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市场的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功能论文,政府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基本功能就是调控市场。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模式:一种是需要政府调控的模式,一种是不需要政府调控的模式。历史的经验表明,脱离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与脱离市场调节基础的政府调控,都是不可取的。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政府调控市场的运作模式。
这种调控是通过机构设置、制定政策、改革体制和宏观杠杆等方面具体表现出来的。
1.通过机构设置保护和利用经济资源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这种配置一方面表现为对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资源的保护。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配置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计划配置,一种是市场配置。
中国社会以往的数十年里,主要实行的是对经济资源的计划配置。这种配置方式的长处是可以人为地、能动地集中主要资源于重点目标,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种配置方式的弊端是浪费大、效益低,具体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从而不利于有限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有效保护。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向实行对经济资源的市场配置转化。这种配置方式把经济资源商品化,从而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种配置方式中,并不是完全排斥计划,而是不要那种计划经济体制的“计划配置”,但是必要的计划仍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市场配置在资源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只能起一种基础性调节的作用,而不是完全性调节的作用。这种差异是市场配置的局限性造成的。由于这种局限性能导致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有政府干预起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市场配置作为资源的基础性配置方式,属于第一次配置;而政府干预作为资源的辅助性和补充性配置方式,属于第二次配置。目前,中国社会实行的就是第一次配置和第二次配置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根本的意义上看,政府配置主要是解决市场配置的不足和局限,第二次配置主要是解决第一次配置的缺陷和失误。严格地说,市场配置可以使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但这种利用并不完全是合理的;同时,市场配置可以使经济资源得到更可行的保护,但这种保护并不完全是有益的,或者说是不充分的。这种利用的不合理性和保护的不充分性,是市场配置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政府配置来解决。因此,政府配置起制约作用。
2.通过制定政策影响和改善经济环境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能直接促成一种相应的经济环境产生和发展起来,但是,市场经济体制所直接造成的经济环境尚是一种不完全的环境。为了弥补经济环境的这种不完全性,需要在经济环境的第一次生成之后,进行第二次生成,即在市场生成经济环境之后,进行政府生成经济环境的活动。这种生成同第一次生成时的某种自发性和盲目性相比,带有显著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环境,只有在第二次生成之后,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政府生成经济环境的过程,主要是一个制定政策的过程。通过制定政策影响和改善经济环境,是政府调控市场的一种基本的行为方式。
具体看来,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而影响和改善的经济环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硬环境,一种是软环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划经济体制曾给人们留下了相当珍贵的一批硬环境。这些硬环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可发挥一定的作用。处理好继承、改造和重建硬环境的关系,这是政府制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计划经济体制留给人们的软环境,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了,但一些好的结论、一些合理的技艺、一些有益的规则和程序,仍是可以发扬的。而且崭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能完全在过去的传统、技艺、规则和程序上建立起来的。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将会涌现出大量的新的传统、技艺、规则和程序,这些新的东西将同过去的合理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软环境,它更具理智化和更理性化。
3.通过体制改革激励生产者的经营活动
政府调控市场是一个动态过程。今日中国政府调控市场的行为是体制改革的行为,或者说,政府是在体制改革中调控市场的,是通过体制改革去调控市场的。可以肯定地讲,政府干预或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当然,这种干预和调控是完全摆脱了计划经济桎梏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一个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过程,是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
在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正在淡化和削弱。是体制改革使生产者的经营活动迸发了活力,找到了出路,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说,体制改革对于生产者的经营活动而言,突出地体现了一种激励作用。
从上述意义上看,体制改革不仅是一种政府行为,也是一种生产者行为。作为政府行为,体制改革使政府从传统的管理轨道转入现代的管理轨道;作为生产者行为,体制改革使经营活动从低效的轨道转入高效的轨道。正是这种转轨,使体制改革走向成功,也使政府调控市场的行为走向成功。
4.通过宏观杠杆调整和制约经济结构
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它有能力改变旧的经济结构,但没有充分的能力独自构建一个完善的新的经济结构。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局限性,它在构建新的经济结构时,往往要发生两种偏向,一是“不及”,二是“过当”。
所谓“不及”,是指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产生的经济结构,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很多情况下,旧的经济结构还要顽强地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要完全驱逐旧经济结构的残余,往往是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胜任的事。
所谓“过当”,是指新的经济结构促成了使市场机制成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基础机制的局面,伴随形成了一种自由放任的局面。尽管这种局面在中国的体制改革中没有成为主导性的思潮,也没有成为全局性的活动,但是类似的活动确实有发生的迹象。
对于市场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两种偏向,特别需要通过政府调控来纠偏。而宏观杠杆就是政府在调控市场时最得力的工具。也就是说,通过宏观杠杆调整和制约经济结构,是政府调控市场的基本行为之一。
首先,政府通过宏观杠杆可以调整经济结构。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论经济结构出现“不及”的偏向,还是“过当”的偏向,都需要通过宏观杠杆去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在经济结构存在“不及”的偏向时,为了使经济结构的变革及时达到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需要的水平,必须通过宏观杠杆对经济结构的变革起一种促进作用。在经济结构存在“过当”的偏向时,为了使经济结构的变革及时回复到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需要的标准,必须通过宏观杠杆对经济体制的变革起一种矫正的作用。
其次,政府通过宏观杠杆可以制约经济结构。
任何经济结构都是需要制约的。制约是使经济结构正常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也是使经济结构保持必要稳定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经济结构,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固然要看能否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同时也要看能否使政府的宏观杠杆发生正常的制约作用。进一步看,新的经济结构形成后(或形成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稳定的基础,政府调控则是稳定的条件。特别是政府通过宏观杠杆的作用,可以有力地保证新的经济结构稳定地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