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经济效应与宏观调控研究

国债经济效应与宏观调控研究

周密[1]2013年在《我国国债金融效应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文中研究说明国债的发行、流通、还本付息等活动必然引起市场资金的变化,进而对货币供给量、市场利率和汇率等产生影响,国债的这种影响与效果即为国债金融效应。201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中介目标将由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向着利率中介目标过渡,国债金融效应能否充分发挥不仅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还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条件。目前,国债期货正式上市交易,既可以促进金融市场创新和债券市场发展,又可以为宏观调控提供关于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预期的隐含利率,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现实经济中,国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调控工具。从财政的角度看,国债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增加财政来源、筹集建设资金。与税收、货币发行等相比,国债发行具有迅速、灵活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国债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货币吞吐和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等作用。因此,国债具有金融和财政的双重功能,国债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自从国债产生以来,其功能经历多层次变迁,已经拓展到许多领域。在财政方面,国债是融资工具;在金融领域,国债是流通工具;在宏观调控方面,国债亦发挥着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调控市场需求,维持经济运行等作用;在经济与金融改革方面,国债为推进改革提供融资渠道,起到巩固改革成果的作用。随着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国债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深化,为我国经济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国债金融效应也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债功能逐步凸显,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债金融功能与金融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国债金融效应”为题进行研究,旨在深化金融效应的内涵与外延,服务于金融市场完善与社会发展。论文共分为九章,各章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与难点、论文结构安排、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为国债理论。在这部分中首先对国债的基本概念、国债功能和国债理论的演进进行阐述;接着,从古典学派的效应理论、凯恩斯学派的效应理论、布坎南的国债负债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国债理论及当前主流的国债观点等方面对国债效应的理论演进进行梳理。第叁章为国债经济效应研究综述。在这部分中,将从国债对公共支出、民间支出、民间消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债的经济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四章国债金融效应研究综述。这部分将分别从国债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汇率的影响叁个方面对国债金融效应的文献进行梳理。第五章为我国国债发展及中美日国债市场现状。在这部分中,首先我国近代国债的发展历程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债现状进行系统的介绍;接着,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债市场给予简单的阐述,并对中国国债市场和美国、日本国债市场进行对比分析。第六章为国债金融效应的理论分析。这部分分别对国债货币供给效应、国债利率效应及国债汇率效应的影响机制、传导途径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七章为国债货币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首先,对实证分析中使用的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具体包括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长期均衡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接着,分别利用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衡量货币供给量,测度国债发行和国债余额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程度。第八章为国债利率效应的实证分析。分别使用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度量利率水平,分析国债发行和国债余额对利率的影响效果。第九章为国债汇率效应的实证分析。选取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债发行和国债余额对其的影响程度。第十章为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这部分将基于对国债金融效应的理论分析及我国国债金融效应的实证检验,得出国债金融效应的研究结论;接着,从国债金融效应的研究结论出发,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最后,基于前期文献和本论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研究展望。实证分析过程中,考虑到1994后我国国债市场开始快速发展、2005年7月我国的汇率体制改革、2006年起实施的国债余额管理制度,本文将以1995年3月-2012年12月为样本期、采用月度数据对国债货币供给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进行分析。以2006年1月为分界点,将1995年3月-2005年12月定义为阶段一,2006年1月-2012年12月定义为阶段二,分别在两个子样本期内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阶段一和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在货币供给不同的度量方式下,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其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出以下特征:(1)根据协整关系,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货币供给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表现为:国债发行不会对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但是国债余额与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均呈现负向变动关系。阶段二,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表现为:国债发行额上升会引起现金的下降,但不会对狭义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却与广义货币供给量呈现正向变动关系;国债余额会造成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增加。(2)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货币供应量的短期动态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发行额变动不会对现金和狭义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但会造成广义货币供给量短期下降;国债余额会在短期内造成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的上升,却会导致广义货币供给量降低。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均不会在短期内对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3)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向均衡水平调整情况主要表现为:阶段一,当社会上流通的现金量、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受到扰动后,均会向均衡水平逐步调整。阶段二,当社会上流通的现金量偏离均衡状态时,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并且偏离的程度逐步上升。当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偏离均衡状态时,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2.阶段一和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利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在利率不同的度量方式下,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其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出以下特征:(1)根据协整关系,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利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对利率的影响表现为:国债发行变动不会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产生影响;国债余额与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均呈现正向变动关系。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影响不显着;国债余额变化不会影响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但是国债余额上升会造成人民币存款利率的降低。(2)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利率的短期动态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均不会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产生影响。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影响也不显着。(3)当受到外界干扰时,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向均衡水平调整情况主要表现为:阶段一,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偏离均衡状态时,均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阶段二,当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偏离均衡状态时,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但是当人民币存款利率偏离均衡水平时,短时期内不会向均衡水平调整反而偏离程度不断加大。3.阶段一和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汇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中国对不同国家的汇率水平,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其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出以下特征:(1)根据协整关系,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汇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对中美货币汇率和中日货币汇率的影响表现为:国债发行变动对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不显着;国债余额与中日货币汇率呈现正向变动关系,但是国债余额变动不会对中美货币汇率产生影响。阶段二,国债发行对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不显着;国债余额对中国日汇率的影响不显着,但是国债余额上升会引起中美货币汇率上升。(2)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汇率的短期动态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发行不会对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产生影响;国债余额对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也不显着。阶段二,国债发行额上升会导致中日货币汇率上升,但是国债发行额变动对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不显着;国债余额变动不会对中日货币汇率产生影响,但是国债余额上升会导致中美货币汇率上升。(3)当受到外界干扰时,阶段一,当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偏离均衡状态时,均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阶段二,当中日货币汇率偏离均衡水平时,短时期内会向均衡水平调整;当中美货币汇率偏离均衡状态时,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证检验了中国国债的汇率效应现有研究针对国债的汇率效应仅从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国债对汇率影响的机制和途径,但是,缺乏从实证方面对国债汇率效应的检验。与前期文献不同的是,本文以中国国债市场为研究对象,对国债汇率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二)对国债金融效应进行了重新界定前期文献针对国债金融效应的研究没有清楚界定国债金融效应与其他经济效应的界限,将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宏观调控效应、政策协调效应、国际收支平衡效应等归入国债金融效应。由于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指标,而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也是由于国债货币供给量效应衍生所致。本文将国债金融效应进行了重新界定,将国债的利率效应、汇率效应、货币供给量效应作为国债金融效应的研究范畴,而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宏观调控效应、政策协调效应、国际收支平衡效应等仅仅是国债金融效应的衍生效应,故在本文的研究中没有涉及。(叁)国债金融效应的验证更加深入前期文献在对国债金融效应进行检验时,大都仅就国债余额或国债发行额数据对金融效应进行检验,而本文在控制国债发行额的同时,考察国债余额的金融效应,并引入工业生产值增速、赤字、消费、投资、进出口等控制变量,国债金融效应的检验更加深入同时论文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我国现行统计数据中没有较准确的GDP月度数据,本文采用大部分研究的惯用方法,选用工业增加值的月度数据进行替代,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努力探索更好的方法力求更精确的数据分析;其次,本文只就国内环境研究了我国国债的金融效应,如何在更广阔的国际金融环境中研究我国国债的金融效应是本文下一步将要加以研究的方向;另外,由于本人理论知识和研究水平等还有待加强,因此文中对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的解读可能不是很透彻,在以后的研究中将作进一步完善。

杨宇婷[2]2014年在《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自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我国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30多年来,国债作为一种财政手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拉动GDP的增长,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的功能从早期的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日益发展成为调控宏观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尤其是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国债运行风险的研究,日益成为经济理论界探讨的一个崭新领域和分支学科。本文对我国国债运行风险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考察和剖析,国际经验与历史经验并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既从宏观层面对国债运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解析,又从微观层面对我国国债运行的市场操作风险进行研究;既从整个国债经济运行过程着眼,又从发行、流通、偿还等管理环节着手;力图将国债运行的前沿理论与我国实际紧密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债运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本文以国债运行过程为主线,通过对国债宏观总量与使用风险,发行-流通2偿还管理过程中存在风险,以及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等内容的研究,构建一个国债运行风险管理体系,探索符合我国现状的管理路径。首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并对国债相关概念、理论、国际经验、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详细地梳理与分析,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宏观层次,文章从宏观视角对国债运行的总量风险与使用风险进行分析。在分析总量风险过程当中,本文使用了应债能力的国债规模风险指标,包括国债负担率、国债借债率、居民应债率,以及偿债能力的国债规模风险指标,包括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和财政赤字率进行研究。通过对近年来数据的分析,本文指出,我国国债负担偏低,但上升态势较为明显;国债借债率不断攀升;居民应债率趋于稳定;国债偿债率居高不下;国债依存度非常高;财政赤字率波动较大且风险较高。在分析使用风险过程当中,主要从国债资金使用投向风险和使用效率风险两个方面来分析。市场微观操作层次,本文以国债运行管理过程的发行、流通、偿还为主线,分别对我国国债的发行市场、流通市场以及违约偿付风险进行了深入考察。发行市场上,国债定价受到招标发行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等的制约,缺少续发行和预发行手段;期限结构不合理,存在“两头疏,中间密”,短期、长期国债规模不足等问题;国债持有者结构同样不合理,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还需壮大;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的风险主要是国债回购市场与银行拆借市场存在分割造成基准利率的确定风险问题。流通市场上,由于市场参与者行为趋同、市场上投资品种过于单一、质押式回购交易占用现券资源以及做市商制度缺乏有效性等原因,造成我国国债流动性偏低问题;关于流通市场结构,由于两大债券市场的分割,存在交易主体分布不均、债券品种差异较大、托管系统相分离、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体系不同等问题;我国国债衍生品市场的整体规模较小、品种结构单一、市场参与度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同时,我国应适时推动国债期货的发展。文本设计了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叁层:第一层次是一个国债违约风险综合指标。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的分解指标,包括国债应债能力风险指标、国债偿债能力风险指标和国债结构风险指标。第叁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分解指标,包括国债负担率、国债借债率、居民应债率、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财政赤字率、期限集中度和债务支出收入比率。然后为指标赋予权重并代入样本数据(我国从199122011年间的国内经济和国债数据),得出1991-2011年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分析表,并对此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在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使用AHP和风险因子法构建我国国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应结论。结论一:从总体应债能力来说,我国国债应债能力风险不大,基本处于安全区;从分项指标来看,国债负担率和居民应债率在这二十年间一直处于安全状态,运行状况稳定,而国债借债率从1998年开始就进入轻警区,2007年甚至达到重警区。结论二:从总体来看,我国国债偿债能力存在较大的风险;从分项指标来看,财政赤字率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但国债偿债率和国债依存度指标却反映出较大的风险,国债依存度的风险程度更大。结论叁:从总体结构风险来看,结构风险逐渐降低,且趋于稳定;从分项指标看,期限集中度指标风险呈降低趋势,债务支出收入比的风险也有所下降。结论四:从国债风险总体来看,我国国债综合风险呈上升趋势,但总体风险不高,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总体信号灯为蓝灯,属于轻警范围,风险可控。但偿债能力和结构风险较大,部分年份出现重警状态,需加强管理。此外,本文还创造性地加入了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情况,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两方面剖析其存在的风险及问题。最后,本文提出规避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优化我国国债市场的宏观环境;二是推进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改革的建议,以此来规避国债发行当中的风险,实现发行的可持续性;叁是促进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提高流动性、实现统一性与高效性,最终实现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和完善国债偿付制度实现偿付的可持续性,包括实行预算平衡管理,加强国债期限结构管理和优化国债的投资结果等叁个方面;五是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方式,包括对财政部代理地方债的管理、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的管理等。

汪洋[3]2008年在《国债的金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属于财政与金融的双重范畴。国债的金融属性特征在不同的经济环境条件下所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国债的金融属性特征就表现得越为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变迁及扩展,国债规模也逐步扩大,国债对于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与广泛,国债作为金融资产以及作为金融资源的表现也就更加充分。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国债是财政与金融重要的连接点,国债操作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与协调的重要环节,并在其流转运动中联系着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的经济运行。因而,研究国债的经济效应必须将国债的财政属性与金融属性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揭示国债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特征。国债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重要经济问题,更是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债的支持,经济市场化改革与金融运行机制完善离不开国债运行机制的完善。但是,目前中国国债的运行还存在着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其深层原因是中国还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制度变迁相对滞后,因此,国债的经济金融功能的实现也处于相对滞后的变动、完善和发展之中。这种变动、发展和完善过程,有些方面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债运行的一般规律,有些方面则具有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国债的金融功能及其国债对主要经济金融变量(货币供应、利率、汇率、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及其实现机制的研究,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金融效应的一般规律,并客观地分析中国转型期国债运行的金融特点,即中国国债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国国债金融功能和有效合理发挥国债经济金融效应的路径和策略。本文首先通过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中西方国债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演进特征进行历史性考察与分析,理解与掌握国债发展的历史前提及社会经济基础,从历史与实践的角度考察西方国债的发展脉络,在其变迁过程中发现国债发展的历史逻辑。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国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渐进过程,国债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债作为政府政策工具体现着政府的意志与要求,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国债的发展与变迁与其相适应,并逐步体现出其市场性的特征,国债的经济功能也逐步由财政功能向其财政与金融双重功能的转化,国债的理论研究也由宏观逐步向宏观与微观市场结合的理论转变。通过对国债金融的金融资产属性、金融资源属性以及金融功能属性的分析,对国债的金融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阐述,指出国债所具有的基本经济金融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提供流动性功能,基准利率功能、宏观经济管理功能、金融稳定与调控功能。完善的国债及国债市场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统一并互为前提,国债经济金融功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也需要相应合理的制度安排,国债的各项金融功能共同统一于国债对于经济金融体系的动态演进与相互作用之中。国债的不合理运用也能导致负效应及影响,并可能会增加经济体系的财政与金融的风险,合理运用国债及国债市场是保证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讨论国债的“准货币”和“铸币税”性质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国债作为金融资产的货币特性以及国债所具有的货币效应。根据国债运行的不同阶段,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是不同的,影响国债货币供应效应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经济运行及经济主体行为因素,还体现着政府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意图,同时还受到经济环境以及金融体制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分析基本的利率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债因素纳入宏观经济模型,通过国债运行对于储蓄,消费、投资以及货币供求的影响分析,得出国债运行在封闭与开放不同经济条件下国债发行的利率效应。并就国债基准利率效应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对国债与国际收支及汇率关系的理论综述的基础上,讨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与国际收支以及国债与汇率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运用扩展的M-F模型分析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债融资的政府支出效应的机制。另外,本文还从政策层面分析了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债政策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连接渠道并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是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要求。对于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融资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与协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与配合的原则及可供选择的模式。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求对中国国债发展的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为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因此,本文的立足点始终围绕中国国债发展的实际情况,基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与体制转轨环境中财政、金融不断变革的特性,对中国国债的金融效应予以应有的实证分析,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至2006年中国国债与相关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进行计量检验以及经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1994年以前,由于经济体系及制度制约,国债的货币效应并不显着,1994年后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逐步调整,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有所体现,但还不是非常显着,国债的金融功能还没有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发展国债市场,建立完善的国债运行机制,发挥国债的货币供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效应是中国国债发展的必然选择。(2)对于中国国债发行的利率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中国国债的利率效应并不显着,分析其成因在于中国非市场化的利率体制以及金融体系发展的约束。还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国债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中国国债利率没有成为基准利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3)同时,在国债与汇率、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之间关系的理论考察的基础上,就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债的发行对于国际收支,净出口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于中国国债经济效应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4)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债政策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以及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变化以及效果。中国国债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金融战略的逐步实施,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金融改革的深化离不开国债市场金融功能的完善及其有效发挥,并对国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国债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因此,最后本文从中国国债及国债市场的功能定位出发,讨论了中国国债金融功能错位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国债发展同金融体系结构、商业银行改革以及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国债及国债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变革中发挥的作用,并认为,中国的国债市场发展必须同中国的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的国债市场的成功经验,同时要根据我国转轨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债市场发展本身所特有的规律,深化国债市场的改革和创新,加快国债市场发展和开放的步伐,充分发挥国债市场的经济金融功能,提升国债市场的效率,以利于最终构筑起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

李中义[4]2006年在《经济增长中的国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我国国债实践的演进过程及其不断出现的新课题入手,选择“经济增长中的国债效应研究”作为论文题目,旨在深入分析国债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关系,为中国国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国债的经验性研究发现,国债是伴随经济增长的一种客观现象。国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债对资本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储蓄和投资的影响上。在财政范畴内,国债对税收的平滑作用保证储蓄的稳定增长,而国债资金为政府投资筹集资金来源,则直接扩大投资的供给;在金融范畴内,’国债市场是“剩余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渠道。分析国债与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关系,应该围绕着国债与影响总需求因素的关系展开。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通过消费、储蓄、投资和利率等途径实现的。理论分析表明国债对经济增长和稳定均有影响,实证分析也表明我国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国债的适度规模问题,因为适度的国债规模是确保国债积极效应的前提。最后提出今后我国国债政策取向的选择问题,再次体现了本文写作的现实意义。

邹声堂[5]2008年在《国债融资效应的政策协调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于1979年重新开始举借外债,1981年又决定在国内恢复发行内债,从此政府举债规模越来越大。国债,从财政角度来看,是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平衡国家预算、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手段;从金融角度来看,则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政府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长期增长的有力工具。因而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实施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成为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中介和桥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理论上说,国债融资的财政扩张对民间投资具有挤出效应。其生成机制一般都归结为两种:一是直接挤出,在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的经济水平时,民间投资和消费都会变得旺盛,民间资金需求才会跟着变得旺盛,政府向公众借款引起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款资金需求上的竞争,结果是政府支出直接替代本来民间部门要发生的支出,减少民间可用资金总额;二是间接挤出,国债发行会增加财政赤字支出,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抑制民间投资,分为完全挤出效应、部分挤出效应、零挤出效应和负挤出效应等。但是实证分析发现,国债发行对我国民间投资不但没有挤出效应,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挤入效应。从国债的发行、流通和偿还这叁个方面入手分析国债运行对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的影响,国债认购者大多是高收入者认购较多的份额,低收入者认购较少的份额,国债到期偿还,资金由政府流向国债持有者,而偿债资金无论是借新债还是用别的方式筹集,最终都来源于税收。若课税与持有国债的累进程度不同时,将导致收入分配的结果也不一样。国债的发行和流通会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资产价格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货币政策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国债运行对货币供给扩张的影响是在转型初、中期信贷约束与投资约束双重软化的体制背景下产生的,国债融资的政府支出扩大,银行购买了国债后不能减少贷款规模,企业购买了国债后不能减少投资,因而导致了货币供给量的扩张。当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国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与经济周期和货币需求有关,当经济周期处于萧条阶段,国民收入降低,用于交易的货币需求也相应减少,同时,经济处于低谷,投资预期利润率降低,利率会降到很低的水平。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无论货币供给是否增加,国债融资的政府支出最终都会产生利率提高的效应。国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在两大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M-F模型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国债融资的财政货币政策及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方面的具体举措是有效的,但效果不甚理想。国债作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市场化沟通渠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为此,笔者认为当前可行的途径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另外,国债融资不可能解决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原因是在现行金融制度安排下,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货币需求未能真正得到满足,没有有效地启动民间投资。而且国债融资的财政货币政策同准固定汇率有矛盾,它削弱了中国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要提高国债融资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有效性,给出的建议是必须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降低边际进口倾向,提高投资主体对利率变动反映的灵敏度,人民币汇率政策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为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真正连接及其合力的共同作用,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例如:努力打通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国债市场,逐步建设统一的国债市场;央行要加大对国债市场的参与力度,增加持有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的债券,同时要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债衍生产品的交易,保障国债流通市场的流畅和多样化;完善公开市场业务,形成国债基准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激活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传导机制;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增强国债的流动性,扩大交易主体,以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传导效果。总而言之,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很多国债效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债融资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王海旭[6]2015年在《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债政策作为财政政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国债政策运用实践表明,科学并合理地运用国债政策,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滥用甚至是无节制地使用,不仅导致国债政策难以继续,还可能陷入债务危机。日本是国债政策运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自1965年恢复国债发行后,其国债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国债政策过度的频繁使用,也使日本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在理论上,学界对日本的高国债政策一直持否定态度;在数据上,日本长期高国债并未引发严重的债务危机和信任危机;在未来发展上,短期内日本仍将维持高国债政策,大幅度降低国债发行规模的可能性较低。那么,日本国债发行为何没有引发债务危机,其高国债政策能否持续,值得进行深层次探讨。本文首先由可持续性思想溯源入手,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进行剖析。之后,对国债政策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理论上各学派对国债政策存有较大争议,大体上包括国债有益论、国债有害论和国债中性论。而从国债可持续性角度应当包括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风险和适度规模叁个层面。从国债政策的历史演进看,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国债发行后,历次的经济景气波动中都运用了国债政策。国债发行从种类较少的小规模,到种类繁多的大规模,实施目的也从短期弥补财政赤字到长期刺激经济发展,并最终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主要和最频繁运用的手段之一。从国债管理机制的历史演进看,日本从国债政策运用之初便重视对国债的管理,形成了包括发行机制、偿还机制和流通机制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国债管理机制。在对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的分析上,本文重点从必要性、长期性和可能性叁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在必要性上,本文从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出发,对日本1965—2013年间国债发行净额对民间支出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2004—2013年国债发行净额与货币供给量M1、M2、M3进行相关性分析;对1965—2013年国债发行总额与央行贴现率利率的相关性,以及1998—2013年国债发行总额与隔日拆借利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实证分析显示,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支出具有正效应,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程度有限,对利率无影响。在长期性上,本文根据日本实际情况审慎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析体系。对1984—2013年日本国债负担类、偿还类、结构类指标进行单个分析、单层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日本国债总体风险极高,但已经度过快速增长期,增速趋于平缓。从可能性看,本文通过财政赤字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债率4个指标、以及国债规模增长率、国债利率与GDP增长率的对比关系,对日本国债适度规模进行判断。其一般分析结果显示日本现有国债规模已经超过适度水平。但一般判定标准本身存在很大缺陷,重新审视后发现,只有国债负债率及其变动与理论标准偏离度较大,不能说明日本国债已经超过适度规模。最后,本文从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和国债管理本身总结影响日本国债可持续的正反两方面因素认为,日本经济基础相对较扎实,国债融资成本较低、管理机制符合日本国债政策实施的客观要求、金融市场条件相对较好。并且,日本国债政策对经济具有正效应;短期内爆发严重债务危机的概率较低;而国债规模也不能简单认定已超过适度水平。因此,综合来看日本国债政策目前可持续。但是由于财政收支具有刚性,大幅度降低国债发行规模的可能性较低,如果日本经济无明显好转,则长期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刘军民[7]2001年在《国债经济效应与宏观调控研究》文中指出分类号。。密级.uoc。。 江西财经大学 学 位 论 文 _。。。。国债经济效应与宏观调控研究

姜萍萍[8]2012年在《美国国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2011年8月6日国际叁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S&P)宣布调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打破美国主权信用从1941年以来保持最高级的记录,一时间引发世界对美国国债问题的密切关注。事实上,美国国债出现问题并不是新鲜事。很长时间以来美国政府就有着规模庞大的债务负担。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国债负担率越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的警戒线,2008年该比率上升至95.4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从历史数据中得出结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债负担率超过90%则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美国国债似乎不受这些限制,2011年国债负担率接近100%,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也没有出现债务危机,经济也在继续恢复发展。背负巨额债务却依旧保持发展态势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美国债务问题,尤其是研究国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是美国国债问题不仅关系到美国自身的发展,还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本篇论文先对美国国债的品种、市场结构、持有者结构以及债务规模现状等进行描述,深入分析美国国债的特殊性及成因。在分析美国国债特殊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存在的风险隐患并对资产的安全管理提出建议。结合美国历史数据对美国国债与其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同时,以1990年至2009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探讨美国国债与美国宏观经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构建VAR模型研究美国国债与美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本篇论文在研究方法上,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国债上调为写作背景,以国债效应、美元地位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不同于以往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国债经济效应,本篇论文对美国国债与美国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美元特殊地位对美国国债问题有别于他国家国债问题进行解释并为中国外汇储备安全管理提出建议。

王合军[9]2009年在《我国国债功能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债管理从“融资范式”向“功能范式”的定位转变,凸显出国债功能理论的研究深化。目前,国债已经成为政府手中常用的一种政策工具,国债功能运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均要求国债理论做出新的解释,提供新的功能供给服务。因此,基于国债“功能范式”视角研究国债功能问题,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创新拓展国债功能,有效增加国债功能供给是国债“功能范式”定位的核心内容。围绕创新拓展国债功能供给、提高国债功能效应的研究思路,本文初步构建了国债功能基本架构,运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国债功能支撑基础、供给机理、功能变迁、功能定位和功能效应等内容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创新观点如下:1、研究视角创新。本文从“功能范式”视角研究国债功能问题,指出确保国债功能供给、提高国债功能效应是国债“功能范式”下的核心问题,国债改革要重视国债与外部环境间的功能耦合,促进国债管理由“融资范式”向“功能范式”转变。2、观点创新。本文首次提出“国债租”概念,我国曾经以工农价格“剪刀差”形成的财政收入是一种迫使城乡居民缴纳的“国债租”,对此国家需要承担偿还义务,发行特别国债解决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是一条偿债的有效途径。3、机理研究创新。本文破解了“功能范式”下国债功能的二维供给机制和市场功能补偿机制。国债功能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过程就是一个国债功能供给的过程。从外部需求看,国债功能供给是一个横向和纵向的二维结构,横向供给是成为不同领域的操作工具,纵向供给是对国债内在功能的挖掘创新。从国债自身功能供给能力看,国债结构和国债数量决定国债功能供给水平。国债发行品种期限结构不全,必然要导致国债功能供给缺失,这时市场机制将催生新生事物补偿缺失功能,如央行票据和国债黑市的出现等。

周军民[10]2001年在《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债。选择国债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依据是基于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功能和作用。国债风险评估和国债绩效(即宏微观绩效)提高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上围绕着一个主线即在评估国债规模与债务风险的前提下,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国债投资结构与国债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国国债市场的非均衡性结构与国债融资绩效的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的剖析,探索出通过优化国债投资结构提升国债投资绩效和通过国债市场结构的优化来促进国债融资绩效提高的途径和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同时对与国债绩效有关的理论如等价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等进行剖析。分析表明国债的收入效应和流量效应及存量效应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总需求。国债可以通过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研发等领域的投资,解决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知识外部性等问题来提高索洛剩余,而非传统凯恩斯的财政政策重点刺激劳动供给和促进一般性物质资本的形成途径。同时对国债融资代际负担对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的影响效应进行数学分析。 第二部分在比较债务融资途径和货币融资途径效应的基础上,对债务规模空间,债务风险承受能力和债务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横向和纵向、国内和国外的比较研究,并通过对各项国债规模和风险指标的分析,评估中国国债债务风险的现实水平和债务增长空间。具体内容可划分为四个方面。一、对如何界定适度国债规模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同时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若干因素(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支,居民收入水平,存款余额、利率水平货币量及国债收益率等)进行分析,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国债规模增长空间进行预测。本部分研究证明货币因素与前期国债发行量对国债规模的影响程度较大。二、建立评估债务风险的理论构架体系和债务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同时结合国债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运用中国国债风险的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对债务风险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进行实证评估和预测分析;对广义国债风险形成的主体、根源和转移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剖析,系统分析了广义债务形成的主体即国企、银行体系和隐性养老金负债等的状况和它们对广义债务稳定性的影响。本部分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了广义国债债务风险的真实水平和转化机制。叁、对国债规模与财政份额背离的现象和财政份额适度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剖析。指出背离现象的实质反映的是分配格局的演变规律。四、对国债规模、风险与金融剩余和货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的货币供应状况进行分析。探讨货币因素对债务风险降低和国债规模扩大的贡献程度。第二部分得出的基本结论认为,中国国债风险随着国债发行额的增长而呈快速上升之势,从总体状况来看,国债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狭义国债风险基本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但广义国债风险潜在危险性较大,是影响债务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 第叁部分在分析经济增长环境与国债政策取向的基础上,对国债投资结构与国债绩效浙江大学博土学位论文 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进行较详实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出发,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国债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对国债投资的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制约国债乘数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优化国债投资结构促进绩效提高的途径。具体可划分为五个方面。一、通过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环境(投资、消费和出日增长趋势,税制结构和税赋水平)的综合分析,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制约了消费的增长,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放缓可能降低净出日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投资主导型模式的形成造成GDP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增强,现实的宏观税赋水平和税制结构失衡及税收效应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增税的难度,国债融资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必然取向。二、从市场利率水平和民间投资增减角度出发对国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中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国债融资与市场利率水平相关性并不显着,货币需求低利率弹性和货币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国债挤出效应的负面影响。国债融资与民间部门投资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挤出问题。叁、对中国国债所特有的减税性和生产性特征进行理论分析。重点对国债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需求和技改投资及经济波动等方面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四、运用格兰杰检验法分析国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排除了国债与通货膨胀和货币需求抑制间的关联性。五、探讨了国债投资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债务消费化和国债投资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影响国债绩效的重要原因。克服“诺斯。淳论”现象是关系到国债绩效和债务风险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投资乘数的高低成为制约国债绩效提高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并对影响投资乘数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现有国债投资结构的缺陷,认为优化国债投资结构,调整国债

参考文献:

[1]. 我国国债金融效应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D]. 周密.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2]. 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研究[D]. 杨宇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

[3]. 国债的金融效应研究[D]. 汪洋. 辽宁大学. 2008

[4]. 经济增长中的国债效应研究[D]. 李中义. 吉林大学. 2006

[5]. 国债融资效应的政策协调分析[D]. 邹声堂.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6]. 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D]. 王海旭. 吉林大学. 2015

[7]. 国债经济效应与宏观调控研究[D]. 刘军民. 江西财经大学. 2001

[8]. 美国国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分析[D]. 姜萍萍. 吉林大学. 2012

[9]. 我国国债功能及其效应研究[D]. 王合军. 浙江大学. 2009

[10]. 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D]. 周军民. 浙江大学. 200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债经济效应与宏观调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