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一)年龄
通常年龄较大的患者出现糖尿病的几率较高,其主要是由于年龄较大机体功能逐渐退化,退化后的生理机能无法分泌正常需求的胰岛素,从而导致人体出现的代谢功能障碍疾病。根据相关医学调查显示,年龄>40岁以上的患者患病几率较高。因此,糖尿病易患人群年龄最高范围在60-65岁之间。
(二)饮食因素
由于大家长时间服用精细加工处理过的食物,导致人体内缺乏大量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增加人体出现糖尿病的几率。除此之外,随着当今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学生族、上班族普遍压力过大,且常常熬夜加班进食夜宵,常食用高热量的快餐食物,致使体内血糖迅速增高最终患有糖尿病。
(三)处于妊娠期的孕妇
处于妊娠期的妇女较易出现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现象。
(四)体力活动以及肥胖
较少的运动锻炼以及体力活动,是我国目前导致糖尿病患病几率升高的原因之一。而肥胖人群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数量会逐渐减少,导致肥胖人群对胰岛素并不敏感。因此,长时间进行较少的体力活动,不但能引起人体出现肥胖的情况,还会降低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以及敏感程度,从而致使人体容易出现糖尿病的现象。
(五)应激因素
当人体受到外界其他因素导致机体可能出现致病因素时,机体受到侵害自发出现的生理防御情况。此外,由于应激因素出现高血糖的人群,一部分患者会随着疾病的好转恢复正常,剩下的一部分患者则逐渐演变成糖尿病。
(六)药物
人体服用的部分药物能够诱发糖尿病的出现,或者加剧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
二、糖尿病保健中存在的误区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的血糖出现反弹情况,从而导致患者无法治愈糖尿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想要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需要远离不科学的治疗方法以及保健方法。
(一)过度节食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作之后,需要控制患者的饮食使其合理进食。但是,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中,并不包括节食饥饿控制方法。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方法,需要在保证患者的生理活动基础上,合理的控制患者摄入的食物总热量。此外,糖尿病患者还需保证进食营养均衡,避免由于患者的挑食、偏食,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贫血、营养不良并降低身体免疫力等情况。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糖尿病患者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低血糖情况,当糖尿病患者由于饥饿血糖迅速降低后,其血糖的反跳性较高不利于稳定患者的血糖情况。
(二)降糖过度
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治疗阶段时,切记不可过度降低体内的血糖值,以免加重病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其在选择降糖药物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从少量增加到大剂量。但是,临床治疗中常存在部分患者,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到较高的治疗效果,糖尿病患者容易忽视医生的医嘱药物剂量,自行更改服用药物剂量并服用大剂量降糖药物,从而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值迅速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患者此种错误的方法,严重时能够损害患者脑部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陷入昏迷状态,甚至部分患者直接出现死亡。因此,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不宜过急,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进行治疗,以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运动过度
糖尿病患者在发病之后,可以根据身体素质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保证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有效帮助糖尿病患者维持自身的血糖水平。但是,糖尿病患者在运动锻炼时,也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加大运动锻炼的强度以及运动时间,以免由于身体无法承受剧烈的运动,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拮抗剂,致使患者的血糖程度逐渐增高。
(四)私自停药
现阶段,治疗糖尿病的多种手段,不管是药物制剂、饮食控制或者其他治疗方法,均无法完全治愈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糖尿病的进展、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但是,部分患者在由于血糖降低后,自行停药治疗导致血糖迅速上升,加大后续糖尿病治疗的难度。因此,大多数中晚期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遵照医生的医嘱长期服用药物治疗或者进行打针治疗,对于发现及时病情较早的患者,经医生诊断许可后,可以通过控制饮食、运动锻炼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五)拒绝胰岛素治疗
现阶段,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拒绝胰岛素打针治疗,害怕一旦开始胰岛素治疗后,会逐渐形成依赖治疗的心理。实际上,胰岛素是一种有效控制血糖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治疗方法,此外正常人体内也会分泌胰岛素。因此,胰岛素对人体产生的伤害较小,并且治疗费用较低,是一种比较方便、高效的治疗方法。
论文作者:赵智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糖尿病患者论文; 患者论文; 糖尿病论文; 血糖论文; 胰岛素论文; 病情论文; 人体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