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思想的创新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毛泽东思想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2002)02-0016-05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P476)其中所讲的理论思维实际上就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首先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思维方式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指导无产阶级谋求自身解放的斗争;毛泽东的科学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则使之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2000年6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他们都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2]应该说,毛泽东思想当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样的,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创新思维是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和继承毛泽东思想,激发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的创新思维的形成
毛泽东既是创新精神的发扬者,又是创新思维的实践者。他的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的创新思维形成的历史背景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生活决定意识。正是“那些发展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3](P31)因此,思维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背景下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毛泽东曾描述说:“这个变化是如此巨大,以至使老一辈的人们完全不能设想的变革,都轰轰烈烈地出现了。”[4](P1357)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战争和革命环境中孕育形成的。
归结起来,促使毛泽东形成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首先,早年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当时,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宗法制度发起了最猛烈的攻击,把西方的学说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等介绍和传播到中国来。这一时期,什么都是新的,连杂志都以“新”来命名,如“新青年”、“新少年”、“新教育”等。创新成为五四精神之根本。五四运动期间所体现出来的所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都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年毛泽东亦在此时培育了创新意识。其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被迫带领队伍退到了偏僻落后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这时已经意识到,“不但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一国有这种现象,就是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也没有一处有这种现象。”[5](P49)因此,中国革命也就不会有现成的经验或教训可供参考借鉴,唯有靠自己摸索、创新。再次,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严重危害。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为特征的错误倾向盛行党内,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一严峻的现实促使毛泽东充分认识到,教条主义与创新思维是根本对立的,教条主义者是“思想上的懒汉”。革命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不能脱离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必须跳出教条式的框框,运用创新的观点去思考中国的事情。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二)毛泽东的创新思维形成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内容来看,创新思维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就是马列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论。毛泽东对中西方哲学颇有研究,阅读了大量的马列原著,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功底。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把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以及社会革命论的一些基本原理,通过创新思维具体地展示出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譬如,毛泽东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英国人写的《社会主义史》以及考茨基的《阶级斗争》时,吸取了“阶级斗争”四个字,并在此基础上切实研究中国实际的阶级斗争,主张“劳农主义”和“阶级专政的方法”,进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毛泽东又在恩格斯、列宁的不平衡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发现了中国革命环境和条件的不平衡性,形成了他关于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思维,并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创造了建立和壮大中国红色政权的奇迹。毛泽东还运用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来估计中国革命的形势,认为中国革命应该建立若干革命根据地,努力使“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从而使红色政权波浪式向前发展,进而取得革命胜利。他对于现象和本质这对哲学范畴的理解则更为透彻。他说:“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5](P99)
二、毛泽东的创新思维观
毛泽东的创新意识非常浓,他对创新思维有独到的见解,并能将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于革命和建设实践。毛泽东对创新思维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思维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毛泽东把人的思维器官——大脑比喻为“加工厂”,他说:“我们的脑子是个加工厂,工厂设备要更新,我们的脑子也要更新。”[6](P393)其意是说我们要经常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要经常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把所学理论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新的理论。他认识到,“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总得不断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6](P325)显然,毛泽东的这种创新思维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一致性,是他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将之用于认识中国社会的国情,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的结果。
(二)创新思维是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1930年,毛泽东针对党内主观主义的错误严肃地指出:如果以为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动脑筋,只要遵守既定的办法或者拿着书本上的知识照抄照搬,革命就可以取得胜利,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5](P116)毛泽东明确认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共产党人才能在斗争中创造出新局面。毛泽东倡导的“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就是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就这点而言,毛泽东是将创新问题放到党的思想路线这样一个原则高度来认识。
(三)把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看作对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和党员素质的基本要求。毛泽东认为,一个好的领导、好的党员,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关系到能否有效地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他指出,领导干部和党员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必须“自己去用心思索,发扬自己的创造力”。[7](P902)党的领导机关,党员和干部,只有高度地发挥积极性,才能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群众,“所谓发挥积极性,必须具体地表现在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8](P529)因此,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是毛泽东对党的干部以及党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明确要求。
(四)创新思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在毛泽东看来,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进步,不思创造,不求发展,结果只能落后于形势,对革命不利。他指出,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应当注意随时调整和更新,“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5](P294)
(五)创新思维是正确对待革命理论的方法论前提。在对待理论的态度上,毛泽东一再要求人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从具体的条件出发,不要把他们的理论当作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5](P296)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他还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6](P109)可见,他已把创新思维看成是科学对待革命理论的方法论前提。
综上所述,毛泽东对创新思维的认识,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注重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为在党内倡导创新思维奠定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三、毛泽东思想创新思维的最大成果
从共产国际运动的历史实践来看中国革命,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创造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根据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对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这是对马列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其中的独创性理论实际上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创新思维的最大成果。按照《决议》的系统总结,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不仅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中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而且明确了革命胜利之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改造的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并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在毛泽东思想中,虽然还没有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理论,但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譬如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以及一些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有价值的见解,为马列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军事思想,创造性地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规定了党绝对指挥枪的原则;在战略战术上,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总结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等十大军事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四)关于政策和策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准确地论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党的政策和策略问题,阐明了党的政策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党的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出制定、执行政策和策略,必须适应形势变化而变化,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对敌斗争中,要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分化瓦解,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对待同盟者的策略上,要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政策和策略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毛泽东思想的政策和策略理论体系。
(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完成一切工作的保证的理论;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方针;主张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提出了学术上的“双百”方针,等等,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六)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毛泽东思想强调了在党的建设中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十分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党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三大作风;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原则,采用整风形式进行党内教育;坚持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条件,等等,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党的建设理论,使中国共产党日益成为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以上这些理论,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成果。它以中国共产党自身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结论、新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创新思维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其组成部分可分为多个层面。而贯穿这些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则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决议》中,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概括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应该说,这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然而,在《决议》中,有一点尚未明确指出,就是创新思维对于整个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辩证地说,创新思维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紧密相联的。我们领会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绝不可以忽略它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一)创新思维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步树立起来的正确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对立面就是主观主义。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者实际上都是不思创造,死守陈规,都是与实事求是原则相悖的,也是与创新思维相矛盾的。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实事求是,两者是绝对分不开的。创新的涵义决定了凡事不能囿于旧有规范,但这决不是意味着可以不顾实际,不以事实为依据,脱离实际的创新不是创新,是异想天开。毛泽东倡导创新思维,非常重视它与实事求是的内在关系。他认为,创新思维是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本身就是创新。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7](P299)。可见,在毛泽东看来,创新思维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有着内在关联的。
(二)创新思维是党的根本路线的必然要求。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路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优良传统。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进行创新思维。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创新思维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坚持群众的路线就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最富有创造力。创新思维又必须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可谓闪烁着创新思维的光芒。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上,毛泽东堪称典范。他曾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人民中有很多“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的办法”[7](P933)。
(三)创新思维与独立自主思想相辅相成,紧密相关。独立自主在毛泽东思想中,即是一种对外的政策原则,更是一种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它的基本涵义就是不怕鬼,不信邪,不盲目迷信,走自己的路,就是独立个性。其中明显蕴涵着创新思维的成分。独立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独立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来说,没有创新,就会从根本上丧失活力,就不可能独立自主。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认识到,“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5](P115)他的独立自主思想在这时已初步形成。在后来的实践中,毛泽东对独立自主的理解更进一步,他认为,一是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帝国主义;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地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这两条都突出了创新。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更加注重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特别强调必须进行创新思维。毛泽东在总结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历史经验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又坦率地承认了党在经济建设方面,“自己的创造性很少”,他认识到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照抄苏联“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6](P305)可见,在毛泽东思想中,独立自主与创新思维亦是融合生长,相辅相成的。
由此看来,创新思维与《决议》中所概括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联的。它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其最重要的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因此,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思维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创新思维,就谈不上毛泽东思想;不讲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深刻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价值,也就不可能从毛泽东思想中吸取前进的力量。创新思维是整个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一个根本特色。它既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又是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它将凝结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中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收稿日期]200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