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技术与我国图书馆编目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目论文,与我论文,信息管理论文,书馆论文,国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论述信息技术对西方图书馆编目的影响, 分析我国自70年代末引进图书馆信息管理技术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并就加速图书馆编目现代化的进程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息管理技术图书馆编目
1 信息技术对西方图书馆编目的影响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图书资料是交流科学技术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当代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图书资料作为“国家资源”、“无形财富”,用最新的技术和最现代化的手段装备图书馆,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收集、加工处理图书情报资料,千方百计地搞好图书资料的管理和使用。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里,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因而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科技领域之一。进入90年代后,它的发展速度更快,总趋势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高密度信息存贮技术的进一步结合;信息技术产品的性能不断提高,价格不断降低;信息技术的应用向社会普及;信息处理手段向综合化、融合化、多媒质转变,信息传递广泛采用光纤通信。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目前已成为西方图书馆实施管理的基本工具。那么,计算机技术是如何应用于图书馆管理,特别是与图书馆编目工作逐渐结合而融为一体的呢?以美国为例,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是在1946 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制造出来的。仅仅8年后(1954年), 美国海军兵器中心就将之应用于图书馆,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检索系统。196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着手研究MARC 系统, 1963 年3 月, 开始向国内发行MARCⅡ磁带版。MARC计划的实施在美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1973年,OCLC实现联机网络,成为美国最大的联机书目系统之一。1984年, 图书馆重要的新技术 CD—ROM 光盘问世,到1988年已建有800个数据库。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影响和促进了美国乃至世界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时至今日,图书馆计算机联网已经普及,欧美国家相继跨入机读目录时代,其中,美国的文献编目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了编目工作的国际水平和发展动向,并对各国的文献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国会图书馆收集了本国和世界各国的大部分文献,经标引加工后产生机读目录数据库,作为联机编目、检索、馆际互借的基础。据统计,美国利用联机编目的文献命中率在90%以上。编目自动化、网络化不仅提高了美国国内书目服务的效率,而且跨越国界、洲界及语言障碍,为在世界范围内查找各语种文献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如最近兴起的信息高速公路,其触角一直延伸到书库。国会图书馆“卡片柜”有2800万条书目,全世界都能通过国际网络查找其中的任何一条。另外,OCLC目前已与40多个国家的图书馆联结成计算机网络,其成员包括世界各地1300多个图书情报机构,其联机联合目录已拥有3000万条记录,语种有包括汉语在内的370多种语言。
如前所述,信息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将会影响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使图书馆业正处于变革之中。在此过程中,西方图书馆信息技术的进步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计算机从最纯粹的科学技术成果要素转变为现在的图书馆管理要素,经过了一系列转换阶段。正是在这些转换中,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中不断成熟起来。有人认为,西方信息管理技术的进步经历了三个时代:60年代为数据处理时代;70年代为管理信息系统时代;80年代至今为战略信息系统时代。信息管理技术在图书馆应用过程中的进展和增长一般也经历了初创、传播、控制、集成、数字管理与成熟等6 个阶段,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早期阶段的发展是后续阶段开发的前提条件。虽然这种客观顺序不一定意味着发展速度或时间的限定,但是,一个毫无数据处理经历的图书馆距离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差距显然十分遥远。
随着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开发应用,电子通讯网络将更加普遍化。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网络以及局域网络和广域网络的迅猛发展加强了图书馆自动化方面的通力合作,一旦实现自动化,图书馆的运转和使用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首先,业务量将扩大,工作效率必然成倍提高。例如:美国沃本图书馆的8万册藏书,如果纳入某个网络, 就可以把借书量扩大到50万册;光盘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容量的信息存贮开辟了道路;存贮载体的多样化、全文存贮数据库、超级文本和多媒体的兴起以及电子出版物的出现,则加速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电子图书馆雏形的出现,使传统的图书馆馆藏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图书馆建筑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采访编目、流通检索等传统作业功能将在某种程度上减弱,自动化的实现将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参考咨询和教育功能也将大大加强;图书馆职能的转变,必将使图书馆各种岗位的设置随之发生变化。
2 信息管理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编目中的初步应用和存在 的问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计算机制造的起步时间不算太晚。1958年,我国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计算机;1975年,北京文献服务处建立起第一个机检系统;80年代以来,图书馆自动化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引进准备阶段、起步试验阶段和开发应用阶段。
·引进准备阶段(1973~1978年左右)。在这一阶段中,图书馆界组团出国访问,了解和介绍国外图书馆界自动化发展情况,中央批准了“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的研制工作,成立了汉字主题词表编辑组,介绍“马尔克计划”……等,制定了一些有关条例。这一阶段的各项活动,为图书情报工作自动化起步和试验打下了良好基础。
·起步试验阶段(1979~1983年左右)。提出引进MARC磁带用以建立西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存贮全国图书情报资源馆藏数据的设想,并成立了“北京地区研究试验西文图书机读目录协作组”。1987年试制成功利用LC-MARC磁带编制西文图书目录的模拟系统, 公布了一些国家标准,从此我国图书馆界研制机读目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七·五”期间,在建库技术、数据的数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
·应用开发阶段(1984年以后)。微型电子计算机的引进和利用,汉字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自动化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新阶段,人们的原有观念有所改变,对发展模式也有了新的看法。一些有条件的图书馆相继购进了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并利用国外出售的二次文献的磁带、光盘,摸索性地建立各自的文献数据库。
截止1990年,我国已建立文献事实数值数据库300多个, 记录量为100多万条。目前在图书馆自动化研究领域,还开展了很多专题研究, 如:汉字信息处理系统、通讯、标准化数据库、机读目录、光盘、自动分类软件评价等。
尽管自1980年以来,我国图书馆奉行“引进、消化、发展、创新”的信息技术战略,西方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成果不断地被引入国内,我国的信息技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计算机国产化、各种软硬件开发、建立计算机生产开发企业等方面的工作得益于国家较为宽松的政策,发展步伐异常迅捷,某些技术(如:汉字信息处理等)甚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计算机应用开发在速度和领域方面差距仍较大,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
2.1 应用方向问题 我国于1958年制造成功了103和104 型计算机,比西方落后不了多少,但是计算机应用开发领域却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近20年的时间,计算机一直被局限在国防和部分高科技部门中,几乎未涉足一般管理领域。70年代,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及个别重点企业才逐渐将计算机应用于数据处理及科学计算工作。直到1975年,北京文献服务处才建立起第一台机检系统,前后相距17年。
2.2 缺乏集中管理和指导,专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缓慢 我国图书馆网络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网络布局和建设水平不平衡的现象,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协作系统发挥实际作用较差,从整体上看,图书馆编目自动化仍主要是分散单干型的,致使我国目前尚无一个书目网络共享编目成果,许多重复性劳动仍在进行中。
2.3 标准化问题
计算机编目中所涉及的两种格式——数据著录格式和数据通信格式需实现标准化,以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和前后一致性,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但是,我们的很多实用系统尚未完全做到这一点。这就给我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共同的机读目录数据库并相互利用编目成果带来了困难。以编目基础较好的西文编目工作为例,我国西文编目工作在标准化、自动化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目前,西编只有一个著录方面的条例,还缺少一套与之平行、适合建立综合报导体系的标准,从而缺乏权威控制。编目理论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一种自发、零散和重复的状态,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感,研究的深度有待于提高。
在数据库建设中,由于缺乏集中指导和标准化工作跟不上,重复建库和建非标准库造成了很大浪费。截止1990年,自建的300 多个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因缺乏组织协调,无统一规范标准,导致数据库规模小、存贮量小、时效性差、标准化程度不高,多数数据库只能自备自用。
2.4 软件兼容问题
目前很多图书馆设计的自动化软件只能供本馆使用,通用性、兼容性很差,故很难移植到其他机型或让其他的图书馆使用。这一方面是因系统的记录格式是自建格式,本身就没有通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系统用的程序设计语言本身的通用性也很差,很难从一种机型移植到另一种机型上去。一些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图书馆,大多已积累了数量庞大的非标准机读目录数据,目前正面临着本系统格式和CNMARC数据格式如何统一的难题。
2.5 系统配置和人员配置问题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研制需要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图书馆专业知识的人员,而图书馆界却缺乏这类高级人才,导致一批试验系统和应用系统水平偏低,而且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由于不便于进行必要的和可能的系统维护,或在制订计划时缺乏系统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等,系统往往因脱离实际而不能投入运行。
笔者认为,影响我国自动化发展的因素有:
——我国对图书馆自动化的迫切程度和实现的条件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别。首先,美国发展自动化的直接原因之一是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而技术设备的成本逐渐下降,他们迫切需要通过自动化来解决这一日益尖锐的矛盾,而我国人才资源丰富,但购买设备的资金短缺;其次,从用户对最新科学技术的需求范围和迫切性以及在科研和决策活动中利用情报信息的重要程度与方式来看,我们较之国外有很大差别,即我国用户利用自动化工具的意识和支付费用的经济能力较低。这样,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便遇到很大的困难,发展速度和水平也受到限制。
——体制改革滞后。可以说,我国图书馆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需要:①图书馆的优势在于集中联合、资源共享,但这与单位所有制又是有矛盾的;②管理部门之间有隔阂而使信息交换受阻;③信息系统的配置与原有管理方式的要求不一致,且替代下来的人员难于安排工作;④尽管计算机专家们有良好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可以比较容易地完成某一项技术任务,但要实现这项技术工作中的许多非技术问题却并不容易。例如:管理工作中新技术与传统的工作方式之间的互相适应与转变问题、各有关部门之间的互相协作与配合等,而这些问题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我国数据库建设中由于受到以行政隶属为主的条块式管理方式的影响,而出现了机构重叠、功能混同、数据库系统与管理系统互不协调;工作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方式等“软建设”与信息技术采用的“硬建设”不相匹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给数据库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
——缺乏全国性集中指导。美国国会图书馆的MARC计划在美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中起了关键性作用,产生了世界性影响,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很难说已经形成了指导全国性工作的中心机构和具体的发展计划。
——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的中西差异。就近10年来较高的发展速度而言,信息管理技术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自我完善,而不像西方那样具有技术与管理同步发展、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中得到逐步开发的特色,这就使得技术与管理的反差过大,制约着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概括地说,目前信息管理技术在我国的进展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强化的两极分化的模式:一方面是技术优势大大超前,从技术市场看,已具备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另一方面则是管理应用远远滞后。即使应用,大多数也只限于具体部门从事辅助性工作,人们对计算机的接受和依赖程度只勉强达到发达国家6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而信息管理技术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开发与完善又必须与管理应用环境的变化同步。
3 加快信息技术应用, 促进我国图书馆编目现代化的发展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只有扭转目前技术与管理两极分化的倾向,我国图书馆编目现代化的发展才能加快步伐。长期的两极分化和技术上的单科独进拉大了技术与管理的差距,给两者的结合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是经济条件差、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图书馆自动化的需要等困难。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指导方针
要重视信息管理技术与应用环境同步进展,有选择地应用西方的成功经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国内宏观、微观环境,改革管理体制,消除部门之间不必要的隔阂,克服阻力,提高效率,尽量降低决策中的盲目性。
3.2 促进自动化基础理论和新技术应用的研究,增加研究经费着力研究的主要课题有:图书馆自动化通用集成系统研制与推广;光盘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汉字处理技术与自动标引;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标准化与规范控制等。
3.3 加强人才的培养教育,不断更新技术与知识
图书馆自动化编目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对编目人员学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重视在校双学位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和在职人员的针对图书情报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学习。馆员如此,领导也应如此,同时还应做好对读者的培训教育。
3.4 提高文献处理的标准化程度
文献著录标准化是建立数据库的必要条件,编目网络化将对著录标准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准备搞编目自动化系统的馆从一开始就可采用标准数据格式进行新书的编目工作,并可望从各种标准数据源套录产生积累的旧书的书目数据,而只需作少数未覆盖部分的数据,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关键是应用软件问题。应采用高效的编程语言和软件系统,应用软件在标准程度和技术水平上都应有实质性的提高,以满足图书情报部门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面对采用标准数据源阶段的到来,我们对书目数据的著录须更加详尽,但为了节约经费,可以对普通图书载体形态项中未编页码和插图附注项中的参考书目进行简化著录。
3.5 加强集中指导和管理,鼓励区域合作,发展联合建库
数据库是联机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系统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联机编目网络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是当代最能发挥计算机优势的方式。国家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给图书馆以必要的支持。要进一步发挥国家图书馆的指导中心的作用,发挥各系统和地方的作用,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所属”的框框,将书目数据共享、合作置于高于本馆特殊要求的高度加以考虑,强化联网意识和全局观念。加强领导,统一建库的规范和标准,避免重复和浪费,使建库工作尽快走上联网的轨道。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区域性书目数据中心,实现区域书目数据的磁盘介质共享,且进一步实现区域联网。当前设备和经费普遍存在困难,除少数图书馆有大型机外,大多数图书馆只有一定数量的微机。因联机编目可通过终端进行,编目工作将出现分散化趋势,对多数单位来讲,走微机应用的道路是可取的——价格便宜,投资灵活,可上单机系统,也可搞微机网络。
在建库中,要坚持“用户第一”的原则,明确建库的目的在于应用。应采取引进与自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以自建中文库为主、实行计划建库。引进数据库只能建国外文献数据库,而大量文献源的中文数据库应自建。在数据库的建立、开发与利用中,综合库应与专业库相结合,并保证较大的数据存贮量。同时建立各类文献的数据库、数值库、事实库和知识库,使之成为标准和通用的机读目录格式的数据库,并尽快将已建立的非标准数据库向标准化转变,以使其得到充分地利用。在此项工作中,国家图书馆应成为数据库的生产基地,而各系统和各单位应着力于分工协作、联合建库,逐渐建立专业数据库生产中心。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Cataloguing in China
Zhang Zhengqin
(Lanzhou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Center, th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bstract] Discusses the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on library cataloguing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and analyses the
achievements
obtained,difficultiesencountered and
problems
remained
since
the
plannedint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to librarycommunity in the late 1970s,and finally suggests that Chinashould speed up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the cataloguing modernization.
标签:图书馆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