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也催生出一批新的新闻文体,如博客,微博客,播客,手机短信,参与式新闻,公民新闻等等,这些新新闻文体大大扩展了普通人的表达渠道,而且很多博客、微博的内容也成重要的新闻来源,甚至成功地为传统媒体设置话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微博成为最新鲜的元素,一条条文字,一幅幅现场图片源源不断地从两会会场传出,场外无数网友通过跟帖、博客、微博和手机信息表达着感想、评价。国外媒体惊呼,中国的两会有两个会场,一个在人民大会堂,一个在网上。本文就以博客、微博等新新闻文体为研究对象,从文本的互文性叙事、主体的平民化叙事、语言的个性化、多样化叙事等几个方面对新媒体叙事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文本的互文性叙事
“互文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文本理论的核心概念。针对传统上把文本视为自足的封闭实体,法国学者朱丽亚・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一书中提出 “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之后又作了进一步表述:“互文性表示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与另一个符号系统之间的互换。”互文性可分为内互文性与外互文性。内互文性指的是构成特定文本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构成flash文本的视频、音频、文字等符号间的关联都属于内互文性范畴;外互文性指的是特定作品与其他信息资源的关系。例如引用、化用、借用既有的各种文献等都涉及外互文性。互文性在缤纷繁杂的新媒体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1.同一文本中各要素之间的互文。主要表现在构成同一文本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要素的相互指涉上。在新媒体的叙事中,这些要素发挥所长,相互依存,相互印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本。
2.文本间的互文。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的互文性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互文性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又包括文本之间时间上的聚合关系,体现了文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新媒体的叙事是即时的,动态的,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会源源不断有新的文本的增加,同时一些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也加入进去,这些文本通过一定的逻辑组合形成了对一个事件的完整报道。文本因围绕某一事件而产生的关联性便构成了一种互文。而文本接受者,也可以适时对于文本发表一些见解,建构新的文本,与原文本形成新一层的互文。新媒体文本的外互文性颠覆了文本的封闭状态,“每一个文本都向所有其他文本开放,互为文本,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系统。文本之间的互文混淆了文本的轮廓,将它的整体性形象消解成关系与联系、解释与碎片、文本与上下文的无界、无限的编织品。”互文性使新媒体在传播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丰富了文本的表现形式,从而扩展新媒体文本的价值张力。
二、主体的平民化叙事
叙事主体即叙事人,是叙述文本的讲述者,也就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声音”。在传统的文学理论中,叙事主体和作者是严格区分的。但是在新闻叙事中,新闻叙述者必须根据客观世界确确实实存在着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新闻叙事。这一要求决定了“新闻叙事人”,既指叙述文本的讲述者,也指叙述文本的写作者,因此新闻叙述文本的讲述者与新闻叙事文本的写作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重合的,即为同一人或同一机构。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叙事的主体即新闻文本的写作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各类新闻媒体,新闻报道都是以电视台或报社的名义播出或刊发的。普通人在新闻报道叙事过程中,很少能以叙事主体的身份出现在整个叙事过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低门槛,“去中心化”,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者一个可以联网的手机,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将自己所见到的事情发布出来,特别是随着博客、播客、微博等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网民借助这些平台以平民日记的形式传输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在这方面,杰拉德报道创造了个人报道的神话,杰拉德报道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个人网站,但是因为率先报道了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而一举成名,并在随后的半年中,引领了该事件的报道,月点击率达几百万,一跃成为美国最知名的网站之一。
三、语言的个性化、多样化叙事
在新媒体的叙述文本中,运用的语言是一个重要方面。一年一度的网路流行语,就是对新媒体语言的总结和盘点。总的来说新媒体文本所运用的语言虽然还是传统的主流语言,但是由于深受网络聊天室、BBS、ICQ等语言的影响,也产生许多极具新媒体特色的语言类型。这种新媒体方言,另类,有的像黑话、行话,彰显着新媒体使用者的个性。总结起来新媒体语言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
1.旧词新意类。在新媒体的文本中,经常看到“拍砖”、“灌水”、“雷”这类词语,但它们已经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含义,“拍砖”、“灌水”不是指在工地上干活,指的是在BBS公告牌上发表意见、写文章发帖 ;“雷”已经变成一个动词,表示面对某些行为表示震惊的状态。这些词汇虽然具有传统语言的外壳,却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却也生动形象。
2.符号语言。这一类语言在新媒体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可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心情“(:”(伤心的样子)、“^_^”(表示人在微笑)、“*<|:-)”(圣诞老人)、“:P”(吐舌头)、“^O^”(欢呼)、“X-<”(惨不忍睹)。这些用几个字母或符号等组合起来的语言,生动形象,往往比传统的语言有着更强的表现力。而微博、博客中现在也有专门的表情符号,如同动画一样,更加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3.谐音词。在运用电脑、手机打字时为追求打字速度而出现一些和原本表达的语言谐音的词语,经过广泛传播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词汇 如“杯具”(悲剧),“童鞋”(同学),“小盆友”(小朋友)等。还有一种是故意创造的错别字词汇,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这些词语是针对当下的一些现象而提出,含有调侃和讽刺的意思。总之,新媒体语言,因其传神性和新颖性大大丰富和拓宽了语言表现空间,显得机智俏皮,具有丰富的韵致,能营造出幽默愉悦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增加了文本的趣味性,使新媒体文本更加形象传神。
结语:新媒体叙事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著名叙事学家杰佛里・温思罗普在概括叙事与技术的关系时认为,存在于不同媒体领域内的叙事模式,会随着媒体技术的融合渗透而发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如今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叙事理念也深受新媒体叙事的影响,在叙事内容和叙事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报纸媒体纷纷将新媒体的互动模式引入报纸中,手机短信爆料,QQ爆料,选取话题和读者互动,邀请读者参与新闻报道策划,大大扩展了传受双方的互动空间。在报道上也学习了新媒体的超链接的形式,“新闻链接”、“背景链接”、“新闻闪回”、“关键词”等被频繁运用于报纸新闻叙事中。此外,新媒体的语言,也被报纸等传统媒体所吸收和广泛运用,不断地出现在报纸、电视标题中,使语言表达显得更生动活泼,更容易为年轻的读者所接受。
作者简介:毛威(1995.06—),男,江西南昌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视传),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
论文作者:毛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文本论文; 媒体论文; 语言论文; 新闻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主体论文; 拉德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