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阅读的几种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方法论文,几种论文,创造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阅读材料为依据,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想象,提出新见解和新答案的一种阅读方法。创造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文末续尾式
有些文章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极易使读者掩卷冥想,思绪万千。小学生最爱刨根问底,常常好问:“后来怎么样?”这时,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顺势引导:“你认为后来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延伸情节,深化主题,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话是:“说着就向小羊身上扑去。”小羊的结局如何?孩子善良的天性促使他们调动过去的阅读经验,对故事作补充:有的说,羊见狼向自己扑来,立即奔跑并大声呼救,正好碰上救东郭先生的老农,羊得救了,狼的阴谋没有得逞。有的说,羊知道狼想吃自己后,急中生智对狼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是该死、该让你美餐的,可我家里今天来了客人,小兔子一家三口还等我回去呢。你是否可以跟我一块回去,让我向兔子道别后再让你吃好吗?”狼一听还有兔子,心中乐开了花。狼想:“我不但有羊肉吃,还有兔肉吃,真是太妙了。”狼答应了羊的要求,就跟羊回家了。聪明的小羊知道猎人捕狼的陷阱,装着温顺的样子走在狼的前面,并一步跳过了那个陷阱。这时,狼正边走边做美梦,突然掉进了陷阱,被猎人活捉了。学生在续说故事的过程中,不仅思维得到了训练,而且也获得了创造的快感。
小学课本中类似的文章很多。如《小摄影师》一课,于结尾处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那个小男孩会来号?让学生续说故事。《金色的鱼钩》一课,结尾处可让学生想象少年儿童瞻仰鱼钩的情景。《凡卡》一课可让学生想象凡卡将来的命运。《种子》一课最后一句话是:“我站在讲台上,开始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讲话。”让学生想象教师讲话的内容。
想象的过程是在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伴随着学生情绪的参与,因而显示出多样性。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就会思路开阔,想象丰富。
二、设点发散式
有些文章在叙述时往往较简略,需要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如《白杨》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对于一个在边疆战天斗地的建设者来说,这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定会使他思绪万千!他在想些什么?文章没有明言。在讲完“爸爸”心愿一段后,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猜想他会想什么。有的说,他也许在想,当年他来这儿的时候,这儿还没有白杨树,如今已长了这么多高大的白杨树。有的说,他也许在想,白杨树生命力强,不怕困难,象征边疆建设者不畏艰苦,在大戈壁滩上挥洒青春,扎根边疆。有的说,他也许在想,边疆建设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今天带孩子们去边疆,他们能适应边疆的艰苦生活吗?有的说,他也许在想边疆美好的未来。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学生由树到人,较好地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
又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为了深入英雄的内心世界,寻找英雄壮举的动力,学习英雄的崇高精神,可连设两问:当董存瑞手托炸药包时他想到了什么?当导火索在他的头上哧哧冒着白烟时,他抬头眺望远方,他看到了什么?他可能想到了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敌人,想到了敌人被消灭,战斗取得了胜利;他可能看到了全国的解放,看到了天安门城楼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也许,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董存瑞什么都想到了,惟独没有想到他自己即将牺牲。这一发散过程,使英雄的形象更加高大。
设点发散的“点”要设在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处,为突破重点、难点服务,切忌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
三、求异思维式
魏书生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有100种做法。”这也正印证了那句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创造性阅读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集中一个目标,沿着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探求多种答案,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跳水》一课,孩子被猴子戏弄爬上了桅杆顶端。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船长的办法,你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于是学生顺着这个目标开始思考:“在甲板上放个气垫,让孩子往下跳。”“先让孩子别着急,然后让水手爬上去救孩子……”多种答案出现在课堂上,可见他们已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接着设想各种方法可能出现的结果,找出一种可行的方法。学生最后觉得只有船长的方法好,由此体会出船长是个沉着、冷静、机智、善于思考的人。这样,不仅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训练,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类似的文章还有《捞铁牛》、《称象》、《司马光》等,可让学生充分举出捞铁牛、称象、救孩子的办法。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将所提供的答案聚合起来,求得一个共同的答案。
四、启发想象式
小学语文教学应集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为一体,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一堂课上,所讲授的知识只是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教师应抓住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在课文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以创造出新的形象。如《火烧云》一课,作者在描写火烧云变成马、狗、狮子的形状时,采用了相同的结构:是什么——什么样子——怎样变化的。在学生学完这几段后,我说:“火烧云的变化千姿百态,课文中只写了三种形状。大家想一想,天空中的火烧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模仿课文结构说一说。”有的同学说:“一会天空出现了一只狐狸,那得意的样子仿佛是刚刚美餐过一顿。忽然,天空中又跑来一只鸡,它的羽毛非常美丽,色彩斑斓。一会儿狐狸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站在那里,它扭向那只鸡,仿佛又去捕捉新的猎物了。一会儿鸡消失了,狐狸也变模糊了。”其他同学把云想象成老虎、鱼、小兔、仙鹤、梅花鹿等。他们结合生活实际,纵情想象,体现了思维的流畅性和想象的丰富性。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写作方法,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未来社会需要许许多多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造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性教育是一个极富诱惑的命题,需要我们去开拓,去探索,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