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虚”教了得——当今语文教改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改论文,对策论文,当今论文,语文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件刻骨铭心的事件
一、“瞎”眼睛=“害”眼睛
一位数学教师急匆匆地走来,问我校长去了哪儿。我便问什么事,他递给我一张条子,我大为惊讶:“怎么,你的孩子瞎了眼?”“什么瞎眼?是害眼。”他纠正说。“你请假条上不写着:‘情因我孩子瞎眼睛,需请假半天看病’吗?”“是吗?你在骗我,‘害眼睛’的‘害’不是用目字旁吗?你别想糊弄我,你快告诉我,校长在哪儿……”我哑然了。
二、老师没讲过,我怎么会?
正吃着午饭,突然蹿进一个人来,往我家沙发上一坐,看起电视来了。原来是隔壁上初一的小孩子。“怎么不叫人的!还三好生呢!”我假怒道。“我叫你们什么呀?”小孩无奈地说。“什么?你都不知道叫我们什么?”“老师又没有讲过。我怎么知道?”我更为惊呀:“就算老师没讲过,你上初一的,也应该会!”“噢,对不起,哥哥,姐姐。”不叫拉倒,一叫倒让我气晕了:我比他爸爸还大五岁,他爸爸遇到我总是很客气地叫“大哥”,现在我在他爷俩面前算啥?
三、师傅,你就替我打报告吧!
“师傅,我家里有特殊情况,我想调离学校。”“好啊,领导同意了吗?”“同意了,他让我打一份请调报告,但我不会。”“怎么不会?还初三语文老师呢!”“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学过啊!你教我打吧!”“这报告很容易啊,它包括这么几个部分……”我一本正经地讲起来。“师傅,不要讲了,干脆你替我打吧!”“这……”
以上三件事,能算是事件吗?真是小题大做,也许有人要质问。是的,在写作时,我早就考虑到了。但你想想:一个教师连字都不会写,还蛮有理由;一个初一学生连基本的称呼都不会,还强调没有学过;一个中文系本科生,竟然连一个报告都不会打。这些难道是小事吗?这不是严重的事件吗?这不是令人深思的事件吗?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又何止是这几件事?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者,我叹息,我惘然:语文教学究竟怎么了?
“虚”化教学之现状
一、“虚”教课文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语文、求知、育能、熏情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应该说,离开了课文,语文的教与学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文是语文教与学的根。虽说有这个自编教材,那个自编教材,但不管哪个教材,绝对不会没有课文。课文的作用不容忽视,不可小觑。
而事实上,现在许多学校、许多教师对课文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不读课文,不析课文,不解课文,不练课文,不教课文,只是将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字音、字形、默写、注解、文学常识等要求背诵的内容罗列,分门别类,形成讲义,让学生背、记、写、默。这是多么可怕的课文教学啊!不走进语文课堂,是不知道这种现象的。为什么会这样?全在于考试指挥棒,全在于检测与评价的策略:现在考试为了防止死教书,教死书,把书教死,就做出了硬性规定,考试时不考课文理解,不考文学常识,不考文章主题,不考写作特色,只考出自课本的重点字音、字形、注解、文学常识等。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教课文?而考试中又必考来自课文的字音、字形、默写、注释、文学常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一个速战速决,快刀斩乱麻。于是,课堂上的很长时间,就变成了死记硬背课,看不到师生精彩的互动,感受不到课堂的生机,甚至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注入也没有了。这样做对吗?有效吗?实事求是地说,学校和教师都认为不对,这不是在教语文,这不是教语文的实质,但这样做有效,只要抓实死知识,考下来保管第一。因为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得出来的。拉差距的往往是死知识,只要死知识一分不扣,活知识的分数绝不会拉大多少。名次决定成败,成绩决定优劣,所谓好教师,就是学生考试成绩超过他人。
确实,想想也是。从教这么多年,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是着意教课文的,我是想通过课文的感染、熏陶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才能的,所以在细小的字音、字形、默写上少花了精力,可考下来真有点惨不忍睹,还真不如只抓死知识的那些老师。虽然最终中考我所教的班语文成绩名列榜首,可谁去注意这最后的晚餐呢?人们已经形成了不可更改的印象了啊。
二、“虚”以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定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话,它指出了“实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时俱进的新型语文教材不断涌现,就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为例,其中增添了很多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如:专题、综合实践活动、名著推荐和阅读等,这成了苏教版的亮点,所以很多地区掀起学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热潮。这是好事,说明大家都想让学生通过实践真正学到知识,形成能力,练就本领。
可事实上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与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交谈,真为现状担忧,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事与愿违”:很多学校、教师根本没有让学生实践,只有少数好一点的教师能够就书讲书,一条一条解决书后的问题。但没有实践,有些题目如何解决?教师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于是,课堂上,学生拼命想。想不出来怎么办?教师就帮着想,也就是教师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那么,又将如何应对中考、高考的实践题呢?如何得高分呢?也有办法。那就是让学生记熟、背熟教师形成的大批量的“实践性讲义”就行了。不是有句话叫“熟能生巧”吗?这可是以一当十的看家法宝。有人问,这样有效吗?这不是“闭门造车”吗?教师们一致反映:这样做效果很好,一是节约,二是能够对症下药,三是实践性题目就这么一点,谁都能想得出,猜得到,四是对于差生更是事半功倍,差生只要捧着念,教师检查到位,哪有不会之理?
那么,真正引导学生实践的效果如何呢?说来可笑,有时还真不如没有实践的学校、教师的教学效果好。什么原因?因为这些学生用于专题研究、名著阅读、综合实践的时间太长了,教师没有形成面面俱到的讲义,学生没有背熟,许多问题虽说在实践中遇到过,但教师又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各是各的理解,而答案虽说“意思对即可”,但阅卷时,确实只有那么几个答案有效,所以许多确有道理的答案都被“枪毙”了。事实上,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一个班的好学生的答案可能全部正确,而差学生却不一定了,即便是经过认真实践。因为他是差生啊,基础差,能力差,连语言都组织不好,能考好吗?能应对吗?而他们对全班成绩的影响很大。所以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不该让学生实践,不如形成讲义,让所有学生,尤其是差生记熟就行了。于是,这些实践的教师也都一个个改弦更张了:学人家的吧,人家的那一套有效啊!学校只看分数,家长只看分数,学生只要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啊!能力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说者有理,考核无情?分数可是好教师与差教师的唯一依据啊!
三、“虚”做作文
语文教学的两腿是阅读和写作。作文之重要,不需我讲,大家都明了。作文难教,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各种各样的作文改革出台并付诸实践。但不管怎么改,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使其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许多专家提出的策略,我以为很正确,如: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做好摘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为吟”;引导学生有序地写作,从记叙文入手,再到说明文,最后到议论文,循序渐进;多让学生写作,尝试练习,让学生在历练中逐步提高写作的水平;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素材……方法可谓多种多样。
事实上,作文教学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还是先看两个例子吧。第一个例子:又到作文时间了,某班语文教师发了一篇作文范文,先让学生用30分钟时间背,再用20分钟时间默写,然后提出用40分钟时间改写作文:只准事例不同,其他必须相同。作文收上来了,个个都在80分以上,这个分数,教师、校长、家长、学生都很满意。第二个例子:初一年级开学的第一次作文,作文题目是:以“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只要不写成诗歌,字数达到600字即可。这两个例子能说明什么?说明现在作文教学处于畸形发展之中:第一个例子是普遍存在的,那就是通过背作文、套作文、仿作文来提高作文分数,其最终培养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学生,没有思维能力的学生,被他人牵着鼻子走的学生,长此以往,作文将走向不归路;第二个例子不以学生发展规律为前提,而是随心所欲,不问基础,不管学情,是一种“拔苗助长”的教学:初一的学生就做话题作文,这合适吗?初一学生会写哪些文体的文章,教师知道吗?学生懂话题作文吗?他们能正确说明吗?能深刻分析吗?答案皆是否定的。那为什么要出这些题目?是教师无知吗?是语文课本中没有题目吗?都不是。全在于学校每个月要进行一次知识质量调查,调查时,本着“中考围绕高考转”、“平时围绕中考转”的“原则”,高考话题作文,中考当然也话题作文,平时训练就得跟上,当然也必须写话题作文了。这样,初一年级第一次作文就是话题作文也就正常了。那原来书上的题目怎么处理?不处理,那是无用的作文题,尽管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序列作文中的一题,但对于考试来说,它肯定无用,考试可是看综合能力,看话题表现得如何、立意是否深刻等,绝不是看外貌描写如何、以小见大手法用得如何,虽然这些是单元作文必须达成的要求。“考试”压倒一切,只有这样才能“低耗高效”。
解决问题之设想
为什么会出现开头列举事件中的情况?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认为这与语文教学之“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上面所列举“虚”教语文的现象仅是其中三种,但究其三种现象,我以为还不能怪我们的教师,因为这只不过是我们的教师“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对办法。那么,怪谁?怪我们的考试。考试是什么?它是指挥一切教学的指挥棒!试卷的作用大得很,一卷定终身啊!对学生而言,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对教师而言,一好遮百丑,各种评优、晋升与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既然如此,岂能不重视考试动向?教师不是神物,也是人,他也要追求最大的利益呀!这实在不是急功近利,这是迫不得已!所以,怪教师,怪错了对象。
要改变语文教学之现状,我以为:“解铃还需系铃人”,“凡事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考试评价就是源,只有在考试评价上动脑筋、做文章,让考试评价真正成为有效的检测手段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富有实效,语文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一、不设《考纲》,只用《标准》
不知从何时起,每年中考、高考都有什么《考纲》。由于《考纲》规定了考试的范围、内容和题型,有的甚至还规定了分值,这就似乎让师生学习有了方向,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办法不好。《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规定达到的各种素养都包含其中。而《考纲》表面上是《标准》的体现,实际上,很多地方已经作了限定,规定了哪些考、哪些不考,实际上,降低了要求,使学生知识不再全面、不再系统。如果不设《考纲》,只用《标准》,我们的教师就得全面教,努力教,用心教,就很少有知识的遗漏,就不会出现连应用文都不会写的本科毕业的语文教师,就不会出现连常用字都不会写的数学教师,就不会出现最基本的称呼都不会的中学生等现象。在《标准》中,没有说什么不考,只讲要掌握什么内容,要达到什么水准,所以考试与评价时,完全可以自由选择,都考,又都不考,今天考这个,明天考那个,这样可使教师、学生提高警惕,时刻关注语文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师也就没有了经验主义。为了适应《标准》,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边教边学,更有效地从教,使学生得到高分,也就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了。
二、不考教材,只用教材
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要考的内容当然很多,都考是不可能的,而如果只考教材上的内容,势必造成死教书,把书教死了的现象。但如果不考教材,势必造成不教教材的现象。怎么办?我以为,教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材中有知识、能力、情感、方法的“根”,所以,我们应该从“根”入手,用好教材,不必出教材原题,但考试时,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包含在教材之中,从而测出学生的真知识、真能力、真情感。这就如同考数学,不出一模一样的书本原题,但要出与此类似的题目;不出单一的题目,而出综合性的题目。像语段分析,不选书上的题目,选与书上某篇文章情感、写法、人物等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分析。要想得高分,怎能不教?不教,就会“吃不了兜着走”,学生和教师都必然遭殃。出这些题目,最能看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水平。这样的考试,表面游离课文,实际是紧扣课文,更加有利于学以致用。
三、不重形式,只求有效
现在是改革开放时代,在语文考卷上,也出现了许多与时俱进的内容,新鲜性、时代性、前瞻性的知识常见于卷面,但也出现了很多看似时尚,实则无聊的东西,追求所谓的时髦。有些试卷出现了若干的图片、画面,有的甚至超出了文字的内容,美其名曰图文并茂,给学生以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乐考,考好;有的试卷上,则出现了若干提示性的内容,解释说是为了给学生“拐棍”,让学生会学,乐学;还有的试卷上什么都有,题量充足,有35条之多,题型多样,有常见的基础知识题,有漫画、评论、仿写、说话等灵活题,又有课外文言文语段分析题,还有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尚可,而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根本来不及做,但得到的解释却是与中考接轨,与高考接轨,从平时训练抓起。更有些地方,考试就只考两篇作文,强调说:适应改革,重在运用,学以致用。
如此种种,我以为都是不正常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很明确:“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是语言文字的学问,当然得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重在理解、运用、实践,有“图表”不是坏事,但总该有轻重、主次;适当提示当然必要,但毕竟是考试,在具体实践中,在未知事物面前,谁去提醒你,提示一两点倒也无所谓,但总不能满卷提示吧,提示多了,是不是注入,是不是有意帮学生作弊?高考题确实多种多样,但它是一种全面的检测,是一次最重要的选拔,岂能不慎重?更何况,学生基础与能力应该达到这一水准了,所以题型必须多一点,题量必须大一点才好。否则,不就失去了高考选拔人才的目的和意义了吗?而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文言文尚在初学阶段,压根儿还不具备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初一学生单位时间内阅读文字的数量与其身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该说,其阅读量尚未达到此水平,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光考作文,表面是顺应形势,突出重点,但语文教学难道仅仅在作文,就没有其他?
有了这样的试题,必然会有不负责任的教学;有了不负责任的教学,必然会有不会语文学习的学生。语文试题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检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出题的纲,要考知识,要考能力,要考方法,要考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所有这些内容的检测,一定要紧扣教材,把“根”解透、弄清,取舍适宜、有度,不必在形式上纠缠,不必苛求形式的完美,但求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有效地学、快乐地学的作用。能够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考出学生的真知、真能、真情来,试卷才具有科学性、方向性、指导性、实践性。
语文教学的现状虽然令人担忧,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能以科学的态度审视问题,就能对症下药,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当考试评价真正成为全面、正确、有效的检测手段的时候,语文的教学方法自然就会变革,语文的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增强,语文素养就会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提升。
标签:语文课程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