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 本的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首要的基本的 问题”上,仍然存在许多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特别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 深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客观上也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 完全弄清楚”。因此,从理论上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有关问题,对于如何认识社 会主义,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和信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
“社会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概念。从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社会主义”概念开 始,经由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与现实社会主义创立者、实践者和建设 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直到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提出,“社会主义”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嬗变,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所 以要认识“社会主义”或“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准确地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主义 ”的内涵。空想社会主义者最初使用的“社会主义”一词,是表示人与人之间有着平等 的伙伴关系,即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 欧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基本确立的条件下,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 弊端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设计和猜测。他们分别将未来理想社会设计为“实业制 度”、“和谐制度”,提出了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消灭三大差别 等朴素的也是零碎的关于未来理想社会要素的设计。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科学社会主义”,吸收 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核,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基 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科学推测形成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反对私有制,主张生产资 料由社会直接占有;第三,商品生产被有计划的组织生产所代替;第四,未来社会划分 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或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第五,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 。这样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已经较为完备,但其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 批判和比较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理论前提:其一、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 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科学设想”;其二,是至少在西方几个文明国家同时 取得胜利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其三,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扬弃”以后的社会更高级的 形态。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都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都忽视了 现实的社会主义其基础已经发生了相当的变化。传统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文 化相对落后,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社会基础上建立的。于此区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社会 主义的困难和挫折从根本上说都源出于此。正是脱离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传统社会 主义及其建设实践犹如空中楼阁,道路曲折而漫长。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则大大突破了原有的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首先是 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重新拉回到现实中来,提出了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相对落后的经济文 化基础上建立的;其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 分共同发展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第四,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可见,不同时代的社会主义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从社会主义的表现形态看,马克思 、恩格斯以前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对未来社会朴素、零碎的理想的设想和天才的猜测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进行 的理论设想或猜测,是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也只是一种社会运动;列宁时代 即战争与革命时代的社会主义已经从理论形态转变成为了制度形态、从理论的抽象转变 为现实的实践,这种社会主义理论上的依据基本是照搬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原则和 特征,但严重脱离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客观基础,这种社会主义一般都姑且称之为“传 统社会主义”,以苏联模式为典型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开始走向衰微,各国从各自的具 体情况出发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 设道路的提出,各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 许多特殊性、暂时性、动态性、阶段性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特色社会主义”或“当 代的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的基础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至少是在几个西方文明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基础上,而现 实中的社会主义则普遍扎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土壤中。从社会主义涵盖的范围看, 马、恩考察的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 义。列宁、斯大林包括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虽然仍然长期致力于社会主义如 何“战胜”资本主义,但更多的是思考探索如何在一国建设或建成社会主义,从而使社 会主义阵营战胜资本主义阵营;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是根据各国不同的情况、 国情,走自己的路,民族性、具体性、多样性十分明显。“社会主义”覆盖的范围呈现 出从普遍到局部再到一国的不同层次。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来看,科学社会主义中传统 社会主义是要实现代替资本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目标;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则是根据目 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地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 任务,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准备物质基础。从社会主义发 展阶段来看,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生产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之上的,是比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传统社会主义虽然觉察到了其生产力水平和 社会进步程度与资本主义的差距,但仍然把社会主义定位为比资本主义的更高阶段,造 成社会主义与其现实基础的脱节;特色社会主义则把传统社会主义从理想状态拉回到现 实中来,将社会主义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资 本主义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立的,因此有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性质的东 西。优越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也制约了社 会主义内在特征及其优越性的展开。
二、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有制是核心
充分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把“ 钥匙”,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全面认识社会主义。但是要正确、科学地认识社会主 义,还必须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透过社会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由表及里, 深入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呢?
事物的本质是其本身固有的、是其区别于它事物“质”的规定性。那么社会主义的本 质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等其它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质”的规定性。这就提 出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这 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因此认识一个社会的本质,首先要认识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 方式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构成的,在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中,生产关系决定 社会的性质,是区分社会类型的根本标准。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的该社会的 经济基础,才能把不同的社会从质上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社会的“质”的 规定性应该体现在其生产关系方面。既然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之上 的更高级形态的社会,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辩证否定。我们 只要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考察,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 产力都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差别就只在于生产关系上,其核心则是所有制上的 区别。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其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冲破生产关系即生 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桎梏。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立、取代私有制的只有公有制。也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 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另一方面,从认识社会基本矛盾的两方面来认识一个社会的本质也是一种基本的方法 和途径。一个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考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后,同样可以得出上述一样的结论。从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看,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的,而社会形态的社会性 质却是由生产关系决定,决定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决定社会主 义社会性质的则是与私有制相对立的公有制。与此相联系,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和构成 社会的经济基础,从决定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认识社会本质,同 样具有重要意义。经济是基础,社会主义首先和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的 经济基础是公有制,所以,从经济上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最深层次上的概括。这样, 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必然要体现出它与资本主义等一切剥削制度的经济区别,包括社会主 义的根本经济制度、经济基础、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等。在经济基础中决定社会性质的 不是生产力而是生产关系及其核心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所有制形式,因此公有制也理 所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
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方面,应该是普遍的、自始至终地存 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的东西,换句话说,是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发展 的所有阶段都具备的东西。另一方面,还应该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有机 统一体,不但必然要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运动及 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还必然要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和矛盾及其运动变 化发展的规律性。以公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的性质根本区 别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政治上层建筑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为国家阶级结构也 就是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因此,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 级专政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工人阶级政党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而作为观念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它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 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1](P98)。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意识形态就是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必然包括以公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和 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内容。
三、如何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有过著名论断,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何正确理 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关键。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 论必须要掌握几个原则:一要从邓小平理论整个理论体系去认识;二是联系邓小平所强 调的社会主义的具体理论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首先,邓小平强调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的。生产力水平相当 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没有也无法体现出来,而且还威胁到社会主义的生存。虽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已经建立,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十分薄弱。从真正意 义上说,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也可以说是政治上层建筑 的社会主义,但生产力和物质基础还达不到社会主义的要求。因此他极为关注的是如何 发展生产力。如果说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只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初级阶 段社会主义是从社会发展阶段的视角来定名的,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 经历的启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 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不具有社会主义普遍性。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更多的只是一 国社会主义。
其次,邓小平主要是从经济基础方面来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其本质论反映的只是社 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侧面。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内涵着三个方面两个层次的本质规定: 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在逻辑上内含着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 从根本上消灭了私有制,因而消灭了制度剥削和产生两极分化的制度根源,但还不可能 完全消灭剥削现象和两极分化现象,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就 能够确保剥削现象和两级分化现象的量变不会演变成质变。所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 体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界限。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几个 方面都内在地必然地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完善和发展,要实 现上述三个方面的规定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核心公有制的改革和发展来达 到。
第三,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公有制,是广大人民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的集中体 现,构成了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前提和基础,是孕育社会主义本质的 出发点,又贯穿社会主义本质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因而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社会主义 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2](P172)。“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 根本原则”[2](P111)。“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 是不搞两极分化”[2](P138)。他认为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就有丧失物质基 础的危险,离开了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有丧失经济基础而产生两极分 化的危险。“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 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2](P111)。可见,只要联系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整个体系,就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公有制内在于社会主 义本质之中。
四、正确区分什么是社会主义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等不同概念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还要求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内涵。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两个层次、两个领域的问题。社会主义这一 概念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可以是一种理论、意识形态;也可以指一种以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和社会实践;还可以是指一种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这种理论 和意识形态来看,这是关于社会主义如何战胜资本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或学说, 它包含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的原则,社会主义代替资 本主义的过程和规律,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政权的条件、途径和原则方法等内容;从 社会主义运动来看,则是争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目标的斗争和过程;从制度上来讲 ,什么是社会主义指的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按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建立起 来的根本制度,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特有 的质的规定性。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指的是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它反映了社 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即具体组织社会生活、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 制和机制,一方面受到基本制度的制约,必然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另一方面,又是适 应组织社会生活、经济活动一般需要,因而往往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中,显示 出超越社会经济关系的某种共同点。我们在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出现的一些 困惑,在方法论上往往是由于把这两个层次的问题混为一谈的结果。正因为这样,在理 论上有必要也有可能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区分开来研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有二: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 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第一层含义是对我国现存的 社会制度基础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指的是我国已经建立了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意识形态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基本制度。第 二层含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反映了我国社 会主义还不发达的实际状况。它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 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前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历史前提所决定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我国现在处于并长 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理论出发点,以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作理论主题,以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发展政治保证论等作理论支柱而构成的新的理论 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 、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 系列基本问题,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出 发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该 理论揭示、反映的社会形态或状态。它是一个具有理论形态、制度形成、运动或过程形 态三种物态的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中国不发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特定社会发 展阶段,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合的部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两个概念内涵和外 延根本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同样可以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 理论区分。只有在正确区分上述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对社会主义说得清、说不 清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也才能够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方针、政策、经济运行 的具体机制有清醒的认识,并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和困惑。可见,在理论上对这些概念作 出明确区分,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标签:公有制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邓小平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