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血花剧团”及其社会动员功能分析_李之龙论文

黄埔“血花剧团”及其社会动员功能分析_李之龙论文

黄埔“血花剧社”及其社会动员功能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血花论文,探析论文,动员论文,功能论文,剧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黄埔戏剧的历史渊源

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建立在广州东部远郊的黄埔岛上。该岛距离广州市中心地带约20里,与广州有水道相隔。这种地理位置既有利于使军校避开旧军阀的干扰,又形成了军事防守上的相对安全地带,并强化了对学生军事训练和封闭式教学管理的环境氛围。

黄埔军校成立后,在政治部的推动下,校园文艺活动日趋活跃,使当时中国城市社会中流行的通俗新话剧之风在校中盛行。1924年9月的《广州民国日报》留下了两则黄埔军校早期演剧情况报道。9月25日,报载“两农会定期成立”消息。“番禺长洲农民协会自筹备以来,各农民均踊跃加入,兹定于九月二十八日开成立大会,会场设在长洲下庄村本会。开会秩序:一、奏乐;二、宣布开会理由;三、齐向国旗、农旗行三鞠躬;四、宣读祝词;五、请廖省长致训词;六、请农民部长致训词;七、请蒋校长致训词;八、请来宾演说;九、答词;十、会员演说;十一、请军官学校学生唱京调及湖调;十二、演幻术;十三、白话剧;十四、摄影;十五、茶会;十六、夜演影画戏;十七、散会。又花县农民协会自筹备以来,各乡区纷纷成立农会,计已成立者有廿余乡农会,观第二区农会定九月廿六日开幕,象山村定九月廿五开幕云”①。这里指出了即将由廖仲恺省长参加的一个军校开幕式,议程即达17项之多。而黄埔军校的演剧,将作为项目之一。当然,对于学生所演出的更为具体的戏剧名目,文中没有过细提及。但仍然指出了是京腔和湖调。其时黄埔军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诸多口音兼有,演出京剧和湖剧,亦在情理中。

9月30日,该《日报》又做了《长洲农民协会开幕》纪实报道。大概为:“昨廿八日,为长洲农民协会开幕成立大会。会场在下庄村曾氏宗祠,陈设辉煌,参观者有军官学校何总教官,严队长,长洲炮台李台长,舞凤军舰代表李光菫、杨秀林,农民部长何友邈,福安军舰代表、军校特别区党部代表李芝龙,飞鹰军舰代表,芳村农民协会代表□彬,廿四乡社长凌粲,新造商团公所,曾边东约曾姓南亭自卫团团长关达芝、关绳武,堂绅蓍老及军官学校特别区党部各区分部等,不下二十团体。而广宁农民协会、钟村农民协会、芳村农民协会、曾边东约新造商团公所,及军官学校特别区党部,均有匾额赠送,庆祝到会者,有三百余人,由曾如松主席宣布开会理由,首请何总教官、农民部代表致训词,次有李老工、李芝龙,芳村农会代表,及会员曾国民演说,曾铁生答辞,继由军官学校学生唱调,韦启瑞演幻术,四时茶会摄影,是晚军官学校开演白话剧,七时开演,到看者五六百人,八时半演完后,蒋介石校长欢迎农会全体会员到校茶会,直至十一时,始宾主尽欢而散。”②无疑,当晚由蒋介石、何应钦、严重等人主持的开幕会,也同样安排了由学校学生演出的白话剧节目,以为助兴。

这些早期的记述资料表明,在“血花剧社”正式建社之前,军校的演剧活动,已经开始了,并频频成为军校管理者所认可的重大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判断,即先有娴熟的学生团体业余表演,然后才有正式的“血花剧社”机构的建立。

黄埔军校的学生在校接受封闭式的严格管制训练,教学任务繁剧,而注入动作性和思想政治性相结合的话剧表演,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较好弥补。军校招生的资格要求:年龄在18~25岁之间,学历要求“为旧制中学毕业及中学相当程度之毕业学校”,思想上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这就是使得黄埔岛集聚了一大批青春奔放、思想活跃、素质优良、追求上进的年轻人。当1924年10月周恩来负责起政治部的工作后,使演剧与学生教育关系更加密切。“周恩来同志就是当年南开编演新剧的积极分子。1915年南开学校11周年时,他参加演出《一元钱》,获得很大成功”③。自“五四”运动前年仅16岁的周恩来正式加入中国教育界名流张伯苓组建的南开新剧团开始,其本身就是白话新剧的提倡者。在其影响下,军校中的话剧表演日趋活跃。

二、“血花剧社”成立及主要活动

伴随着军校中戏剧活动的开展,建立演出性的剧社便成为期待中的事情,“血花剧社”首先得到了校长蒋介石的大力支持。剧员杨大容曾在地方报刊上撰文追述:“蒋校长对于新剧一道,甚为赞成且极力提倡,故年前曾责成政治部组织‘血花剧社’。”④

1925年正月一日,血花剧社得到了蒋介石及政治部的批准而正式建立,社长一职,由刚刚从黄埔一期留校的共产党员李之龙担任。李之龙,1897年出生于湖北沔阳,自少年时代起就热爱戏剧事业,1912年入武昌外语专门学校,时曾与同学组织话剧社,创作并主演新话剧《叶老爷现丑记》,李常言:“枪炮只能攻城,艺术可以攻心,搞戏剧工作就是革命。”⑤在前文所述的黄埔军校早期演剧活动中,擅长湖剧的李之龙参加了校方开幕式活动。而血花剧社的实际领导权,“掌握在学校政治部之手,从周恩来到熊雄两位杰出的领导者,高瞻远瞩,均重视对血花剧社的组织领导和演出内容的选择”⑥。

剧社取名为“血花剧社”,一说来自于黄埔军校校歌“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一说认为来自于廖仲恺所题“烈士之血,主义之花”对联而来。二者都显示了以流血牺牲精神追求革命的目标。血花剧社的演出内容,以宣传革命为宗旨,主要是革命斗争的生动题材,如帝国主义怎样侵略中国、军阀怎样摧残百姓和资本家怎样压迫穷人等。

血花剧社的演出活动,渐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初以校内活动最为活跃,只在黄埔岛上演出。自剧社成立后,每逢革命纪念日,或学校中举行的大规模文娱晚会,有时在校本部大礼堂或者在操场露天举行演出。社长李之龙、蒋先云、贺衷寒、陈赓均为剧社的积极分子。杨其纲是血花剧社的秘书。剧社社员演技生动感人。在戏中,李之龙自己扮女主角,举手投足,别有风情。陈赓将军有表演天赋,模仿各类人物动作神态,惟妙惟肖。其曾排练过讽刺剧《皇帝梦》,男扮女装,饰袁世凯五姨太。金莲碎步,挤眉弄眼,令黄埔师生大笑不止。有表演才华的军校学生,不断进入该剧社。后来,广州市的许多集会活动也纷纷请血花剧社去助兴,经常在市内南关戏院或在东校场和省议会的空地上搭棚演出。剧社也曾经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演出,引得学生观者如醉。当时的一则报道更是指出:近来该社更加扩充,各演员纯属优良分子,均系本校一、二、三、四期学生担任演剧,并于黄埔及广州等处设立两组,黄埔组为现在在校之学生担任工作,广州组为已毕业之学生担任工作,共图发展,分途工作,曾亦表演数次,成绩甚佳⑦。随着剧社演出活动的扩展,“血花剧社”,颇受社会欢迎,故获一时之盛名。

血花剧社成立不久,即开始了东征,剧社随军做宣传工作。周恩来专门指示政治部经济上支持“血花剧社”。剧社根据东征中的素材,编导了打倒军阀的各种话剧,将军阀割地自据、欺压百姓的种种丑态,尽行表演,广泛宣传解放民众的革命思想。1925年2月5日,东征军顺利攻下淡水,血花剧社入城后随政治部沿街张贴《安民布告》,发表演说,唤醒民众,并在广场表演了革命剧演出,吸引了市民蜂拥观看,盛况空前,大大提高了东征军的声威。

血花剧社还随东征军深入到潮州、梅县一带各地演出,不仅起到了动员群众支持革命的重要作用,还把革命话剧的火种带到潮、梅各地点燃,深受群众欢迎。

三、血花剧社的改组及随军北伐

1926年5月13日,广东革命政府的党报《广州民国日报》刊登了“血花剧社紧要启事”:本社自去岁正月一日成立以来,一年有奇,以各同志之努力,曾在广州黄埔汕头潮梅东莞等处,工作颇受军民之欢迎。对于唤起民众联合军民感情,实有圆满之结果。兹以事实要求本社有扩大组织之必要,爰定于五月十八日下午六时,在广九铁路车站对面邮政局第五号,本社全体社员大会,讨论改组及以后进行事宜。届时希各社员及以前在本社曾服务二次以上者,一律出席,并须于开会前二日,先到本社报到为要。社长蒋中正,筹备改组委员王君培、李超、余洒度[8]。由蒋介石署名的启事,郑重声明了改组事情,可见黄埔军校对血花剧社的重视。

5月20日,该报又跟踪报道了“血花剧社改组经过情形”。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血花剧社成立以来,将近两年,历在潮梅省城黄埔各地排演新剧,素得民众欢迎,现该社以北伐在即,该社有扩充组织以广宣传之必要,前由余洒度、王君培、李超等筹备改组,已得社长蒋中正同意,业于5月18号就广九铁路该社开改组大会,结果拟定蒋中正为社长。执行委员为余洒度、王君培、王慧生、俞墉、李超等7人,候补委员为蒋先云、张维藩、李靖源3人,监察委员为伍翔、廖开、赖刚、顾仲起、黄天玄5人。闻该社常月经费2000元,内分剧务、总务、理财、电影四科,将作大规模之宣传,除每月演剧一次,另制电影片⑨。其实,自“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剧社社长李之龙被监压,导致了剧社活动紊乱,且值北伐之际,继续剧社扩大宣传活动。因此,此次改组,主旨即在此,故由蒋中正兼任社长。并具体安排了经费和常规演出活动。对于这次改组,稍后也有评论指出“血花剧社,自扩大组织以来,其剧务发展,一日千里”⑩。

在1926年北伐前夕,改组后的血花剧社全力迎接国民政府的北伐。7月21日,国民革命军在东校场誓师北伐。誓师后剧社举行了盛大演出,以鼓舞军心。演出剧目是血花剧社自编自演的新话剧《革命军来了》、《碧血黄花》等,观者欢声雷动,鼓舞了北伐军的革命士气。

而血花剧社之原社长李之龙,自1926年3月被秘密逮捕后,其在狱中创作了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国魂兮归来》,反映鸦片战争的《此恨何时灭》等剧本,6月,在张治中和邓演达向蒋介石劝说下,李之龙获释放。出狱后,被派往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兼任新改组的血花剧团主任,不久又踏上了北伐前线。在随军北伐过程中,血花剧社沿途排练,登台聚众表演。向湘、鄂等地的群众宣扬北伐军的三民主义理想和统一全国的目标。9月,李之龙带领的血花剧社随北伐军到达武汉,由他负责的血花剧社,在汉口扬名一时。12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决定接收汉口新市场,定名为中央人民俱乐部(血花世界)。在这里频繁进行的革命剧演出活动,使得北伐革命宣传与当时的湖北楚剧改革运动融为一体。李之龙被任命为中央人民俱乐部主任,其在大门口张贴“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的大幅标语,在墙头廊柱书写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格言,并设有演讲厅。血花世界先后公演了以义和团运动、鸦片战争为题材的《国魂兮归来》、《此恨何时灭》、《二七惨案》、《革命军来了》、《三个商会会长》、《工厂主》、《夜未央》、《弃妇》等众多剧本。1927年2月,在收回英租界的斗争中,李之龙在《孙中山伦敦蒙难记》剧中亲饰孙中山,栩栩如生,好评如潮(11)。

四、“血花剧社”及岭南新剧的社会动员功能审视

血花剧社的演剧活动,以青年军人的高尚革命理想和娱乐性的演技为依托,充满救国激情,剧情和表演大多朴实、真挚、感人。这与当时中国主要城市及岭南社会的新剧演出风尚遥相呼应,在社会变动的背景下发挥了洗礼思想和动员广大民众的功能。

1926年6月28日,时人杨大荣在《黄埔观剧后》一文中评论说到:“近来新剧日盛,各商埠各省县,无不极力提倡,在新剧初兴之际,尚无十分精确,亦不受社会欢迎,故睹者杳杳,一般籍为营业者,是以生一异常困窘,后来有学校团体,时而表演新剧,以做宣传,而易风化,久之颇得一般人士之欢心,故亦渐次发达!”(12)可见,新剧的盛行,在移风易俗方面的深得人心。

血花剧社是当时岭南社会的新剧的一个杰出代表,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戏剧社会动员功能的渠道。而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戏剧状况来看,以知识分子为骨干的各种戏剧社团的竞相兴办,为中国社会的显象之一。1920年,由黄爱、庞人铨领导的湖南省劳工会新剧社,是中国第一个工人业余演剧团体。劳工会新剧社曾演出《人道之贼》、《金钱万恶》、《社会福音》等剧,取材于工人生活,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军阀、反资本家剥削主题,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广东省海丰农会组织的农民戏剧实践团体,也常以演戏的方式进行宣传鼓动。其演出的二斗租,“当演至贫民被田主侮辱时,状至哀,观众悲愤交集,会场为之鼓噪”(13)。到了1925年,“五卅”前后,全国的革命群众运动更显现出风起云涌之势。与此相适应,各地的业余演剧活动愈发活跃,“工人、农民、革命军人演剧组织的出现,虽然没有改变出于草创时期的新兴话剧局限于知识分子圈子里的状况,却代表了一种新的方向”(14)。这个新的倾向便是在现代戏剧实践中一个具有社会运动形态和鲜明的战斗性传统的戏剧实践团体已经出现。

从岭南社会的实际情况看,其实,早在1906年底,当时的广州《时事画报》已经对新剧演出有了一则“登台演说”的专门报道。报道说一位留学东洋归来的学生,打算在广州成立“说演社”。“泰东西文明国,遇有关于社会风化事类,每由热心志士,谱为讴歌,或编成剧本,登台演说,以动人感情。开人智识,为进化之大助力。兹有香山刘君均理,曾游学东洋,有感于此,归而联合报界学界诸同志,组织一‘影响说演社’,拟将中西时事,可以灌益现在中国社会者,庚续串演。现拟择地于惠爱七约,为创办基址。约俟三个月后,串练成熟,便即出演云”(15)。这位留学生打算创办之说演社,欲以演剧的形式动员民众,宣讲灌输新思想和西方文明。

20年代后的岭南社会,传统戏剧与话剧相杂糅的新剧盛行,在各种庆典礼仪、筹款、社会公益活动、重大群体运动中,动员作用日益突显。例如,1925年6月1日的一则“陆军军官学校血花剧社启事”说:“迳启者敝社在广州演剧筹款,救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罢工失业工友,承诸公热心赞助,乐为受票,敝社深为感佩。同人演剧甫毕,仓猝奉公命出发东江讨逆,以致票款未能收集。现战事已告结束,敝社总务主任李之龙君特地返省办理一切未竣事宜。其经手集票人员,亦将回省着手收款,务望诸公慷慨解囊,将所认之票价照数检交各经手人。本社收齐后请托中央执行委员会工人部转交上海失业工友。此启。”(16)血花剧社成立之初,便在广州社会上演新剧,积极为上海罢工工人募集筹款。1925年4月16日,有报尚载:“大明星剧社,连日受光华医学专门学校之聘,仍在爱惠西路明星剧场开演。闻所有剧目,珍珠塔、剑底鸳鸯,是日为该校十七周年纪念,人士跻跄,无不眉非瞩目,叹观止云。”1926年4月20日,民国学校演剧筹款。“在第一公园前明星戏院演剧,加插马师僧及紫罗兰跳舞,场内不劝捐,十八日演救国救民,夜演蔡松坡,十九夜演安重根,另有中西乐助兴,请各界早临为幸”(17)。在广州市的另一次慰劳游艺会上,“昨十五日,为第一公园开慰劳前敌革命军人游艺会之第三日,虽为天雨所阻,人数似为减少,然因各种布置,异常优美,故苟一天晴,当无容足之地,是日赴会者为避雨起见,多麇集于大戏场,及两大陈列棚,及女子买物场,西菜部等处,各该处于是座为之满,穿雨樓携雨伞之男女,触目皆是,计是日……女伶唱曲、催眠幻术、醒狮技击等等,虽大雨如丝,仍照常开演……男剧日演太白和番、贵妃醉酒,夜演夜困崤山,各著名归隐老倌报效拍演,女剧日演玉鸿缘,夜演芙蓉恨,有麦国英之歌喉,李飞飞之艺术、李拔卿之诙谐等,影画戏则开影美国爱情长画,名有情人终成眷属,即神经六谐画等,女伶唱曲,为循环女、公脚秋、西湖妹、白燕仔等,统观种种游艺,均大有可观云”(18)。

新剧对民众心灵的真正冲击、激荡作用,尤其是这一艺术形式的社会动员功能的标志。在当时的岭南社会中,新戏剧的演出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争相观剧,已成时尚。1926年5月24日,大明星剧社所演名剧《西太后》,极得社会欢迎,“现因各界观剧君子群请本院开演此剧。兹为应观客要求起见,经向大明星剧社商妥。该社因暇时无多,只能取其剧中垂帘听政及太平天国最精彩之五本,由夏历四月十六日晚起,在本院开演连两日三晚,欲观西太后者盖兴乎来”[19]。1926年6月21日,梁季文在广州观“黄兴归天”演剧后评述:余自前年国民党员开恳亲大会于第一公园曾一睹真相剧社,迄今年余。不获重睹,颇引为憾事。日者,友人来函,始悉该社连日假河南光南戏院开演,欣幕之余,于月之初八,买舟往观焉。到则见锣鼓喧阗声中,数百座位,竟无虚席。可知该社得社会人士欢迎之切矣。是日演黄兴归天。其口白之哀戚,表情之逼真,以归天、哭灵二幕,为最引人入胜。在在皆予观众筋脉扩张,恨不能立执干戈,参与革命,与恶军阀奋斗,拼个你死我活为快,嗟乎,戏假情真,竟感人至此。诚叹观止矣。……至其剧情,以陈铁善饰黄兴,在昧仙园庆祝双十节,席间闻冯国璋被选为副总统,即气至当场吐血,比扶返家中,已奄奄一息,寻且溘然长逝……演至抚尸痛苦,及对灵饮泣时,互唱二簧,一字一泪。皆能表情细腻,白口清晰,余观至此,亦几陪一点同情泪。环顾女座,多出巾拭目,涕唾纵横,甚感人之深,可以概见(20)。

1926年5月24日,血花剧社与民间剧社协力为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进行社会动员。当时在为即将随军北伐的中国国民党红十字救护队举办的一次筹款会上,专门请来了文化名人郭沫若莅场,以壮大社会影响。“特于本月廿五六两晚,假座长堤青年会剧社,所有收入全数拨给红会做北伐费用,闻廿五晚所表演者乃《山河泪》,写韩国独立运动……郭沫若先生之王昭君,亦于是□□剧社为上演此剧……星期日郭先生允许亲自到场演讲。”(21)新剧对多层面社会功能的关注,越来越显现。

注释:

①《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9月25日,“两农会定期成立”。

②《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9月30日,“长洲农民协会开幕”。

③《周恩来早期文集》(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南开大学编,转引,《青年周恩来与中国早期话剧》,徐晓兵,徐忠:中共党史资料,2008年第2期,第160页。

④《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6月28日“黄埔观剧后”。

⑤刘作忠:《楚剧改革的先行者—李之龙》,载《湖北档案》,2002年11月。

⑥文强:《我在黄埔军校的见闻片段》(黄埔四期学生),载《黄埔军校回忆录专辑》,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广东省委员会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11月。

⑦《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6月28日,“黄埔观剧后”。

⑧《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5月13日,“血花剧社紧要启事”。

⑨《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5月20日,“血花剧社改组经过情形”。

⑩《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6月23日,“血花剧社筹备纪念沙基惨杀演剧”。

(11)陈国民:《周恩来与李之龙》,载《红岩春秋》,2003年3期。

(12)《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6月28日,“黄埔观剧后”。

(13)祝红:《论现代话剧传统的问题》,博士论文,转载中国学术期刊网。

(14)祝红:《论现代话剧传统的问题》,博士论文,转载中国学术期刊网。

(15)《时事画报》1906年36期。

(16)《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6月1日,“陆军军官学校血花剧社启事”。

(17)《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4月16日。

(18)《民国日报》1925年4月16日。

(19)《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5月24日,“海珠戏院开新戏”。

(20)梁李文:《评真相剧社“黄兴归天”》,载《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6月21日。

(21)《民国日报》1926年5月24日。

标签:;  ;  ;  ;  ;  ;  ;  ;  

黄埔“血花剧团”及其社会动员功能分析_李之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