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状况与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对策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部科技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于1998年、2000年和2002年连续三次发起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调查对象是大、中学校学生,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本文依据2002年调查中大学生回收问卷中有效答题卡(3977份)所显示的数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
对大学生创造力现状进行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受调查方式的限制,我们没有采用直接变量来反映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而是通过大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对创造发明的态度、创造人格与创造力的自我评价、对有助于发展提高创造力活动的参与情况等间接变量来反映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创造发明的态度
围绕这一问题,问卷中设计了11项内容,涉及到创造对国家民族的意义、创造的本质、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以及个人对发明创造的态度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创造发明对社会、民族、个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71.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造与人类的文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创造、创造力、创新和发明的理解是科学的,如66%的人赞同“创造能力是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65.7%的被调查者赞同“创新就是通过发现、发明、创作等方式创造新事物,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是当代两个主要的创新领域”;72%的被调查者认为“搞‘小发明’有助于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素质的提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何看待创造、发明与个人的关系时,仍有少部分人持消极态度,认为创造能力是少数天才独有的天赋能力;发明是专业人员的事,与个人关系不大,甚至还有9%的被调查者表示“本人不打算在任何领域进行创造”,这一比例超过了本次调查的平均值(7.1%)。
(二)大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知
创造性思维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思维创新是最基础的创新,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会有行为上的变化。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的了解程度高达64%,但对涉及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模式和方法则缺乏了解。
(三)大学生对自身创造人格与创造力的评价
1.大学生对自身创造人格的评价
创造性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以及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的情感。就个性品质而言,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把兴趣与好奇心、意志力与进取精神、怀疑精神与独立性、自信心与合作意识作为评价大学生是否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的4项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有一定的意志力和进取精神,但兴趣和好奇心以及敢于质疑的精神则比较差。调查表明,在被调查学生中,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者的比率为7.9%,而具有创造人格特征者的比率仅为5.5%。
2.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的评价
人的创造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其进行评价,同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我们认为,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信息收集能力、敏感性与流畅性,以及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作为评价大学生是否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3项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者的比率为23.5%,而具有创造力特征者的比率只有8.5%。
(四)大学生对发展创造力活动的体验与参与程度
人的创造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亲身体验,尝试像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发明和创作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大学生参与到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时,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会得到升华和提高。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过程。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虽然对某些环节有较高的认同率,但缺乏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整体认识。调查还表明,尽管科学探究活动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通过学校相关课程或课外科技活动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大学生都没有超过30%。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最重要的来源。他们能否运用技术方法和手段,根据社会需求,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研发,去创新,通过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最终形成“产品”,体现着大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本次调查对大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情况进行了了解。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技术创新的某些环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技术创新的完整过程的认识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入。
本次调查还表明,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大学生数量并不多,通过学校相关课程尝试过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全过程的仅为25.5%,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尝试过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为26.4%。
近年来,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机构为促进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举办了各种活动。本次调查表明,这些活动大多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但调查也表明,尽管大多数被调查大学生知道这些活动,但真正参加过的大学生的比率很低。
(五)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评价
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最高学府。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大学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创新人才队伍的成长。本次调查主要从大学教育环境、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了解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评价。
调查表明,被调查大学生对大学教育正面评价的比率超过了50%。这一结果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来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能够在大学校园里上网的学生总数已高达84.1%。这表明我国大学在信息化进程上成果显著。在培养方式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正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做起,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因此,高达63.9%的大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授课“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这与1998年的17.2%和2000年的29.4%相比,变化是巨大的,它源于政府对高等学校建设的持续投入和大学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看到以上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负面评价。至今还有44%的大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授课是完全重复课本上的内容,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接受的紧张状态”;45.8%的大学生认为多数老师仍在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把小组讨论、师生论坛等激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方式引入课堂。这说明学校的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仍需继续深入。
调查显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自评具有创造人格和创造力特征的大学生比率很低。
第二,被调查大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模式和方法缺乏了解。
第三,大学生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比率不高,而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比率更低。
第四,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二、对策分析
第一,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的理念、学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全面理解和贯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改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只强调结果,而不注意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等弊病。教师在课程讲授中,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造为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对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和亲身参与的机会,并在参与中提高创造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应在教师的考评体系中增加相应的内容。
第二,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团委、学生会组织的课外活动得到了半数以上同学的认同,但从人才培养的需要来说,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引导,并不仅仅是团委、学生会的事情,学校各级领导均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要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教学、科研等部门参与到学生课外活动中来,制定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措施,从而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另外,针对调查中所显示的大学生对有助于发展创造力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创新,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第三,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健康人格教育已经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大学生在创造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尚未引起重视。此次调查中,自评具有创造人格的大学生的比例之低,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必须在健康人格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对大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首先,兴趣和好奇心是大学生力求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在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技术创新活动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就是兴趣和好奇心,或叫做求知欲。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学校各部门在组织课外活动时,要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其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其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是他们今后持续参与创新活动,最终成长为创新人才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再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观念。调查中,对“学校注重师生道德建设,很少有学术剽窃或考试作弊现象发生”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的为31.8%,“无法判断”的为19.5%。在鼓励竞争、提倡创新的环境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弄虚作假。因此,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良好学风建设,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科学道德观念的培养。
第四,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是富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群体,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关系到能否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考虑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分配等问题时,要把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要整合社会上和学校内的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条件。
只要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的氛围,我们就一定能够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