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社会学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环境社会学的起源
什么是环境社会学?如同一般社会学难以定义一样,什么是环境社会学也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社会学家的不同理解中来了解环境社会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美国社会学家施耐伯格(A.Schnaiberg)和丹拉普(R.E.Dunlap )主张:“所谓环境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注:Schnnibreg, Allan.Environmentnal sociology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ur, unpublinhed manunscript.Department of Sociology.NorthwesternUniversity,1992.)同样为美国社会学家的哈姆菲利(C.R.Humphrey)和巴特尔(F.R.Buttel)则认为环境社会学不仅要研究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还要通过研究环境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来探讨人类在利用环境时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文化价值、信念和态度。社会学家应对弄清楚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冲突与协调的原因抱有兴趣。因此,仅仅将环境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会使定义过于抽象和贫乏,而且不能实现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的。(注:C.R.Humphrey and F.R.Buttel.Environment,Energy, andSociety.Wadsworth publishing Co.California U.S.A,1982.)日本社会学家饭岛伸子则认为:环境社会学是关于环境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的总称”, (注:饭岛伸子等:《环境社会学》, 日本有斐阁,1994年版,第213~218页。)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解释说:“环境社会学是基于社会学方法、观点、理论来讨论物理的、自然的、化学的环境与人类生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环境的变化带给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反作用的一门学问”。(注:饭岛伸子等:《环境社会学》,日本有斐阁,1994年版,第213~218页。)因此,她认为,环境社会学是一个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品格的学术领域。比较上述几位社会学家的不同观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关于什么是环境社会学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都主张环境社会学应探讨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这种关系在整个环境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所处位置的理解有所不同。相比之下,饭岛伸子的提法更能体现本文所要论述的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特征。当然,对一个科学概念的定义有多种理解是很常见的,这也反映了一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学科正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
关于环境社会学的产生,有人根据哈姆菲利和巴特尔在1982年写成的《环境、能源与社会》一书中正式地提出了将环境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一个研究领域并系统地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来加以研究,而认为环境社会学诞生在美国。日本的饭岛伸子等人则主张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已有人在进行环境社会学研究了。(注:饭岛伸子等:《环境社会学》,日本有斐阁,1994年版,第213~218页。)关于环境社会学究竟诞生在哪里,谁最先进行了研究,这样的争论本身意义并不大。应该考察的是环境社会学在不同国度发展的历史背景及这个领域的研究对这个国家究竟在哪些方面起到了何种程度的作用。本文将主要介绍环境社会学在日本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历史沿革
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运动兴起。日本在1945 年战败后的几年内, 工业产值还不到战前水平的20%,大批工人失业,经济萧条,但此时期的环境状态良好,空气清新,水质澄明。然而,这种状况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而逐渐变坏。1956年,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并且采取了只顾经济迅速复兴而根本不管环境污染的方针,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列入世界十大公害的日本水俣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等等都发生在这个时期。钢铁、矿山、化工等企业成为主要污染源,这些为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贡献的企业同时也成了危害居民生命和健康的刽子手。受害者及当地的居民纷纷起来向施害企业提出抗议并通过法院提起诉讼。20世纪六十年代是日本反公害运动的高潮时期。
日本的环境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反公害运动的兴起给社会学家提出了很多新的研究课题:诸如,居民反公豁运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环境破坏的社会机制是什么?即环境破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围绕着环境污染及居民的反公害运动,社会应实施什么样的方针来进行社会控制?如何解决产业开发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为保护环境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区文化才能与之相适应?最早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的是农村社会学家和区域社会学家。五十年代初期,以福武直为团长、由岛崎埝、浜岛朗、高桥恍、金子载参加的调查团对发生在群马县安中町的矿害问题进行了实证性调查。调查的结果发表了以《近代矿山工业和地域社会的展开》为题的报告书。其结论是“安中冶炼所的矿毒对周围的农业耕地、森林、河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里缺乏有效的防治办法,已形成了典型的区域社会性问题”。(注:饭岛伸子等:《环境社会学》,日本有斐阁,1994年版,第213~218页。)安中调查因其鲜明的问题意识而开创了日本对于公害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研究的先河。 这次调查采用的是传统的农村社会调查方法。 五十年代中期之后的10年内,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又有了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是福武直等人对三重县四日市的调查,收在1965年出版由福武直主编的《地域开发的构想和现实》这部三卷本的第三卷;后者是北川隆吉、石川淳志对静冈、沼津地区化工厂造成地下水枯竭、污染的调查后而写成的论文《工业化的进展与地域社会的变化——静冈县三岛市调查报告》。福武直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在东京举办了公开讲座“公害与地域社会”。这次公开讲座于1961年出版了《公害》一书。此时期,社会学家望田敏子试图就城市内的公害问题做出相应对策而发表论文,基本上也采用了区域社会分析方法。到了七十年代,社会学家们的研究热点集中到了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社会运动问题上。流行于学术界的“居民运动”这个概念就是社会学家们提出来的。以清井和夫为主,在新生活运动协会发行的关于地域开发与居民生活、居民组织、 居民运动三部著作(1963 ~1965)的第三卷《地域开发和居民运动》中,对居民运动下了定义。饭岛伸子在1970年日本社会学学会杂志《社会学评论》上发表了“产业公害与居民运动”的论文,进一步深入地阐述了地域的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关系,透彻地分析了水俣病对人与人之间群体性行为的影响。1971年,山西英治和饭岛伸子出版了《公害和区域社会——生活与居民运动的社会学》一书。山西英治以“什么是居民运动”为题,指出“凡是利用决议、声明、署名、陈情、请愿、辞职、请求解散、请求事务监督、公开质问状、诉讼、补偿要求、群众集会、游行、广告、学习会等手段来进行的群众活动,都属于居民运动”,同时又对居民运动进行了分类,详细而具体地反映了居民运动的多样化。1976年,松原治郎和似田且香门共著《居民运动的理论》,在指出了居民运动的研究方法的同时,还指出了研究人员对居民运动的态度同对居民运动研究相关的观点,“对现实居民运动的评价,是与研究者对运动的价值相关的行为”。这是过去的调查研究者都未能真正接触到的问题点。进入九十年代,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东京大学教授饭岛伸子为主,编写了日本第一部环境社会学专著,此书原意是为各大学开设环境社会学的教材,于1993年12月由有斐阁书局出版。1994年,日本新曜社出版了一桥大学专攻环境社会学的硕士户田清的《追求环境的公正》一书,此书因其深刻地分析了环境问题的政治与社会方面的成因,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而受到矢泽修次郎、饭岛伸子、铃木广及虹桥晴俊等人的好评。八十年代末期, 日本环境社会学界抓紧了组织建设工作。 1988年,日本社会学学会建立了环境部。1990年5月, 在这个环境部基础上成立了日本环境社会学学会(Japanese
Associationfor Enviromental Sociology )。饭岛伸子为学会的会长。当初发起成立研究会时的主要成员都在学会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学会的目标是办好杂志,培养年轻会员,为持续地研究日本的环境问题的历史和理论打好基础。
三、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第一,显著的本土化倾向。所谓本土化是指用外来的社会学理论、方法来研究本土社会,从而对原有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检验,结合本土实际情况修正其中某些概念,或赋予新的内容,或重新建构一些更为切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和方法论。可以肯定地说,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借鉴了国外尤其是美国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但是却同美国社会学家研究的目的不同。美国社会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而日本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日本的环境问题。为日本服务,解决日本问题是其研究的目的。比如研究公害,则主要分析水俣病和痛痛病;分析影响环境的产业政策,则紧紧地围绕战后日本的重工业、材料产业(钢铁、化工等)来进行;分析环境政策对环境运动的影响。便以日本的“居民运动”为核心,环境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特征显然受到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研究特征有其必然性。日本缺乏世界范围的思想家,没有康德、黑格尔,更没有韦伯和帕森斯,但却有福武直和福泽渝吉这样的以日本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另外,这种研究有着明确的实用目的,解决的都是迫在眉睫的具体问题,因而,能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求。当然,这并不是说日本不研究其他国家的问题,而是在研究其他国家问题时总是能将其同日本的发展密切联系,最终解决的还是日本本土的问题。
第二,研究的范围相对狭小。说到全球性环境问题,无论是其成因还是对策,都不光是环境自身的问题,还与人口、贫困、能源、资源、战争、富国与贫国之间的差距等有关系。因而,仅从某一两个方面去研究而忽视其他是不可能从总体上解决问题的。这一点在美国环境社会学家看来是极其重要的。美国的哈姆菲利和巴特尔共著的《环境、能源与社会》一书就是通过人口问题、能源问题、饥饿问题、权力分配、社会学与环境革命等多方面多角度来展开分析的。与此相比,日本的环境社会学家却极少涉及人口以及贫困、战争问题。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与环境公害相关的居民运动的讨论上。其目的在于为解决日本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造成的社会问题提供对策。这种研究的特点显然是受到上面所说的本土化倾向的影响,只研究与日本相关的问题而不研究他们认为与日本关系不大的诸如人口及贫困战争等问题,能够使研究范围小一些,其好处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既便于集中研究力量,又有其现实的应用价值。但是,从社会发展尤其是日本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也有其短视的一面。实际上,人口和能源、战争问题同样是日本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密度大,城市化问题已非常严重,只是由于近二三十年来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GNP 的迅速增加才把人口与能源等问题掩盖了起来,不那么明显而已。
第三,缺少理论建构。与美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不同,日本环境社会学家偏重于实际而缺少理论建构。虽然说美国社会学家也大多从实际分析入手,但却都很重视社会学理论的运用和创建。上面提到的哈姆菲利在其著作中除了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社会学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加以定义之外,为了深入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变动对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他们在详细地分析了三位古典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观点之后,认为今天的环境问题中诸如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之间的矛盾、文化价值观念对环境破坏的影响、政权(政府)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作用等理论难点可以通过上述三位社会学家分别代表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及激进主义范式的演变与冲突中得到解释。尽管这种分析的立论未必充分,未必深刻,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研究对于环境社会学理论的确是有意义的。而日本社会学界的论著中,类似的理论探讨还很少见。饭岛伸子1994年出版的《环境社会学》中涉及到社会学理论的内容仅局限于政府的环境政策和社会控制手段对环境运动的影响、环境问题与受害机制、居民运动的成因,理论关注的热点多是具体实际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的对策。应该说这种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先建立什么理论,而在于为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服务。这是日本学者传统的注重实际学风在环境社会学这一新学科中的体现。
四、值得一读的两部书
如果想对日本环境社会学的现状有大致的了解,下面两部书是值得一读的。一是上面提到的饭岛伸子主编的《环境社会学》。此书分为十章:(1)环境问题的社会史;(2)环境破坏的社会性机制;(3 )作为社会控制的环境政策;(4)环境问题的受害机制;(5)环境问题与社会运动;(6)生活环境的地域社会;(7)环境问题和生活文化;(8)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9)环境社会学的课题与方法;(10)环境问题的社会学。据饭岛伸子所言,这部书是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出发点,写作目的在于探讨因环境污染和破坏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环境污染和破坏有其社会性机制或说有其社会性原因。第二,企业发展中因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导致的环境破坏有其必然性原因,即受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操纵的外部不经济性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第三,国家政府机构为了密切同产业的联系,在制定环境政策和处理因环境污染而造成市民与企业的纠纷时,对企业的监督不充分甚至有意偏袒企业,侵害了市民的权益。此书还对环境问题和社会运动进行了论述,在对日本社会运动史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区分了居民运动和市民运动的不同特征。
另一部书是由户田清撰写的《追求环境的公正》。此书同前一部的写作目的不同,它不是一本环境社会学的教科书,而是一部专门讨论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新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专著。作者在大量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来说,作用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社会性弱者(贫困、处于社会低层的人)和生物性弱者(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作者指出,发达国家应该对不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负主要责任。作者在分析了富人污染穷人受害、富国污染穷国受害的现象后深刻地指出:“应该认真审视所谓‘人类在破坏自然平衡’这种论调,并不是人类社会所有的人都在污染环境,那些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应该对环境问题承担责任。不应该笼统地称所有人类都在做着破坏自然的事。”(注:户田清:《追求环境的公正》,日本新曜社,1994年版。)在此书的最后部分,作者鲜明地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模式,但是,不解决当代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就难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的这种理论分析无论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五、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的起因在于日本环境问题及其相关社会问题的出现,中国今天的环境问题恐怕要比五六十年代的日本还要严重,虽然说没有发生类似水俣病和痛痛病那样的“世界级的公害”,但必须认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虽然说没有爆发日本那样的市民运动,但因环境污染而使居民健康受到损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投诉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应该引起社会学家的充分重视,中国也应有自己的环境社会学研究。
启示之二,中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应该借鉴国外比如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吸收其长处。笔者以为,中国的环境社会学也应该本土化,立足于研究中国的环境问题,同时应结合中国的现有国情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社会学理论,以避免日本环境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弊端。
启示之三,研究的范围要宽一些。本文的开头已提到,环境社会学要讨论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问题,而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在很多方面,诸如,社会发展的模式、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自然观的变化、人口的多少对环境的负荷、贫困、粮食的缺乏等都对环境问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言而喻,社会学界对上述诸多方面的问题都应有所涉及,不应仅把这个学科局限在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从长远看来,不应受具体问题的局限,而应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在这方面,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注意分析,不可人云亦云,要注重建设中国的环境社会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