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片面科学化的负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效应论文,片面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教学片面科学化负效应的表现、特点、成因及调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限制、消除教学片面科学化的负面影响,以便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片面科学化 负效应 调控
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这是勿庸置疑的。我们期望通过教学科学化来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如果片面强调教学科学化,忽视影响教学的其他因素,便会产生期望功能之外的不良效应——负效应。本文拟从负效应的表现、成因及调控等方面进行剖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负效应的表现
教学片面科学化的负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它有具体的表现,并存在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教学目标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塑造。
智力的发展是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科学越发达,社会对人的智力水平要求越高,但智力只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人的情感、意志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片面科学化往往过于强调智能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人格的完善,结果导致智力与情感分离,使人因情感缺乏而麻木呆滞。“一般讲来,大多数教育体系并不是有助于受教育者——无论他们是青年还是成年人——去认识他们自己,去理解他们个性中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组成部分,去理解大脑机制、智力活动、支配身体发展的规律、梦想和抱负的意义,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和整个共同体的关系”。[①]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带来诸如道德退化、人情淡漠、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教学内容重科学知识,轻人文知识。
教学片面科学化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人为地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对立起来,甚至认为强调人文精神就是反科学、反现代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科技知识份量很大,而人文知识却是轻描淡写。一些学校的课程设计“除了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外,很大一部分人类行动的经验,诸如价值态度的经验、交往的经验等,都被从课程中排除出去了。”[②]结果,人与人接触的外在空间虽然日益缩短,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空间距离却越来越远了。社会道德水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却明显下降。人们不禁感叹:有的人文化程度很高而文明程度却很低!
(三)教学过程重有序,轻无序。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调控教学活动系统内部诸因素以使学生在其中得以发展的过程。片面科学化强调教学过程的有序状态,轻视无序状态的存在和作用,注重教学过程的井井有条,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理智控制和遵循严格的科学程序,其关键概念是:控制、抑制、纪律、训练,而少见自发、释放、自然、自我认可、冲动意识、满足、感染、熏陶等概念。[③]有着广泛影响的课程“目标模式”便是基于教学科学化的思想,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工艺流程,把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进行量化、标准化,讲究高效、精确、实证,认为教学的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科技的策略,依赖于教学进一步科学化。这种教学模式掩盖了人类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教育家希尔(Hill John)曾指出:“教学是人类行动的这样一种方式,运用这种方式,许多行动成果取得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就是说,教学行为的许多成果都是在与学生交互作用的进程中产生的,而不是事先构成的某种东西,更不是高效率所达到的。”[④]片面科学化只强调“有序”,只注重教学的程序化,显然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重技术,轻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运用,教学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科学化。从幻灯、收录机、电影、电视到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种类繁多,日趋精密,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管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计算机摸拟实验等。尽管教学中的技术手段具有高速、高效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理性知识的教学速度,减少理性知识教学的难度,有效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但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需要、直觉、无意识等心理活动,无助于学生整体发展。而艺术化方法虽然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被认为缺乏科学性而不被看重。
(五)教学场境重庄严,轻和谐。
这里所说的教学场境主要是指教学气氛和师生人际关系。片面科学化把教师当作科学的绝对权威,学生务必严格按教师的“指令”,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教学气氛多肃穆、庄重,少愉悦、和谐,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缺少融洽和默契。
(六)教学评价重数量,轻质量。
片面科学化强调把教学评价理论建立在所谓科学的基础上,强调评价的可操作性、客观性、精确性,热衷于对教学评价作数学公式的表达,把完整、复杂、充满生机的教学活动分化成许多细小的行为,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性格各异的学生,以对表层现象的量化来规范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这种做法,“貌似科学,却并没有揭示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教学行为和它的内在实质则被忽视、被越过、被放弃。”[⑤]
从上述表现中,我们可窥见负效应具有如下特点:
内隐性。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学科学化的正效应,并人为地加以拔高,而对负效应或认识不到,或不愿承认,即使认识到了,承认了,也觉得负效应无足轻重,不必大惊小怪,这就使负效应内隐于教学活动之中,潜在地影响教学活动而不易被人们发现。
非期望性。由于人们对教学价值的追求和目标价值的期待,教学科学化的正效应才是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并具有多方面的实效功能,而负效应不在人们的期望之中。
未调控性。由于片面科学化负效应的内隐性和非期望性,必然会带来其具体影响过程的自发与随意而难以有效地调控,对其影响的后果——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利程度等,也无法给予全面检测和评定。
广域性。就学生个体发展而言,教学片面科学化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从社会角度而言,片面科学化的负效应会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播、人才的培养而漫延,影响是广泛的。
长效性。片面科学化的负效应不仅涉及的范围广,而且影响的时间长,一是因为其影响的隐蔽性而不易被人们发觉,二是因为即使发现了也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三是因为教学的对象是人,即使学生离开了教学活动,负效应仍能对他们后来的活动和发展产生影响。
二、负效应的形成机制
系统论、控制论认为,机制是指处于工作状态的系统,由于受外界影响或自身某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会导致整个系统工作离开原来正常状态而发生偏离。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多维的社会活动系统,片面科学化负效应的形成机制可以从教学系统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中去分析。
(一)教学系统的外部因素。
教学活动作为整个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必然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学片面科学化的负效应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1.社会文化因素。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文化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把人培养成一定社会文化所需要的人。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和方法等方面必然受文化的性质、水平及观念的影响。人类文化思想中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实质上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虽各有侧重,但就其对人的发展影响来说又是一种分工合作的总体影响。正如社会学家索罗金指出的:任何文化体系总是一种“逻辑意义上的整合,蕴含着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生活哲学以及最后实体性质的解释。”[⑥]然而纵观人类文化思想的发展史,常常是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立起来,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形成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对立。人文主义崇尚人性陶冶,尊重人的价值和力量,注重身心平衡、和谐地发展,强调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增进个人的自由、价值、尊严及个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语言学、法律等课程,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经验和情感。科学主义崇尚科学知识,认为科学知识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靠科学知识,强调用科学知识去启发人的理性,培养人的判断力、记忆力和推理能力,较少涉及人的价值与道德问题。尽管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有合流的趋势,但科学文化思想的影响却相当深远,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片面注重科学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2.社会经济因素。如果说社会文化因素中的科学文化对教学的影响是教学片面科学化负效应产生的精神因素,那么经济发展就是其产生的物质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学科学化得到了有力的物质支持,教学程序机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日益先进,使得教学更加程序化、法则化、精确化,这种由若干种类的“程序”、“数据”组成的高级“逻辑”机器,能有效地训练学生严格的判断推理、综合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教学更加科学化,但对学生思维中直觉、灵感等非理性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的培养却往往力所不能及,这样,负效应也就产生了。
(二)教学系统的内部因素。
教学系统内部的因素各种各样,错综复杂,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主体性因素。主体性因素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即教师)自身认识水平与教学能力方面的某些特性,使得负效应得以产生,具体表现在:
教师认识水平的片面性。教师对教学目的认识由于受社会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趋于片面。如社会上流行重理轻文的思想使教师也认为只有“学好数理化”,才能“走遍天下都不怕”。又如,功利主义思想对教学的冲击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持急功近利的态度,把科学技术的传播当作达到近期目标的一种手段,把眼界局限于如何使人早日获取成功,如何把学生训练成某方面的拔尖人才,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如何争取较高的升学率。另外,一些教师认为教学本身是科学而非艺术,因而只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确,教学过程的有条不紊,教学方法的按部就班,教学结果的整齐划一等等,这些都是使教学走向负面的原因。
教师教学能力的局限性。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遵循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又要求教师能够发挥独创性,灵活运用教学原理,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机智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巧妙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遵循教学规律,却缺乏艺术手法,教学的科学性很强,而艺术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学片面科学化的负面影响。
2.自身性因素。负效应的产生还与教学过程本身的特点有关。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为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教学过程既具有稳定性、有序性,又具有非稳定性、无序性。前者通过教学活动中要素与要素,部分与部分的相关性存在的有序状态体现出来,如教学过程有着较稳定的规律,有基本的阶段,教学可根据基本规律和阶段订出周密的计划,然后按计划实施。然而,教学过程除了稳定、有序外,还有非稳定、无序的特性,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要素不仅仅存在着线性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非线性的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如果教学过于强调可控性、有序性,而忽视非稳定性、无序性,那么负效应就会产生。
3.客体性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而学生是片面科学化负效应产生的客体性因素。教学系统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活动系统,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学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与客观世界,人际关系发生多向度联系和关系的、极为复杂的学生的“精神王国”[⑦],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对教师的讲授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他们不会象机器那样,一经给他们编好程序,就会按照固定的秩序不停地运动。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目标和方法,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他们的活动虽然具有被控制、被决定的一面,但同时也呈现出很大的随机性、偶发性。教学如果忽视学生的自主性,那无疑会降低教学效果,妨碍学生自由发展。
三、负效应的调控
教学片面科学化的负效应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期望之外的不良影响,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悖,必须对它加以调控,减少或消除它对教学的不利影响,促进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
(一)建构完整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实施,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中要消除片面科学化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塑造的负效应,必须建构完整的教学目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现象,无疑是要造就未来的社会行为主体。但它直接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精神实体——人。因此,它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只有塑造完满人格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⑧]。随着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由对立到融合,现代社会出现了新的科技时代的人文主义,即科学的人文主义。尊重人的自我需要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是当代世界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⑨]教学活动是极富人性的活动,完整的教学目标在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
(二)设立综合的教学内容。
人类知识的整体化,科学、技术、人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教学片面强调科学知识、轻人文知识的做法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法国物理学家M·普朗克指出“科学乃是统一的整体,将科学划分为不同领域,这与其说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还不如说是由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其实,从物理学和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直到社会科学,这中间存在着连续不断的环节。”[⑩]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课程内容的措施,如增加和加强文学、美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将人性教育渗透于学科之中,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因素之中;重视价值教育;加强生活指导和心理咨询;大力开展能够使学生体验社会、人际关系和自我的各种实践活动;进行综合性非正规教育等。[(11)]总的说来,就是要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体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互补。
(三)善于运用艺术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要具有科学性,还应具有艺术性。教学的艺术化能够以其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等特点弥补教学片面科学化的负面影响。艺术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创造的热情,而片面科学化却对此欠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任何教育,如果由于理智的原因,集中努力去教授所谓客观事实,而不激发创造的欲望,这是和艾伯特·爱因斯坦所经历的结果背道而驰的,爱因斯坦说:“我们所能经验到的最美妙的事物乃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这是一切真正艺术和科学的根源”[(12)]。
运用艺术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做到: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人格全面发展,而不是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
具有丰富的审美修养。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修养才能充分体现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能娴熟地运用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
有强烈的教学热情。真正的教学热情是一种由衷的和不可抑制的对教学的爱好,它会激起教师不断追求教学的完美,使之成为艺术而非苦差事。
(四)形成和谐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和谐表现在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人格素质的和谐、教学内容的和谐、教学环境的和谐等方面。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和谐,要求教师:不以“权威”自居,尊重学生自主的权利;完善自我人格,通过教学中的人格表现,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示范;善于组织、调节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受到融洽的学习氛围,从而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
注释:
①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② ③ ⑥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4、67、73页。
④ ⑤王长纯《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初探》,《外国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第2页。
⑦ ⑧庞学光《完整性教育的探索》重庆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57页。
⑨ ⑩转引自吴也显《面向21世纪:知识价值的革命和课程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第3期,第8页。
(11)黄宇智主编《现代教育改革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收稿日期:199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