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实践性养老秩序形塑机制研究-基于家庭与市场关系视角论文

转型期实践性养老秩序形塑机制研究-基于家庭与市场关系视角论文

转型期实践性养老秩序形塑机制研究
——基于家庭与市场关系视角

张 曦

摘 要 基于当前社会急剧变迁,婚姻成本快速上升,以农民与市场关系为分析框架,揭示出家庭在应对社会变迁时的转型机制,竞争激烈的区域性婚姻市场与小农家计模式对接时产生矛盾,家庭内部不断地进行有限资源整合和调适。在婚姻城市化的家庭发展目标之下,子代婚姻成本不断上升,家计模式形塑的家庭积累能力较弱,代际互动推动家庭再生产,资源服务于家庭核心目标,挤压家庭养老功能的资源分配,形塑家庭内部的实践性养老秩序。

关键词 区域性;婚姻市场;家庭再生产;代际责任;养老秩序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中国传统就提出“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养老问题一直引起学界的关注。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在当前从传统到现代、从稳定到流动的社会变迁中,中国社会的变化反映在中国家庭内部的巨大变化上,家庭养老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当前学界针对养老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社会转型中养老模式选择、社会变迁带来家庭养老的影响以及农村家庭养老危机等引起关注。

在传统中,家庭一直作为老有所养的基本单位(1) 陈军亚:《由家到国、家国共责:“老有所养”的中国治理进程》,《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4期,第58页。 。正如费孝通从亲子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这一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家庭养老是一种“反馈模式”,家庭养老即理解为子代对父母的赡养(2)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第7页。 ,主要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就形式来看,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本特点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进一步说家庭养老的实质是主要由子女来提供养老的资源(3) 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第40-41页。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应当选择何种养老模式进行相应分析,从资源供给方面来看,主要将养老模式分为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三种类型(4) 穆光宗:《中国都市社会的养老问题:以北京为个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82页。 ,家庭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5) 杜鹏:《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的队列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第53-58页。 。在家庭结构变迁削弱家庭养老功能的背景下,选择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照顾相结合的多支柱、多层次的综合养老保障体系(6) 何芸、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社会工作》2007年第1期,第33-35页。 。

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出发,理解当下家庭在社会转型期的内生秩序形塑机制,进而更好地理解社会与家庭互动中的养老模式。养老秩序的达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养老资源的获取(7) 狄金华、钟涨宝:《社区情理与农村养老秩序的生产》,《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80-81页。 ,对家庭可支配资源的分配,影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代行为,决定老人的赡养状态(8) 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04页。 。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核心意识凸显,原生家庭资源成为子代家庭竞争的对象,分家成为首要问题,不仅分配资源,也相应地分配权力与义务。对于家庭赡养问题,分家作为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不仅重新分配了家庭的财产,而且重新界定了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9)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 ,分家作为家庭内部资源的再分配与整合,承担和分配家庭的养老责任和义务,成为在面对家庭目标与家庭发展能力匹配的实践过程中养老秩序重塑的重要环节。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外出,留守老人现象普遍,并出现代际经济的逆向流动,影响家庭的养老功能实现(10) 叶敬忠、贺聪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人口研究》2009年第4期,第51-53页。 。经济供养的减少、家庭支出格局失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伦理孝道弱化等造成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11) 孙文中:《场域视阈下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分析——基于闽西地区SM村的个案调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68-70页。 。在现代性不断渗透到农村,激发家庭转型,家庭伦理适应家庭发展目标而重构,形成家庭养老的伦理危机(12) 李永萍:《家庭转型的“伦理陷阱”——当前农村老年人危机的一种阐释路径》,《中国农村观察》2018年第2期,第123-125页。 ,农村子代的经济理性畸形,养老文化发生异化(13) 慈勤英:《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2-15页。 。自我剥削,代际剥削等现象相继出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出现失衡现象,子代反馈模式较短、少,父母仍为子女婚姻操心(14) 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第108-113页。 ,隔代抚养也成为家庭再生产过程中的普遍现象(15) 张雪霖:《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新三代家庭结构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第120-126页。 。在家庭转型中,老年危机存在资源、权力和价值层面的差异,老人代际内也存在着低龄和高龄老人卷入家庭再生产的不同危机生成路径,低龄老人纵向弱势积累,高龄老人横向压力传递(16) 李永萍:《家庭转型视野下农村老年人危机的生成路径》,《人口与经济》2018年第5期,第65-71页。 。在养老危机的基础上,学界也针对老人自杀现象进行分析,外部社会变迁带来的家庭转型,代际关系发生转变,老人成为压力传导的对象,在均衡交换的关系打破,出现失衡的代际剥削现象(17) 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第159-176页。 (18) 杨华、欧阳静:《阶层分化、代际剥削与农村老年人自杀——对近年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分析》,《管理世界》2013年第5期,第47-62页。 。

学界主要是从中层的角度,以社会—家庭的双层结构为基础,分析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内部的资源分配以及秩序的重塑,产生家庭养老危机,代际剥削,甚至是老人自杀现象。同时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在当下转型期,家庭养老功能削弱,其他养老模式的功能替代。正是在这样的转型期,农村婚姻、家庭也相应地发生转型,婚姻模式、婚姻行为、婚姻关系等都在社会变迁中发生转变,进而影响到家庭中的代际关系、责任伦理等变化,原本家庭内部的平衡秩序也被打破,在社会、家庭转型过程中形塑新的内生秩序,特别是原本家庭承担功能的养老秩序。

二、分析框架与概念界定

当前转型期,体现出规则实践的相对代际关系以及资源竞争的失衡养老模式。随着村庄社会公共性减弱,家族门子等共同体不断解体,父代权威性不断弱化,使得社会、家族等缺乏干预的合法性,大私力量地不断衰弱,养老只作为家庭内部小私的事件,完全依靠家庭内部的规则性或是秩序来约束。在这个过程中,子家庭之间开始围绕原生家庭的财产展开控制权竞争,推动家产控制单位的核心家庭化,不断消除联合家庭中的公的领域,凸显了子代家庭的主动性。在面对家庭再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父代家庭成为子代家庭转嫁社会转型压力的对象,子代不断竞争父代资源时,父代通过自我剥削、甚至是代际剥削来完成人生任务,降低家庭政治中所激发的矛盾和冲突,资源不断向下输入,家庭内部形塑出转型期的养老规则,形成伦理失衡的养老阶段。

(一)代际关系与养老模式变迁

在传统时期(19) 主要是指当地80年代前,60岁以上老人在中青年阶段时期,当地务工潮未兴起,村庄结构完整,家庭结构主要是联合大家庭结构,仍然保留传统时期的规则秩序。 ,体现出伦理主导的绝对代际关系以及伦理约束的平衡养老模式。传统家庭主要是由父代权威性主导,家庭成员都服务于联合家庭的公的层面,抑制核心家庭的私的诉求途径和空间,整体体现出权威主导型家庭,家庭内部的权利、责任确定,形塑权威主导下的绝对型代际关系。在传统时期,核心家庭并不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单元,其不具备清晰的财产属性,主要依托并服务于纵向的代际关系。传统的家庭中老人地位较高,代际间财产、利益、责任、义务等明确清晰,代际关系存在绝对性,家庭内部权力结构呈现稳定性,使得父代家庭可以从联合家庭的公共层面来为整体资源进行分配和整合,调控好家庭中的利益均衡,使得家庭能够有序地在生命周期内完成家庭再生产,老人能够有序地进入养老阶段。代际、代内间在生命周期内,侧重于责任与义务的分配,在有预期下代际间自觉地完成确定的责任与义务,家庭中横向关系服务于纵向关系,老人能在可预期中有序地进入养老阶段,整体在生命历程中体现出付出与反馈的平衡阶段。

不难发现,企业财务会计可以直观的反应一个企业的营运情况,对于补救企业的漏洞、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有着极大的力度。另一方面对于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安全和促进企业财务的活力发展也奠定着坚定的动力和管理基础。

至此,处理成功的地籍数据库实现了查询统计、成果及图件输出等一系列功能,而且通过SQL语言即可查询所建的数据库,完全能满足日常地籍管理业务的需要。

本文在社会—家庭的结构下,纳入市场的因素,以农民与市场关系为分析框架,以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和区域性婚姻市场为切入点,理解社会变迁,家庭发生相应的转型,进而理解家庭内部秩序的重塑机制,诠释当下转型期的实践性养老秩序。在农民与市场的关系下,理解竞争激烈的区域性婚姻市场与小农家计模式对接时产生矛盾,家庭内部在应对家庭再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又显不足的情况下,家庭内部进行有限资源地配置。区域性劳动力市场造成适婚青年区域性流动,自由恋爱成为主流婚配方式,家庭与个体在区域性婚姻市场中竞争,传统的婚姻评价模式被市场竞争机制替代,婚姻成本抬升,形塑当下社会转型期家庭目标与家庭发展能力的不匹配,婚姻市场的竞争要求更彻底的代际支持,甚至是代际剥削,继而影响到家庭内部秩序的重塑,形成转型期家庭发展能力不足的基础上,配合家庭目标不断调适的实践性养老秩序。

(二)实践性

传统时期,村庄社会、家族门子等对养老具有公共性的约束机制,家庭内部不履行养老责任则会受到村庄内公共舆论的压力,养老的反馈阶段不仅受到家庭秩序的影响,也受到村庄公共规则的约束。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核心意识的凸显,家庭秩序不再是维持纵向的代际关系,而是服务于横向的夫妻关系,完成核心小家庭发展目标。在家庭内部间,权力的运行根植于家庭权力结构中,依托道德资本和伦理期待,权力结构的稳定性决定家庭内部的关系张力(20) 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正是在转型过程中,代际间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代际关系间的张力影响到传统时期的伦理主导秩序,在应对家庭再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父代家庭成为子代家庭面对社会转型压力的转移对象。而在子代不断竞争父代资源时,父代通过自我剥削、甚至是代际剥削,资源不断向下输入,家庭内部形塑出转型期的养老规则,形成伦理失衡的养老阶段。

传统婚姻主要是在本地通婚圈内,父母作主,媒人介绍,在相对封闭固定的社会结构中,共享同一套信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婚姻缔结。父代为子代张罗结婚,通过媒人介绍包办,依靠的是父代权威、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参考父母人品、亲朋介绍、村民评价等途径决定男女双方家庭间缔结婚姻。经济、个人等因素在均质化的村庄中,分化不明显,缺乏经济上的竞争性,不成为首要考虑条件。竞争的是家庭在社会中的评价标准,而非个体、经济的因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经济等未凸显出来。受社会变迁过程中各类因素影响,家计模式非农化和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带来适婚青年男女区域性流动,出现自由恋爱婚姻缔结途径,本地通婚圈逐渐转变为区域性婚姻市场。

含风电的交直流互联电网AGC两级分层模型预测控制//廖小兵,刘开培,汪宁渤,马彦宏,陈钊,丁坤,等//(8):45

本文的案例村隶属于关中地区,主要以种植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少量农户种植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是典型的农业型村庄。当地年轻劳动力主要是在周围西安、宝鸡等地打工,父代主要在家务农以及就近打临工。当地从2013年开始彩礼不断上涨,从1万元左右直接上升到3—5万元,2017年已经达到8—10万元的彩礼价格,并且女方要求在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买房,家里建的新房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婚配要求。当地85—90年出生的青年群体,几乎每个小组都是10%的比例面临结婚成本高、结婚难的困境,家庭再生产成本高,像农民说到的“儿子赶上形势了”。在子代无法完成婚姻任务的情况下,老人也无法顺利地过渡到老人身份,村里60—70岁的老人仍然要在周围打临工,一般80元—100元/天,有些年龄较大的则是50元—80元/天不等,通过父代的弱积累,为子代完成婚姻任务。

三、农民与市场关系中的家庭转型

基于GIS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周慧萍,王合玲,胡晶(7-274)

(一)区域性劳动力市场

从劳动力市场发达程度来看,当地虽然有全国性务工存在,但由于当地人普遍的劳动力倾向,主要都是选择周边务工,方便回家兼顾务农。像调研村庄中,几乎每个小组只有一到两个人会到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务工,其余主要都在西安、宝鸡、咸阳等地务工。正是当地家庭劳动力主要选择适应家庭周边的市场及种类就业,形成区域性劳动力市场。相比全国性劳动力市场来说,整体收入水平较低,普遍子代进厂或企业上班都是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水平,父代则是周边每天80—100元的建筑临工,且建筑行业不景气,务工的天数几乎每年不足一半。当地人还需要在农忙季节选择回家割麦子,务工时间更加缩短,整体一年从工资水平、务工时间来看,家庭收入水平不高。

从家计模式变迁来看,当地80年代分田到户—90年代末期间,大部分时间家庭以务农为主,务工也主要是在地化附近务工,整体形成在地化主耕辅工的家计模式。到90年代末—2013年期间,随着城市房地产发展,就业市场扩充,整体形成夫妻分工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2013年至今,由于近五年婚姻成本的提高,整体男、女劳动力虽都进入就业市场,男性以建筑工为主,女性主要以保洁工为主,整体收入水平都低于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由于区域性市场不够发达,来回兼顾土地,形成夫妻合力兼业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当地从主要务农的家计模式转变为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子代由于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市场也随工业化发展不断发育,信息多元化,就业种类多元化,形成整体由教育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催生出的代际间的务工变迁,及代际间劳动力配置,形成父代兼业,子代全工的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

从劳动力市场化数量来看,女性劳动力主要留本地顾家务农,男性劳动力来回兼业,长期以来主要是以一个劳动力进入市场为主。由于当地婚姻成本的上升,只在近五年内女性劳动力才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以应对婚姻压力,整体体现其代际分工,夫妻合力的务工潮滞后的表现。由于代际分工,夫妻合力的家计模式发展滞后,女性劳动力主要在家,近几年才外出到西安干清洁工,且收入不高,女性一直作为家庭的剩余劳动力,获得辅助性收入来源。男性父代干建筑工种,子代则进入就业市场较晚,中老年男性作为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从家庭生命周期与家计模式的时间对应来看,家庭主要是以一个完整劳动力进入市场获得务工收入的家计模式,而不像河南等地,一个家庭可以代际合力以三个完整劳动力进入全国性劳动力市场。

①积极争取国家、四川省对资阳市的投入。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将资阳市4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国家长江上游嘉陵江、沱江流域重点治理县,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县及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和清洁生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项目县。

(二)区域性婚姻市场

当前养老成为家庭内部私人的事件,对于家庭之外的公共力量缺乏进入的合法途径,完全依靠家庭内部的规则性或是秩序来约束。整体代际关系是相对性的。代际间的相对关系,由于父代权威的逐渐瓦解,代际间的分家模式逐渐非规范化、非正式化,带来相应的非规则性,适应家庭发展目标而不断调整,体现出在相对的代际关系下秩序重塑的实践性的特点。家庭公共性被社会转型压力挤压下,代际、代内关系间存在一定的张力,推动家庭权力结构的转变,激活家庭政治,家庭内部应对家庭再生产目标进行不同配置。在理解社会变迁中的养老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转型期的养老模式,理解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家庭养老困境,以及家庭在农民与市场关系中不断调试的实践性养老秩序。

当前关中地区正处于婚姻成本快速上涨,社会急剧变迁的过程中,为理解转型期养老模式提供了家庭内部秩序重塑的视角,是分析社会变迁中养老模式内在机制的鲜活经验。农村家庭在当前转型期并非一个线性的变动格局,而是在社会变迁的转型期,在相对性的代际关系下,家庭在农民与市场的互动中不断进行实践性的调试,应对社会变迁所传导的压力,老人也被卷入到市场参与和竞争中,形成转型期家庭内部的秩序重塑。

缔结婚姻中的家庭途径不断弱化,由于计划生育、弃女婴等现象,使得80—90年左右的群体面临通婚圈内的性别失衡,女性成为婚配中的竞争资源。而在竞争性的婚姻市场中基于自由恋爱,在恋爱市场中不断试探、摸索,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自由恋爱是基于感情的培养,完全由男女双方个体意志实现,时间不断拉长,初婚年龄延迟。女性的竞争优势地位,使得女性不再像过去按父母之言,而是看男方个人优势为先,逐步增强的流动性使得区域性的婚姻市场逐步形成,以个体而非以传统家庭评价标准在区域性婚姻市场中竞争。但由于需要个体去谈,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风险也相应转化为经济成本,根据男方资本进行恋爱过程,再决定婚姻成本,父母才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家庭积累发展能力为子代完成婚配。

婚姻缔结中的社会途径也不断弱化,务工潮带来的影响,80—90年的群体主要外出到周边城市务工,其流动性强,很少在村庄空间内,家庭、社会提供介绍的基础难以实现,流动性使得原本传统的可以依靠家庭等社会资本则缺乏展演的空间,在婚配中的功能开始弱化。过去社会内部传统媒人介绍,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在本地周边范围内共享一套社会体系,随着流动性增强,市场化逻辑进入,当前媒人成为一套信息交易系统,传统媒人介绍系统瓦解,这就使得父母在给儿子介绍对象,完成人生任务时也缺乏社会层面的途径。由于当前就业市场相对于过去村庄是流动性的,信息相对于过去难以掌握,认识的途径变窄,熟人介绍难以实现,媒人系统在流动性、性别比失衡的竞争中,逐渐的市场化,造成媒人系统仅仅给予信息交换,而非提供稳定的婚配市场途径,使得社会途径也在弱化。整体从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到区域性婚姻市场中,竞争主体变为个体,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婚姻市场中占领高位。传统的婚配程序已经遭到破坏,婚姻成为个体的优势竞争,父代只能提供经济资本以提升子代在区域性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

出租车企业可以通过对司机的道德培训和对其服务的有效监管,开创自己特有的竞争优势,使更多的乘客愿意为安全买单,从而提高出租车司机的载客量。

随着社会不断转型,家庭所能发挥的社会性功效减弱,传统完成人生任务的途径发生转变。逐渐形成媳妇要靠儿子找,父母只能负责婚姻仪式性的支出,整体从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到区域性婚姻市场中,竞争主体变为个体,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婚姻市场中占领高位,缺乏完成人生任务的家庭、社会层面的途径。区域性婚姻市场对于本地通婚圈以及全国性婚姻市场中,处于中间的处境,既是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流动性,需要依靠个人资本因素影响,同时又是局限性,区域性,父母无法通过传统途径提供婚配资源。既不像通婚圈的封闭、固定,便于婚配,不需投入资本去寻找恋爱对象,缩短结婚前起交往成本,降低风险。又不像全国性婚姻市场,有范围更大的婚姻洼地的女性资源补充,便于在本地竞争失败的人在全国性婚姻市场中找到婚配对象。在两个层面都无法获得婚配途径时,处于中间途径则是稳定性没保障,拉长恋爱时间及风险,又没有扩大范围内的解决途径,处于中间压缩地带,其余途径缺乏时,在厚重的代际责任下,只能通过上涨婚姻成本,提高竞争优势,解决婚配任务。在当前厚重的代际责任伦理促使父代由过去从发挥社会性功效转向经济性功效,不断将父母价值伦理性人生任务压缩到完成婚配仪式的经济伦理性人生任务。

(三)家庭转型与养老困境

企业外宣翻译一方面要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产品质量特征;另一方面,要跨越目的语与源语之间存在的语言文化差异,运用变通的翻译方法,拉近与目的语读者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产生对产品的认同感,才能达到积极良好的宣传效果,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例4原文中列举了企业获得的许多权威认证来凸显企业的质量优势,是典型的“第一人称视角”,这种做法在西方人看来却有重复自夸的嫌疑,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译文取质量、效率和顾客满意度三点,简化翻译,更能实现宣传功能。

这三条结论,见解独特深刻,由于有大量翔实的语汇作资料上的支撑,使得作者论述言之凿凿,令人信服。结论真实深刻,很有说服力。

随着子代家庭的核心意识不断增强,在婚姻城市化的压力下,不断加深了子代竞争父代资源的程度。当前子代处于婚配年龄的父代主要是50—65岁群体,其父代主要是70—85岁,甚至年龄更大的高龄老人。这类群体兄弟较多,父母年龄较大,代际、代内支持都较少,其面临独子或多子的家庭结构时,资源配置程度不同,面临的婚配压力不同,对子代输送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同,父代承担人生任务的成本和完成人生任务时间不同。

对于独子家庭结构,通过代际合力进入区域性劳动力市场,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在有效整合家庭资源,以应对竞争性的区域性婚姻市场来完成人生任务。对于家庭家庭结构简单、代际合力发展能力较强的家庭来说,已经完成子代婚配任务的家庭,家庭内的责任,伦理等可以延续性地进行资源配置,低龄老人可以完成少量子代进城的延展任务,根据自己劳动力提前准备自己的养老阶段,可以进入后续要老状态。高龄老人也由于家庭人生任务已经完成,压力未传到和挤压到家庭养老,高龄老人虽然自己独自居住,但是由于家庭内劳动力在家务农配置,可以在村在家照顾老人,相对可以能够较好地进入养老状态。整体根据家庭已经完成人生任务,家庭资源分配相对可以形成有效的养老模式。

基于时间模型模拟生成阿什河干流河岸植被缓冲带,其河岸植被缓冲带最窄区域仅5m宽,最宽区域则能达到41m,其中,河岸植被缓冲带宽度主要分布在5m至8m之间(图5)。根据模拟结果,阿什河干流两侧还需划定2.21km的河岸带区域作为其河岸植被缓冲带。

在夫妻、代际间的家计模式变化中,劳动力分配,以及区域性劳动力市场的发达程度可以看出,劳动力进入市场程度不高,务工潮滞后,整体使得家庭积累能力较弱。在农民与市场的关系下,长期以来,一个家庭主要是小农家计模式为主,小农家庭进入劳动力市场程度不高,整体劳动力分工相对其它地区比较滞后,主要是长时间阶段的夫妻分工的半工半耕,形成代际合力资源整合的家庭发展模式,只是近五年在婚姻成本上升过程中,家庭内部才开始出现少量的夫妻合力、代际合力的劳动力分工模式。因此,家庭内部在应对家庭再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又显不足的情况下,家庭内部进行有限资源地配置。在快速转型阶段,虽然家庭内部开始有了代际分工,夫妻合力进入市场,但区域性市场的发展程度难以满足短时期内家庭迅速积累发展转型的能力。对于当地一直以来的家计模式发展使其对快速上涨的婚姻成本显得难以承接,从而引发一定的家庭转型时期内家庭秩序的变化,在家庭核心目标不断调适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以及集中家庭资源,核心目标在实践过程中挤压一般目标,在相对的代际关系下,挤压家庭的一般养老功能。

而对于多子家庭结构,小农家计模式的积累能力较弱,在有限资源下分散地进行再配置,重塑家庭责任与伦理,老人在当前婚姻成本急速提高,卷入到家庭中的核心任务。当前婚配任务较重的则是多子家庭结构,兄弟多的家庭,女方彩礼要的更高,父母压力更大。在面对婚姻成本上升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低龄老人在劳动力可以转变为资源时,无法进入到养老身份,在进行人生任务时,无法考虑养老回馈阶段,整个家庭面临最大的压力,老人不断进行自我剥削,养老模式卷入到家庭任务之中,挤压养老功能。而对于高龄老人来说,由于整个家庭都在为核心目标进行资源整合,老人则处于自养模式,尽量不给子代、家庭添负担。

在转型过程中,代际间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代际关系间的张力影响到传统时期的伦理主导秩序,在应对家庭再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父代家庭成为子代家庭面对社会转型压力的转移对象。在家庭政治空间中,子代家庭不断地注重权利,代内间进行利益资源竞争,相应地在家庭再生产过程中弱化原本伦理主导的养老责任,体现出代内低度支持,代际伦理失衡的阶段。转型过程中进入自我剥削到代际剥削的不平衡阶段,在自我剥削阶段,由于社会处于快速转型阶段,社会基础发生相应的转变。但养老伦理仍保留在代际观念中,父代为子代付出也基于养老预期,子代对父代尽养老义务属于天经地义,受转型期社会变迁,观念还未完全改变时,父代处于自我剥削状态,仪式性层面仍起作用,但生活性层面由于社会基础发生变化已步入自养模式。而到代际剥削阶段,由于社会转型快速变迁,父代卷入家庭人生任务当中,婚姻成本的不断上升,父代间的自我剥削逐渐转变为代际剥削,父代为子代付出在代际间变为父代理所应当承担的伦理任务,产生转型期的阵痛,养老阶段走向失衡。

传统的父代权威家庭,代内关系体现出伦理主导型,责任义务在父代的权威性下确定,家庭内部规则性清晰,拥有较强的代际、代内间家庭伦理责任意识,家庭内部权利与义务统一,拥有较为平衡的代际关系。父代权威性较强,一般父代去世后,兄弟间才进行分家,或者分家完全按照父代的要求进行分家,权利责任义务都很清晰,大家都是服务于大家庭意识,所有劳动力分配都依附于整个父权家庭,每个人不会在家庭中凸显自己的小家庭意识。而随着社会发展,个体意识逐渐凸显,家庭父代权威受到挑战性,开始存在兄弟矛盾,父子矛盾突出,由于父代对子代分配家庭资源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其不再完全以大家庭的角度去思考,家庭内部出现个体意识,当矛盾调解不了时进行分家,能够将关系重新趋于和谐,解决大家庭内部资源分配公平性问题,各管各家、各自支配自家的资源收入。整体来说,随着父代权威性弱化,核心小家庭意识凸显,逐渐由于代内间的竞争性和平等性,形成多次分家的模式,且分家模式缺乏传统时期的伦理约束机制,主要依据的是当下家庭内部实践中代内间强调的对等逻辑,使得家庭内部主要是代际间向下输入资源,代内间支持弱化,形成代内分离、代际合力的家庭再生产模式。

四、养老秩序的形塑机制

正是在转型过程中,代际、代内间的伦理性受到影响,代际间的关联不断减弱,功能性一面不断凸显,形成家庭政治中平等平均的规则性不断替代过去伦理主导的家庭秩序,使得代际关系逐渐体现出相对性,缺乏绝对的约束机制。而在子代不断竞争父代资源时,父代通过自我剥削、甚至是代际剥削来完成人生任务,降低家庭政治中所激发的矛盾和冲突,资源不断向下输入,家庭内部形塑出转型期的养老规则,形成一套家庭内部应对转型压力所形成的实践性养老秩序。

(一)家庭目标与家庭再生产成本

社会变迁重新塑造村庄的社区价值,进而影响到家庭内部的再生产模式,父代本体性价值外显为子代婚姻的人生任务,在厚重的代际责任下,子代婚姻成为家庭再生产模式中重要节点。由于婚姻模式变化,当前婚姻市场、婚姻资源的不断竞争使得家庭代际间通过合力进行资源积累来提高婚姻市场的竞争能力。传统的婚姻缔结途径受到破坏,当前个体成为主要的竞争资本,父代只能通过经济途径来增加子代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带来人生任务的变化,使得父代为完成人生任务,外显到高额的婚姻成本。例如在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购房,8—10万元的彩礼,甚至也有部分女方家提出10万元左右的轿车,这些都成为了当前在区域性婚姻市场中竞争的资本,形成父代从子代完成婚配任务的主体性价值,转变为经济资源集中,提升子代婚姻市场竞争力的家庭核心目标。

随着婚姻成本不断提高,家庭再生产方式逐渐外显为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形成了家庭内部不同的调控和配置模式。华北农民的生计型经济态度,即不计成本的生产投入以及重积累轻享受的生活态度,以此完成人生任务,向下配置家庭资源。在应对家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婚姻城市化带来的是家庭再生产成本的提高,从家庭再生产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到家庭内部资源配置,代际间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代际关系间的张力影响到传统时期的伦理主导秩序,进而调整家庭内部权利结构和代际关系。正是当前区域性婚姻市场中的不断竞争,需要完成人生任务的家庭,父代家庭成为子代家庭面对社会转型压力的转移对象,就需要代际合力向下输送资源,提高竞争能力,以此应对上涨的婚姻成本,加重家庭的负担。父代通过自我剥削、甚至是代际剥削来完成人生任务,降低家庭政治中所激发的矛盾和冲突,资源不断向下输入,家庭内部形塑出转型期的养老规则,逐渐挤压家庭养老功能。

(二)家计模式与家庭发展能力

当地家计模式中的劳动力分配,以及区域性劳动力市场的发达程度可以看出,劳动力进入市场程度不高,务工潮滞后,整体收入水平较低,体现出半工半耕小农的家计模式,使得家庭发展能力较弱。在快速转型阶段,虽然家庭内部开始有了代际分工,夫妻合力进入市场,但区域性市场的发展程度难以满足短时期内家庭迅速积累发展转型的能力。从家庭生命周期与家计模式的时间对应来看,家庭主要是以一个完整劳动力进入市场获得务工收入的家计模式,且面对的是区域性劳动力市场,相比全国性劳动力市场收入较低。由于当地区域性劳动力市场,整体劳动力进入市场程度不高,进入市场水平也不高,整体家庭积累和发展能力不足。对于当地一直以来的家计模式发展使其对快速上涨的婚姻成本显得难以承接,形成区域性劳动力市场进入程度不足与区域性婚姻市场竞争性增强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一定的家庭转型时期内家庭秩序的变化。

由于家庭发展能力弱与家庭再生产成本高之间的矛盾,使得家庭代际间、代内间的权力结构的稳定性受到挑战,出现家庭内部政治运作的空间,子代家庭开始为自己核心利益展开竞争,代际、代内间的伦理性受到影响,代际间的关联不断减弱,功能性一面不断凸显,形成家庭政治中代际资源不断向下输入,以此完成子代家庭发展目标。在应对转型阶段,家庭内部的核心目标将挤压一般家庭养老功能,资源不断向下输入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形塑出转型期的权力结构、家庭关系和内生秩序。在当地厚重的代际责任影响下,不断在婚姻市场中形成的经济性伦理任务,使得原本的小农家计模式在应对婚姻快速上涨的变迁过程中显得措手不及,为完成人生任务,父代只有不断通过自我剥削,输入家庭资源,完成子代婚配任务,这就使得老人仍处于抚育子代家庭阶段,而无法过渡到反馈养老阶段。

(三)分家模式与资源配置

分家模式在制度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家庭内部关系应对社会变迁的不断调适,是家庭内部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传统时期的分家能够将多子,代际间责任与义务分清,父代能够较好地从联合大家庭的角度出发来配置家庭资源,更好地完成家庭再生产任务。但当前由于城乡二元间结构分离,分家模式非规范化,其责任与义务间具有模糊性,在当前家庭转型期,依据当前家庭发展目标,形塑新的家庭秩序。而在此以家庭发展目标下,由于分家模式中的模糊性责任与义务边界,使其在家庭应对转型的时间过程中对家庭资源进行配置,家庭间存在一定分化。对于已经完成人生任务的家庭转型,压力较小,资源合理配置;而未完成人生任务的家庭面临转型压力较大,资源则进行向下输入配置,以最大效力完成人生任务进行家庭发展转型。

分家的模糊性以及厚重的代际责任使得父代吸纳进人生任务周期之中,虽然父代家庭与子代家庭分家,实际上父代在不断地向子代输入资源,以期通过代际合力,代际互动来应对子代家庭的发展目标,完成家庭的再生产。在当前分家后,核心家庭结构背景下,形成代际间父代家庭与子代家庭合力,代内间支持则不断弱化的模式。这就使得多子家庭相对于独子家庭来说,资源整合程度更低,父代经济压力在婚姻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逐渐转变为精神压力,像村民说道的“儿子不结婚,出门都被人戳脊梁骨”“儿子赶上形势了”。社会结构的影响更加重了父代的责任认同,加大父代为子代输入资源的程度。过去传统联合家庭结构,责任伦理意识强,代际、代内支持较强,共同服务于整个家庭再生产发展目标。

而随着父代权威弱化,对子代家庭独立资源争夺意识无法很好地抑制和约束,在婚姻成本不断上升的社会变迁中,代内间主要竞争父代家庭的有限资源,代内支持则不断弱化。随着多次分家,家庭结构不断核心化,整个大家庭的资源整合力度弱化,主要是代际间向下输入资源。在婚姻成本急速上涨的社会变迁中,只能依靠代际合力、互动、支持来推动子代家庭发展目标。同时,由于多子间处于平等竞争状态,在婚姻成本快速上涨的社会转型期,更容易激发家庭政治,产生代际、代内间的矛盾冲突。而父代为缓和、避免冲突,在厚重的代际责任推动下,加重了为子代的资源输入,通过压缩反馈养老时间,加大劳动力投入,不断抚育子代家庭,不断进行自我剥削,以平衡子代间的平等分配规则。代际间仍处于抚育阶段,老人只有老人的年龄,而无法继替到老人身份,过渡到养老回馈阶段,将资源输入的长度和深度不断拉长。

五、结论

在社会转型期间,代际间是模糊性的责任与义务,不再像过去传统时期权威主导的秩序,也不像完成现代化转型后的理性交换的秩序,只能在家庭内部不断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相对约束的实践性养老秩序。每个家庭的家庭结构、劳动力配置不同,拥有不同的家计模式,形成不同的家庭发展能力,因此,每个家庭完成人生任务程度也不同,形成每个家庭应对转型压力,形成一套不断调适的实践过程中的养老秩序。当地养老模式主要是体现在老人丧失劳动力后的生活照料、老人生病的医疗费用,以及老人去世后的白事费用。当前低龄老人则主要是进行自养模式,为子女减轻负担,老人过渡到反馈阶段向后延伸,在具备劳动力期间,主要将劳动力转化为家庭积累资源,同时实行自养模式,老人只是年龄到老人阶段,并未在家庭内部进入老人身份,老人为减轻子代家庭发展目标,向下输入资源,进行自我剥削,延长人生任务节点。

在社会转型阶段,家庭内部对应进行功能配置,从过去平衡交换的付出反馈到当前转型期资源不断向下输入,整体父代人生任务结点拉长,成本提高,且根据当前家庭、社会因素在子代婚配途径中的弱化,经济性因素加深,其价值伦理性责任外显为以经济伦理性方式不断延续,根据家庭资源配置,影响父代养老准备时间,挤压家庭内养老功能的发挥程度。低龄老人力所能及为子女贡献,人物不断向后延续;而高龄老人在缺乏劳动力转为资源情况下,则以自养的方式为主,尽量不给子女添负担,形成自养为主的维持底线的养老模式。婚姻成本的不断提高,子代完成人生任务的压力不断增大,家庭的发展能力难以匹配,家庭内部进行代际间资源整合,形成向下代际支持,进而影响到家庭内部原本对养老的资源配比,形成一套依据当前转型期,家庭内部依据社会转型压力而不断调适的实践逻辑的养老秩序,而非依据传统的伦理或清晰的规则而约束的养老秩序,在家庭应对转型时,依据当前的发展目标不断重塑家庭责任、伦理、资源的再配置,形塑转型期的养老秩序。

随着传统村落共同体的解体,村庄社会结构缺乏对养老的公共性约束,家族、门子的影响不断衰弱,使得养老逐渐成为家庭内部私人的事情,由家庭内部的秩序和规则来定义和约束。而随着父代权威的不断弱化,在面临快速婚姻成本上升的过程中,家庭内权力结构变迁,家庭关系等张力进行相应的调适。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区域性婚姻市场的竞争性,婚姻成本不断抬升,形塑家庭目标聚焦完成子代婚姻的人生任务。但当前低收入的家计模式使得整体家庭发展能力不足,难以与家庭目标相匹配,进而影响到家庭内部代际资源的调整与整合,进一步加强代际向下支持,甚至出现代际剥削,进而影响到家庭内部的养老模式。在理解社会变迁中的代际关系和养老阶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关中地区正处于婚姻成本快速上涨,社会急剧变迁的过程,提供了当前社会转型期家庭内部秩序重塑的视角,更好地理解社会与家庭互动,农民与市场关系中,家庭内部养老秩序形塑的内在机制,在社会变迁视角中更好地理解养老模式。

突然,鬼子方向传来七八声掷弹筒发出的“咚咚”声,这可把孔老一刚露头的硬物又硬生生地吓了回去。他来不及提裤,本能让他一个滚翻,滚进了身边一个很深的弹坑,弹坑应该是前几天鬼子野炮炸的,里面积了齐膝深的雨水。孔老一将大半个身子埋在里面大气不敢喘一口。

作者简介: 张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村庄治理现代化的区域差异研究”(项目编号:18ASH00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JZD030)。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 2019) 11-0167-12

责任编辑: 尚卓玛

标签:;  ;  ;  ;  ;  ;  

转型期实践性养老秩序形塑机制研究-基于家庭与市场关系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