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5)01-0022-06

       所谓“主题”就是理论探索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研究的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这是学术界近30年来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也是目前学术界和宣传部门并未达成共识的问题,更是深入学习、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现在变得如此重要,是因为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一是无法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整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因而不利于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二是我们党面向未来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会因为创新主题认识上的偏差而迷失方向,不利于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争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进程中,邓小平当属实践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当属理论的开篇之作。因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争论,从邓小平时期已经开始。20世纪90年代,在研究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学术界曾围绕邓小平理论(原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问题展开过长时期的讨论,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例如,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一心一意搞建设”,因为邓小平再三强调,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键是一心一意搞建设;我们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我们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关键是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经济。另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道路,也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理论始终是围绕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展开的。相对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这一观点曾多次写入党的文献,但在邓小平之后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学术界对此观点提出过许多不同意见。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争论并未停止,学术界的认识也颇不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①:

       第一种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由如下:其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的实践探索始终没有偏离这个主题,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是始终围绕这一主题的;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播并生长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就是因为它能够解决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复兴的斗争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指导中国人民在奋斗中不断取得胜利;其三,只有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才能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党的十八大之后,尤其是习近平同志提出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这种观点更加流行。但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重大的复合命题,几乎包含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所有理论探讨的主题。虽然将此作为主题,有利于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但容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过于宽泛,难以精确理解和把握。

       第二种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无疑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也是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着力探索和解答的重大课题。但我们认为,现代化虽然可以作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视角,但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并不能完全突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相反更容易突显西方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必要性,因而不能统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同时,由于现代化的主体性不清,容易脱离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和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甚至有陷入全盘西化的危险。

       第三种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理由如下:其一,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为主题,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只有以此为主题,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在逻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富民强即以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其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注重发展问题,邓小平理论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更是关注发展问题尤其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围绕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路线、发展前提、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内容、发展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发展的外部环境等问题展开。以此为主题,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主线。但我们认为,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主题,不能单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

       第四种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由如下: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所有理论创新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了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但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所以,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并不能突显这一理论的独立性,容易忽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第五种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创新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不占少数。我们认为,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从学理上分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容易犯同语反复的错误。

       总之,上述几种观点,虽然均有一定的道理,但每一种观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之所以出现上述分歧,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每个学者的学术背景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理解有所不同;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分阶段把握的重点不同,学术界曾先后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分别当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主题。因此,当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上述三大理论成果统一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似乎缺乏一个共同的理论主题,由此也有学者认为,把三大理论成果统一起来缺乏理论依据。

       也正因为如此,从学理上分析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科学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②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这一提法。由此,我们需要突破以往分别论述三大理论成果主题的局限,把三大理论成果当作一个整体,从三大理论成果共同的内容中抽象出一个统一的理论主题。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确立这一主题,有如下几点理由:

       第一,这一理论主题是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一脉相承的,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科学,就是因为它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如果脱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来抽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我们就无法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关系。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有过诸多论述。如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曾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③。后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序言中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人类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进入共产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就是探讨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由于它总体隶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因此这一理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由于它立足于中国,因而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第二,这一理论主题是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紧密联系的。众所周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后相继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得出的宝贵结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毛泽东思想着力解决的是像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着力解决的是中国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只有联系毛泽东思想的主题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继承发展关系。

       第三,确立这一理论主题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们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就已经明确了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主标题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都是围绕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我们积累的历史经验也是体现这一主题的。这个理论体系所涵盖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祖国统一等基本任务,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治党治国治军和内政外交国防等一系列基本方针,都是围绕如何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的。这个理论体系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成果也是始终围绕着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存在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脉相承关系。

       第四,这一主题体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中,也反映在党的重要文献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都是围绕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展开的。这些理论成果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统一。不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总体布局的,都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总任务的。党的十四大报告曾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④。党的十七大以后,习近平同志也曾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⑤。正是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果说邓小平理论只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则进一步回答了这一基本问题,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五,这一主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另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⑥。毛泽东时期,我们完成了第一大历史任务,现在正在着力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完全契合的。

       三、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并不等于完全把握了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总的理论体系,包含着由各个理论成果构成的子体系,包含着若干重要的理论课题。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来我们党所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客观实际。党的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⑦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之下,至少包括四个基本问题,面向未来还有可能包含其他基本问题。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上述四个基本问题。换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个子体系对这四个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构成了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还必须说明的是,这四个基本问题也是分层次的,并非处在一个层面。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解决的是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处于最核心的层次,属于哲学基础层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属于基本理论层次,处于理论体系的中间;“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属于理论的表层,是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的,是基本理论在实践层面的运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紧的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我们是否弄清楚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否科学对待了马克思主义,取决于我们党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取决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检验我们是否真的搞懂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关键也取决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和治国理政是否成效显著,取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走入科学化的轨道,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是从整体上共同回答了上述四个基本问题,共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共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几大理论成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总体布局、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时,决不能将已经成型的三大理论成果及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割裂开来,分别论述它们各自的主题,而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当作一个整体。

       第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围绕一个共同的理论主题,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每一个理论成果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从理论演进的阶段性方面看,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崭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科学发展观在继续深入回答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大系统,其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又分别是子系统,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各个子系统中各自的思想体系之间,以及与整个理论体系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系的“科学的内在统一”。由于它们有共同的立场、共同的研究对象、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同的哲学基础、共同的最高目标、共同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因此是一个内在统一体。由于它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阶段性特征有所不同,需要解决的任务有所不同,制定的方针、政策也有所不同,因而它们又有所差异,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既要重视不同阶段理论创新呈现的共性,也要注意不同阶段理论创新的阶段性特征。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⑧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进程也不会终止。习近平同志曾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⑨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与现实表明,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经历若干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漫长历史进程,按照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的说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在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今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继往开来中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面临更多的阶段问题,诸如如何治理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将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将在探索和回答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新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创造性的发展。

       注释:

       ①鉴于学术界围绕此问题发表的文章相当多,在此不一一注释。作者本人曾于2008年在接受《高校理论战线》杂志采访时简要谈过此问题。

       ②⑤⑦⑧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566,242,808,26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5.

       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

       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

       ⑨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3.

标签:;  ;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