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妇幼保健院 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抽取628对自然流产夫妇的1ml肝素抗凝外周静脉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常规G显带,计算机软件进行核型分析,计数30个核型,异常核型者计数加倍,分析5个核型。结果 628对自然流产夫妇中,检出染色体异常86例,异常检出率6.8%(86/1256),其中平衡易位28例(罗伯逊易位4例),9号臂间倒位15例,Y倒位 2例,1号和16号次缢痕增加20例,XXX综合征2例,特纳综合征嵌合体1例,小Y 6例,随体增加7例,13号和15号短臂增加5例。在86例染色体异常中,男性异常者40例,女性异常者46例,无一对夫妇同时存在染色体异常。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于有自然流产史的夫妇,都应进行双方染色体检查,有组于病因的分析和诊断,并为生育指导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自然流产;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
自然状态(非人为目的造成)发生的流产称为自然流产。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占全部妊娠的15%-20%左右。其病因复杂,除生殖道异常、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异常、感染、环境等因素外,遗传学因素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遗传学因素的检查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628例有自然流产史的夫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染色体异常与自然流产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玉溪市妇幼保健院遗传诊断分中心门诊就诊的有自然流产史的夫妇628对(1256人),年龄19-43岁,流产次数1-6次,均详细咨询了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环境接触史等。咨询者均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
1.2方法 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抽取628对自然流产夫妇的1ml肝素抗凝外周静脉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常规制备染色体,G显带,计算机软件进行核型分析,计数30个中期分裂相,异常核型者计数加倍,分析5个核型。根据国际人类染色体命名系统ISCN2005,对异常染色体核型进行描述命名。
2结果
在628对自然流产夫妇中(1256人),检出染色体异常86例,异常检出率6.8%(86/1256),其中平衡易位28例(罗伯逊异位4例),9号臂间倒位15例,Y倒位 2例,1号和6号次缢痕增加20例,超雌综合征2例,特纳综合征嵌合体1例,小Y 6例,随体增加7例,13号、15号短臂增加5例。在86例染色体异常中,男性异常者40例,女性异常者46例,无一对夫妇同时存在染色体异常。
3讨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出生缺陷、育龄妇女反复流产、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一般人群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0.47%-0.84%之间,而不孕不育和自然流产患者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0.8%-12.5%之间,是一般人群的15倍以上[1]。我们对628对有过自然流产史的夫妇做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异常染色体86例,异常检出率为6.8%(86/1256),与上述文献报道的相一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平衡易位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也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检出了28例(其中罗伯逊易位4例)染色体平衡易位,占异常染色体的33%(28/86)。此患者均出现1-6次不等的自然流产。平衡易位由于没有遗传物质的丢失,患者本人表现正常,不表现为畸形,但可以遗传,而且生育染色体异常患者的几率高达50-100%,给后代带来严重的灾难[2]。。染色体平衡易位,有较高风险发生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导致生育异常。其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产生18种配子。其中,仅有1/18正常,1/18是平衡异位,16/18的是不平衡易位,与正常配子受精后所形成的合子中,大部分都将形成单体或部分单体、三体或部分三体的患胎而导致流产、死胎或胎儿畸形。罗伯逊易位又称着丝粒融合,也是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除可能导致反复流产外,还可能生育唐氏综合征及染色体不平衡易位的患儿。因此我们建议染色体易位携带者进行植入前产前诊断,减少不良孕产史,或自然妊娠后中期羊水穿刺产前诊断,减少患病儿的出生,提高人口素质。
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也是自然流产的一个因素。XXX综合征又称超雌综合征,大多数患者外表如正常女性,但常见智力低下甚至精神异常;乳房发育不良,卵巢功能异常,月经失调或闭经。有生育能力或不育。如能生育,则有可能出现47,XXX或47,XXY个体。本研究检出2例47,XXX患者,其表型,智力正常,月经不调,均有过2次自然流产史。若此类患者再次妊娠时应进行产前诊断和优生优育指导。另外有特纳综合征嵌合体1例(45,X[8]/46,XX[55])。在含有46,XX核型的特纳综合征嵌合体患者中,若46,XX核型比例越高,患者的临床症状越轻,可表现为性发育正常,智力正常,但怀孕后容易流产。此患者身高、智力、月经均正常,有过两次自然流产史。性染色体嵌合体导致流产的原因,可能与减数分裂的性染色体不分离或于分裂后期迟滞,受精后产生单体、三体或不能生存的非整倍体合子有关。
染色体9号臂间倒位,1号、16号染色体次缢痕增加,D、G组随体增加和短臂增长、小Y等属多态现象。多态现象的临床效应争议较大。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曾被认为属正常多态变异,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1%[3],但随着临床观察发现可致生育异常,表现为婚后不孕,早期流产,死胎等[4]。其原因系臂间倒位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倒位环,分离后的两种不平衡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后,造成遗传物质不平衡,出现缺失或重复,从而导致流产或死胎[5]。。次缢痕主要存在于l、9、16染色体和Y染色体长臂,次缢痕位于染色体结构的异染色质区。张旸等[6]报道次缢痕异染色质的增加可能影响主缢痕区的着丝粒-动粒复合体,导致染色体分离异常,最终导致不良妊娠结局。D、G组随体增加、短臂增长或减短,小Y等是否有临床效应,意见也不统一。本研究中染色体多态性患者均有过1-3次不等的流产史,因此我们认为染色体多态性与自然流产有一定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夫妻双方任何一方染色体异常均可引起自然流产,因此对有过自然流产史的夫妇(包括1次),都应进行双方染色体检查,有组于病因的分析和诊断,并为生育指导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丁贤,李强,等.习惯性流产夫妇染色体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5(18):185-186.Ding Xian,Li Qiang.et al.Chromosome analysis for habitual abortion couple[J].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2,5(18):185-156.(in Chinese)
[2]夏家辉,刘德培,等.医学遗传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137.
[3]刘权章.遗传咨询[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9.63.
[4]许飞.Turner综合征伴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0,17(1):12.
[5]Duzcan F,Atmaca M,Celinco,et al.Cytogenetic studies in patients with reproductive failure[J].Acta Obstet Cynecol Scand,2003,82(1):53-56.
[6]张旸,顾莹,祝建疆,等.9号染色体多态性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6):56-57.Zhang Y,Gu Y,Zhu JJ,et al.Cytogenetic analysis of chromosome 9 polymorphism[J].Chin J Birth Health Hered,2008,16(6):56-57.(in Chinese)
作者简介:王云芬,女,2002年毕业于云南省大理医学院临床系,同年分配到玉溪市妇幼保健院从事妇产科工作,2010年因工作需要调至遗传室从事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工作。曾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遗传诊断中心进修及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学习。
论文作者:王云芬,谭琼珍,董源刚,张湛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染色体论文; 异常论文; 核型论文; 自然论文; 综合征论文; 检出论文; 夫妇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