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接受的7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干预模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35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与对照组(35例给予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消化道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临床疗效;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253-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本次的发生属于消化系统非脏器实质性改变,通常临床检查后并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的一组综合征,常以某一个或一组症状为主,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不少患者存在饮食或精神压力等诱发因素。患者因疾病的困扰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在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的恢复,缩短治疗时间。现选取我院7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观察研究,做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及患者本人同意,实验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8~66岁,中位年龄为(45±1.2)岁,病史最短为6个月,病史最长为7年,平均病程(4.51±0.2)年。对照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25~67岁,中位年龄为(46±1.8)岁,病史最短为7个月,病史最长为8年,平均病程(4.12±0.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RomeⅢ疾病诊断标准。经胃镜、彩超等检查排除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20mg奥美拉唑,1次/1d,10mg多潘立酮,3次/d。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临床检查结果以及诊疗计划,向患者讲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相关知识,列举病情控制良好案例增加患者对临床诊疗护理的信任度,每日坚持查房,关心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知患者应注意事项,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2)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和面部表情,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需注意控制情绪,心胸宽阔保持心情舒畅。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案,仔细倾听患者的述说,释放患者内心压抑的情绪,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同时让患者尽可能的放松心情,鼓励患者增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倾听音乐等活动,转移患者对疾病康复疗效的注意。(3)饮食指导:为患者讲解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告知患者应禁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食易产气的食物。部分患者对乳糖食物吸收不良,食用谷类、麦面类、奶制品和果糖等使肠胃症状发作或加重,嘱患者应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诱发症状的食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保持营养均衡,多食用蔬果类、高纤维的食物,促进胃肠蠕动。劝患者戒烟禁酒、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食定时定量。除此之外,应加强对患者胃肠部保温保暖护理,嘱患者日常饮食中避免食用寒冷、刺激性食物,睡觉时应在胃肠部加盖棉被或毯子,从而避免患者胃肠道受寒冷。注意饮食卫生,使食物清洁新鲜。(4)放松训练:指导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下,缓慢的、有规律的进行腹式呼吸。呼吸松弛训练,每次10分钟,一天两次。通过放松训练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评分和焦虑、抑郁评分。消化道症状评分主要观察7项指标,包括腹痛、早饱、嗳气、上腹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评分标准:无临床症状记为0分,自觉轻微症状不明显记为1分,自觉症状明显但可以忍受,不影响工作记为2分,自觉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记为3分。各项指标的总分记为消化道症状评分。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焦虑、抑郁评分,SAS量表与SDS量表均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其焦虑、抑郁症状越明显。
1.5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同时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则用均数±平均数表示,组间检验用t;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评分和焦虑、抑郁评分,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近些年相关研究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病位多在胃脏,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动力障碍,除此之外,也与个体精神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联系。功能消化不良患者普遍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国内外部分研究学者将本病称为“神经质样的消化不良”,一般而言,工作压力、失业等负面事件的发生,可提高应激事件对机体的影响,机体长期受到应激事件的刺激可对排空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胃排空能力的降低可诱使机体发生胃肠动力障碍,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发展率。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方法的选择为经验性的,尚未发现特效药,也缺乏客观可靠的疗效判定标准。综合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对于消化性不良综合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心理改变,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可纠正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错误,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担忧治疗效果,从而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应激情绪。为后续饮食指导以及放松训练打下基础,伴随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变,为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促进患者良性生活习惯的延续。本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消化道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和消化道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适合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宁,黄磊.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0):263.
[2]孙晓红.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Ⅳ标准解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7,16(9):661-663.
[3]王肖萍,李金花.综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5,37(7):1082-1084.
[4]赵进,陶永芳,陈雁,等.护理干预对综合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2):213-215.
[5]刘露,王丽,李霞,等.小儿消化不良整体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9(9):194.
论文作者:李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消化不良论文; 功能论文; 实验组论文; 焦虑论文; 消化道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