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少年科学奖”获奖者的追踪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获奖者论文,北京论文,少年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10年以来,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先后颁发了四次“少年科学奖”(1987年、1989年、1991年和1993年),共有127名次、122人受到表彰。获奖者包括普通中学学生91名,中师和职业高中学生16名,小学生15名。首都师范大学科技教育研究会于前不久对获奖者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历时近5个月。
少年科学奖获者多来自中学和科技馆、站近50家,小学15所,表明该奖项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就学校的具体分布看,广泛中又体现着不平衡,在96名中学获奖者中来自市重点校的70名,占73%;区重点校的14名,占14.6%;普通中学仅12名,占12.5%。同时重点中学情况又不相同,获奖最多的学校依次为: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实验中学(以上三校各7名)、北京四中、清华附中、八十中学和北京二中(以上三校各5名),七校总计获奖者41名,占普通中学全部获奖者的42.7%,他们共获金奖18项、银奖19项、铜奖6项,其中金奖、银奖分别占该奖项的60%和36.5%。获奖数量多、质量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市区各科技馆站中,宣武科技馆和市科技馆分别以8名和7名获奖少年名列前茅,这种获奖人员相对集中的特点,为人们研究现代教育中培养科技人才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条件。
少年科学奖的颁发,最直接的结果在于发现并激励了一批热爱科学技术的青少年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输送了较高素质的接班人。获奖者中,近年从高中毕业的52名,其中进入大学的48名,占毕业生总数的92.3%,其中进入国家重点大学的41名,占毕业生总数的85.4%。获奖者中有相当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除获得少年科学奖外,取得世界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金、银牌和国家级与市级竞赛奖的不乏其人。
科学少年成长的环境分析
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各素质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然而,在当今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绝不容忽视,这种影响的具体内容和程度如何呢?从已经得到的有效问卷中可见一斑:
当问及获奖者关于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学校及其他环境问题时,结果见表一。
表(一)
较好 高水平 温暖的 志同道合 课外科 少年宫或 奥 校
校风 教 师 班集体 的朋友技活动 科技馆学 习
60%
76.7%
26.7%
50.9% 73.7%43.3% 26.7%
对“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办法”的问题,回答如表二。
表(二)
父母 教师帮助
朋友和电视和
寻找资料
帮助 同学帮助 其他传媒 自己解决
20%56.7% 40%
0.3%
80%
上述数字表明:作为科学少年成长的环境的特点,至少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水平的教师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76.7%的获奖者承认,他们的成长得益于有水平的教师,56.7%的获奖者在遇到困难时愿意找老师质疑问难。
第二、校内外科技活动是科学少年成长的肥田活土。科学少年奖的获得者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已经初步展示了他们的实力,在当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大环境中,却敢于冒风险,不是主要通过奥校等途径取得应试的本领,却敢于冲破传统教育“纲、本、堂”的束缚,通过各项课内外科技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73.3%的获奖者受益于课外科技活动,43.3%的获奖者参加过少年宫或科技馆的活动。50.9%的获奖者认为,他们的成长得益于志同道合的朋友。统计表明,这远远大于班集体的作用(26.6%),这与他们广泛参加科技活动也不无关系。从社会学的观点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包括成人环境和同辈环境两方面,前者,青少年常常处于不重要的从属地位,只有在同辈环境中,青少年的地位平等,他们才有机会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发表判断和批评性的意见。尽管他们大多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当遇到困难时,会寻找资料,独立解决问题(调查表明80%的获奖者这样做),但他们仍然有可能,也有条件选择与朋友互相切磋,共同进步的办法。青少年同辈环境在其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对当前独生子女愈来愈多、家庭生活环境日趋封闭的大环境下的青少年教育问题,应该成为各方面需要研究的教育课题之一。
第三、温馨的家庭是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条件。回函的科学少年全部来自双亲家庭,其双亲为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占70%,双亲中一方为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占16.7%,双亲为工人和农民的占13.3%。
对获奖者家庭条件的进一步调查,结果见表三所示:
表(三)
和谐温馨的有父母的帮助 有较多藏书 有计算机
家庭环境
等条件
43.3% 46.7%33.3%
26.7%
家庭是儿童少年的启蒙学校,家长是他们的启蒙老师,有利成才的家庭环境中获奖者首选“家庭关系和谐温馨”是不无道理的。在和谐温馨的家庭中心情好,精力容易集中,也容易得到家长的指导,这一切当然会有利于青少年好好学习,积极进取。
在有利于成长的家庭环境中,获奖者46.7%选择父母的帮助,33.3%选择较多的藏书。联系前述获奖者在学习和科学研究遇到困难时选择父母帮助的仅为20%的事实,不难看出,此处所指父母的帮助,主要是指他们在思想和生活等方面得到父母的具体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一些问卷中特别注明的那样,是“父母的言行”和他们对子女从爱护出发的“鼓励和放手管理”等内容。调查显示并不是说人才只能出现在温馨和谐的书香门第,获奖者中13.3%的双亲属于工农成份就是证明,因为从青少年长远的发展来看,他并不一定需要父母在具体的科学知识上能够给他们多少帮助,绝对需要的,他们自幼生长的家庭,能为他培养敢于奋进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