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大作关于幸福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池田大作关于幸福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池田大作关于幸福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丛晓波

(日本创价大学,日本 东京 192-8577)

摘 要: 池田大作在区分相对与绝对两种类型基础上,分析了真实幸福即“自他共的幸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并进一步提出实现幸福的“六把钥匙”。池田大作对于“什么时候幸福”、“真实的幸福是怎样的感觉”和“如何才能实现幸福”的回答呈现出理性思想与感性领悟的统一、理想追求与实践过程的统一、自我调控与关系和谐的统一、积极情绪与消极体验的统一以及反映日本社会文化等五个基本特征。池田大作有关幸福的思想对于当下我们理解幸福的本质、获得幸福以及提升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池田大作;幸福;幸福本质;幸福获得;当代启示

思想的魅力在于它支撑着生命的力量与激情,使人不管面对怎样的生存境遇都一如既往地保有人的理想与尊严,并为之实践和奋斗。幸福既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想追求,也体现了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向往的生命感受。池田大作关于幸福的思想承续了有关幸福的理论传统彰显了日本社会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又为我们当下实现美好人生提供了基本的理念摹本。

一、关于幸福的本质及其内涵

无论思想的学术世界还是日常的生活世界,幸福是这个时代最为时尚和备受宠爱的概念。不管是基于“人类更好探求自身合宜发展模式”[1]还是人们慕求更美好生活方式(good life),对幸福研究已经由传统哲学、伦理学的探讨延展为当下社会学、经济学及心理学最重要的课题。无论是哪一个学科用什么方式,对于幸福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无非是从三个方面展开,即什么时候幸福,幸福是怎样的感觉,幸福由什么因素决定和如何实现幸福。这三个方面从总体上构成了有关幸福是什么也就是幸福本质的思考。池田大作关于幸福本质的思想包含了这三个方面的内涵:

微课使得高中数学教学能够克服传统教育存在的缺陷,使学生能热爱学习、高效率的学习,使得老师数学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微课将成为改革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微课结合课堂教学,积极坚持新课程理念,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积极创造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微课建立学生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首先,什么时候幸福。池田大作认为在两种情况下人们会感到幸福,因此幸福也就可以分为两种:即由于欲望得到满足而感到的幸福和由于生命本身的跃动、充实而感到的幸福。前者常常依存于外界,并受其左右,因而称为“相对幸福”。与此相反,返回到自我,争取自我的成长和内在充实的人生,从生命深处洋溢出来的幸福感既不为外界所左右所以称为“绝对幸福”。相对幸福与某种欲求的实现有关,比如获得想要的财产、名声或地位等,这种欲求没有限界,即使一时获得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而且若与他人相比还会变得不值一提,原有的欲求并不能获得满足感甚至可能在获得后产生后悔的情绪。很显然,一时的欲求获得决不能构建真正幸福的人生。相反,绝对幸福源自个体内在的生命,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也不会受到外在条件的影响[2]23-24。池田大作认为,对于绝对幸福的追求,能够使人们达到以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智慧克服任何苦恼与逆境的人生境界[2]11-12;[3]186-187。因此他把绝对幸福这种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产生的源自生命个体内在的快乐称作真实(真正)的幸福,也叫“自他共”的幸福。

此外,中成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评价的模式有待于逐步探索。本研究尝试建立了决策树模型综合评估中成药的有效性、经济性及安全性,但在评价过程中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仅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经济性进行了短期的评估,骨质疏松症是长期发病的过程,在未来疗效数据丰富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开展基于Markov模型的药物经济学评价,评估药物超出试验时间的长期成本和收益。其次,患者发生骨折部位的不同,其治疗成本及临床疗效也存在差异,本文未做详细划分,在后续的研究中可具体细分骨折部位,如,髋骨骨折、椎骨骨折、腕骨骨折等,以精准评价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和经济性。

2)滤波。将作为3.1节所述滤波算法的输入,对所有模型Mj并行进行自适应交互双模算法计算,更新xj,k+1|k+1和Pj,k+1|k+1。

总的来说,池田大作认为真正的幸福是“自他共的幸福”,即在为他人谋得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的幸福,真正的幸福需要智慧和慈悲才能实现,并且有实现的六个途径即六把钥匙。自他共幸福的实现过程同时也就是真正的幸福,即真正的人的生成过程。

三是自我调控与关系和谐的统一。幸福是由自我出发经由关系世界再回到自我的体验过程,幸福的起点与终点是自我。“归根结底,幸福是绝不会由外界轻易获得的。真实的幸福要在自己的生命的内部缔造,并要使它反映到生活和社会上。当然,这需要不懈地努力,经受更多的劳苦,不轻易地妥协。排除对外界依存的生活态度,有时也许会显得清高,但那里有着作为人的深度、自豪和高尚”[7]7。幸福是个人的主观感受、由个人自己产生。因此池田大作极为重视个人的修养与历练(比如创价大学图书馆一楼人间锻炼的标幅)。同时,抽象的和完全孤立的个体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绝无幸福可言,正如池田大作指出的,“世上有许多疾病。哪种疾病都会令人痛苦。而最令人痛苦的,是一种‘自己被人所抛弃’的意识”[6]9,幸福是关系的和谐。关系既包括自己与自身,也包括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及终极关怀与信仰的关系。因此他在谈幸福时,要谈人生态度、社会、夫妻与家人,也要谈人性革命、人本教育、环境保护、文化对话、艺术交流及宗教信仰[14]

其次,真实的幸福是怎样的感觉。池田大作指出,真实的幸福使人欢喜,并充满智慧和慈悲,这种欢喜就是如佛陀常说的由“自他共”的智慧与慈悲而产生的快慰,人享受着并在“自他共”的智慧与慈悲中得到的心理满足和喜悦[2]15-16。这里所谓的自他共,是指使人欢喜的真实的幸福不仅指个人自己,同时也包含他人。池田大作的这种观点源于佛教中的缘起思想,他认为个体自我生命的展开与他人的存在及社会的繁荣相联系[2]32,因此,为他人点燃火把也会照亮自己,致力于他人的幸福的本身也会使自己浴幸福的光辉,即给他人幸福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幸福[4]。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帮助别人本身就会引发自我存在的力量,自我的生命力也会随之增长,拓展别人生命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会被拓展,此即为菩萨之妙,利他和自利是一回事[5]。对于心理学中助人自助的说法,池田大作指出,因为难以愈合的创伤而丧失生命力量的人如何才能重新振奋起来呢,很多时候,无论如何省察自己的痛苦都只会使自己变得更加消沉,但是相反如果我们走近正在经历痛苦的人,就会因为对他的帮助而恢复自我生命的力量,对他人的同情和利他行动治愈了自己[4]83;[8]。这种给人以幸福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幸福的主张源于我们生命与由自己接纳的外部环境的密切相关,即佛家“缘起的智慧”,池田大作常常说“不在他人的不幸中构建自己的幸福”,“既没有完全个人独有的幸福,也没有完全他人独有的不幸”,“离开他人的幸福,那么自己就不可能幸福”[4]79;[8]不顾他人而追求完全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同样地,为了他人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做法也绝不是真正的幸福[4]59-60;[8]。所谓真实的幸福不仅是自己的个人幸福而且也是在为他人幸福的行动中才能获得,利己主义本身就是不幸的,既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实际上正是由于利己主义,人世间才多了不幸和悲惨[3]188。基于“自他共”的智慧和慈悲的欢喜就是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如果只有自己是利己主义,而仅有他人则是伪善,自己和他人共同获得幸福才是真实的欢喜,这种真实的欢喜就表现为幸福感。若用佛家的思想来表达幸福内涵的话,就是智慧和慈悲[4]62。那么为什么智慧和慈悲与“自他共”的幸福相关联呢?这是因为,有智慧无慈悲生命就会被封闭,那也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有慈悲无智慧或者愚蠢的话,自己和他人都不会得到救赎,不能得到救赎也就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幸福即自他共的幸福,是个体在追求自我幸福的同时也使别人收获到满足,为别人付出努力时自己也感到快乐,池田大作所强调的“自他共”幸福,正是指向人的确立,即“个人的幸福并不是利己主义的幸福,具有‘自他共’基础上的智慧与慈悲使真正的人生成”[4]62-63

最后,幸福由什么因素决定和如何实现幸福。归根到底,幸福源于个人,“幸福并不是梦幻,不是随风而来,也不是由谁赐给。它存在于你自身坚定的心灵的耀眼的光芒中。打开你自己的心扉,幸福由你自己去创造”[6]3。为实现幸福个人应该拥有6种品质:第一是充实,第二是深刻的哲学,第三是坚定的信念,第四是豁达而有生气地生活,第五是勇气,第六是宽容,即实现幸福的6把钥匙。充实是指起劲而有意义的行动,繁忙并且充实的人跟无聊的人相比是幸福的[2]37,出色地工作、很好地利用闲暇以及为社会或他人的幸福祈祷、行动、诉说、用心思、照顾这些都是菩萨,是伟大的人生[2]38。幸福首先是存在于生命的充实中。深刻的哲学是指具有充实地生活的价值观,价值观可以使人们的行动更坚定和执着,因此它是使人进行充实生活的有力保障。坚定的信念是指对善的领悟和追求,即使在不确定何为恶、何为善的时代也坚定不移地坚持信仰和持之以恒地贯彻就是幸福,这里的善与公益相关联,所以信念至少是包含了“他者”这一概念在内[2]39。豁达而有生气地生活是指,总是抱怨、总是不满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周围都会带来不幸,而一直向前、活力四射地生活,对待别人会因为与他相遇而有了精神,心情变得明快,给人以希望就是幸福[2]40。这种豁达应该体现出坚强、聪慧、明朗的人格特征,不是因为善意而全部接受或做糊涂的老好人,而是敏锐地把握现实,洞悉人生正确的方向并为正确的方向而努力。若能拥有这样的人格,那么将比任何财产都更加宝贵[2]40-41。将聪慧作为豁达的特征加以强调非常重要,并且池田大作又通过坚强来诠释豁达,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停止追求,总是意气风发、乐观畅快地前行,只要有了这样的坚强则无论在哪里都会幸福”[7]。有勇气的人能够超越一切,没有勇气的人不会体会到人生的快乐[2]40-41。勇气是战胜所有苦难获得人生的胜利的源泉,人生的胜利完全开始于勇气。迈出一步的勇气、不气馁的勇气、战胜自己的勇气等,正是勇气才使人突破一切阻碍和壁垒[8]。关于宽容,池田大作指出,宽容的人能够给人以安全感,那种小事也责备人、斤斤计较心胸狭隘的人会让别人感到疲惫和恐惧,只有如大海一样胸怀宽广的人才会自己幸福、也让别人幸福[2]40-41。上述这6把开启幸福的钥匙中,除勇气外都被常用于“自他共的幸福”观念,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勇气呢,池田大作认为,勇气是正确人生的原动力、发动机,尤其对于学生儿童来说,去学校是勇气、不懈地努力是勇气、对不喜欢的人以微笑相迎也是勇气,因此充实、深刻的哲学、坚定的信念、豁达而有生气地生活,以及宽容的实现都需要勇气作为条件[9]

幸福是个几乎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的话题。古老有两层含义,一是原有的,旧的,过时的;另一层含义则是一直以来的,从以前到现在一直持续着的。幸福是后者,是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和经历而一直被思考的话题。从西方思想史来看,对于幸福的理解有两种思想传统[10],一是追求感性的快乐主义,发端于被称为“犬儒学派”的伊壁鸠鲁。另一种是追求价值的理性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中国传统幸福既包含了民间的世俗之福,又包含了典籍的精神之乐[11]。包括哲学的反思、心理学的证明、伦理学的讨论、社会学的考量及经济学的实践,幸福研究从诸多角度被广泛关注。然而池田大作有关幸福的思想完全打破了学科束缚,鲜明地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

二、幸福思想的基本特征

为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2018年9月23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一行赴河北省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督查。于康震强调,要坚持疫病防控和生产供应两手抓,全面落实非洲猪瘟各项防控措施,严防疫情扩散蔓延,确保北京猪肉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

二是理想追求与实践过程的统一。在池田大作看来,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也是社会的终极追求,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是对什么是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一方面,幸福在未来,在人们的想象中。另一方面,池田大作非常强调幸福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之中,幸福是当下的努力和奋斗,是通过实践而赋予生活新鲜的活力。理想的幸福的就是自他共的幸福,也就是真实的幸福或者叫做智慧与慈悲共有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抽象,也不是一时的激情,它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实现真实幸福的方式有六个,即充实、深刻的哲学、坚定的信念、豁达而有生气地生活、勇气以及宽容。值得注意的是,这六把实现真实幸福的钥匙既是幸福生活的应有状态,也是关系实践幸福的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好的品质和美德。塞利格曼在研究了整个世界横跨3000年历史的各种不同文化后,将获得幸福最重要的美德诠释为“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以及精神卓越”六种[13]。虽然极其相似,池田大作的提出却更早,而且不是基于文化的概括而是基于生活世界的实践。

一是理性思想与感性领悟的统一。幸福研究从内容上包括幸福观和幸福感两个部分,幸福观是人们对“何为美好人生”的体认与追求,包含了一整套与此有关的信念、价值、态度及行为意向,此实为幸福之深层结构,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型塑与引导,而幸福感则是个人依自身的幸福观,在人生追求幸福的进程中,对自己目前之存有状态的整体感受[12]。幸福观是对幸福的整体看法,较为稳定并具有社会文化性,是理性思想,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个体对幸福的感受,具有个体差异,暂时性和相对性。幸福观主要是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幸福感则更多被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池田大作对幸福的理解既有哲学式的理性论述,又强调幸福生活中的审美领悟。池田大作非常重视对美的创造、沉冥和感动,他强调诗意的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和鉴赏自然界的景色、诗歌创作、艺术绘画等,各种形式的美会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心灵变得丰富而美好[6]。这样,幸福既有了内在灵魂的理性,又有了外在心理的感受,观念和体验统一于现实生活中鲜活而富于生机的生命个体。

检查预约中心的服务一直在持续改进,周边科室也及时跟进,努力改进服务流程。而且,预约中心区域周边还布置了一些自助预约机,预约中心并没有排队的情况出现。

四是积极情绪与消极体验的统一。目前为止的心理学研究认为,幸福是一种满足感,是对于自我及自我的关系世界的主观体验,并表现为一种积极情绪。然而事实上,对于任何人以及任何人的人生来说,积极情绪无论如何都不是现实生活的全部,而且人生的过程也必须面对各种不尽人意和苦难。那么幸福仅仅是积极情绪么,如何理解人生境遇中的各种不如意或苦难,苦难和消极情绪与幸福是什么关系?池田大作从真实的人生境遇出发弥合了幸福所涵盖的情绪,特别指出苦乐不二,痛苦是幸福之门。幸福本身就是直面痛苦及对痛苦的超越,“我希望构筑的不是稍微擦蹭一下就立即变得难看的镀金般的幸福,而是越擦蹭越发出美丽光泽的真金的幸福”,“经受的苦难都变成深刻的人生”[6]7,9。中国素有“风雨之后会有彩虹”的说法,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也流传至今,因此作为幸福的满足感不仅仅是积极情绪,还可能表现为某些消极情绪及消极情绪转化后的体验。从池田大作关于幸福的主张来看,作为幸福的满足感其实质是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体验,不论顺境的积极或逆境的消极,个体都可能因为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体验而获得幸福。

五是反映日本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池田大作的幸福思想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基本诉求。从文化的角度,日本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方国家但从社会发展特征上又被看做西方世界。并且,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不尽相同,日本在历史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近代以来又受到西方文化强烈的影响,基于日本的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状况,池田大作创造了反映日本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幸福理论。日本自然环境优美但资源贫乏,地震火山海啸等各类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想要生存下去须要两个途径一是强大的自我,二是协作的自我。日本文化强调自我调控,重视个体的自我努力与忍耐(努力、頑張れ、我慢);另一方面日本文化又非常重视关系自我与人际合作(思いやり、チームになす、人情義理),生活用语中各种授受动词的使用就可以看出他人对自我的重要性(例えば,食べてくれる、笑ってもらう等)。池田大作所谓“自他共的幸福”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三、幸福获得的当代启示

基于以上,池田大作关于幸福的思想告诉我们需要重新厘清幸福的本质。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从某些理论或实证研究的角度,不仅仅从快乐主义或理性主义,或者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亦或是从某个单一学科的角度,而是从人本身以及人的生存境遇出发,可以认为,幸福是个体作为自我在关系世界中实践和超越生存境遇并实现自我时所获得的满足。关于幸福实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层含义进行理解:

首先,幸福是自我对包括生活价值与意义在内的满足感。满足感并不仅仅是积极情绪,它有时来自对于消极情绪的克服,甚至有时候与消极情绪同时存在(比如,痛并快乐着)。因此除了快乐兴奋等积极情绪,满足感在生活中还经常表现为挫折痛苦等消极情绪。满足感的实质是个体对生活意义与价值的主观体验,不论顺境还是逆境,个体都可能因为这种意义与体验而获得满足感,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快乐,但是很幸福”是真实的心理状态。由此可以认为价值与意义是幸福感的第一要义。

其次,幸福是由个体主观自我出发经由包括客观自我在内的关系世界再回到主观自我的体验过程。虽然幸福感受与幸福的获得与他人息息相关,然而,幸福不是别人的想象,也不是别人的评价,甚至也不是任何人给予的,幸福的感受归根结底是一种创造生活的能力,是由自己建构的,自我经过这种体验不再是原来状态。按照心理学家们的观点,无论形式还是内涵,自我都不是孤立的,自我的实质是关系,是通过对象来实现的,由自我与自然、社会与他人、自己、神与信仰四重关系构成。所以,幸福不是一旦获得便不再失去,也不是一成不变,个体只有在实践中,在实现自我与关系世界的和谐与平衡中才可能获得幸福,并使幸福的状态持续。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是幸福实质的第二要义。

最后,幸福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格。幸福的主体是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得幸福。影响幸福极其获得要素和条件很多,但是个体的存在与生活状态是评价与改造关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而决定个体存在与生活状态的核心与关键则是自我的人格特质,也称积极品质,或德性。德性是个体社会生活的产物,人无法孤立存在,孤立存在的人也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一个单独的个人无所谓人格也无所谓修养,德性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磨砺生成并表现出来的好的品质。比如亚里士多德推崇的节制与勇气,赛格里曼总结的正义、仁义与精神卓越等。

池田大作有关幸福的思想对于当代人幸福获得的启发,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一是基于自他共幸福即幸福的关系性,二是基于生活磨砺的幸福即幸福的实践性;三是掌握确立人性的六把钥匙才能获得幸福即幸福的人格性。如弗洛姆所说,一个人感到不幸福,可能是因为他没有获得他所期望的成功、或他的健康受到损害、或由于他生活中的任何外在因素;然而,他不幸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他缺乏生产性、他的生活空虚、他没有爱的能力或有许多使他不幸福的内在不足。他似乎合理地说明了他的不幸福,但他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不幸福的真正原因[15]。所以,从关系性角度,幸福的获得应该包括:与自然互动,在与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展示自我的生产性行动;与神即大我互动,在百折不挠的信念与信仰中追寻生命的意义;与社会互动,在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中获得爱的能力;与自己互动,在对自我的调整与节制中体会成长。从实践性的角度,亚里士多德[16]指出,倘使我们所持‘幸福在于善行’的说法没有谬误,则无论就城邦的集体生活而言,或就人们个别的生活而言,必然以‘有为’(实践)为最优良的生活。但所说‘有为’的生活,并不完全像有些人所设想的,必须牵涉到人间相互的关系。也不能说人的思想只在指向外物,由此引起他对外物活动时,才说他正在有所思想个体在有为和实践中才能体验自己的存在及存在的价值。人格是为了在关系世界中更好地实践而生成的品质,因此人格不是天然生就,而是个体在后天的教育及社会生活中逐渐修炼沉积养成。虽然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具备所有完美的人格,确切地说,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完美地分有任何一种人格,但德性的养成过程就是幸福获得的过程。

如果人是自己在真实地生活着,如果人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关系的世界里,幸福的获得其实就不那么难,也许人们一天都不曾离开过它。

参考文献:

[1]丘海雄,李敢.国外多元视角“幸福”观研析[J].社会学研究,2012(2):224-241.

[2]池田SGI会長指導選集編集委員会.幸福と平和を創る智慧·第1部(上)[M].東京:聖教新聞社,2015.

[3]創価学会指導集編纂委員会.創価学会指導集[M].東京:聖教新聞社,1976.

[4]池田SGI会長指導選集編集委員会.幸福と平和を創る智慧·第1部(下)[M].東京:聖教新聞社,2010.

[5]池田大作.法崋経の智慧(4) [M].東京:聖教新聞社 ,2006:208.

[6]池田大作.谈幸福[M].卞立强,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7]池田大作.世界の指導者と語る[M].東京:潮出版社 .1999:184.

[8]池田大作.名言100選[M].東京:中央公論社,2010:22.

[9]池田大作.希望対話[M].東京:聖教新聞社 ,2009:312,314.

[10]大坊郁夫.幸福を目指す対人社会心理学[M].ナカニシヤ出版 ,2012:29-32.

[11]丛晓波,王菲菲.走向和谐:转型期中国人幸福观的差异与整合[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5).

[12]陆洛.华人的幸福观与幸福感[J].心理学应用探索 ,2007(9):9-30.

[13]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139.

[14]刘建荣,邱正文.人类幸福的探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15]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170.

[1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56.

Daisakuikeda’s Happiness Thought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CONG Xiao-bo
(Soka University,Tokyo,192-8577,Japan)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differentiating relative happiness and absolute happiness,Daisakuikeda analyzed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real happiness which is also called Jitamomoni Mitomeru,and further proposed the“six keys” to realize happiness.Daisakuikeda gave answers to“when to be happy”、“what is the feeling of being real happy”and“how to realize real happiness”,which presented five features of the unity of reasonable thought and perceptual comprehension,the unity of ideal pursuit and practice process,the unity of self-control and relationship harmoniousness.Daisakuikeda’s thought about happiness presents important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abo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happiness,how to obtain happiness and how to enhance the feeling of happiness.

Key words: Daisakuikeda; happiness; the nature of happiness; happiness obtaining;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395(2019)05-0001-06

收稿日期: 2019-08-06

作者简介: 丛晓波(1972-),女,日本创价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及心理学研究。

标签:;  ;  ;  ;  ;  ;  

池田大作关于幸福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