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河南省长葛市中医院 河南长葛 461500)
【摘要】目的:探析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14例脑梗死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以入院时间先后为分组原则(57例/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比分析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第一救治时间、待手术时间、48h病死率、急救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4个月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可缩短入院抢救时间,降低病死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可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变治疗结局。因此,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改良急诊护理流程;脑梗死;临床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165-02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为供应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发生阻塞及狭窄[1],从而致使脑梗死患者发生脑组织缺氧、缺血的状况,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该病发病急、病情重,需对其进行急诊护理和治疗。本文以114例脑梗死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14例脑梗死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以入院时间先后为分组原则(57例/组)。对照组:男31例,女26例;年龄最大78岁,年龄最小44岁,平均年龄为(61.32±2.33)岁;平均NIHSS评分为(14.65±7.39)分。观察组:男32例,女25例;年龄最大79岁,年龄最小46岁,平均年龄为(61.25±2.47)岁;平均NIHSS评分为(14.39±7.58)分。两组在基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及家属时,由急诊科医生进行检查,确诊为颅脑损伤后,交由脑内科专业医师,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在整个护理流程中,护理人员的任务为协助医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改良急诊护理流程:主要包括建立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考虑到其他护理风险和病情发展的可能性。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第一救治时间、待手术时间、48h病死率、急救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记录。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4个月的治疗后随访,对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此次研究数据加以分析,数据比较中,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形式表示,比较验证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验证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说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结局对比分析
观察组在第一救治时间、待手术时间、48h病死率、急救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随访结果比较
经为期4个月随访,观察组中,运动障碍11例,颅内水肿13例,颅内出血2例,排尿困难2例,负面情绪4例。对照组中,运动障碍17例,颅内水肿15例,颅内出血35例,排尿困难4例,负面情绪14例。经统计分析,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脑梗死疾病是因脑部组织的血供不足,从而导致组织软化、坏死,进而引发出的一系列相关症状。其中偏瘫、失语、卒中等情况较为典型。该疾病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一般发生在45岁以上群体中,而在65岁以后患有该疾病的几率将显著增加。而该疾病的性别特征也比较明显,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比例大约为1.3:1[2]。由于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因此也成为急诊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改良急诊护理流程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首先,将疑似脑梗死患者进行收治,并协助急诊科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评估,填写病情评估表。其次,对患者是否有溶栓适应症进行判断,并排除溶栓禁忌症患者。在患者清醒的情况下,快速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和初步沟通,建立静脉通路。同时,辅助患者完成各项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辅助患者做好心电图检查以及头部CT检查。再次,确认可以进行溶栓处理后,通知病区医护人员做好溶栓前准备工作,保障医疗器械可正常运行和使用。最后,护理人员要严格、准确遵医嘱配合医生在第一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溶栓处理和相关治疗。改良急诊护理流程要求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同时,要保持患者的治疗和住院环境安静整洁,定期对病房进行通风。定期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避免发生感染。在饮食上,避免患者食用过多的鸡蛋、动物肝脏等高胆固醇类食物,多食用维生素类食物。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尽量多参与社会活动,早日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3-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第一救治时间、待手术时间、48h病死率、急救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效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某研究结果一致[5]。总而言之,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可缩短入院抢救时间,降低病死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可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变治疗结局。因此,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彭为,张罡,周云霞等.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4,18(9):1790-1792.
[2]汪红艳.观察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0):152-153.
[3]姜永丽.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28):228-229.
[4]王云,贾亚平.急诊诊治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8):38-40.
[5]王素玲,郭秀花.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2):164-164.
论文作者:张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流程论文; 脑梗死论文; 时间论文; 发生率论文; 并发症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