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1](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文中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我国慢阻肺领域的专家们通过检索和整合近年来慢阻肺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进行了重新修订。本次修订提出了将危险因素、筛查问卷和普及肺功能应用相结合的策略,期望提高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对疾病综合评估、稳定期药物治疗、急性加重的评估、规范化治疗、后续访视和预防未来的急性加重等方面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并对慢阻肺诊疗及临床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展望。
许姣姣[2](2020)在《鼻腔护理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阐述无创机械通气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鼻腔状况及呼吸道菌群的影响,阐明鼻腔护理在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鼻腔护理对无创机械通气患者鼻腔分泌物、舒适度、鼻粘膜出血、临床结局及上下呼吸道菌群的影响,为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鼻腔护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入选2019年3月2019年12月在浙江省某三甲医院确诊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且需要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无创机械通气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0.9%氯化钠溶液鼻腔喷雾联合鼻腔擦拭的鼻腔护理方式,每次四喷,每日四次。在干预前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保证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跟踪收集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鼻腔舒适性评分、鼻腔分泌物评分、鼻黏膜出血发生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痰培养阳性结果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的变化;且在干预前后分别收集两组患者鼻腔标本和深部痰标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鼻腔菌群和下呼吸道菌群在丰度、多样性、数量中的前后变化。最后,综合评价鼻腔擦拭联合鼻腔喷雾的鼻腔护理方式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2名研究对象,其中有9名研究对象在研究结束后流失,最终有43名完成本试验(试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其中男性25例(58.1%),女性18例(41.9%);年龄在5889岁,平均年龄75.30±8.47岁。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对比分析,数据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两组患者鼻腔舒适性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鼻腔舒适性评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试验组鼻腔舒适性评分由2.41±1.53分下降至0.73±0.93分(P<0.001),而对照组鼻腔舒适性评分由2.00±0.83分上升至4.24±1.86分(P<0.001)。两组患者在干预前鼻腔分泌物评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鼻腔分泌物评分干预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试验组鼻腔分泌物评分由1.36±0.49分下降至1.09±0.29分(P<0.05),而对照组鼻腔分泌物评分由1.14±0.35分上升至2.05±0.74分(P<0.001)。两组患者在鼻黏膜出血发生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试验组鼻黏膜出血发生情况(13.6%)少于对照组(33.3%)。3.在门水平鼻腔和下呼吸道物种菌群丰度比较中,试验组在干预前后鼻腔优势菌群没有明显差别,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鼻腔优势菌群中厚壁菌门有所增加,且对照组鼻腔和下呼吸道中均出现了少见菌群,如Candidatus-Marinimicrobia、硝化螺旋菌门、绿弯菌门。在纲水平鼻腔和下呼吸道物种丰度比较中,试验组在干预前后鼻腔优势菌群中杆菌和放线菌没有明显差别,γ-变形菌轻幅度下降,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鼻腔优势菌群中杆菌和γ-变形菌均有所增加,且对照组下呼吸道菌群中发现了少见菌群,如芽单胞菌和酸杆菌。在属水平鼻腔和下呼吸道物种丰度比较,相较于试验组,对照组鼻腔优势菌群中葡萄球菌属增加比例比较明显,但在下呼吸道菌群种类分布中,两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别。4.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干预前试验组11例(50%),对照组13例(61.9%);干预后试验组8例(36.4%),对照组10例(47.6%)。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试验组(3.71±0.91天)少于对照组(3.82±0.85天)。两组患者VAP发生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试验组1例(4.5%),对照组3例(14.5%)。5.在整个鼻腔护理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严重护理不良事件。研究结论:1.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鼻腔护理可以减少无创机械通气患者鼻腔分泌物,提高患者舒适性,降低鼻黏膜出血发生情况。2.本研究发现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鼻腔葡萄球菌属增加最为显着,且在鼻腔与下呼吸道菌群分布中均出现了少见菌群,这可能是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诱因之一。3.在实施医院常规护理的前提下,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鼻腔护理鼻腔优势菌群丰度没有明显变化,且在下呼吸道菌群分布中没有发现少见菌群。4.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的鼻腔护理不容忽视,有效的鼻腔护理措施势在必行。
王皓琰[3](2020)在《下腔静脉变异度联合膈肌位移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文中认为目的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的机械通气患者在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过程中,通过超声监测患者膈肌位移及下腔静脉变异度,并与呼吸浅快指数(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RBSI)进行对比,评估膈肌位移及下腔静脉变异度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帮助临床医师高效撤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方法选取了42例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小时且拟撤机的患者。入选患者已通过撤机筛查,拟行SBT试验,于撤机前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一般资料,SBT试验前记录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II)、潮气量、p H、Pa O2/Fi O2、Pa O2、Pa CO2等一般临床资料,通过公式计算RBSI。针对下腔静脉变异度及膈肌的右侧位移进行时间节点为SBT试验30min时测量。根据撤机成功结果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以及失败组。对上述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下腔静脉变异度及膈肌位移联合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计42例患者符合标准给予纳入,导致患者发生呼吸衰竭需进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原因主要有重症肺炎15例(36%),心力衰竭7例(17%),心肌梗死4例(10%),脑血管意外10例(2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急性加重4例(10%),肺栓塞2例(5%)。2按照撤机结局将患者划为成功组及失败组。成功组29例患者,失败组13例患者。完整的记录两组各个参数后进行统计分析。一般基础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PACHE I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撤机前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p H、Pa CO2、Pa O2、潮气量、Pa O2/Fi O2,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SBT 30min时,测得的下腔静脉变异度成功组明显高于失败组(0.27±0.06 vs 0.20±0.05,P=0.003),膈肌位移成功组明显高于失败组(11.00±1.67 vs 9.36±1.83,P=0.007),RSBI成功组明显低于失败组(47.22±8.41 vs54.64±8.31,P=0.011),三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5对下腔静脉变异度、膈肌位移及RBSI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为下腔静脉变异度的最佳阈值为0.23,灵敏度为72.41%,特异度为84.62%,AUC为0.789。膈肌位移的最佳阈值为9.63mm,灵敏度为86.21%,特异度为69.23%,AUC为0.769。RBSI最佳阈值为48.35,灵敏度为55.17%,特异度为84.62%,AUC为0.740。6利用Logistic回归计算出膈肌位移与下腔静脉变异度两个指标的联合预测指标,对联合预测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最佳阈值为0.45,灵敏度为86.21%,特异度76.92%,AUC为0.851。7根据上述对RBSI、下腔静脉变异度、膈肌位移及联合指标的ROC曲线的分析,联合预测指标对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高于传统RBSI、下腔静脉变异度及膈肌位移单一指标预测价值。结论在ICU中,RBSI、膈肌位移及下腔静脉变异度对撤机的预测有指导意义。同时膈肌位移及下腔静脉变异度联合的预测指标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上述指标均可作为撤机预测的监测工具。图4幅;表6个;参129篇。
霍晓麓[4](2020)在《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描述性分析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临床资料,了解死亡患者一般临床特点,探讨死亡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分析有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价值,从而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病案首页中离院方式为死亡的病例,并分析死亡患者一般资料、生存时间、临床特征、死亡原因等临床资料。归纳整理死亡病例的各项检查结果、基础疾病、合并症及有创操作等情况。通过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z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病案首页中离院方式为死亡的病例共242例,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得出最终统计样本共203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71例,男女比例1.85:1。203例患者中年龄为4694岁,平均年龄78.00±9.754岁,不符合正态分布。其中男性患者平均年龄78.18±9.552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7.67±10.179岁。2.203例死亡病例中,死亡病例数最多月份为1月份(27例,13.3%),死亡病例数最少月份为10月份(8例,3.9%)。死亡病例中住院时间最短1天,最长97天,平均10.87±10.32天;其中住院5天比例最高(18例,8.9%)。每天24个时间点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为13时(23例,11.3%),其次为14时(18例,8.8%),21时为(16例,7.8%);最少的为24时无死亡病例,死亡发生月份及时间段在年龄、性别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3.203例死亡病例原发疾病谱顺位前三位为重症肺炎113例(55.66%),COPD35例(17.24%),支气管肺癌31例(15.27%)。死亡患者原始病案中分析死亡直接原因分为8类,其中以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占多数。4.113例原发病为重症肺炎死亡患者中,其中女性≥65岁共105例,<65岁共8例,分别比较两组既往病史及入院后临床特征情况,结果显示意识障碍、体温≥38℃、WBC≥10×109/L、BNP≥100ng/L、Lac≥2mmol/L、Na+≥145mmol/L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203例死亡患者男性患者合并症前三位为高血压病(93.18%),慢性心功能不全(84.84%),慢性肾脏病(34.09%),女性患者此3类合并症构成比均低于男性。6.高龄死亡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70.93%,且80%以上高龄患者同时合并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卒中史、长期卧床及营养不良,超过70%高龄患者存在长期便秘史。7.203例死亡患者按死亡前有无机械通气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长,结果显示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患者中男性比女性多,以老年患者为主,其中高龄患者144例,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2.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人数以冬春季居多,死亡发生月份及时间段在年龄、性别中无明显相关性。3.死亡病例原发疾病谱顺位前三位为重症肺炎、AECOPD、支气管肺癌,死亡直接原因复杂,多为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合并症多、并发症重。4.意识障碍、体温≥38℃、WBC≥10×109/L、BNP≥100ng/L、Lac≥2mmol/L、Na+≥145mmol/L在重症肺炎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死亡前机械通气的使用对患者平均住院时长有延长作用。
刘祖洪[5](2020)在《无创呼吸机通气联用乙酰半胱氨酸吸入治疗在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道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预后差等临床特点,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是我国城市人口第4大疾病死亡原因,在农村更是高居10大死亡病因的第3位。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空气污染加重、有害物质浮尘、吸烟人口增加等不良因素影响加剧,COP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OPD发病机制复杂,以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及呼吸道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呼吸系统将会出现诸如动态肺顺应性降低、肺泡及毛细血管丧失、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病理改变,进而导致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引起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最终出现呼吸功能衰竭;使得呼吸衰竭成为其最常见且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干预治疗,患者则可发生低氧血症、CO2潴留综合征,这也是患者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以往对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性COPD患者的治疗手段有限,疗效不佳,一度成为临床治疗瓶颈。近年来,呼吸机联合药物治疗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性COPD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其中无创呼吸机联合药物治疗COPD已成为一种共识,其疗效也逐渐得到临床肯定。本研究旨在观察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对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为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为COPD临床防治提供新的切入点。方法:筛选、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06月间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患者知情同意及依从性、治疗及随访完整性及病例信息齐全等条件,最终筛选87例病例纳入研究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并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标本。另外收集同期收治的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2例,为对照组,同样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标本。两组患者均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等常规治疗。在此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进行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并予以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除不给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外,其它治疗均同观察组。观察患者胸闷气短、咳嗽咳痰、肺部干湿啰音、呼吸音较低等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判定患者治疗前后治疗效果;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l)及1秒率(FEVl%)的肺功能指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和血二氧化碳分压,即动脉血PaO2和PaCO2;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对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血氧分压改善、蓄积的CO2缓解、炎症反应及疗效的影响。结果:1、观察组患者87例,其中男67例,女20例,平均年龄64.38±7.52岁,中位数年龄68岁;患者体重指数(BMI)为23.14±1.36 Kg/m2;吸烟指数为396.53±27.82;病程为17.34±6.89年;治疗前PaCO2(mm Hg)为82.46±9.13,PaO2(mm Hg)为56.54±11.25;治疗前FEV1为0.93±0.11 L,FEV1%为51.43±6.42;治疗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4(ng/L)为1.67±0.24,IL-6(ng/L)为43.07±6.24。对照组患者82例,其中男6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18±9.45岁,中位数年龄67岁;患者体重指数为23.57±2.08 Kg/m2;吸烟指数为402.15±18.35;病程为19.17±4.25年;治疗前PaCO2(mmHg)为81.67±11.03,PaO2(mmHg)为57.39±9.82;治疗前FEV1为0.95±0.08 L,FEV1%为50.87±8.96;治疗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4(ng/L)为1.64±0.43,IL-6(ng/L)为41.39±9.5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吸烟指数、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等一般临床资料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为1.47±0.16 L,FEV1%为62.36±7.3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FEV1为1.26±0.11 L,FEV1%为56.72±6.59。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及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CO2(mmHg)为59.38±11.84,PaO2(mmHg)为82.63±10.32;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PaCO2(mmHg)为65.72±8.35,PaO2(mmHg)为76.44±12.0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ng/L)为19.76±4.34,IL-4(ng/L)为1.23±0.27;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ng/L)为34.28±6.19,IL-4(ng/L)为1.15±0.38;治疗后观察组的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的IL-4水平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有效及无效率分别为47.13%、36.78%及16.09%,总有效率为83.9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显效、有效及无效率分别为39.02%、26.83%及34.15%,总有效率为65.85%;治疗后观察组的显效率及有效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6,P=0.166),但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1、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提高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及FEV1%,改善其肺功能;2、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氧分压及缓解CO2蓄积。3、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L-6水平,缓解患者炎症反应。4、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音较低、干湿啰音等呼吸道症状体征,提高其疗效。
雷婷[6](2020)在《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Meta分析的方法,对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分析,旨在评价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为相关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中文数据库,检索CENTRAL、MEDLINE、EMbase等英文数据库,检索出有关中医通腑法配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2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信息,依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并运用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二分类变量使用相对危险度,连续性变量使用均数差或标准化均数差合并统计量,结果以95%可信区间表示。结果:本次研究共检索相关文献506篇,最终纳入23项研究[1-23],共计1667名受试者,其中治疗组849人,对照组818人,结果如下:1.中医通腑法配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能够降低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提高脱机成功率,改善呼吸力学指标、改善血气指标、改善免疫指标(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炎症指标、降低APCHE-II评分,减少机械通气相关不良反应(腹胀、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通腑法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使用机械通气患者CD8+T细胞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中医通腑法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中医通腑法配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帅垠琦[7](2020)在《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评价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推广三桔咳喘口服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临床数据支持。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中医治疗肺心病的经验,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经验,为临床治疗肺心病提供可借鉴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采用Excel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将69名(最终完成6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基本情况及基线水平情况的比较,确保受试者基线水平一致。(2)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三桔咳喘口服液,连续观察14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观测中医证候总积分、血气分析等指标。(3)收集数据,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并对三桔咳喘口服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做出评价。2.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3.概括总结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愈显率12.5%。试验组:总有效率87.5%,愈显率40.6%。在临床疗效上,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痰液总积分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对比已经具有统计学意义,故通过(治疗前-治疗后)的次要症状积分差值来对比,组间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肺功能比较:FEV1/FVC在治疗14天后,两组比较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FEV1预计值百分比在治疗后,组间比较并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未优于对照组。(4)血气分析的比较:试验组Pa O2、Pa O2测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炎症指标的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营养指标、电解质水平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中医全程参与、畅通气道、慎用利尿剂、强心剂等。3.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天人合一,三因制宜;辨病与辨证结合。结论:1.两组的治疗方案在此临床研究中均表现了有效性,但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三桔咳喘口服液在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过程中,疗效肯定且安全性高。
程璐[8](2020)在《通腑泻肺方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应答失调所致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贯穿脓毒症病程始终。由于肺组织对炎症介质的显着易感性,肺脏是脓毒症最早累及的靶器官,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衰竭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在引起ARDS的诸多病因中,脓毒症是最常见的肺外因素,占40%-60%。随着小潮气量通气、俯卧位通气、肺复张等机械通气方式的应用,ARD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重度ARDS的病死率仍然高达70%。中医古籍中并无“脓毒症”记载。根据感染、炎症等临床表现归为温热病范畴,肺为娇脏,为五脏之华盖,最易受外邪入侵。毒邪壅肺,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气不布津,大量病理产物内聚,加重全身炎症反应。通过meta分析评估通腑泻肺治疗对ARDS的综合疗效,并依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理论,自制通腑泻肺方(TFXF),肺肠同治。通过临床试验观察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肠黏膜屏障功能,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鉴于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是涉及固有免疫系统和脓毒症炎症进展的关键信号通路,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借助ELISA、Westerm blot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一般情况,72h生存率以及NLRP3、Caspase-1、IL-1β、IL-8等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中医“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治则治法的原理,为研究开发应用“通腑泻肺”法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对通腑泻肺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ARDS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为中医在ARDS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自拟通腑泻肺方应用于临床,评估其临床疗效,探讨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氧合、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3]建立脓毒症相关ARDS动物实验模型,通过观察通腑泻肺方对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关键分子的影响,阐明通腑泻肺法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搜索2001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通腑泻肺法治疗ARDS的随机对照研究,最终纳入27项研究,观察通腑泻肺法对病死率,ARDS并发症(腹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水样分泌物、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临床治疗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炎性介质表达(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8)、呼吸机参数(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阻力、肺顺应性)等的影响。以风险比(RR)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CI)作为二分类变量效应值,以MD或SMD作为连续型变量的效应值。效应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应用Cochrane Q和I2统计学评价异质性。应用“漏斗图法”评价发表偏倚。[2]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诊断为脓毒症相关ARDS、中医辨证符合痰热壅肺证的患者共计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给予通腑泻肺方免煎颗粒:大黄12g、枳实12g、厚朴9g、葶苈子20g、桑白皮20g、青皮12g。100ml温水冲调,每日1剂,2次/天;对照组给予等量温开水鼻饲。两组疗程均为7天。比较两组治疗前(0天)、治疗4天及7天氧合指数、肠粘膜通透性指标(血清二胺氧化酶DAO、丙二醛MDA)浓度、以及炎症介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并统计两组28天累积死亡率。[3]采用腹腔注射LPS法复制脓毒症模型,以氧合指数<200mmHg,作为评价脓毒症相关ARDS造模是否成功的标准。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采用ELISA、Westerm Blot等方法检测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中关键分子及IL-8,HMGB1、IL-27等炎性介质的表达,初步探讨通腑泻肺中药对脓毒症相关ARDS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1]荟萃分析发现使用通腑泻肺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RDS较西医常规治疗能显着降低ARDS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减少腹胀、应激性溃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水样分泌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ARDS的治疗,结合通腑泻肺策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APACHEⅡ评分、肺损伤评分,改善肺氧合状态、减少炎性介质表达、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改善呼吸力学指标等方面存在突出优势。[2]临床研究表明,通腑泻肺治疗组第4天、第7天患者的氧合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通腑泻肺治疗组患者第4天血清MDA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通腑泻肺治疗组患者第7天血清DAO和IL-6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但两组间TNF-α及NO表达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通腑泻肺方治疗组大鼠生存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ELISA联合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提示通腑泻肺方能有效抑制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外周血清和肺组织中炎性因子HMGB1、IL-1β、IL-8、IL-27的蛋白的表达(P<0.05),且大剂量通腑泻肺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05);Westem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NLRP3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大、小剂量TFXF组NLRP3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模型组活化的Caspase-1 p20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给予通腑泻肺中药干预后,大、小剂量TFXF组Caspase-1 p20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模型组HMGB1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给予通腑泻肺中药干预后,小剂量TFXF组HMGB1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减少,仅观察到大剂量TFXF组HMGB1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下降。模型组IL-1β、IL-8及IL-27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大、小剂量TFXF组IL-1β、IL-8及IL-27蛋白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其中大剂量TFXF组对IL-1β表达具有显着抑制效应。研究结论:[1]Meta分析结果表明通腑泻肺治疗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少内毒素的吸收,缓解胃肠道功能障碍所致的腹胀,防止菌群移位,修复受损的胃肠粘膜屏障。可清除内毒素,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改善肺水肿症状,有利于ARDS的缓解,从而降低ARDS患者呼吸机支持参数,减少气道阻力,改善氧合状态。其机制可能与通腑泻肺治疗减少炎性介质在肺部的聚集,调控体内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反应平衡有关。[2]临床研究提示通腑泻肺治疗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的炎症反应,通过减轻因炎症反应带来的肺损伤,改善氧合。通腑泻肺治疗可减轻脂质过氧化及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释放,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进而减轻肠功能障碍引起的肺损伤的发生。[3]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通腑泻肺方能显着抑制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NLRP3炎症小体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NLRP3炎症小体的合成;抑制Caspase-1活化,下调下游IL-1β、IL-8,IL-27及HMGB1等炎性介质蛋白表达。
韩婷[9](2020)在《健脾养肺汤对AE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成功率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1目的探讨健脾养肺汤(安徽省中医院周大勇主任经验方)对AECOPD呼衰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临床中医药干预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临床脱机难题开辟一条新的治疗思路。2方法本研究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设计执行前瞻性的研究方案,观察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中医院综合ICU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56例,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机械通气、抗感染、化痰、解痉平喘、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养肺汤,组方:党参、薏苡仁、山药、白扁豆、桔梗、炙甘草各12g,白术、茯苓、黄芩、陈皮、法半夏、莲子、连翘、大枣各9g,砂仁(后下)6g。上药由我院煎煮室煎成汤剂,每袋200m L,400ml/d,经鼻胃管注入,早晚分服。观察两组治疗前、第7天及第14天呼吸指标(氧合指数、潮气量、浅快呼吸指数)、动脉血气分析、营养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APACHEI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疗效判定等变化。3结果(1)两组治疗前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感染指标、营养指标、呼吸指标等)无显着差异。(2)两组总疗程内(14d)持续机械通气时间和脱机成功率比较,治疗组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脱机成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7天和14天后,APACHE I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PACHE II评分第7天及第14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7天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第14天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7天和14天后,PH、PaO2及氧合指数均较前上升(P<0.05),PaCO2均较前下降(P<0.05);两组第7天PH、Pa O2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第14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第7天及第14天Pa CO2下降水平、氧合指数上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7天和14天后,潮气量和浅快呼吸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第7天及第14天潮气量升高水平及浅快呼吸指数下降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治疗7天和14天后,WBC、N%、CR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在第7天及第14天WBC、CRP下降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7天N%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治疗7天和14天后,AL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第7d的HG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第7天及第14天ALB上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7天HGB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总疗程内(14d),治疗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92.86%>78.57%)明显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健脾养肺汤联合西医相关治疗,有助于改善AE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中医疗效,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指标、改善营养状态、增强机体机能,改善呼吸指标,提高氧合,最终达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前脱机时间窗,提高脱机成功率的目标,对脱机患者的预后转归也有着重要意义。
焦莹莹[10](2020)在《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早期高流量湿化氧疗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呼吸衰竭以老年人为易发人群,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目前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是机械通气,但长期使用机械通气容易导致并发症,故机械通气治疗一段时间后需要及时脱机并进行氧疗。临床上常见脱机早期(脱机而未拔出气管插管)的氧疗方式是低流量氧疗,因没有加温、湿化装置,往往造成患者呼吸道干燥,痰痂生成,影响脱机成功率,增加护理工作难度。高流量湿化氧疗作为一种新型氧疗技术,能够提供恒定的加温加湿气体,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并具有良好的湿化气道作用,但对老年患者脱机早期的效果有待于研究。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早期高流量湿化氧疗效果,提高患者脱机成功率,改善其呼吸功能,增强其舒适度和氧疗依从性。方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所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鼻氧疗并针对该氧疗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高流量湿化氧疗并针对其给予护理。两组患者于氧疗后1h、6h、12h、24h监测其血气指标(PaO2、SaO2、PaO2/FiO2、动脉血PH)和生理指标(呼吸频率、心率);氧疗后24h收集临床指征(脱机成功率、痰痂发生率以及痰液粘稠度、气道湿化度、气促程度及舒适度评价),并评估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氧疗依从性)。结果1.血气指标观察组氧疗后6h、12h、24h的PaO2、PaO2/FiO2、Sa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氧疗后1h的PaO2(t=1.347)、PaO2/FiO2(t=0.122)、SaO2(t=1.13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氧疗后1h(t=2.236)、6h(t=2.828)、12h(t=3.162)、24h(t=4.472)的动脉血PH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理指标观察组患者氧疗后6h、12h、24h的呼吸频率、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氧疗后1h的呼吸频率(t=0.563)、心率(t=1.51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指征观察组与对照组氧疗后24h的脱机成功率(95.00%vs75.00%)、痰痂发生率(32.50%vs 77.50%)、痰液粘稠(I度:24 vs 15;II度:12 vs 9;III度:4 vs 16)、气道湿化程度(湿化满意:30 vs 20;湿化过度:6 vs 10;湿化不足:4 vs10)、Borg评分(t=38.86)、舒适度评分(t=1.35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护理效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氧疗后24h患者满意度(χ2=3.025)、氧疗依从性(χ2=2.5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湿化氧疗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早期的血气指标、生理指标,改善呼吸功能,降低痰痂发生率,提高患者脱机成功率,同时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氧疗的依从性和对护理的满意度。
二、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鼻腔护理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无创机械通气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 |
1.1.2 上呼吸道菌群与下呼吸道菌群之间存在相关性 |
1.1.3 鼻腔卫生状况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具有相关性 |
1.1.4 鼻腔护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技术线路图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临床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终止标准 |
2.2.6 临床试验所需材料 |
2.2.7 样本量计算 |
2.2.8 试验分组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课题小组 |
2.3.2 试验方法 |
2.3.3 注意事项 |
2.4 标本采集 |
2.4.1 鼻腔标本 |
2.4.2 深部痰标本 |
2.4.3 标本采集时间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一般资料 |
2.5.2 微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3 舒适性指标 |
2.5.4 鼻腔分泌物评估 |
2.5.5 鼻黏膜出血 |
2.5.6 临床结局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2.8 数据分析 |
2.8.1 统计学分析 |
2.8.2 16SrDNA基因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入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鼻腔分泌物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鼻黏膜出血情况比较 |
3.5 临床结局 |
3.5.1 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
3.5.2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
3.5.3 两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结果比较 |
3.6 16SrDNA测序结果与分析 |
3.6.1 数据优化和统计 |
3.6.2 OTU聚类分析 |
3.6.3 物种分析 |
3.6.4 Alpha多样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鼻腔护理的重要性 |
4.2 鼻腔护理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菌群中的作用 |
4.3 鼻腔护理对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
5 结论 |
6 展望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下腔静脉变异度联合膈肌位移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自主呼吸试验 |
1.2.2 撤机结局的评定标准 |
1.2.3 实验步骤 |
1.2.4 统计方法与数据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研究进展 |
2.1 前言 |
2.2 脱机与撤机的概念 |
2.3 撤机的时机 |
2.4 撤机预测的指标 |
2.4.1 浅快呼吸指数(RSBI) |
2.4.2 P0.1 |
2.4.3 最大吸气压(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MIP) |
2.4.4 综合指数(CROP) |
2.4.5 综合撤机指数(IWI) |
2.4.6 超声预测撤机指标 |
2.5 撤机后的观察与再次评估 |
2.6 撤机失败的原因 |
2.7 总结与展望 |
2.8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II) |
附录 B 格拉斯哥昏迷表评分(GCS评分)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临床资料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死亡时间 |
2.3.1 月份 |
2.3.2 时间段 |
2.4 住院时间 |
2.5 原发疾病及直接死亡原因分析 |
2.5.1 原发疾病 |
2.5.2 直接死亡原因 |
2.6 重症肺炎死亡患者临床特征 |
2.7 合并症 |
2.8 高龄死亡患者特点 |
2.9 机械通气时间分布 |
3 讨论 |
3.1 年龄相关的临床特点 |
3.2 月份、时间段、住院时长与死亡关系的分析 |
3.2.1 月份 |
3.2.2 时间段 |
3.2.3 住院时长 |
3.3 原发疾病 |
3.3.1 重症肺炎 |
3.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3.3.3 支气管肺癌 |
3.3.4 其他 |
3.4 直接死因分析 |
3.4.1 感染 |
3.4.2 脓毒症 |
3.4.3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3.4.4 窒息 |
3.4.5 心源性猝死 |
3.4.6 失血性休克 |
3.5 合并症 |
3.5.1 高血压病 |
3.5.2 糖尿病 |
3.5.3 心血管疾病 |
3.5.4 神经系统疾病 |
3.5.5 慢性肾脏疾病 |
3.5.6 恶性肿瘤 |
3.6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无创呼吸机通气联用乙酰半胱氨酸吸入治疗在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一般材料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IL-4、IL-6 的检测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 |
3.3 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氧分压及缓解CO2蓄积 |
3.4 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炎症反应 |
3.5 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提高疗效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2 研究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研究方法与资料 |
1.1 研究流程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纳入 |
1.5 数据提取 |
1.6 偏倚风险评价 |
1.7 数据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特征 |
2.3 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2.4 数据分析结果 |
3.讨论 |
3.1 纳入研究质量讨论 |
3.2 现代医学对COPD的认识 |
3.3 中医通腑法在COPD并呼吸衰竭中运用的依据 |
3.4 有效性讨论 |
3.5 安全性讨论 |
3.6 存在的问题 |
4.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 研究方案 |
3.1 技术路线 |
3.2 样本含量的估计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判定 |
3.6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统计分析结果 |
4.1 病例分组情况 |
4.2 脱落与剔除病例统计 |
4.3 基线分析 |
4.4 试验数据分析 |
4.5 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解读 |
讨论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之间的关系 |
2 研究三桔咳喘口服液的意义 |
3 研究基础 |
3.1 中医对肺心病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学对肺心病病位的认识 |
3.3 中医学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三桔咳喘口服液处方分析 |
4.1 桔梗汤 |
4.2 香砂六君子 |
4.3 瓜蒌薤白半夏汤 |
4.4 三拗汤 |
4.5 合方分析 |
5 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机制讨论 |
5.1 祛痰止咳,改善通气 |
5.2 改善胃肠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
6.1 强调中医全程参与 |
6.2 畅通呼吸道 |
6.3 慎用无创呼吸机 |
6.4 慎用强心剂 |
6.5 慎用利尿剂 |
6.6 慎用糖皮质激素 |
6.7 慎用碱剂 |
6.8 慎用镇静催眠药物 |
7 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7.1 天人合一,三因制宜 |
7.2 辨病与辨证结合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中医治疗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病机 |
1.2 中医证型 |
1.3 治法方药 |
1.4 讨论 |
2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呼衰的研究进展 |
2.1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 |
2.2 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失代偿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8)通腑泻肺方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脓毒症相关ARDS的概念及认识的变迁 |
1.2 ARDS异质性研究 |
1.3 脓毒症相关ARDS的主要发病机制 |
1.3.1 促炎反应与抗炎反应的平衡失调 |
1.3.2 血管内皮损伤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
1.3.3 凝血功能紊乱 |
1.3.4 肠道细菌/细菌内毒素移位 |
1.4 中医对脓毒症相关ARDS的理论认知 |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进展 |
1.5.1 脓毒症病因治疗 |
1.5.2 机械通气治疗 |
1.5.3 新型治疗策略的选择 |
1.5.4 中医药及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通腑泻肺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系统评价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搜索方案和研究选择 |
2.2.2 确定研究的特点 |
2.2.3 偏倚风险 |
2.2.4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肠功能的影响 |
3.1 研究背景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研究设计 |
3.2.2 病例选择 |
3.2.3 研究方法 |
3.2.4 观察指标 |
3.2.5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一般情况 |
3.3.2 动脉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 |
3.3.3 肠屏障功能及炎症因子指标 |
3.3.4 28d累积死亡率 |
3.4 讨论 |
第四章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NLRP3炎症小体及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1.1 失控的炎症反应继发的肺损伤是脓毒症相关ARDS核心发病机制 |
4.1.2 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与脓毒症炎症风暴相关,进一步加重继发靶器官损伤 |
4.1.3 通腑泻肺(TFXF)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临床疗效显着,可能通过抑制NLRP3的激活,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减轻脓毒症相关肺损伤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3.1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大鼠72h生存率的影响 |
4.3.2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肺组织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3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血清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4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肺组织炎症小体及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健脾养肺汤对AE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成功率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AECOPD呼衰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与脱机困难 |
1 AECOPD的病因、发病机制与呼吸衰竭 |
2 AECOPD呼衰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与脱机困难 |
3 AECOPD呼衰患者脱机困难的对策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健脾养肺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
第三节 评述与展望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内容与方法 |
2.4 数据管理及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临床疗效 |
3.3 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健脾养肺汤的组成及方解 |
4.2 健脾养肺汤现代药理作用 |
4.3 健脾养肺汤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
4.4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 AECOPD 呼衰机械通气患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10)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早期高流量湿化氧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
1 文献回顾 |
2 概念框架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高流量湿化氧疗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高流量湿化氧疗在老年急性呼吸衰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03)
- [2]鼻腔护理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菌群的影响[D]. 许姣姣.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3]下腔静脉变异度联合膈肌位移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D]. 王皓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D]. 霍晓麓.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5]无创呼吸机通气联用乙酰半胱氨酸吸入治疗在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疗效观察[D]. 刘祖洪. 南昌大学, 2020(08)
- [6]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Meta分析[D]. 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帅垠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通腑泻肺方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程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健脾养肺汤对AE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成功率影响的临床观察[D]. 韩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早期高流量湿化氧疗效果研究[D]. 焦莹莹. 新乡医学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