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展策略与房地产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房地产开发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发展策略》与新市镇建设
香港实行“自由港”政策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但仍然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以指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于1996年7月发表了《全港发展策略》,其目的是为香港发展订下长远大纲,结合政府在土地、基础设施和环保方面的政策,为社会发展及投资提供导向。
在此之前,香港策略规划已确立多年。大体历程是:60年代为市区密集式发展,70年代为新界扩展式发展,80年代则突出运用土地及运输最佳配合模式的发展策略。随着华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香港与华南地区联系日益紧密,香港于1990~1996年《对全港发展策略》进行全面的调整,其特点是:一是兼顾到毗邻腹地珠江三角洲及广东省过去15年的发展及其未来的发展,鉴于香港与毗邻腹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跨境通道),以适应腹地的发展;二是除了要配合新机构及港口的发展外,还要顾及人口增加及因生活质量提高而带来的额外土地需求,并维持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经济枢纽的功能,保持香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全港发展策略》提出以下几个战略原则:①策略性增长须兼顾运输、污水处理及其他基础设施系统的负荷能力,以及承受水域和大气环境的吸收能力。②对已承诺提供的基础设施应物尽其用,并以逐步发展的形式分期进行。③注意扩大都会区在经济活动方面的主要功能,以及重建拥挤及残旧地区的需要。④继续在新界合适地点进行发展,以配合地方需要和应付都会区过量的住宅要求。⑤着重扩展和改善大运量运输系统,从而腾出更多的路面空间,并扩展以铁路为主干的公共运输系统。⑥在铁路终点站及主要运输线路交汇处周围发展新的就业中心,使工作人口能安全、省钱、省时地上下班。《全港发展策略》预计,到2011年,香港人口将由现在的630万人发展到750~810万人,都会区的人口将由1991年的71%降为56%,都会区就业职位总数占全港职位总数的比例将由1991年的83%降为72%。
新市镇建设自从1973年起就已成为《全港发展策略》的重点内容之一。香港现在正在北大屿山兴建香港第九个新市镇。80年代后期,香港规划署制订了“北大屿山发展纲领”。北大屿山新市镇的策略任务之一,是成为能够容纳20万人的支援社区,首期工程将于1997年完成。
香港土地集约利用与高密度发展
香港人多地少,寸土寸金,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极高。土地供求始终是《全球发展策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全港发展策略》预计到2011年,香港总土地需求量为2400~3000公顷,未来的土地供应来源大致包括:在旧区进行重建;发展“未开发”土地;填海开拓土地。《全港发展策略》对主要用地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合理用地,又要务求能够提供多元选择,以配合需求及经济转型:①住宅用地,开辟住宅集中地区,并保留中低密度区,以满足市场对不同类型居住形式的需求。②办公用地,加强商业中心区的功能,把办公楼分散到交通便捷的次要及非都会地点,以配合商界的需要。③工业用地,改善现有工业区,并为高科技活动开拓发展地点,特别是邻近新机构、港口设施、“南北向科技走廊”以及“九广”铁路沿线一带,要为高科技活动开拓用地。④港口后勤用地,在边境地区周围及北大屿山新货柜码头旁边增开用地。⑤旅游用地,增加酒店的供应和种类,开发新的旅游点。《全球发展策略》还对都会区和新界区土地利用作了相应的功能布置。在都会区,土地利用着手解决下列问题:协助市区重建,以求改善旧区的拥挤环境及提供基础设施;提供住宅建设土地,安置受重建计划影响而须搬迁的住户;以现有就业中心区以外的主要运输线路交汇处附近为主,提供新的就业中心;提供新的道路及客运铁路联系,以减轻道路交通堵塞状况,并在新的发展地带提供更多的运输系统;建设海滨长廊及附属文化娱乐广场,把市区与海港联系起来。在新界区,土地利用承担的任务也不轻,主要包括:提供更多的住宅选择余地,以满足市民不断转变的住宅需求;尽量妥善使用私人机构的资源,协助满足全港的发展需要;鼓励在非中心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都会区与珠江三角洲之间各主要南北向“交通走廊”上的重要枢纽地点;协助实施已计划兴建的主干公路,客运铁路网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工程;改变发展模式以便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并减轻具有高度景观、农业及生态价值地点的发展压力。
基于人多地少,经济活动量大的情况,香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尽量发挥城市内每片宝贵土地的潜能,其中,“高密度发展”是香港的一大特色。所谓高密度发展,通常指在一块土地安放最多的发展、人口和活动点。香港绝大部分的住宅和活动点都位于高密度发展地区内,而且高密度地区内城市的运行和环境井井有条,高效运转。其主要做法:一是有一个权威的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计划。具有法律效力的城市整体规划必须严格控制城市整体发展,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城市发展计划必须基于城市规划来构思和实施,必须包括提供一切必要的市政设施和美化环境的设施,完美的城市设计、足够的生活和社区设备、恰当的绿化和景观,都可以帮助减轻高密度发展对居民的压迫感;二是要严控城市房地产开发,地块规划要能够控制和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使开发商依照政府制定的“计划要领”来建造地块内的楼房、社区设备和绿化设计,不让开发者将土地无系统无规划地建成丑陋的高层楼房。三是政府要有所作为,政府直接提供各类设施来改善高密度发展区内的生活质量,减轻拥挤环境给居民带来的巨大压力,政府有时需要在适当的地方收回土地来建造改善环境的设施。总的说来,香港的土地集约化利用和高密度发展是比较成功的,这为世界大城市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香港房地产开发与长远住宅发展策略
房地产业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临近,香港市民的信心日益增强,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香港房地产业开始复苏,楼盘销售趋旺。房地产开发与住宅建设在《全港发展策略》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香港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城市,1995年生产总值为1440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00美元,过去5年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上维持在每年5.5%左右。虽然香港居民享有高生活水平,但如果得不到政府的资助,许多人根本无法在房地产市场中找到适当的居所。香港的人口大约以每10年增加100万人的速度增长。为了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香港于1972年起进行了庞大的公营房屋发展计划,近年又实施各种形式的住宅资助计划,已为香港50%以上的人口提供了居所。从1990年起香港每年约有71200个住宅单元落成,其中公营房屋占55%。香港住宅政策已纳入长远住宅策略内,其核心目标是帮助所有家庭,使他们能够有合适的、负担得起的居所。按照长远住宅策略,政府可以通过控制住宅用地的供应,对住宅市场作出实质影响。私人楼宇的发展在提供住宅方面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政府为中低收入的家庭提供普通住宅,开发商为中高收入家庭提供市场价商品房,两种方式并行,有助于较好地解决香港居民住宅问题。
政府通过土地批租的垄断,有效地调节房地产市场和住宅开发。在香港,一切土地,包括未开发的土地,统称“官地”,都归政府所有。土地所有权不进入市场,港府出售的只是租业权,这一制度在香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地批租制度。土地批租是土地进入市场的前提,由政府垄断,又叫一级市场。租约对土地的用途、年限和应缴地租等作了详细规定,房地产开发依据租约规定而进行。在香港,房地产开发除了考虑合理的利润目标外,还必须要处理好如何在保护社区利益和按照商业原则之间求得平衡。香港土地批租收入占财政收入的25%左右,最高可达35%。土地批租收入为香港解决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城市建设资金;二是对进出口货物保持低税率。住宅用地的供应有详细的“住宅用地供应表”,以数据库的形式列出每块现有及计划提供的住宅用地的位置、面积、可建住宅数目及可供开发日期等。住宅用地的分布是基于香港的整体发展策略而决定的,香港现在正制订一个综合住宅信息系统,以便对住宅的供求进行更有效的监测。由于可供开发的土地有限,住宅需求量却很大,且涉及社会经济的全局发展,为住宅开发提供可靠的土地需求,就成为香港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乃至中长期发展策略所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标签:房地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