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方略应该进行重大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高考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与过去的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考试内容上虽仍然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五个部分,但是名称上进行了调整: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改为了名句名篇,文言文阅读改为了古诗文阅读。这两点名称的改变,意味着提高了名句名篇和古诗文阅读的地位。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试卷内容、题量、赋分。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由7:3调整为6:4,使得笔答题的分值提高到了105分。此外,除写作外,语言、古诗文和现代文的赋分三分天下。即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30分,古诗文和名句名篇30分(26+4分),现代文阅读30分。
从2002年夏的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来看,也完全体现了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这一构想。第一卷第一大题一共6道小题,每题3分,共18分,涉及到了字音字形字义成语虚词病句等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方面的内容;第二卷第六大题3道小题,共12分,涉及到了语句连贯、调整语序、仿写比喻等有关语言运用技能方面的三项内容。这两部分相加,即为语言部分的30分。古诗文部分也是30分,分布在第一卷的第三大题5道小题共15分的文言文阅读,第二卷第四大题的文言文翻译、古诗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3道小题共15分,两部分相加也正好30分。现代文阅读也是30分,其题分布在第一卷第二大题4道小题共12分,涉及到了概念、判断、信息的确认与筛选、推理和想象等内容,第二卷第五大题4道小题共18分,涉及到理解、分析、概括、归纳鉴赏等能力。
由此可见,无论是考纲还是试题,在分值的分配上已经作出了重大调整,即客观上使得除作文外的语言、古诗文和现代文三分天下。
这样的分值分布是一种巧合吗?否。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发现,这种分值分布的发展,顺应了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和近年来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古诗文和现代文,代表了当前语文教育内容上的价值取向,分别体现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需求,即加强基础、重视传统文化、强调实际应用。
加强基础,是历来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对本国语文不甚了解不甚熟练,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是很难有所作为的,甚至对自己的生活也会带来一些影响。而熟练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对一个人的起码的要求,因此,近些年来的高考语文始终坚持了对语文功底的考查。考常见常用常错的一些字音字形字义以及词语句等语言单位,并在第二卷坚持考语言表达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了基础,才好发展,才能够向文章、文学、文化等纵深方面发展,也才能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满足对祖国语言使用的不断发展着的实际要求。
重视传统,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淀,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们最深切的体会。没有教育的民族性就没有教育的国际化,没有传统文化的浸润渐染,学生就容易在精神上成为没有根基没有依托的人。高考语文在去年古诗文考查24分的基础上增加到今年的30分,其实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在传统文化即古诗文的阅读积累鉴赏乃至语体转换上进行考查,以加深他们对自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精粹的认可与积淀。
强调应用,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础教育应该承担的任务。作为中学语文教育,如果面对社会的需求不予理睬,无视多数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以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这一学科是难以被社会接纳的。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依据社会对人才以及对能力倾向的需要,将其分为科学论文的阅读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有积极意义的。科学论文涉及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求知的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则是丰富精神世界,考查形象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以及情感体验。这两个方面都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对自己对社会的积极的实用价值。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高考语文的备考策略,按照除作文以外三分天下的观念来进行调整。
三分天下的观念,就是要求我们除了作文方面的长流水之外,对语言、古诗文和现代文三方面,要重新在时间精力的布局上进行调整,使这三个部类的备考,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切不可依照过去的旧有的经验或者个人的好恶而有所偏废。当然,我们所说的三分天下,是指在时间精力的分配上而言,而不是方法上的求同。在这三个方面的备考上,还是需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
在语言方面,复习备考应该注意区分语言知识的运用和语言技能的把握。前者要求我们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要正确规范熟练,首要的是规范,要按照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来要求自己。对于字音字形字义词语成语等,要依据实验修订版高中语文教材后面所列附录中的几个归类表来进行清理,弄清楚自己完全过关的与过去不知道错用的以及心中没有把握的三种情况,并按照清理的结果进行补救。在病句以及语段内的衔接上,要寻找它们的规律,每一种类型都要清楚它们的基本表达模式,找出正例和变式,悟出其道理。至于语言技能的把握,按照近些年的考试,归纳起来不外乎在规定的条件下的“增”“删”“改”“仿”“变”“扩”“缩”七字诀,即删掉多余的语词,改换主题词,仿一定的句式写句子,变换语体陈述,扩写句段,缩成一句话新闻等。这也需要自己在老师指导下分类进行训练,进行摸索,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在得体的前提下提高语言运用技能的把握程度。
古诗文阅读,已经变成一个内容比较多样的部类了。当然,首先要抓的是文言文的阅读,即利用自己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储备,阅读古文。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新大纲要求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5个文言虚词,务必花大的力气复习扎实,并且能够对一些典型例句烂熟于胸。其次是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注意整体把握,即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局等方面去进行梳理。整体上把握住了,对试卷中具体问题的提问,才有一个回答问题的比较正确的语言文化背景。再次,这些年的文言文阅读,都是史传类的古文,史传类就需要先理清内容元素,否则,其他的问题无从说起。古诗文里还有翻译鉴赏和默写等。翻译练习时一定要清楚地区分直译、意译和不译三个部分,直译需要挖掘自己的文言文积累,尤其是实词和句式的积累,使自己的翻译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对一些名物典章甚至今天已经广泛使用的成语等,则不需要去硬性翻译。介于直译和不译两者之间的内容就需要用意译来进行语言表达上的滋润,使之通顺畅达。古诗文中的鉴赏,主要在古诗词的鉴赏上,鉴赏要先读懂内容,并从内容语言及表达艺术手法的独特上去进行有自己独特体验的价值判断,当然,这需要平时关注文艺鉴赏,积累一些鉴赏的名词术语,以方便自己的使用。
现代文阅读,是考试中学习新知的有效方式之一。尤其是第一卷的科学论文的阅读,往往要求我们去阅读和认识当前世界或我国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读懂还是没有读懂,通过对主要内容中新出现的概念、重要的判断以及推理的认可程度来进行检测。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注意抓出基本概念、划出重要的判断(句子)、对文章内容的主要信息进行筛选和确认,使自己阅读中的逻辑思维变得严密严谨起来。阅读时还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对信息密度大的科学论文,要仔细标出各段的序号,概念出现的序号等,使得自己不因为名词术语原因结果条件结论因为出现的密度高而搅昏了自己的头脑。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目前还主要停留在散文或文化随笔等文章样式上,对这一类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时可以首先当作记叙文来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有了这样的理解基础,才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放进特定的写作背景中去深究作者的意图,作品真正的深层含义以及在语言表达艺术手法上的独到的地方,在品味咀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体察与感悟,并用尽可能准确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
至于写作,笔者仍然坚持认为在备考中要关注社会,积淀文化,书写思考。
关注社会,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在作文的同时首先要解决做人的问题。关注社会,就是要求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一个公民的身份去关注自己周围发生的带倾向性的问题。关注社会,既含有对社会的理想追求,又含有对自己这一社会成员的道德熔铸。也是我们的教育所期待的一种理想结果。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陋习,那种只研习考场作文技巧的应试弊病,在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中,就愈发捉襟见肘,不顶用了。
关注社会,就要融入社会之中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心学校和社区的发展变化,关心为多数人所瞩目的带倾向性的问题。这种关心,不是要我们在时间上精力上占用多大的比重,而是要我们思想感情价值观上保持与国家与人类的命运的一致性。有了这样的一腔热血,我们自然就会关注时代的发展,留心社会的走向,注视世界的变化,也就会自然地主动地去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议论时事,抨击时弊。关注社会,就是要有力地促进自身视野的开阔,磨砺自己思维的深邃,陶冶自己强健的人格。关注社会,要从“小我”中站立起来,身体力行,全心投入,体味与国家与人类同忧同喜的情感变化,尝试着思考解决问题的得失方略,这样,自己才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心有时代使命感的成熟青年,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在高考作文考场上,何愁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没有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思考线路、没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宣泄呢?
积淀文化,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接受了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后,成为有文化的人,最理想的是成为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人。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人所应该具有的人文素养。如果只关注社会,不注意人文素养的积累,就容易缺少底蕴成为空泛的议论家。文化积淀的厚薄,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后在文明文雅人文化上所达到的程度,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融入程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大小。在写作中表露的文化,又主要体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结合,文学素养与生活感悟的结合,文化使命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积淀文化,是一项沉甸甸的任务,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与家庭、校园、社区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因应关系,它更与自己的主动追求、坚持积累、积极感悟、不断运用有直接联系。积淀文化,要除去功利思想,要有意识地吸收与消化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营养,要有意识地接触与理解多元文化,站在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角度去研读品味精短作品,去感悟体味伟大的襟怀与纯真的情感,去领悟体认深刻的思考与璀璨的智慧,去辨识认同文化的底蕴与发展的价值。积淀文化,最直观的行为是对文化的积累。要勤于动笔,随手记下有启迪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化思考,要不时咀嚼经过时间洗礼的名家名句,以提升自己的思想修炼及文化底气。博采百家,鸟瞰诸多领域,参与文化活动,交流文化感悟,提高审美情趣,使自己的美好的情怀深厚的修养能够发自内心,在试卷上率真地有品位地自然流淌。
书写思考,意思指凡是作文,思考是第一位的,语言表达是第二位的。不少的学生由于对思考的重视不够,因时间紧张,尤其是在考场上,就一边写一边想,一边写一边改,没有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如果思考是充分的、条理的、完整的,这一基础性的脑力劳动——思考比较到位,那么,书写起来就会是顺利的流畅的,其反映出来的语脉就一定是自然的畅通的。一言以蔽之,考场上的写作,所看的是思考的深浅宽窄,思考的精巧与笨拙,而远远不是什么写的字的多少,篇幅的大小。
要在重思考的结果上进行抒写,就要养成勤于动脑的写作习惯。在备考期间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即有效地进行审题训练、立意训练、选材训练、腹稿成篇的训练。要舍得花时间进行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开始时至少要有15分钟闭上眼睛的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腹稿成篇的思维活动。反复比较深入思考全盘考虑深度加工,真正有了成熟的腹稿,动笔写作就不成问题,一下笔就会汩汩滔滔一气呵成,就会文气贯通语脉流畅,写出能够完整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好文章来。备考训练时就要耐得住性子,绝对不要心浮气躁匆忙动笔,重犯边写边改的写出来的文章仍然疙疙瘩瘩的旧毛病。在闭目思考时偶尔动笔写写序号或几个简单的词组符号是可以的,这样也可以帮助固着与思考,但是,如果思考尚不成熟就匆匆开写,那书写的内容就一定缺少思考的分量,文章也就难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了。
以上三方面的备考训练,是顺应了近些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发展方向的,是抓住根本有效地进行写作备考的主要途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短期的考场写作技巧的掌握,但是,真正的好文章,还应该是从关注社会的大处着眼,从积淀文化的根基上落笔,在深思熟虑之后的从容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