大体而言,卫藏是以浓郁的宗教为特点,安多以高原牧区风光为特点,康区则以异常复杂和多元化的人文与自然面貌为特点。所以,作为旅游资源的藏区人文与自然实具有丰富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存在统一的开发模式。因此对藏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力求扬长避短。但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对旅游资源的一个有品味、有特色的形象定位、规划设计和宣传往往是成功之始。

三、藏区旅游开发中的难点与问题

当前藏区的旅游开发程度与其实际蕴含的旅游资源远不成正比。这大体由三方面原因造成:

一、旅游产业在藏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潜在前景尚未从战略高度上被认识。1959年以来藏区经济建设很大程度是比照内地并以内地为方向来进行,这一做法长期带来了经济投资效益低下、生态破坏严重等较多弊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体工商业的兴起虽对此经济模式带来的弊端有所弥补和修正,但这一模式迄今仍未根本改变。在相当一部分藏区干部的心目中,仍以内地今天的经济建设模式作为藏区发展的参照目标。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这一思维模式之下,旅游业仅被作为补充性的辅助产业。

二、受可进入条件制约。可进入条件差是制约藏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现藏区旅游开发程度较高的拉萨、九寨沟、迪庆和西宁附近塔尔寺、青海湖环线四个地点看,实际上均直接得益于可进入条件之优势——拉萨得航空之便捷;九寨沟、迪庆则均处于藏区的沿边地区;而塔尔寺、青海湖则有铁路之便。这种局面说明目前藏区旅游开发受可进入条件制约甚大。实际上,在藏区类似于九寨沟和迪庆这样的旅游景区乃极其众多,它们之所以未能得到开发,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到了可进入条件的制约。

三、受到藏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商品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不足等一系列须与旅游产业相配合的因素所制约。

需要指出,尽管藏区旅游业的开发还存在着上述困难,但当前有利于藏区旅游开发的局面却正逐步形成,这就是:一、当前,内地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足以在相当程度对藏区的旅游开发形成支持;二、旅游产业在全国及藏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正逐步得到提升;三、长江上游天然林禁伐以后正迫使藏区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这无疑为藏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如在长江上游地区实施天然林禁伐以后,长期依赖于“木头财政”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即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点,提出了“旅游兴州”的发展思路;四、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和多元化,藏区的开放程度与开放意识正日益提高。

但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先期投入较大的产业,所以,当前困扰藏区旅游业发展的两个突出矛盾,一是资金,二是人才。由于藏区本身为欠发达地区,这两点恰好是它的弱项,所以仅靠藏区自身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在此情况下,我以为藏区旅游业的起步,必须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即借助于内地的支持和通过引进内地的资金和人才来建立协同开发的经济模式,以解决其起步阶段资金不足、管理落后和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方面四川九寨沟和云南迪庆的旅游开发均有许多经验可资借鉴。其中四川甘孜州海螺沟的旅游开发更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海螺沟最初由甘孜州自行开发,但由于资金不足、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落后等原因,致使游客稀少,长期效益低下。至1998年,甘孜州下决心转变观念,采取与四川省交通厅下属的一冰川公司进行协同开发的模式,由后者对海螺沟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并全面解决资金、技术和管理等问题,双方共同获益。目前海螺沟的重建工作已经结束并重新对外开放,其各种软、硬件条件大为改善,游客量也得到大幅增长。此事说明,在资金和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和勉强行事,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并且会造成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但是,在藏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具体如何借助内地支持,建立协同开发藏区旅游产业的经济模式,如何协调旅游业与藏区传统农业牧业及其它产业间的关系,如何对藏区旅游开发作整体的规划与论证以及如何加强对藏区的宣传和逐步改善其可进入条件等,这些均是目前藏区旅游开发中非常实际和关键性的问题,尚需要社会有关方面充分地参与论证并在实践中加以摸索和总结。

标签:;  ;  

西藏地区旅游开发的前景、特点及存在的问题_旅游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