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古诗文课堂教学策略浅谈——从高考古诗文答题情况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文论文,浅谈论文,新课标论文,课堂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解读上面文字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强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落实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强调从历史发展和现代观念两个角度理解、评价文章内容,丰富文化积累,积淀文化底蕴,吸取民族智慧;强调诵读和背诵;强调做练习和使用工具书。
2006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题,古诗文设题7道。其中客观题设题4道,赋12分;主观题设题3道,赋21分,共计33分。在全省318205名考生中,4道客观题选对的人数分别为82730、163339、208804、192909,省平均分和难度值为6.1/0.51。今年全省语文总平均分为91.38分,而古诗文的省平均总得分只有16.48分。由此可见,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不统一
这一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分强调“工具性”的一面。在高考指挥棒下,教师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古诗文肢解为字、词、句等枯燥的语言零件,机械训练,极尽烦琐之能事。更有甚者,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沉浸于大量的书山题海中,对那些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等标准化题型的反复操练,这对文质兼美的优秀古诗文来说是“舍本求末”。二是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一面。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促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人文性”。然而,近几年来,却出现了另一个片面性,即在加强人文性的同时,又忽视了工具性。有些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只是空泛地探讨课文的精神、感情等等,单一地突出人文性,把语文课变成了人文修养课。例如,一位教师在优质课比赛中上《马说》,整节课没有接触课文,只是领着学生讨论“什么是千里马”,“千里马有哪些特点”。这堂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体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任务,二是没有使学生理解文本的立意主旨。难怪一位校长说:“我觉得这不是语文课,语文课不能这样上。”
由此可见,人为地割裂“文”与“道”,是高考古诗文部分平均得分不及格的根本原因。
(二)滥用多媒体手段
不少教师喜欢在古诗文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古诗文内容制作成各种画面,加上音响效果,让学生眼花缭乱,其结果是减少了亲近、触摸文本和体味语言魅力的时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论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还是情感性,都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获得的。教师如果过分依赖使用多媒体,终会导致学生感知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力退化;如果为了“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而一味地将文字破译成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这无疑是无视语言艺术特点,将学生面对文字时的想象与创造空间强行地侵占。
今年全省近32万考生中,高考诗歌鉴赏题获满分的人数还不足1.5%(5033人),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缺乏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二、几点改进建议
针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古诗文教学要把握基本价值的取向
长期以来,古诗文教学目标一直游移不定,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教文言文是什么目的?可以说有几种说法:第一,是古为今用。在现代的书面语里头,时常会出现一些文言词语,甚至于引一段文言文,或是引两句诗,要能够读懂,就得学一点文言。这是一个说法。还有古代文艺,古代有很多好作品,我们要能够欣赏。这也是一个目的。再进一步,还有一个文化遗产的问题。我们中国历史长,文化遗产丰富,现在的青年如果不学文言文,这个遗产就丢了。”吕老的这三种说法都能成立,并已达成广泛共识。问题是,在学科课程定位上,古诗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什么?三种说法交融错杂,难以界定。
《新课标》在明确“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的课程目标的同时,亦强调了“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阅读教学要求。因此,我们认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与其说是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或“课程目标”,毋宁说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一种促成学生了解、认同,进而传承民族文化的方法和途径。概言之,体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应是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古诗文教学要讲究策略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应有助于学生体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文对提高自身素质的帮助,对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认为教师应改变教学策略。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把“古文”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学生,可将故事性较强的诗文编成课本剧,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给诗文配插图,但各种方式的结合使用要有度,不能摆花架子,搞形式,应切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欲望。
其次,要加强诵读和背诵训练。2006年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题共4小题8空,均选自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自2002年高考恢复默写后,回归课本的导向是很明显的,然而2006年的平均分及难度值仍只有2.50/0.42。如此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高中古诗文教学忽视了诵读和背诵训练。
古诗文中的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只能凭语感去“破译”、感知和理解。古诗文音韵和谐,意蕴悠远,理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加强诵读和背诵上,让学生在诵读和背诵中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觉作品形象,领略作品意境,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体味作品语言艺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和背诵是古诗文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
再次,还要引导学生咀嚼、消化,处理好“思考”和“领悟”的关系。清人陆世仪说:“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要悟得,就要思考。思考领悟既有方法,也有养成习惯。教师要精讲点拨,让学生品读领悟;或熟读精思重点,领悟内涵;或质疑问难,边读边问。让学生用直觉去感知,用思维去想象,用感情去品味,用心灵去捕捉文章中闪现的语感火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吸收知识。
第四,要扩大学生古诗文典籍的阅读量,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教师要有计划地利用《语文读本》,给学生推荐一些古诗文,指点学生引申运用,迁移反馈,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渗入到他们的思想里,使其具有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