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要论文,娃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阶段:让孩子“认钱”
吴女士带着6岁的女儿芽芽去超市买年货。 吴女士要求芽芽为爷爷奶奶各选择一样礼物,钱当然由吴女士付,礼物要芽芽亲手交给爷爷奶奶。
芽芽有一段时间很喜欢钱,使尽讨好之术向大人要一元钱的硬币,原来她发现一个硬币可以买来一小把麦芽糖。吴女士这次让芽芽为大人挑礼物,就是要让她知道,钱不仅是要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还可以买礼物向长辈或其他人表示心意。
相当一部分父母觉得,让孩子远离金钱话题,有利于孩子做个正直的人,专心读书。至于如何挣钱等财商知识,长大后自然会懂。
更有父母向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钱是肮脏的,应当视金钱如粪土。网上有一位大学生这样形容自己:我视金钱如粪土,我爸视我为化粪池。幽默之余引人思考,其实正确的金钱观与丰富的理财知识、能力并不矛盾。不为钱财所惑保持品节是须大力弘扬的美德,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视金钱如粪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金钱作为商品交换的等价货币,需要让孩子正视和正确地对待。
去年,有政协委员针对国民财商素质较弱的问题,曾在全国政协会上提出,要在中小学普及财商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了解货币的起源和职能,了解金融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劳动、创造和财富的关系等。
我们应当坦率地告诉孩子,金钱既不是可怕的魔鬼,也不是万能的神仙,应该理性对待它。必须让孩子明白,金钱是劳动的正当报酬,富有应该来自辛勤的劳动。靠自己双手赚来的钱,是光荣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即便富有了,也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
初级阶段:让孩子“花钱”
除了观念上的端正外,对钱的概念也要具体。在孩子看来,5 元钱可能已经是巨款了,或者他们觉得500元与1000元都是“好多好多钱”,但究竟有什么区别,分别可以用来做什么,要做什么事才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很多孩子没有具体的概念。
很多父母因为担心孩子乱花钱,而“剥夺”孩子们支配钱的机会,要买什么东西,统统向父母要,孩子们得到的压岁钱,父母们也会全数收回,“代为保管”。这样做的弊端是,孩子们就会因此养成要花钱就伸手,一有钱就赶快花光的习惯,而缺乏对消费的规划意识。
美国电视连续剧《成长的烦恼》中,西佛家的三个孩子每个人都有“月规钱”,即使小儿子才8岁。迈克存够钱为自己买了张水床,本用自己的钱买来原材料,为爸爸做了份生日礼物……
以周或是半个月为单位,一次性给孩子们一定额度的零花钱,让他们自己来掌控这笔钱的花销。孩子们在这样的锻炼中,就会逐渐地意识到规划的重要性。
父母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头疼情况,带孩子去商场或超市,孩子会自己拿着篮子或推着推车狂拿一气,然后迅速奔到收银台,眼巴巴地看着父母。如果父母不买,会闹得很尴尬。
其实,这也是个财商教育的好时机。去超市或商场前,父母应该事先告诉孩子:“今天给你20元的标准,你自己可以拿任意喜欢的东西,但超过20元我就不给了。”这样一来,孩子们一方面觉得自己有支配权会很自信,另一方面,他在进行消费的同时,必须进行比较和细致的考虑。
规划理财的好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他们长大后就不会出现消费无节制,到头来只能“啃老”的情况了。
中级阶段:让孩子“赚钱”
赵先生5岁的儿子最喜欢跟他去超市,因为去超市能“挣钱”。 每次只要儿子帮他提东西,他就给儿子2元钱。结果赵先生省了不少劲,儿子也格外积极。
在家里,赵先生也给儿子开过不少种“工资”,拿拖鞋、拿报纸、拿牛奶等等,都有分别对应的金额。一段时间下来,5岁的儿子竟然也积攒了小小一笔财富。
一次赵先生跟儿子开玩笑:“爸爸最近变穷了,没钱买菜了,怎么办?”儿子立马说:“我给你钱!”赵先生说:“你的钱都给我了,你怎么办?”儿子很自信地说:“没了我再赚!”语气里满是自己能赚钱的自豪感。儿子的慷慨与自信让赵先生感动而欣慰。
殷女士的宝贝儿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晓得追名牌,幼儿园时要穿“米奇”牌的衣服、“蓝猫”的鞋子,上了小学要穿小“阿迪达斯”,因为上的是所谓“贵族学校”,班里的孩子攀比心理很严重。
虽然收入蛮高,殷女士还是觉得这样发展下去自己都有点受不了。于是她在儿子升入小学三年级时,和儿子签订了一份劳动协议:做家务挣零花钱。内容是每个周末为家里打扫卫生,每打扫完一个房间发给儿子5元钱工资。干得出色的话, 还有激励机制,多付5元奖金。
一个月下来,儿子通过给妈妈“打工”挣得了60元。更让殷女士欣慰的是,儿子从劳动挣钱中体会到了工作的不易:“一个米奇的小书包,我要工作3 个月才能买,看来现在的书包我要爱惜着点用!”
让孩子亲身体验“劳动”与“报酬”的关系,感受工作的艰辛、财富的来之不易,这会令他们更加珍惜财富,同时也明白了一份劳动一份回报的道理。
高级阶段:让孩子投资
对于很多银行推出的“儿童账户”,不少父母表示欢迎,但实际上,“儿童账户”在相当程度上成了父母的形式主义。很多父母的做法仅仅局限于用子女的名字开设一个账户而已,今后这个账户的使用,还是父母。其实,父母们不妨带上自己的孩子亲自办理一些基础的银行业务,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同年限的存款利率为什么会不同,如何填写存单和取款单,怎样给外地的亲戚朋友汇款,等等。
此外,父母在炒股票的时候,也可以让孩子一起研究,掌握一些基本的证券知识,甚至可以让孩子参与投资,当然不是让孩子直接自己去证券市场交易。比如让孩子从零花钱里拿出50元钱,告诉他买了10股5元一股的股票,每天看行情时, 与孩子一起讨论。当孩子看到自己的50元变成了51元,或者跌到了40多元,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对投资理财有更多的兴趣。
父母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诸如“大富翁”之类的游戏,从游戏中建立起对投资的概念。
精打细算,但不抠门吝啬;注重收益,但不唯利是图。要相信你的孩子也能做理财小当家。从小练就的“财商”,将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财富。
链接:看外国孩子如何理财
法国
法国孩子的“家庭理财课程”早在孩子三四岁时就开始了,孩子们第一次从大人那儿得到的零用钱可能仅为1到5欧元,对于这笔不起眼的“小钱”,大多父母们并不主张孩子把它储蓄起来,而是鼓励他们合理地消费掉。消费之后,可跟孩子交流一下感受,如是否合算、满意,然后再帮他们分析一下这次消费是否合理、必要,应当从中获取什么经验、汲取什么教训等。
美国
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勤奋以及处理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有钱、 与人分享钱财,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 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
英国
理财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和用途;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
日本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在日本,很多家庭每个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父母会教育孩子节省使用零花钱以及储蓄压岁钱,在孩子渐渐长大后,一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准备一个账本,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