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语文教师是如何成为语文教师的?_读书论文

聪明的语文教师是如何成为语文教师的?_读书论文

智慧型语文教师是怎样炼成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怎样炼成论文,语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总是困惑,为什么设计得好好的教案,在课堂上,就因为一个小小的猝不及防的差错就化成了泡影;总是遗憾,为什么学生的讨论或回答就游离在预设的环节或答案的周围,一堂课也就在貌合神离的游戏中滑过去;总是痛苦,苦苦的思索之后终于想好了教学的重难点,而且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是,在课堂上就因为学生的思想与自己的见解不切合,总是被学生的“错误”的思路或答案牵制着,“圆”不过来,“转”不回来……这些,不但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故事”,也是我现在语文课上常常见到的并不新鲜的“新鲜事”,也是青年老师们与我们老教师倾诉的“苦衷”。为什么会这样?思来想去,一言归结,都是因为缺少教学智慧。换言之,一个富有智慧的教师总会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随机应变”“应付裕如”,甚至可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逢凶化吉”。

      如何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智慧型语文教师呢?没有捷径,没有奥秘,必须用一生的心血与探索去寻求“答案”,而且,不同的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而我以为,语文教学智慧的修炼,也就是读书、思考、写作、实验。

      一、做一个读者,“把自己和书关起来”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帕慕克说要“把自己和书关起来”。陈平原先生说,“把读书当作人生的一种方式”。陈平原辞去了北大中文系主任的工作,却愿意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一个纯粹的“学者”。这是语文教师的“榜样”。“一个中小学教师有没有自己专门的学术研究,并不重要,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园地’,要有读书研究的习惯,把读书当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只是为了备课或某些职业的、功利的目的而读书,不是停留在‘职业性阅读’,而是比较自由超脱的阅读,在读书并接触人类智慧的过程中,去发现生活,体验世界,让自己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就能超越庸常的生活,摆脱职业性倦怠。”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读书很重要;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读书、教书更是其全部人生的重要内容。

      既要读经典作品,也要读时下的报纸杂志。前者是基本的营养,可以“强筋健骨”;后者是新鲜的加餐,可以激发活力,激活思想。“读书为了什么,倘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享受,最终的追求就会落在智慧的汲取。就像一把盐洒在汤里,你找不着摸不着,却能尝到味道。智慧是生命中的盐。但我们现在喝的多是清汤,没有味儿”,“人类的智慧是有积累性的,传承为经典”,“在新媒体时代,要留点空间给经典阅读,因为只有经典才能够给你带来智慧”。

      要做到读懂,读通,读破。大致说来,所谓“读懂”,就是要通过揣摩语言来领悟隐含在文字中的意思、含意和意蕴。纳博科夫说,“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所谓“读通”,就是要进入“一部书”的文本内部,特别要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注重从“结构和风格”上来理解和发掘文本中所隐含的丰厚意蕴。杜甫有一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这里不说“下笔如有神”,只说“读书破万卷”。所谓“破”并不是“破旧”,“破烂”,而是要“出得来”,不读死书,也不死读书,更不可读书死。当然,“读破”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烂熟于心”,“了然于胸”。陈善在《扪虱新语》里有一段颇为精湛的论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洒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法也。”与文本对话,其实就是要在“入”与“出”之间反反复复,并在这“反反复复”的“出出入入”之中对文本作出“丰沛的阐释”。这既是读书的三种方法,也是读书的三种境界。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读“破”另一层意思就是要读出“新意”,以曹文轩教授的话说,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要用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要读出自己的感觉。关键是要读出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思想。苏福忠教授发现,托尔斯泰在《论莎士比亚和戏剧》这篇长篇论文之中,竟然读出了这样的一个莎士比亚:“总之,莎士比亚是琐碎的、繁杂的、浅薄的、轻浮的作家,没有一贯的哲学,没有可贵的思想和理念,对社会问题或者宗教问题不感兴趣……”自然,托尔斯泰是以19世纪初俄国小说家的身份和眼光在读莎士比亚,他的解读未必是“正确”的,至少我们未必一定会赞成,但是,我们应该肯定的是,他是用自己的眼睛在看,而且“看”出了自己的“感觉”。

      再一个问题,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态度。既要用专业的眼光去读,用专业眼光读专业著作,也要用专业眼光读非专业著作,更要用非专业眼光读非专业著作。

      用专业眼光读专业著作,是为了拓展专业知识面,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专业素养。作为教师特别应该常常读读《论语》《大教学论》之类的教育学“原典”。用专业眼光读非专业著作,是要用另一种眼光来读非专业的书,从专业的角度来“发现”,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我们可以从林黛玉的心理和命运看到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缺失,我们可以从觉新(巴金《家》)、贾宝玉(曹雪芹《红楼梦》)、莎菲(丁玲《莎菲女士日记》)等文学形象之中发现“叛逆者”常常具有高智商,而且,叛逆者常常比一般的人要经受更多的痛苦与不幸。

      用非专业眼光读非专业著作,是一种“闲读”“静读”“慢读”,看起来是“无用”的,其实“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因为它可以在慢慢的熏陶渐染中改变人的性格、兴趣、品位,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所以,这种“闲读”也是非常重要的。王栋生教授提出,语文教师尤其要实行“静养式阅读”。“只提‘静养’,让教师们的心静下来,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通过阅读,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提高个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静养式阅读是非功利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不要做任何的硬性的规定,因为是‘静养’,可以随心所欲”。这就不只是一个“方法”的问题了,而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修炼”。

      二、做一个思想者,有大思想,才能做出大境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强调“领悟”“反思”对于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古往今来的事实告诉我们,有大思想,才能做出大境界。鸟长翅膀是为了飞翔,人长脑袋是为了思想。“想”就是思考,就是反思,就是领悟。朝思暮想,相思成疾,这足见这个“想”的持久、深沉与痛苦。但是,“心想事成”,只有想了,思考了,再去实践,实验,或许就可以成就自己。

      就语文教师而言,要广泛而深入地思考,尤其要回到“原点”去思考最基本、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要从宏观上思考,“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什么是“语文”?大致就是语言、文学、文化(内容)。什么是语文学习?大致就是听说读写(活动方式)。而学校里的语文学习应该是“经典”的,“真”的,“雅致”的,具体地说,大致也就是咬文嚼字(读)、舞文弄墨(写)、谈天说地(讲,说)、谈情说爱(大情大爱,人格熏染与塑造),或许这就是学校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的通俗阐释。

      要立足于自己,构建自己的“思想”。“一些教师辛苦教学很多年,仍然停留在‘匠’的位置上,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思想’,他们不过是在简单地重复前人的经验,简单地演绎前人的创造,简单地复述前人的理论。”要成为真正有智慧、有个性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自己的观念,必须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要成为真正的名师、大师,一定勇敢地提出并且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主张。这不是为自己的教学“贴标签”,这是为自己的教学找“灵魂”。也许我们的主张并不新鲜,并不独特,恰如我们自己的姓名一样,尽管努力在避免与别人“同名同姓”,但是,即使“同名同姓”,我还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我”。比如,我自己小心谨慎地提出的“智慧语文”,其实就是30多年教学经历的一个笼统的“概括”,未必科学,未必完备;甚至,打开网页,还会看到很多的“智慧语文”,但是我的“智慧语文”也必然会有我自己的鲜明的个性。但是,我心中有这样的向往,再逐渐地让它完整、完备、完善,这一个走向完善的过程就是我的成长的历程。

      此外,我们还要多想想自己的缺点,包括天生的与后天的,哪些是可以改正的,哪些是无法回避的,“正视”自己,认识自己,然后才能建构自己,形成自己的“特点”。还补充一句,从微观上说,备课就是想课。

      三、做一个写作者,且把“著书立说”当作是“自娱自乐”

      要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记录自己的足迹,叙说自己的故事,写出自己的心得和思想,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教学改进,促进自己的成长。

      写什么?不外乎就是教案、后记、反思、教学实录、论文之类的东西。这里特别想强调的是写两种东西:一是教学札记;二是专著。先说教学札记。札记大多是简短的,大多是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论说;这种“短平快”的写作,与我们繁忙的工作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一篇札记,适当扩充,可以成一篇小论文;几篇同一主题的札记“整合”起来可以成为一篇专题论文。

      再说著书立说。或许我们觉得这是很宏大的工程。其实,只要你去做,而且稍微有一个“计划”,未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我们把“著书立说”当作是“自娱自乐”的事情,或许就会更轻松,更愉快。笔者2011年出了一本《智慧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手记》,2012年出版了《语文教学的智慧境界》,2014年出版了《怎样读经典》;另有两本《慧眼读书:名作欣赏10讲》《名篇新读》基本定稿,还有一本作文书《作文其实很简单》正在统稿之中。

      教学之后,课间10分钟,用3分钟写自己的教学后记;一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之后,整理自己的教学实录,写下自己的教学反思;一个单元教学之后,就某一个问题,写写自己的“心得”,并结合课例来“说明”或“证明”;再就是寒暑假,读读书,写一些文字(学术论文或者文学创作),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自然,“写”必须是以“做”为基础。真正的写作,也和文学创作一样,那是不吐不快的。比如,在2011~2013年这三年中,因为是重庆高中语文新课改第一轮,所以,我就计划在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模块教学之后,都要写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实验。尽管没有多少的经验可以总结,但总有自己的话要说说。于是写,不写不快。或许,这才是自觉的写作。这也说明,“写”必须是以“做”为基础。非常幸运的是,教学论文《高中语文“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教学体验与反思》发表于《新课程研究》2014年第10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1期;《高中语文文学欣赏类选修课教学体验与反思》发表于《新课程研究》2015年第3期;《鲁迅作品教学:从繁难走向简朴》发表于《名作欣赏》上旬刊2014年第11期。

      四、做一个探索者,在实验中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我”

      总的说来,语文教师真的要有所作为,甚至自成一家,甚至别是一家,那就要有大思想,并且从小动作或者说小实验开始,渐渐形成自己的大视野,大境界。

      从小实验开始,做小事,做实事,做出境界。想好之后,就自己动手做自己的实验。教学改革自然会受到种种的限制,所以要谨小慎微,要从小事做起,搞一点“小动作”不会伤大雅。然后慢慢地,由小而大,由量变到质变。比如,我的“小先生教学实验”,也就是让学生讲课,经过前后10年的实验,坚持了下来,感觉也不错。

      语文教师要搞一点科研,更重要的是要搞自己的科研,以科研来促进自己的教学改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里有两点要强调:一定要研究自己的教学,一定要结合案例或课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再就是要观摩名师课堂录像,这也是很重要的研究。

      通过实验来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构建自己,并且超越自己,努力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我”。首先是要构建自己,用10年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个性与风格;用10年的时间成为骨干教师,然后再用10年的时间超越自己,走出旧的小的“自我”,构建新的大的“自我”。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在阅读中,我们发现,有很多语文教学名师都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比如张孝纯的大语文、魏书生的自学辅导教学、程少堂的语文味教学、李镇西的民主语文、黄厚江的本色语文、黎见明的导读语文、文兰森的导创语文、曹勇军的全语文、孙春成的立体语文……

      有研究者将中国当代语文教学流派分为感悟型、引导型、开掘型等三种类型的流派。其中感悟型流派有以于漪为代表的情感陶冶型,以洪镇涛为代表的语感体味型,以欧阳代娜为代表的审美体悟型;引导型流派有以钱梦龙、蔡澄清为代表的导读点拨型,以魏书生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型,以武镇北为代表的目标引导型;开掘型流派有以宁鸿彬为代表的思维训练型,以程汉杰、杨初春为代表的能力训练型,以张富为代表的跳摘训练型,以张孝纯、姚竹青为代表的拓展训练型。其实,每一个语文教师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个性,最终也完全可能“自成一家”。

标签:;  ;  ;  

聪明的语文教师是如何成为语文教师的?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