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中医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新的且疗效突出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53.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治疗是一种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针刀疗法;普通针刺;顽固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345-02
面瘫是以一侧面部麻痹,口眼向另一侧歪斜为主的病症,中医学又称“口眼喎斜”,“歪嘴风”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是针灸治疗的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或劳作过度第导致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邪中面部经络,而至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进而出现喎噼,活动不利等。一般病程超过2个月仍有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面肌痉挛等后遗症者称为顽固性面瘫。笔者临床中发现此类病人在面瘫侧面部穴位上往往有数个明显的压痛点或(及)筋结点,经常规针刺后压痛点或(及)筋结点的消除并不明显,而尝试针刀处理后其消除明显,且面瘫恢复明显。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六盘水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或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6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神经病学》(人卫第六版)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分级标准不低于V级。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2)病程在两月或以上,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分级标准不低于V级;
(3)未采用针刀疗法治疗及停用药物7天以上者;
(4)年龄18岁≤年龄≤60岁;
(5)患者自愿参加,签订知情同意书。
2.治疗方法
随机将受试者分为2组,分别为针刀治疗组,普通针刺治疗组。
2.1 治疗组
患者取仰仰位,医者站在患者患侧,用拇指在其患侧面部触按,找出压痛点或(及)筋结点,并用标记笔标记,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洞巾,戴无菌手套,取1型4号汉章牌针刀,严格按照四步操作规程进针刀,刀口线与肌纤维走行一致,刺入后缓慢进针刀,待患者有酸胀感时,行纵向疏通横向剥离,遇到硬结行切割,待刀下有松动感时出针刀,用创可贴贴敷针眼,并按压数分钟,以防出血。每7天治疗一次。2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对照组
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2mm×25mm。取患侧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攒竹透鱼腰、迎香、颧髎、牵正、翳风、四白、丝竹空、上关、下关、承浆施补法;健侧地仓、迎香、颧髎施泻法;双侧合谷,施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min,每5min行针一次。双侧肝俞、脾俞、肾俞点刺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10次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通过对面容和面肌运动状态进行观测,根据面神经麻痹程度,将面神经功能区分为不同的等级或评分,采用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house-brackmann分级法,该评价系统的评价内容包括静态时面容的对称性、动态的自主活动等。
3.2 疗效标准
痊愈:符合I级标准,面肌功能恢复正常,面肌运动时双侧对称一致;显效:符合Ⅱ级标准,面部静态对称,面肌运动时有轻微歪斜,鼓腮、皱眉患侧稍差;有效:符合Ⅲ、Ⅳ级示准,症状均有改善;无效:符合Ⅴ、Ⅵ级标准,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均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同组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效果。见表。
4.讨论
关于顽固性面瘫,中医认为多由于失治迁延日久,或者因为面部筋脉长期得不到营养支持而弛缓不用,形成顽固性面瘫,或者因为正气不足、素体脾胃虚弱所致气血生化不足,或者因为邪气入深,津液不行,壅遏为痰,痰瘀搏结,缠绵难愈,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顽疾。患者长时间的面部肌肉失用及气血运行不畅,使面部出现部分明显的阻塞,表现为炎症、粘连或挛缩等。多出现在太阳、下关、颊车、翳风附近。针刀为现代结合中医的针具和西医手术刀而发明的治疗工具,因具备了刀的一部分功能,它的功效以切割见长,因而起到松解分离的效果明显。通过针刀对软组织的松解分离,对炎症、粘连或挛缩起明显的改善作用,从而减轻了局部对神经或(及)血管的压迫,使支配区域功能恢复。如太阳穴分布有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颞浅动脉的分支或属支。通过对太阳穴附近的针刀处理,能很好的改善眼轮扎肌闭眼功能。朱氏认为面颊部的硬结、条索常常是面神经颊支的卡压点,针刀的松解,能解除卡压,起到通经络,扩张周围血管,加快血液循环,达到治疗面瘫的目的[1]。中医认为压痛点及筋结点为气血经脉堵塞较明显部位,通过针刀的处理,明显的改善了气血经脉的运行。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的改善面瘫症状及体征,但治疗组的总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刀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有较高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自涛,赵红利.针刀加手法整复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4):223.
论文作者:高兴中,彭忠琼,邹维宇,张兴鹏,陈塨,孙丰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面神经论文; 顽固性论文; 面瘫论文; 针刀论文; 患者论文; 压痛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