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意识状态唤醒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_谢蓝芝

微意识状态唤醒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_谢蓝芝

重庆市秀山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409900

摘要:背景:微意识状态是具有微小但非常明确的行为证据来证明能感知自我和环境的严重意识改变的一种状态,是处于昏迷和意识清醒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目的:本研究将研究微意识唤醒的方法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月在秀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114例为对照组,给予脑性昏迷常规护理。在同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123例为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音乐联合抚触刺激法进行护理。分别评价患者护理前及护理1、2、3个月时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功能障碍评分(DRS)、脑电监测(EEG)、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监测(ABEP)和苏醒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CS、DRS和EEG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 05)。护理干预1、2、3 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GCS、EEG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 05);而DR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两组患者ABEP 各个潜伏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 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各个潜伏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 05)。干预组患者共苏醒108 例,占87. 80%,对照组苏醒51 例,占44. 74%,干预组总苏醒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干预组在各时间段的苏醒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干预组患者苏醒时间为(54. 3 ± 6. 7)d,明显短于对照组[(72. 5 ± 8. 5)d,P < 0. 05]。

关键词:音乐疗法;高血压脑出血;脑性昏迷;抚触唤醒;神经功能

前言

如何及早唤醒患者的意识仍是医护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唤醒患者的意识、缩短患者昏迷时间对患者的愈后至关重要[3]。通过外界刺激,使神经冲动激活脑干上行系统,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善患者意识状况[4]。研究显示,在外界声音、体感刺激及光线等的刺激下,可上调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受损的神经元细胞可自行修复[5 - 6]。基于此,我们采用音乐联合抚触唤醒法对脑性昏迷患者进行意识觉醒,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脑性昏迷患者114例为对照组,给予脑性昏迷常规护理。123例为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音乐联合抚触刺激法进行护理。其中男75 例,女39 例;年龄32 ~ 63(45. 3 ± 8. 9)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3 ~4 分36例,5~ 6 分48例,7 ~ 8 分30 例。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脑性昏迷患者123 例为干预组,其中男78 例,女45例;年龄30 ~ 62 岁(44. 5± 9. 2)岁;GCS 为3 ~ 4 分36 例,5~ 6 分54 例,7~ 8分3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GCS 评分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 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头颅CT 及脑血管造影高血压脑出血;,并符合第6 版《外科学》中对脑性昏迷的诊断标准。(2)GCS 评分≤8 分;行机械通气和昏迷时间在7 d 以上。(3)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功能正常,且颅内下腔出血情况得到有效控制。(4)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及心、肝、肾等器官疾病。(2)18 岁以下及65 岁以上。(3)患Ⅲ期肩手综合征。

1.3 方法(1)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和护理。(2)干预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用药,并增加音乐联合抚触刺激法进行护理。[7]。患者清醒则治疗结束。观察时间3 个月截止。

1.4 评价项目

1.4.1 各评分标准分别评价患者护理前、护理1、2、3 个月时患者的GCS、脑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y rating scale,DRS)、脑电监测(electroencephalogram,EEG)、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监测(auditory brainstem evoked potential,ABEP)[8]。(1)GCS 评分:采用GCS评分量表,该量表用于评价患者昏迷的程度,分为3个维度。

1.4.2 苏醒情况比较(1)采用苏醒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评价[9]。

1.4.3 标准判断GCS、DRS、EEG、CRS-R 由专科资深护师和责任护士共同评定,ABEP 由2 名临床专科医生评定,均取其平均值。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患者的年龄、量表评分等计量资料以珋表示,独立样本的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GCS、DRS、EEG 评分比较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CS、DRS 和EEG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护理干预1、2、3 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GCS、EEG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而DR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BEP 潜伏期评分比较护理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各个潜伏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 05);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各个潜伏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 05)。

2. 3 两组患者意识状态比较3 个月内干预组患者共苏醒108 例,占87. 80%,对照组苏醒51例,占44. 74%,干预组总苏醒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

2. 4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干预组在各时间段的苏醒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组患者苏醒时间为(54. 3 ± 6. 7)d,对照组为(72. 5 ± 8. 5)d,干预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

3 讨论

音乐联合抚触唤醒法能改善脑性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ABEP 能反映出脑干听觉通路结构的功能状况及周围神经的情况,是神经生理学的一个客观指标,可用于评价患者意识改善的程度[10 - 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各个潜伏期ABEP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总苏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 80% vs 44. 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各时间段的苏醒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苏醒时间为(54. 3 ± 6. 7)d,对照组为(72. 5 ±8. 5)d,干预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与有关研究报道结果相近[12 - 14]。说明音乐联合抚触刺激能明显提升患者的脑组织自我恢复,觉醒大脑皮质功能,缩短患者意识恢复时间。

实施音乐联合抚触护理干预1、2、3 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GCS评分和EEG 评分均得到明显的提升,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DRS 评分明显降低,且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的情况基本一致[15]。

综上所述,将音乐联合抚触唤醒法应用脑性昏迷患者,能明显减轻患者的昏迷程度,改善患者的意识状况,缩短脑功能恢复时间及苏醒时间。

参考文献:

[1]于洋,张琳瑛,朱志中,等. 电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3):214- 216.

[2]黄春敏,孙剑虹. 基于脑性昏迷患者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对其觉醒意识及预后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29- 34.

[3]张清华,赵晓勇,毕学志,等. 脑电图反应性联合中脑形态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5):494 - 497.

[4]游文栋,唐琪临,王磊,等.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创伤昏迷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J]. 中华创伤杂志,2016,32(2):120- 123.

[5]杨晓兰,鄢丽萍. 亲情抚触联合呼唤法对重型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2014,21(8):30 - 31.

[6]马静. 亲情抚触联合呼唤法对重型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临床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2015,22(4):193 - 194,封3.

[7]张小琴. 促醒护理对重型颅脑手术患者昏迷时间及预后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6 - 8.

[8]付安辉,李映良.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儿童昏迷评分和婴幼儿神经创伤评分在儿童颅脑创伤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1):871 - 873.

[9]陈璇,区嘉欢,蔡贤斌,等. GCS 和FOUR 量表对意识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价的比较[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3):2152- 2154.

[10]郝学良,杨文伟,李景琦,等. 严重意识障碍患者康复过程EEG非线性特征与CRS-R 评分相关性分析与可视化表征[J].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5,34(2):153 - 159.

[11]陈荣,卓叶雯.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昏迷患者促醒的作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65 - 66.

[12]殷世明,何平. 应用“唤醒优质服务链”对脑性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观察[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6):162 - 164.

[13]杨艺,夏小雨,何江弘,徐如祥 -意识障碍的神经递质及药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6 - cjbdr.net.

[14]张慧婷,刘友兰,钟桂芳. 呼唤式护理对脑卒中昏迷患者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610 - 612.

[15]徐珑,王波,王泳,赵继宗 -意识障碍患者的床旁脑电测试与功能恢复预后研究。科技导报,2017 - kjdb.org.

论文作者:谢蓝芝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微意识状态唤醒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_谢蓝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