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文献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信息时代计算机利用普及和网络通讯成本的降低,电子文献市场正日益显现出勃勃生机。从磁盘、光盘到互联网络,从只读、可写到交互多媒体,集存储丰富而系统、查检便捷而准确等特点于一身的电子文献将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早在70年代初期,人们便普遍认识到电脑技术将会对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带来重大的影响和冲击。的确,大量储存信息的能力和严格按照逻辑过程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牢牢确立了计算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适当地联结在一起,具有无数分支的计算机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交流工具形式”[1]。这是美国科学家G.B.汤姆逊当时在其一篇著述中所发出的呼唤。
1978年,F.W.兰卡斯特的《通向无纸情报系统》一书出版[2]。 作者以一个情报学家独具的眼光,通过对美国中央情报局近20年来计算机情报检索、存储与传输工作的调研和应用分析,向人们系统展示了信息社会计算机广泛的应用前景。
20多年过去了,方兴未艾的计算机业又经历了一个由小型机到个人电脑的换代过程。1996年下半年,IBM、Sun Microsystem和Oracle等公司又率先向市场推出了计算机的第四代产品——网络电脑[3]。 与此同时,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相应的电子通信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正是这一系列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社会逐步转换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这首先使得信息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4]。遍及世界各地、 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各类型的电子文献,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毫无疑问,电子文献业的崛起,对原有的社会信息资源产业结构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从国家的信息技术政策导向,到信息产品消费市场的自我调解;从NII (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提出,到因特网等网络系统的出现,可以说,一个全球性电子装备的网络化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
尼格洛庞帝说:比特(byte)作为信息的DNA, 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5]。因而, 数字化生存才是后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比尔·盖茨则说:这就是我们的未来之路。无疑,网络化信息资源体系可帮助人们很好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从事多种信息服务。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出现的当代“网络化信息资源体系”的构成离不开三大支柱: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存储与检索技术系统;二是以联结和传输为宗旨的通信网络系统;三是以磁盘、光盘和数据库等载体形态为基础的电子文献资源系统。三者互有分工、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运作体系。随着世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以及国际互联网络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这一运作体系正在逐步开通和完善,进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化的市场。面对这一诱人的具有无限开发潜力的信息消费市场,计算机及相应系统软件开发业的朋友们没有等闲视之,他们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频繁而及时地将自己的劳动果实一批批地投向市场,从而赢得了巨额利润,使自己创造的劳动价值通过市场消费逐步得到了实现。按照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扬·莫里森的新的企业模式的说法,它们已顺利地到达了自己的“第二曲线”[6]。很显然, 计算机及相应软件系统开发业者,正是在发挥自身大容量存贮信息、全面系统而准确的检索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奔向第二曲线的。与此同时,通信网络业也在其原有通讯设施的基础上,努力依托并发挥自身高速便捷的光电通信联结技术优势,紧锣密鼓地跻身于信息技术消费市场。不难设想,它们只要牢牢依靠、巩固和发展信息传输的看家本领,奔向自己的第二曲线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那么,电子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开发又该是谁的第二曲线呢?答案很明确:当属图书情报业。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电子文献是信息社会文献载体形成、发展、进化的必然产物。在整个社会的文献消费体系中,电子文献消费指数正在成倍地增长,并逐步动摇着纸质文献长期以来在文献消费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这里,我们不妨把网络化信息资源体系的运转看作是一种经济食物链。其中,比特传输和发送是第一层,而种种不同的应用程序、服务和信息内容则一层层叠加在上面。从事比特传输和发送职业的企业,必然会感受到提高自身在这一食物链上的位置所得到的好处。这样,它们不仅可以从传送信息中获利,还可以从出售自己拥有的信息中获利。如此,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有线电视公司、区域性电话公司和消费者电器都争先恐后地要与诸如国外正逐渐兴盛起来的好莱坞工作室、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内容性业务公司合作[7]。 这种所谓内容性业务公司,系指那些资源利用与创造型业务公司,而非指仅提供纯工具与技术型服务的业务公司。作为构成当代网络化信息资源体系三大支柱的计算机与系统软件开发业、网络通信业和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业,除了后者属于“内容性业务公司”外,前两者都属比尔·盖茨笔下所描述的“比特传播和发送的第一层”。所以,从市场消费利益出发,计算机与系统软件开发业以及网络通信业都将自然而然地主动寻求与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业间的合作。由此可见,上述三者间的合作又呈现出这样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表面看来,似乎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业所处的位置很便于开展工作,日子不会难过。然而,实际上,对于图书情报部门这一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的主体而言,处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还是不容乐观的。
纵观整个信息消费市场,人们不难发现,各式各样的所谓“内容性业务公司”不期而至,五花八门的电子文献制作室处处可见,让人目不暇接。电子文献产品更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从结构上看,既有学术性、商业性内容,也有文学性、教育性和娱乐性内容;既有书目型、全文型产品,也有阅读型、视听结合型和多媒体对话型产品;既有正式出版物,也有个人信函资料、档案纪录等非出版物。有精品,也有粗制滥造的平庸之作,更不乏低级趣味的内容,可谓林林总总。现在,不论你走进书店、书摊、图书馆,还是公司、商店或家庭,都不难感受到这股滚滚而来的电子文献消费浪潮。
面对这样的一种环境,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无疑会首先强烈地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同时,也正是电子文献消费市场的这种火热与混乱,让我们很自然地又会产生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时代责任感。它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工作,转化思想观念,针对市场需求,调整服务对策,积极投入到这场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消费竞争中去,以图书情报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专业技能优势去适应市场、影响市场,并最终占领市场,迈出实现电子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与开发“第二曲线”的一步。
总的来讲,把握相应的消费市场及其规律,强化自身优势,使图书情报工作的劳动价值尽快地、更为直接地在信息消费市场上得以实现,是每一位图书情报工作者的美好意愿,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而,一方面,只要我们真正从思想意识上认清这一点,并全身心地投入,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的市场主流还是势在必得的;另一方面,只有深入细致地去了解电子文献的市场消费规律以及人们的消费需求,把握电子文献的内容规范和特性,熟悉电子文献生产与流通的每一个环节,明了电子文献的信息传播机制,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使电子文献产品或资源开发的劳动价值最大限度地在市场消费中得以实现,我们的电子文献研究工作也才能真正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我认为,研究电子文献,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研究电子文献的定义、范畴、特性和功能。研究电子文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概念上取得统一的认识。其次,是要明了研究的意义,熟悉电子文献的特性和功能。同时,了解电子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从其产生的标志、技术与经济基础,到人文与理论上的内在规律的解释等,都是电子文献研究中所应掌握的基本内容。
——研究电子文献的类型结构和生产模式。无论是从电子文献的内容、功能的角度,还是从其载体形态、传输方式以及编辑形式的角度,都该有个规范,作出交待。借此,熟悉形形色色的电子文献的内容结构与外表形态。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文献有出版物和非出版物两种,非出版物的电子文献同样是重要的文献资源,不应忽视对它的研究。而电子文献的生产模式,主要反映在电子文献著者群、软件开发及检索系统的设计者及文献出版商、制造商、销售商和上网公司等形成的高科技产业圈内的活动。其中,应注意阐明它们相互间的产业利害关系,以更进一步地认清自己的工作责任。
——在认识电子文献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电子文献信息的传播障碍,包括文献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语言符号障碍、文献介质障碍、系统间的运作规范差异及为克服各种障碍所引起的政策、经济、技术与消费中的种种问题等。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在于了解弱点,找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目前,国外在电子文献传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像OCLC、BIDS、UMI、INIST、 BIOSIS 和TWI等系统与网络组织,都在电子文献传输服务领域中竞相施展才华, 并都各自拥有了一定的市场。其中,无论是以自身电子文献收藏为基础的信息传输服务(诸如OCLC和BIDS),还是基于专业化电子文献资源体系的信息传输服务(诸如BIOSIS和TWI), 以及基于网络化基础的电子文献传输服务(诸如UMI和INIST)[8],其立足点, 都是以市场消费为尺度,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他们的经验教训,无疑为电子文献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为我们深入了解、认识和克服电子文献信息传播障碍提供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内容。
此外,电子文献传播的社会化问题,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之一。其中,了解电子文献的产业分布,分析电子文献市场的竞争机制,认识信息技术政策对电子文献传播的影响,以及对NII的研究等, 都属电子文献社会化的研究范围。对电子文献网络化流通模式的研究,作为对电子文献信息传播机制主体内容的探索与揭示,无疑会对电子文献的网络布局与体系认识有较大的实际指导意义,是研究电子文献信息传播机制内容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研究电子文献源。从系统网络到网上文献的分布规律、规模、内容、功能与特点、以及网上电子文献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等,从对只读、可写到随机存储的CD资源的系统分析,到研究数据库结构及其类型特点与分布现状,都将是我们的研究热点,也是电子文献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建设的研究也应成为电子文献研究的一个重点。作为拥有文献资源优势的图书情报部门,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特色,借助现代电子计算机与光电等高新技术手段,不断推出自己的产品呢?数据库建设研究应是最为直接而实用的一个切入点。
这里,研究电子文献源,不能不研究它与图书馆的关系。勿需赘述,电子文献的产生与发展,对整个文献结构体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作为以搜集、存储、整理、开发和传递文献信息资源为宗旨的图书馆,面临信息社会在文献类型结构、传输与存储技术手段和形式以及消费市场模式上的一系列重大变革,该如何评价和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如何以新的姿态面对正在逐步到来的数字化社会,从馆藏文献建设、人员素质培养、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上该作何调整,以及如何认识图书馆与电子文献、图书馆与网络信息资源体系间的关系等,也都将是图书情报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
——研究电子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须从电子文献消费入手。事实上,开发和利用电子文献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运作方式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电子文献的价值。而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整个社会消费市场才能实现。因而,围绕电子文献的消费研究,也就成为我们开发与利用电子文献资源的一个重点。研究电子文献消费,不仅要对社会不同阶层的电子文献消费规律和消费特点有清楚的认识,还应对电子文献本身有科学、客观的测度与评价,把握电子文献的商品特性,开展以沟通实现电子文献价值通道为宗旨的专题研究。其次,开发与利用电子文献,必须对其进行科学控制。与其它类型的文献比较,电子文献的存储、传输和使用,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与设备环境,其分散与泛滥、污染及老化问题也有自身特殊的性质与规律。只有熟悉并把握了电子文献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才能充分利用现有书目控制与排序技术,使之逐步有序化、规范化,实现电子文献储存、传输与利用间的协调与标准统一,进而达到科学控制的目的。第三,电子文献检索是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一重要文献资源的关键,也是具体和直接展现电子文献自身功能与价值的服务窗口和工具。消费者正是通过这一窗口,认识和体验电子文献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产生电子文献的消费热潮。作为文献情报检索工作者来讲,他要研究电子文献的检索策略与标准,要进行电子文献检索方法及检索功能、特色的对比分析,要熟悉各国各系统的检索体系,要了解国内外电子文献检索的实际经验与教训。因此,不仅要在自身素质上适应当代电子文献消费市场的需求,更应努力在不断的实际探索中,开发并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检索方法、检索方式和检索体系,靠自己的实绩与实力,也即以自己的检索产品和高质量的检索服务,在电子文献消费市场上立稳脚根。
就电子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来讲,市场竞争还是异常激烈的。开发和利用电子文献已不再是图书情报部门的专利。除计算机与系统软件开发业和网络通信业外,其它行业、部门或各式各样的公司都在纷纷就这一问题大作文章。显而易见,其着眼点是日趋红火的庞大的电子文献资源消费市场。
目前,各国的现行电子文献资源服务体系不尽相同、模式各异,但总的趋势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互展优势,走共同开发的路子,并依靠网络达成共享。像Dialog、DataStar、OCLC、DIMDI、ISM以及因特网等电子文献信息传输的互联或网络方式,已在电子文献的实际传输服务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并在整个社会信息服务的消费市场上逐步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为广大文献信息消费者所普遍接受,从而展示出依托当代电脑存储与光电通讯,以及高效的自动化传输技术手段和协作共享意识所促成的较为合理的社会服务模式[9]。 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还呈现出一种行业或机构、市场、网络与图书馆并行发展的较为分散的格局。据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的有关负责同志估计,在今后几年,我国信息网络体系的这种并行发展的局面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协调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因而,理清关系,努力研究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文献服务保障体系的科学模式,应该作为我们在电子文献研究中的重要的研究内容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